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走在六百年前的城墙上(散文)||江苏南京 华惠毅
userphoto

2023.02.07 江苏

关注

努力打造一流文学公众号

刊名题写:王成勋           

散文 随笔

              我们走在
         六百年前的城墙上

        ● 华惠毅

南京城墙,世界第一。我们在墙根下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尽管天天见却没有到城墙上完完整整走一圈。有媒体对老年人提出告诫,称走城是一次精神与体力的考验,虽然意义非凡,若非专业暴走人士,可别轻易尝试。前几年秦淮河经过整治以后,我和老伴曾从头至尾走过一趟,感觉好极了。我们经过反复商量,决定还得尝尝鲜,再领略一番南京的特有风光。
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听取了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年起动用20万工匠修筑的。这段历时28年完工的城墙,环在皇城之外,全长约为35公里。历经600多年风雨洗礼,今天仍然完好地保存23.743公里。我们这次走城墙,除去经常散步的清凉门石头城一段不走以外,其余准备分3天走完。10月初,秋高气爽,我们画好了路线图,备好了干粮和饮水,开始实施走城计划。

南京明城墙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之大成,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是国内外城墙无法比拟的,可谓是继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我们在城墙上漫步,犹如穿越数百年历史文化长廊,简直是享受一次文化大餐。
说是走城墙,其实是看城墙。看什么?
一看城门。坚固而形制各异的城门,是南京城墙绚丽多彩的一章。城墙修筑之初,共有13 座城门,《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按逆时针方以城门的名字编写了四句诗:“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船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明清以来,城门多有增减,朱元璋时建造的“原汁原味”城门现在尚有聚宝门(民国时期改称中华门)、神策门、三山门和清凉门等4座。这些城门的设计与建造,在充分满足城门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极力追求城门建造艺术与恢弘雄伟的南京城垣主体协调,使两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跑遍了老城门和后来历代建筑的众多城门,令我们最感兴趣的当推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中华门了。中华门是在原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南门旧址建造起来的。

作者夫妇走在城墙上

民间传说明初建筑城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献计,借用当时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塌处,城门才顺利建成,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即今雨花台)而得名。现在保存下来的“中华门城堡”有4层墙体,藏兵洞27个。这些藏兵洞平时用来储存军用物资,战时可藏兵3000余人。其宏大的规模和巍峨的雄姿,世所罕见,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从军事角度上看,适宜攻守,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而歼之,似如“瓮中捉鳖”,被专家称作研究我国军事史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看城砖。据估算,朱元璋筑城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约20公斤。如此巨量的城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经文物工作者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考证、补定,才基本上弄清所用城砖,来自长江中、下游的近32府148个州、县的广袤地区。朱元璋对城墙的建筑质量要求极为苛刻,每一块砖必须“质地坚硬,声音清脆”。为了确保质量,朝廷实行了严酷的“责任制”,各地府、州、县地方官员,军队卫、所的士卒,以及县以下的总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砖人夫、烧砖窑匠均需在砖上留下姓名,一旦发现城砖不合格便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直至受牢、杀头。我们在中华门城楼上的城砖展陈列室里看到,城砖上的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铭文技法可分为模印、章印、刻划等3种。而风格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属官府内的官吏文人、乡间的秀才所写,其字体流畅工整,点、撇、勾、捺极具文人气息;后者属于粗通文墨、甚至没用笔写过字的工匠所写,当砖坯出模后,估计他们只是拣了身边的一根小树枝,在砖的一侧小心翼翼留下所在县、甲以及自己的名字、记号,稚拙的字体上透出几许村野之气。大量的铭文为后人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南京城砖产地的分布、汉字在明初的简化字与异体字、民间书法篆刻艺术、中国姓氏文化的演变以及明初实行的责任制等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城砖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看城史。南京明城墙2012年向社会全面开放之前,新建和充实了10多座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历史文化陈列室和游客服务站,2022年还在中华门附近
专门建造了明城墙博物馆,展示明城墙的建筑特色、相关文化和沧桑变化。比如,在城墙的“保”与“拆”上,我们就“看”到了近100年间进行的两场“交锋”。第一场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众多办事机构迁入,急需建造办公用房,各部门纷纷打报告给国民政府,认为古城墙已失去其军事意义,不如拿城砖建造新房子。11月15日,国民政府同意拆除太平门到神策门的大段城墙。消息传出,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徐悲鸿听说后,拍案而起,当即给北平政治分会拍电报,“务恳据理力争,留此美术上历史胜迹。”随后他又撰写《对南京拆城的感想》,直斥国民政府目光短浅,“欲毁灭世界第一等之巨工,溯其谋乃利其砖”,“使我四万万人拱戴之首都,失其低徊咏叹,徜徉登临,忘忧寄慨之乐国也”,“西湖雷峰塔,非以年代久远,建筑不固,而自倒者。因有妄人生病,食其砖当药石,因致万劫不复,遂丧西子湖之魂。乃不五年,又有此续貂之举,尤欲言美术,谈文化,噫嘻!”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终于收回了拆城之手。第二场“交锋”发生在1956年,当地政府为了搞市政建设,拆下城砖和条石修马路。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契接到紧急报告后立刻赶到现场,制止拆墙。在国家文化部的干预下,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遗址得以保存,并于当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契也被老百姓誉为南京“城隍”。但是,朱契因此被打成“右派”,1968年含冤而死,留下愤怒绝笔:“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站在城墙上想起这些“交锋”,想起护城的斗士,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

四看城景。站在城墙上俯视,指点鳞次栉比房屋中的标志性建筑,别有一番情趣,让人留连。其实,城墙东南西北,观看到的景致是大不同的。站在城墙东部的太平门、解放门台城一带,我们观赏了碧波荡漾的玄武湖和郁郁葱葱的紫金山,山、水、城、林如此协调,好比一幅山水画。南部城墙的中华门一带,向内观看,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大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让我们在感受南京一幢幢拔地而起新建筑时尚、热闹的同时,感受城市古朴、沉静的另一面。在城墙北部的挹江门一带,我们登上狮子山、阅江楼,欣赏氤氲中奔腾东流的长江,真是心旷神怡。而在城墙西部的石头城,我们又看到了城墙之“奇”。原本长江曾经流经这里,江水冲刷,使城墙下部的石壁形成了奇奇怪怪的形状,好比是一副眼睛、鼻子、嘴巴可见的鬼脸;而城墙下面恰好有一方池水,鬼脸倒映在平面如镜的水里,
像是在照镜子。多年来,“鬼脸照镜”成了南京的一景,吸引许多外地游客前来一看究竟,附近居民也把这里作为休闲的首选之地,热闹非凡。

(文中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走在城墙上的感觉是如此美好,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一股由城墙引发的敬畏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南京城墙可以说是朱元璋的皇权、老百姓的血汗和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这样顶级瑰宝面前,作为个体,我们是渺小的,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看到外国朋友竖起大母指啧啧称赞,我们是足可以骄傲的。现在面临的课题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墙,开发城墙,利用城墙。人们相信,“保”“拆”之争不会再有了。值得庆幸的是南京出台了两年计划,政府将增加投入,城墙上的旅游设施和内外环境提档升级,把明城墙创建为5A级景区,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更好地享受这一文化遗产带来的红利,给社会吃了一颗定心丸。

编辑:蔡竹良


作者简介

华惠毅:新华社高级记者。江苏无锡人。1960年从无锡一家大型企业调入新华社,历任记者、采访组长和山西、江苏两个分社采编主任。现定居南京。

投稿时请附2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1-3幅作者生活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城墙:见证南京历史沧桑
宁杭寻旧记事8
南京明城墙——中华门至集庆门(上)
中华门城墙上风景独好
南京明城墙的故事,连老南京人都未必知道!
南京的中华门明城墙有哪些不可让人知道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