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在开学初的暑期琴课总结

时隔半个月,再次更新公众号。

为懒惰狡辩两句,最近确实做了不少事:

1.以组织者、主持人、演奏员的身份,与大提琴重奏团完成了四场公开演出

2.将面向青少年的大提琴重奏课程产品化,形成了模式,开始复制推广

3.买到了一支喜欢的琴

4.注册了公司(业务内容与大提琴有若隐若现的联系,有机会我可能会写一篇东西,介绍我们在做的事)

5.与一位我敬佩的大提琴教育家做了两次深夜长谈,吸收了很多有趣的想法

今天主要写些关于第五项的反思和总结。


责任心何去何从

之前写过不少关于大提琴教学的文字,大部分是针对具体操作层面的,例如如何设计指法、如何背谱、如何督促孩子练琴等。这些文字有时被同行、家长们称赞“责任心强”、“细致认真”,这令我沾沾自喜。但我有时也不禁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动——把责任心落实在如此形而下的层面上,是不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投入方式呢?

这几句话,说得有些拗口。直白些:一名老师,如果真的想对学生负责,也许把大量精力用于琢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方法,倒不如把这些精力用于琢磨如何让孩子从根本上认识好声音、喜欢好声音、想发出好声音。

坚持练琴也好,解决技术难题也罢,或者是对姿势动作的严格要求,最终是要服务于“发出好的声音”,或至少是自己喜欢的声音。如果孩子分辨不出声音的好坏,或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声音,或者虽然喜欢某种声音,但对做出这样的声音没有欲望、冲动,那么要求他们姿势动作正确,是舍本逐末,相当于不花心思把饭菜做得鲜香可口,却想尽办法追着不愿吃饭的孩子喂。

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生启蒙教学时,我可能会在这件事上花更多功夫和心思。另外,拉琴需要动用脑子、耳朵、眼睛、手。可能需要更多地强调前面两项。

耳朵痛苦和手痛苦,你更能忍受哪个

然而我也觉得,上述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大难度。培养学生对于声音的认识和品味,很可能像在沙滩上写字一般,会被海浪快速抹平;这海浪就是练习过程中的辛苦乃至痛苦。除非老师有极强的“洗脑”之术,否则学生很容易因为太苦太难,就放弃对好声音的追求,甚至忘记好声音的样貌。

毕竟从“知道好声音”,到最终真的发出来自己想要的声音,这个过程太长了;在中间漫长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阶段,是手上鲜明的生理痛苦和内心持续的自我否定。

举个例子。一把位三指偏低是通病,大部分孩子多少能听出这个音不准,但未必所有孩子都愿意为了逃避这个“不行呀音不准”的痛苦,而让手指头受罪,努力打开二、三指。依托这个例子,我想到一个简单的模型,作图展现给大家。

蓝色柱是练习过程中,手感受到的痛苦;黄色柱是演奏过程中,耳朵感受到的痛苦。这两类痛苦是个高度简化的说法,也好不严格,篇幅限制就先不做展开了。如果一个演奏者(尤其是孩子)的蓝色柱短于黄色柱,那简直可以称为天才,因为ta会愿意为了让耳朵舒服一点,而付出手上的辛苦。

A类天才,指孩子生理条件惊人,在拉琴过程中不太受罪;B类天才,则可能练琴时会有辛苦,但耳朵标准极高,他们依然会痛苦前行;超级天才就很好解释了,手指机能极强,练琴不吃力,同时耳朵标准也极高。

而对大部分普通琴童而言,他们可能更愿意迁就手指,而牺牲耳朵的感受,就类似于第四组色柱。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毕竟手指的痛苦是鲜明、持续、短反馈的,而往往演奏者无法通过短期付出手指的痛苦就得到好声音的反馈,且反馈也并不那么鲜明。

如何补齐柱子的高度

一类简单粗暴的辅助方法就是上图中的红色色块:在音不准带来的耳朵痛苦之外,还会挨一顿暴揍,两者之和大于手指的痛苦,那么“为了让音听起来好听些,更为了躲过一顿暴揍,我还是手上多费点劲吧”,就成为了进步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挨揍不够多可能是琴童成长速度不够快的原因之一。但今天的大环境对于暴揍是不宽容的,我们只能再想其他办法,例如让孩子频繁在人前演出,尤其是为孩子创造在同龄人面前演奏,甚至被嘲讽的机会。这样的体验会带来刺激,增高黄色柱子。

另一类辅助则类似最后一张图所示,帮助孩子减少手指痛苦,有些教辅用具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精心设计的表扬也可以让孩子忘记一些辛苦。

再次申明,上面的论述是个思路,并不严谨,从里面可以轻易找到一些缺失,例如只谈了对痛苦的规避,而没太谈对美好的追求。这只是个极度简化的分析。

普遍而言,付出是前置的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无法与成功讨价还价,商量先付款还是先发货。往往我们需要先拿出诚意,付出努力,然后怯生生等待小小的成就感。

上课时,老师当然要尽量给学生画饼,描绘美好前景,但大部分的功夫还是在练琴上,通过近乎盲目的付出,突然遭遇声音的变好。没人能提前保证付出一定带来成就感,成功也不会先付订金。

本期作者:吴临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不练琴” 还可怕的,是耳朵“听不见”!
琴童家长的一点体会(四)
海水怎么比你温柔,我把记忆停在过去
孩子几岁学乐器比较好?这有一份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琴年龄指南
大提琴的右手技巧(对小提琴有借鉴作用)
初学大提琴100个怎么办(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