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文原文】 小狮子

【课文原文】 小狮子­

  狮子妈妈生了一只小狮子。­

  这只小狮子一天到晚懒洋洋地晒太阳,吃饱了就在大树下玩耍、睡觉,什么也不干。­

  大树对小狮子说:“狮子要有狮子的本领才行,你怎么不练功啊?”­

  小狮子抬起头,懒洋洋地说:“每天练功多累呀,我才不自找苦吃呢!”­

  大树问:“那你长大以后怎么生活啊?”­

  小狮子说:“我是只狮子,我爸爸和妈妈是草原之王,凭着他们的地位和本事,我肯定会有饭吃、有福享。”­

  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对小狮子说:“孩子,难道你能一辈子依赖我们吗?要想成为一只真正的狮子,你必须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开始刻苦学习。他终于学会了奔跑、扑食、撕咬的本领。大树对他说:“你现在是一只真正的小狮子了。”­

  ­

   ­

   药­

   蒋瑞龙(浙江)­

  ­

  古人说,书犹药也,那教科书则是必用药了。­

  现有小学二年级用《小狮子》一味。­

  ­

  这是一则关于教育的寓言,主旨是教育孩子要吃苦。我们不妨对其“药理”,也就是其中作为教育者的“狮妈妈”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做一辨析。­

  ­

  一、学海无涯苦作舟­

  狮妈妈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就是吃苦。如果将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句写成书法,送给“狮妈妈”,我想她会很乐意地挂在那棵大树上,用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天天努力吃苦。­

  ­

  学习的确需要付出努力,但努力就一定是吃苦?小狮子的捕食练习,难道就不能是它们最具乐趣的童年游戏?­

  ­

  “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学会生存》P10,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学习本质上应该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所以对知识的追求应该是人的一种合乎天性的乐趣,特别是在人生起初的儿童阶段。孔夫子即使“老之将至”,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见学习原是多么令人着迷的事情。­

  ­

  当然,寓言中的“吃苦”其实是指“勤奋”。但将“勤奋”表述为“吃苦”,特别是将“吃苦”理念灌输给刚刚开始在校学习的二年级小朋友们,他们可能还没来得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在脑中被埋下了“学习就是吃苦”的“苦根”。厌弃痛苦,向往甜蜜,是人之常情,这就等于先验地决定了他们要厌学。所以,中国的学生,还没开学就已经厌学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习是可以向往的,是迷人的。­

  看来这一味药,非但苦,而且毒性不小。­

  ­

  二、良药苦口利于身­

  狮妈妈让小狮子“吃苦”,是要有理由的。即“吃苦”为了什么?也就是学习的目的。关于这个问题,狮妈妈的教育理念是,学习是为了生存。­

  ­

  小狮子说:“我会有饭吃,有福享!”狮妈妈当然认同这个人生的目标,只不过因为考虑到自身要衰老,不能作为孩子的长久依靠,所以提出要小狮子刻苦学习。反言之,如果自己“靠得牢”,小狮子就不用学习了。可见,学习的目的仅在于生存。­

  ­

  在这里,这则寓言也暴露了它自身逻辑上的破绽。第一,它对那些认为自己的父母“靠得住”的小朋友失去了效用。那些“靠得住”的富家子弟可以名正言顺地用实际行动去厌学了。第二,小狮子“生活”下去的方式其实可以有很多。如果这是一只“不乖”的小狮子,它可能会这样说:“我可以去动物园当明星,供人观赏,不必捕食!”或者“我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吃腐尸,甚至吃草,啃树皮!照样能活下去!”可见,将学习的目标定于生存,其实是说不过去的。­

  ­

  我想,这大概是一只具有中国血统的母狮子。这种一切以“身”的生存为目的的理念,正是中国人的特色。孙隆基说:“中国人有‘身体化’倾向,即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满足身之需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P25,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5月)于是,让“身”存在下去,也就是“活着”,便是整个的目的。自然,学习也成了谋生的手段,而且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

  小狮子最终学会的正是“奔跑、扑食、撕咬”这样的“生活的本领”。而狮妈妈和大树就将这会“奔跑、扑食、撕咬”的狮子定义为“一只真正的狮子”了。这其实是将生命异化为躯体的存在。­

  将“人”异化为“身”,从而将学习目的异化为简单的“学本领”,这就是这则寓言的逻辑。­

  ­

  但是,就是这样的逻辑,将我们的“小狮子”忽悠得自觉自愿地大吃其苦,无怨无悔地投身苦海了。­

  ­

  这不仅是毒药,而且是迷药。它不仅要求你吃苦,还要你吃得心甘情愿。这样的迷药,借助教科书的权威地位,灌输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让他们就像自虐狂一般,为了自己的身体而开始努力“苦”自己。­

  ­

  三、不吃苦,不成器­

  处心积虑地把孩子们推向苦海,在中国算得上是一种传统。对吃苦精神的推崇正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悬梁锥股”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激励人苦学的典故,并非偶然。然而,“锥”和“悬”这两种最典型的自虐自杀动作,恰恰成为这种“苦学”精神背后“毁人”本质的形象表露。­

  ­

  毁人就是不把人当人。我们的教育传统,不是教孩子成人,而是教他成器。学生学得不好,就骂他“不成器”。器,就是工具。­

  ­

  把“人”仅仅看作“身”,将精神性的人看作物质化的身,其实是别有用心的。人的精神是主动的,自由的,不好控制,而其物质化的躯体则是被动的,具体的,便于控制的。所以,把人工具化从而便于利用和控制,才是将人物质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也是提倡吃苦哲学的根本原因。人作为工具的时候,最重要的优良性能之一就是能“吃苦”。­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小狮子PPT课件
27
听《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感想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七课《两只小狮子》导学设计
《两只小狮子》教案
两只小狮子(公开课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