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学校精神的形成:基于强化视角
  【核心提示】学校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来的共同氛围、行为以及价值观,其形成与发展,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工作以及一阵风似的宣传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其不断增强与发展。

  强化是学校精神形成的关键。学校精神的强化主要表现为替代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强化是学校精神形成的关键。学校精神的强化主要表现为替代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是通过对学校精神的观察学习实现的,表现为学校精神的价值强化与人格强化。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是学校成员在践行学校精神时其行为本身受到的强化,表现在学校的评优、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学事故责任的追究上。学校精神的自我强化是学校成员在学校精神的自我激励基础上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活动。

  学校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的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来的共同氛围、行为以及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但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工作以及一阵风似的宣传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其不断增强与发展。学校精神的强化大致经历替代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三个阶段。

  一、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在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奖赏,以提高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在操作行为出现后产生迁移刺激事件,也就是将不愉快的刺激停止或消除,这些刺激事件也会提高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事实上,这种强化的力量是可以发生迁移的,除了对行为者本身发生作用外,还对与行为者具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人发生作用,这就是替代强化的作用。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是指在观察他人践行学校精神时受到的强化,是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学校精神的正强化就是对于学校师生与学校精神相符合的行为给予肯定,使他们产生出现同样行为的倾向;学校精神的负强化就是对于学校师生与学校精神背道而驰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使他们放弃这种行为,以削弱或消除这种行为的过程。

  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是通过学校师生的替代学习实现的。替代学习是在观察他人行为之后产生模仿进而学会的行为,它不是一种直接学习。学校精神的替代学习常常分为参与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延迟性学习。

  学校精神的参与性学习就是把观察与模仿他人的行为结合起来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师生在观察他人行为示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模仿学习,它遵照观察——模仿——再观察——再模仿的路径进行。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逐步增加了对学校精神的认识,并使学校精神得到强化。

  学校精神的创造性学习就是师生在学习他人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内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它是师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学校精神整合的必然产物。

  学校精神的延迟性学习就是在师生对他人行为观察之后,模仿行为没有即刻出现,而是经过若干时间以后才显露出模仿行为。例如,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学习者身上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有时在当时就表现出来,但有时不是在当时就表现出来,而是经过学习者的不断努力,在适当时候显示出来。

  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表现为学校精神的价值强化。当学校一部分人在践行学校精神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结果满足社会、学校的发展需要时,学校就会给予肯定性评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反之,当学校一部分人在践行学校精神的过程中未能使教育教学结果满足社会、学校的发展需要时,学校就会给予否定性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惩罚。

  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还表现为学校精神的人格强化。在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过程中,人格的形成常常与个体自身因素、行为因素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因素产生关联。个体通过替代学习学会的不单单是对观察对象行为的简单模仿,更重要的是将观察对象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参照系,进而对其行为方式进行提升,以此构建自己的行为法则。个体行为的产生源于一种行动的张力,这种张力常常是由现实与个体期待之间的差距引起的。当行为受到奖赏时,它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的期待,从而引起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个体行为出现增强的倾向。反之,当行为受到惩罚时,它就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个体的期待,也会引发价值取向变化,这种变化就会导致个体行为出现减弱的倾向。

  学校精神是否能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成员的人格影响。一是学校领导的人格要高尚。在学校精神的人格强化上,学校领导不但要接受学校精神,形成有关学校精神的正确思想与价值观念,而且要将学校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行动,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师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人格要高尚。霍懋征就是一位人格高尚的教师,是当代教师的楷模,她将一腔热血都化为对学生的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教育的人。三是学生的人格要高尚。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智慧的过程。人格的完善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且是提升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

  二、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

  在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阶段,学校精神的强化是建立在奖惩基础之上的,常常表现为对学校教育教学结果的一种价值评价,由此产生一种影响他人的强化作用。尽管学校精神开始投射到师生身上,但还远不是师生行为个性特征的稳定表现,个体行为中也未体现出在践行学校精神的实践中所受到的直接作用。因此,学校精神还需要直接强化。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是指师生在践行学校精神时其行为本身直接受到的强化。

  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表现在学校的评优上。一是对于为学校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师生无论是在教学、学校管理还是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都要看作是践行学校精神的表现。二是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优秀教师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的属性,定期给予评选与表彰,有利于他们工作热情与教学创造性的激发,这既是对他们教学业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践行学校精神的称赞。学校的教师评优活动应注意不同的层次,要与学校重大活动结合起来,达到鼓励优秀教师、示范其他教师的目的。

  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一是首席教师的筛选与骨干教师的推选。首席教师不仅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工作实绩突出的教师,而且还是热心帮助青年教师、乐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教师。骨干教师的推选是稳定教师队伍、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骨干教师的推选要依据他们践行学校精神的情况、教学水平、师德水平来进行。为此,学校要为骨干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生活条件,优先提供进修与提高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二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学校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要为青年教师压担子、结对子、谋发展;要注重他们整体发展,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命题研究以及国内外进修研学,都要如此;要为他们提供学习与展示的机会,还要对进步较快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表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上。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是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最终效果还要落到学生身上。学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经常性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这样有利于教学中问题的诊断,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也表现在教学事故责任的追究上。教学事故通常是由玩忽职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造成的,是对学校精神漠视的表现。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责任事故要追究责任,但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认定好教学责任事故的大小与轻重是处理的关键,这样才能进行合理的处罚,才能达到教育被处理人与他人的目的。

  三、学校精神的自我强化

  在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阶段,尽管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和态度,并在自己的行为上表现出来,同时改变自己原有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不是内在的需求,还远没有达到对学校精神认同的程度,因此,学校精神还需要自我强化。学校精神的自我强化是指师生在践行学校精神时依据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与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方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达到学校精神要求的过程。

  学校精神的自我强化是师生在学校精神自我激励基础上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活动。

  (一)学校精神的自我评价

  在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学校要坚持以评价为手段来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学校精神的自我评价要走出“自我评价就是自我评定等级”的误区。当然,自我评价要评定等级,但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师生对自身进行诊断的活动。学校精神的自我评价有时是一种自我否定。学校精神的自我否定就是对照学校精神的要求,在寻找不足中端正自己,在正视不足中否定自己,在改进不足中超越自己。

  (二)学校精神的自我调节

  学校精神的自我调节是师生在依据学校精神自我评价基础上自我调整的一种活动。师生在对照学校精神要求的情况下,经过自我评价与诊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确定改进不足的策略。在班杜拉(A。Bandura)看来,自我调节是可以实现的,对此,人们常常使用两种策略进行,一种是逆向(reactive)策略,另一种是顺向(proactive)策略。逆向策略就是努力减少已获成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顺向策略就是为自己建立新的、更高的目标。

  首先,学校精神的自我调节表现为对学校精神自我强化的自我干预。一是要明白自己达到的学校精神的标准。学校精神的标准要围绕学校精神的范畴结构与角色结构来制订,可以由学校师生共同完成,以体现互为主体性。学校要以此为基础,对学校精神标准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达成一致的看法,并就其中的相关改进措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从而形成师生的自我干预行为。二是学校精神的自我干预要认真完成制订的学校精神标准。学校精神的标准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要找准师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过程由师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同时还要进行自我奖赏,这个过程也由师生自己来完成。

  其次,学校精神的自我调节表现为对学校精神自我强化的必要干预。为了保证自我调节的顺利进行,可以让师生填写自我调节表格,进行督促。上海市观澜小学为了引导教师认清新时期观澜人的历史使命,消除倦怠感,以正确的心态、振奋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为观澜与自身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他们制定了体现“求真、求是、守信、踏实”观澜精神要求的观澜教师职业形象要求,这样就较好地对教师的自我调节实施了学校层面的干预。

  (三)学校精神的自我提高

  在学校精神的强化过程中,学校师生从自我激励开始,经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环节,最终实现自我提高。学校精神自我提高的境界是学校精神已经融入到师生的血液中,自觉贯彻到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其表现为师生自身的心理与行为在目标、情感、意志和信念上与学校精神达成一致,并汇聚在学校精神的旗帜下。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会对自己违反学校精神的行为进行自我谴责,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尽管感到骄傲,但觉得是应该做的。

  总之,当学校精神不再只是学校部分成员或大部分成员的行为和信念,而是学校全体师生的行为和信念时,学校精神就变成学校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当学校精神内化为学校师生的自我需要时,学校精神就化为一种具有规约作用的力量。这就标志着学校精神已经扎根于学校成员的心中,从而昭示着学校精神的形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感言
《青年教师职业专业化成长》报告会学习心得
塑造完美形象,增强育人魅力
浅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智慧与学校文化
一流学校建设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