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湖南.湖南图书馆
湖南氏族志之邓氏
长沙格塘邓氏  始迁祖均祥公,原籍江西南昌府进贤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任宝庆府邵阳县教谕,解组寄籍长沙郡城南门外,后迁长沙县新康都格塘。明正德五年(1510)、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五十六年(1791)、咸丰三年(1853)、光绪三年(1877)、1912年、1948年纂修族谱。派语:均添宗林思,志言大朝文维盛,洪楚伯侯兴。英俊荣邦国,名扬彩凤登,诗书培世泽,忠孝万年承。
长沙罐山邓氏  始迁祖斌公,明成化十七年(1481)由江西南昌迁善化,落业罐山。三传为隆公,生子五:朝祖、朝武、朝金、朝暘、朝銮。金、暘、銮三房之后无传。祖、武二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四年(1739),道光二十四年(1844)续修。派歌:朝廷添元启,学世祖文思,功立太常纪,名传金榜知,绍先承邓序,裕后振宗支,爵让徽猷贵,政留广爱奇。
浏阳南山桥邓氏  系出友忠公派,友忠公之六世孙谦亨,宋末由荐辟任隆兴总管,建三贤书院,欧阳圭斋先生为之记。谦亨公生五子:杞、桂、椿、柏、梓。桂,字狮岸,元时偕弟梓由江西奉新县迁湖南浏阳县,梓衍浏北白洲邓家桥。桂居浏阳南山桥,裔孙居浏北连溪镇南山桥及平岗洞等地。宗祠在南山桥。至1930年,男丁290馀人,女口160馀人。班序:狮达伯应汝,梓宗志惟仁,正显崇守德,本贵再明伦,继序彰全盛,绍先文武同,盈庭诗礼训,万世振家声。
浏阳茨山冲邓氏  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生世显,世显之子立夫生应福,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后裔世居沙市街茨山冲及长沙七家冲等地。宗祠在茨山冲。至1930年,男女丁口30馀人。
浏阳白洲邓氏  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之子世显生明夫,明夫生三子:南高、应荣、义卿。南高、义卿二公子孙居长沙南城;应荣,字十四,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奉新县迁居浏阳白洲段,应荣公之子汝珪子三:梓琦、梓珊、梓琳,后裔居华果园、湖背屋、淳口段、下神山、上字口、彰家坡、大屋山、枫林洞、云峰台山麓、长春埠、廓下横垣坡七里桥、团塘栗家湾、鰕龙塅及浏南、长沙等地。至1930年,男女丁口1200馀人。班序同南山桥。
浏阳团塘邓氏  系出应荣公子汝珪,汝珪之子梓珊之长子宗义,字制宜,明正德间由油榨塘迁居团塘,生四子:志韬、志瑞、志端、志先。裔孙居浏北团塘、高陂段、栗家湾、渡头园等地。宗祠在团塘,支祠在栗家湾。至1930年,男女丁口200馀人,班序:狮达伯应汝,梓宗志惟仁,正思兴大承,祖武世泽隆,忠孝光先绪,英才集盛廷,芳声传万载,嘉会永昌明。
浏阳西湖桥邓氏  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之子世显生明夫,明夫第三子应禄,字义卿,元至正二十六年生,由江西奉新县迁浏阳北乡西湖桥,生有五子:汝珍、汝珠、汝宝、汝隆、汝兴。后裔居西湖桥、黄金坪、梨树坡、梓木冲、铜古寨等地。支祠在西湖邓家湾。至1930年,男丁160馀人,女口100馀人。班序同南山桥。
浏阳降峰岭邓氏  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生世显,世显第四子良夫生应发,字德厚,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生子三:汝立、汝林、汝桂。后裔世居降峰岭。至1930年,男女丁口仅20馀人。班序同南山桥。
浏阳九溪洞邓氏  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之子世显第三子文夫,文夫长子恭美,明洪武十七年生,由江西奉新县偕弟应宏迁居湖南浏阳北乡九溪洞杏仁树下,生三子:瑞祯迁茅里,瑞祥迁沙市,瑞鳌生五子:焕祖、焕宗、焕隆、焕高、焕注。焕祖裔世居藤庄岩前,焕宗裔世居九溪洞岩前,焕隆裔世居大屋岩前、炉烟洞等地,焕高裔世居大屋、双江口、邓家湾等地,焕注裔世居岩前。宗祠在藤庄。至1930年,全族人丁近馀人。班序:瑞焕南阳善庆长,光先继序日蕃昌,人文蔚起储英彦,道学兴隆远发祥。
浏阳九溪中川邓氏  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之孙文夫次子应宏,字春梅,元至正二十六年生,偕兄恭美由江西奉新县迁居湖南浏阳,应宏公裔孙世居九溪中川等地。祠合九溪藤庄。至1930年,男女丁口100馀人。班序:仁汉尊德万伏兴,金富乾坤必有成,裔鼎良奇百代发。
浏阳中孚堂邓氏  恭美公次子瑞桢,字南英,明永乐二年生,由九溪徙居茅里,生四子:贵先裔世居茅里,支祠名“皆吉堂”;贵昭裔世居茅里,支祠名“和顺堂”;贵义裔世居龙转,支祠名“德馨堂”;贵林无考。总祠名“中孚堂”,在茅里邓大屋前。至1930年,三支人口共600馀人。班序:瑞贵日大,长久仁成,明秉兴福寿,荣显定高崇,学富光辉著,行修品望隆。
浏阳周洛邓氏  系出骘公十八世孙懿美之第五子熙生,熙生之三十三世孙承富子二:宝彬、宝柱,由广东迁湖南平江南乡田陌口,复迁浏阳北乡周洛。至1930年,男丁20馀人,女口10馀人。班序:承宝树肇家望。
宁乡邓氏  以东汉邓禹,字仲华,封高密侯为一世祖。至六世遄公、遐公于建安末年因诸侯割据,民无所定,乃弃职徙江西洪都(即南昌)。至四十世天骑公,南宋末年中明经科,迁江西新建大洲。至四十六世祥泽、祥学、祥业、祥仕、祥任、祥儒六支,明洪武年间由大洲迁湘。祥泽居宁乡玉堂铺,祥学居宁乡枫坪,祥业居宁乡石板,祥仕居宁乡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祥儒居宁乡邓河。清雍正元年(1723)六支始修族谱,嘉庆八年(1803)学、业、仕、任、儒五支合建宗祠于玉潭,道光十八年(1838)五支合修族谱。光绪五年(1879)儒房三修。纪世诗:德庭均文子,祥开殷泽传,振基先绪丕,绍美祖功贤,礼法承家日,谟猷辅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续庆云联。
宁乡邓河邓氏  始迁祖祥儒公,明洪武初自江西新建大洲迁湖南宁乡邓河。儒公三子:开忠、开孝、开义。义公乏嗣,忠裔世居邓河。孝裔五传至基益公,明嘉靖时迁本邑渣山塘及小冲杨荷塘,处益公子二,长先彝,次先德,德裔美三明万历时徙居湘乡马林桥,彝裔美贤康熙时迁居宁乡北湖。该支名人邓日胜,记名提督。
宁乡湄冲邓氏  谱称该族自汉高密侯仲华公起河南新野,至六世祖遐公汉末避曹氏忌,乃随兄棠邑令由河南徙籍江西城南,厥后子姓四散。惟该支支祖兆圣公明初由江西庐陵迁沩宁一都湄冲,后复分琦、璋两大支,有徙居六都月湖冲者,有徙居八都南门口及隶籍湘潭、资江等处者。宗祠建于清嘉庆间,位于宁乡八都南门口。道光间纂修支谱,1935年续修。老派:国承先瑞时运昌隆瀛应明林泽裔锡簪缨。支派:裔锡廷枝茂,家声益克彰。续派:诗书诒后嗣,忠孝笃前光,东汉官箴肃,南阳世序长。
湘乡长田邓氏  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受郡南阳,佐光武中兴,封高密侯。至大瓅,字开疆,号乐只,元至正三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继徙湘乡白洲,三徙湘乡长田,建望光楼而居。三世分宗铭、宗达二房,达房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创修家谱,同治三年(1864)铭、达两房创修合谱,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房续修。班序:大源宗祖贵,应梦正登吉(守希),周泰(民安)定世久,万代永昌期,先德光汉治,英才佐良时,积厚贻谋远,文武绍前徽。续班序:秀里科名显,诗书燕翼长,继承延令绪,杞梓重邦家。
湘乡西溪邓氏  西溪始祖伯壎公,字元音,元时人,先世原籍四川邛州。初居湘乡义学地,后迁原四十一都桃花井下西溪,四世必胜公五岁失恃,六岁失怙,赖谢家姨娘抚养成立,以谢为姓。生四子:仕忠、仕元、仕华、仕能。仕元公功成,诰封盟威将军,明永乐十年(1412)奉旨归宗。仕元后迁南京上元县,仕能绝继迁徙,不一其说。其世居西溪者,惟忠、华二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忠房纂修族谱,光绪二十年(1894)续修;道光十八年(1838)华房纂修族谱,光绪七年(1881)续修,1928年忠、华、能三房合续,1994年三房续修。忠华能三房老班:仕文志景仲,秀国武(仁)良廷,绍(大)前(先)垂(光)世泽(德),福(安)寿(邦)映台显。续班:乾坤恒益泰,丰履萃家人,谦豫中孚贲,咸观鼎晋升。
湘乡大乐坪邓氏  汉高密侯禹,字仲华,传十一世至晋安帝时表政公,仕长沙,为太守,遂家于湘。清乾隆间建宗祠于大乐坪。本族名人邓崇峰,字峙南,乾隆壬申副榜;邓文泮,字圣泽,乾隆丙戌进士,擢御史。
湘乡茶冲邓氏  迁湘始祖安宁公,明洪武七年(1374)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头大坵圳上徙湖南湘乡县茶冲塘弦麻田。永乐二年(1404),上命徙黔,再迁贵州威清卫左所东门灵官庙,后改为安顺府清镇县,原配匡,生子四:邦富、邦仁、邦财、邦贤,富裔外徙,馀三房仍居茶冲。继配孙,生子一,子孙居贵州。清嘉庆十五年(1810)始修族谱,光绪十七年(1891)续修,1948年三修,至此已递传22代,人丁2300人。宗祠在相思桥。
湘乡江口邓氏  始祖仲华公,世居河南新野,历三十四代至梅官、梅显兄弟,因世乱徙江西泰和县,至四十四代大瑜公,元末由泰和迁湘阴。长子吉,生五子:学成、学金、学魁、学元、学朝,学金徙湘乡西溪,学魁徙湘乡高枫沙石,学元徙湘乡湖潭坳,学朝徙邵阳龙富,长子学成,徙湘乡思老,晚年修建滑石义渡,人称邓氏渡,至今犹存。学成生景良、景达。景达开茶冲、新市、梓田、茅田诸族,景良生子五:必荣衍熟房,必华衍仁、海、义三房,必富衍乌房,必贵衍瑄、贤二房,必清衍石房,八房世居邓氏渡。清乾隆中叶,建仲华公祠于湘乡县治南门,嘉庆初年建学成公祠于湘乡永丰,今属双峰。景良公以下派序:必志友永世漍兴,宗祖逢自士大平,维笃伦常昭顺德,斯隆人艺发声名,仲华垂训冀前美,伯智让封希与京,忠上孝亲千古悦,敦诗崇礼万年荣。
双峰梓田邓氏  始一世禹公,四十六世学成,元末明初自湘阴迁湘乡思老,次子景达,生四子,开茶冲、新寺、梓田、毛田四族。景达第三子必能为双峰梓田始祖。1943年四修族谱,派序:必志公明允正朝,宗祖天祚谟裔林,世泽家声垂裕远,广通典籍胜诒金,仲华立训冀前美,伯智让封希与京,忠上孝亲千古悦,敦诗崇礼万年荣。
湘潭邓氏  始迁祖扬声公,讳达,字灵籤,世居江西吉安泰和县,为禹公三十八世孙,官太原武职,明洪武初任长沙太守,永乐元年卜居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子思聪,字昭明,永乐二十年迁居黄甲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修族谱,同治七年(1868)四修,宣统三年(1911)五修。班序:扬思必洪志连允振国单之单世承盛德大启(声名)先达昭如日星克嗣其业应若兴云。该族名人邓政升,记名提督。邓名远,记名总兵。
湘潭严冲邓氏  始迁祖信公,明嘉靖间自茶陵迁居湘潭严冲。1937年五修族谱。
湘潭塔岭邓氏  始祖瑞祯公,由广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孙贤资、贤宪、贤敏之子孙又先后迁居湘潭。清宣统二年(1910)五修族谱。
醴陵东门邓氏  始祖友兴公,明永乐十七年(1419)生,由江西永丰创业福建龙岩。清顺治康熙间,后裔徙居江西萍乡、湖南醴陵、浏阳等地。乾隆间三邑共建宗祠于醴陵东门。居醴陵者多群萃于醴东双江、白市、黄沙。清道光五年(1825)首修族谱,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六年(1900)、1933年、1995年续修。字派:友德本可仕,从植日世命,启诚正崇光,文元绍宗盛,鸿运方增泰,培名永锡庆。
醴陵塘邨邓氏  始迁祖贞公,字敬德,一字梦荣,行甲七,原籍江西安福县东乡瓜畲,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迁居醴南塘邨。三代始分四房,分居塘邨、杉仙、熟路、琥塘。明嘉靖三十年(1551)始修族谱,清雍正五年(1727)、嘉庆二十四年(1819)、道光二十八年(1848)、光绪十年(1884)、1934年、2003年续修。乾隆十五年(1750)建宗祠于塘邨。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字派:(自八世始)邓闻森学,谆凤其荣,时绍运启,昌大声宏。增家之光,树德传芳,英才秀发,继世名扬。
醴陵温泉邓氏  始迁祖福干公,清时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白兔潭、尖高山、灌冲。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夏家坪邓氏  始迁祖仕海公,清乾隆间自广东嘉应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612人。
醴陵烂泥洲邓氏  始迁祖魁万公,清康熙间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县南、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另支始迁祖在中公,于清康熙间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白兔潭、攸县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南阳桥邓氏  始迁祖朝卿公,明洪武十六年(1383)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枫头洲、泗汾、板杉铺。
茶陵邓氏  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由南京金花桥迁潞水。后裔部分徙居虎踞、腰陂布庄等地。
衡阳沙头、尹家村邓氏  始迁祖之  公,为禹公四十三世孙,原籍江西庐陵瓜畲,元季明初随兄之瑝公迁衡,瑝公居茅山头,另谱。  公居沙头、尹家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一修族谱,光绪十四年(1888)二修,1925年三修。旧订班行:祐菊开之辈,思随接本源,独名还万派,廷后复单  ,国族于斯聚,茂才以仕掀,同宗绵世学,贤哲合贞元。新续班行:秀里书香远,南阳惠泽长,先人绵钜业,后代有馀芳。敬祖敦雍睦,和家兆吉祥,贻谋逢泰运,福履庆安康。
邵阳田家渡邓氏  始迁祖理公,元皇庆元年(1312)自江西徙县城北资江,十一世必文公,自邵阳新宁上一都庙冲徙居田家渡。
邵阳邓十村邓氏  始迁祖汝福公,元成宗时自江西泰和莫恒里迁邵南尚贤里邓十村。
邵东观山桥邓氏  始迁祖学良公,明洪武九年(1376)由江西吉水县长圳迁居湘乡武障,次子文敬又迁湘乡虞塘,后落籍邵东观山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始修族谱,光绪续修,1943年三修,1990年四修。班次:学文道显万廷,祖兴世代有名,朝中安邦定国。作善光先德,存诚启后昌,诗书传久远,仁义振常纲。
邵东七井邓氏  始迁祖天俊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泰和迁居邵东新宁下一都七眼井龙富塘,生五子:日惠居北路塘口,日  居湘乡长田及邵阳山脚,日慧迁桂阳州,日正迁衡阳遗泽塘,日智仍居龙富。清嘉庆十六年(1811)始修族谱,光绪元年(1875)续修,1925年三修,1991年四修。班序:天原宗祖永,文武定太贤,国正安仁义,世代荣昌前,裕后贻谋远。
新邵田心邓氏  始祖伯万公,江西吉州泰和人,传至七世孙志湖公,自新化梅山溪洞徙此。
武冈石虎村、黄家亭邓氏  谱以仲华公为一世祖。四十三世鹤林公,由江西泰和县迁湖南湘阴。四十四世大瑜公,因世乱复迁泰和县梅子坡。与湘乡江口邓氏族谱所载异同。大瑜公长子吉,五子:学成、学金、学魁、学元、学朝。学朝第七子天军公官居指挥使,明洪武间自泰和鹅头大坵圳塘上初徙邵阳县柏树村,生富、贵二公,复徙武冈县石虎村,生祥、通二公,终徙武冈黄家亭,生仁、义二公。清同治间通房纂修族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富、贵、祥、通四房续修。至1930年,全族男丁2000馀人,女丁2000馀人。富房老班:天礼志邓文,邓祖仁庭彦,学(仕)国(世)有德运,伯禄盛宏贤。贵房老班:天礼志邓文,邓祖朝景大,凤国正德远,世禄盛洪贤。祥通仁三房老班:天礼智信仲,仁义宗祖文,朝之惟茂可,立必达上成。新班:昌集联昭穆,彝伦品序敦,升恒观益晋,履泰复咸临。
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生三子,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世吉,字祖爃,后裔世居宝白团之篡彼头、木蔸塘、义江、横板桥、崇山、石子塘、千秋塘等地。宗祠在宝白团落马井。至1930年,男女丁口300馀人。班序:世海仲再法,汝景宜宗本,思志崇甫式,代荣继开列。世安,字祖煌,后裔居洪庙、王家冲、满堂、紫溪、新田踏水桥、南乡周民团波鸟山、黄桥铺、邵阳桃花坪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宗祠一在洪庙冲,一在紫溪,一在新田。至1930年,男女丁口1600馀人。班序:世从应友徵,本宗承万凤(添),朝志期光元,之学庠贤良。
武冈邓氏  始祖得遇公六世孙天俊生二子:原智、原涛,涛公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原智公之子宗太生世吉、世安,兄弟于明正统间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世安子二:应铭、应祥。应祥生三子:友明、友斌、友谅。友明子必兴,友斌子必受,友谅子必缘、必祯、必祥。友明、友斌二公之裔居新宁北乡迴龙市双滩村,必缘公后裔居邵阳蔴芝窑,必祯公后裔居雷打滩,必祥公后裔居武冈马埠田。至1930年,必祥房男丁800馀人,女丁700馀人。宗祠一在迴龙市,一在马埠田。班序:世应友必文(汝),敏(聪)志思庭继,承印文荣(良启)朝,式代永昌明。
武冈毓兰山邓氏  天俊公长子原智,原智长子宗兴,宗兴第三子祖清,始迁武冈毓兰山桥上,生三子:永宝、永庆、永玖,后裔居社学团、毓兰山、桥上、老潭团、宏家坊等地。祖清公宗祠在毓兰山桥上。至1930年,男女丁口1400馀人。班序:祖永通子仕,思再文景允,琮俎林松常,时茂桂兰应。
武冈延岗冲邓氏  始迁祖子贤公,明洪武三年(1370)生,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坵官湖南靖州学正,卜居武冈东乡双井村延岗冲,生二子:必魁、必才,后裔居桐木塘、漠溪冲、青井、高霞山、水浸坪、鸡公山、樟把塘、延岗冲、马蹄江及全州、益阳等地。子贤公祠在青井村乌鸦井。至1930年,二房合计男丁2700馀人,女丁2700馀人。班序:子必仕仁宗,文思映帝宫,南阳肇基远,东汉发祥隆。
武冈石牛塘邓氏  始迁祖元太公,字公望,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大桥头棋盘巷圳上偕弟元敬、元富迁居武冈,后裔世居石牛塘。宗祠在石牛塘。至1930年,男丁140馀人,女口120馀人。班序:元日祖宗文思再必友,盛朝星万代,立学正荣昌,东汉家声大,南邦世泽长。
武冈库楼场邓氏  始迁祖庙凤公,字来仪,元至正二年生,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由举人擢贵州安顺府同知,升广西太平府知府,致仕归卜居武冈光远市库楼场,其子汝森生四子:世远、世富、世祥、世末。后裔居石塘大屋里、石陇园、暗溪山、栗头冲、横楼脚、乾溪园、洞下冲八合等地。庙凤公宗祠在八合。至1930年,男女丁口1400馀人。班序:世大必有永,惟庆宗祖朝,继述光宏发,建启裕良谋。
武冈石山背邓氏  始迁祖富钦公,明时自江西迁湖南武冈石山背,生五子:旭、璟、理、镒、鉴。后裔分布于石山背、洞井、高沙市、牛轭塘、石柱江等处及贵州独山、大定、广西兴安县富足村等地。富钦公祠在城西石山背,支祠在洞口区黄演村。至1930年,男女丁口600馀人。班序:富旭宗思永,仁添元再受,万年绳武承,先德贻谋启。
武冈邓氏  迁湘始祖政钦公,由河南官湖广指挥,宦游黔阳,卒葬黔阳鸬鹚滩。子三:仲保、仲伍、仲民,明永乐时,兄弟同迁武冈。仲保生四子:添权、添厚、添佐、添惠,后裔居东关厢、龙溪铺、石路江、牛斯塘、安乐桥、飞水岩、巷口湾、小茶山、袁家冲、栗子塘、邓家坳等地;仲伍生四子:荣称、贵称、善称、如高,后裔居巷口栗树脚、茅坪里、莫家冲、鸬鹚塘、马家山、鸭子塘、龙潭铺、青井团等地;仲民生五子:添寿、添筹、添辅、添淑、添全,后裔居城东官田、榬山、瞿家祖、吴家塘及绥宁瓦屋塘、四川秀山县等地。至1930年,三大房男丁4000馀人,女口4000馀人。宗祠一在县城转龙街,一在西北乡李家渡油麻田。班序:政仲添仕文(如志子),浩宗日朝一(友思宗祖祥),良国维明敦(文林光南扬),孝友(大祚)圣代陈。
新宁邓氏  始祖得遇公,其子思齐生鹤林,鹤林子大瑜生三子:受吉、受亨、受文。受吉生六子:学成、学元、学金、学魁、学朝、学汉。学魁子二:天旺、文叟,学汉公子四:天隆、天华、天钦、天道,兄弟六人于元顺帝时由江西迁居湖南新宁。天旺房班序:天原再德子,庆润金文林,雨永生世明,新善在家定。文叟房班序:文克思贤必,才运良三运(自春),志朝廷(开)时世,新(学)善在家定。天隆房班序:天原再诚昶,志通绍奇(选璧)以维,起文愈世明,新善在家定。天华房班序:天原克道志,思禄之朝文,宗正应先梅,广善在家定。天钦房班序:天永必仲斌,文子添才自(继守),世国芳开上,大人在家定。天道房班序:天原再友永,显必仕伏仰,应远之绍觉,新善在家定。至1930年,六支合计男丁2851人,女口2706人。总祠在县治南门外御史街,天隆房支祠一在浮桥头,一在邓家湾,一在坪头山,一在杨柳田,一在连村;天华房支祠在长湖村葭塘;天钦房支祠在邓家湾,天道房支祠在老屋里塘乾。
新宁龙迴邓氏  始迁祖傅公,明时自江西迁居湖南新宁县北乡龙迴,傅公生三子:存经衍古竹房,存禄衍沙井房,存豹衍龙迴房。支祠一在东安县苦竹塘(苦竹、沙井二房合建),一在新宁西乡杨溪村栗山口(龙迴房建)。至1930年,合计男丁200馀人,女口200馀人。班序:友可伯宗璇,明存文仕宣,仁世登承上,大维国正中。
岳阳龙湾邓氏  始迁祖尔那公,明初由江西迁楚,卜居巴陵龙湾。生七子:明一迁贵州,明三迁华容,明四迁陈宋山转迁长沙,明五迁磨刀坑,明七迁枫树门,分迁麻塘铺成排头,明二、明六居长湖,明二四世孙文通迁临湘谢塘,文远自谢塘迁尖山黄泥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纂有族谱。
岳阳邓受屋邓氏  始迁祖成七公,元天历间由江西迁岳阳长湖金沙坪,四传至受公,明正统八年(1443)卜居岳阳中村乡伏太村邓受屋。1992年纂有族谱。
华容邓氏  据其1917年谱称:禹公三十世至宋时泳公,居官所至,以廉节见称,晚岁坐事屡迁,旋谪江西,转徙华容,又传数世至正本、正源、正始、积宗诸公。正本为仁分始祖,积宗为义分始祖。仁分籍邑东沙港,义分籍邑东邓家山及花砖头。仁分老派:学以成家政,儒宗祚自永,奕泽惟忠恕,敦崇德乃本(“永”字后改用通派)。义分老派:宏文传可大,本笃兆其昌,惟学克修诚,以斯久益彰(“昌”字后改用通派)。通派:国运昌隆际,名垂竹帛时,簪缨联世胄,兰桂秀芳枝,创业崇勤俭,为人止孝慈,协修绳祖武,厚德启鸿基。本族名人邓辅德,著有《古垄头集》二卷;邓友鸣、邓永浩,明兵部车驾司郎中。
华容津湖垸邓氏  始迁祖仁寿(“英”字派),原居望城靖港隔塘村邓家坪,为生计,清光绪六年(1880)迁居华容津湖院。现族人分居护城、城关、新河和岳阳、湘潭等处。派语:钧天司制兆,鸿楚伯侯兴,英俊荣邦国,名扬彩凤登,诗书传世泽,家族万年存。
华容东山红岗邓氏  始迁祖明武公,字积宗,世居江西丰城县落星桥,元初兵乱迁长沙北门,元至元年间,转迁华容东乡杨公岭五公庙(现东山乡红岗村9组),后人聚居东山红岗、先红、天井一带,分居全县各地。建祖祠于红岗黑湾,堂名三登。老派语:尔积千辅友永伯公玉一而于。续派语:(自十三世始)宏文传可大,本笃兆其昌,惟学克修诚,以斯久益彰。1990年监利、岳阳、华容、江陵同祖江西丰城之邓氏子孙联宗修谱,定联派为:(自二十一世始)同庆联新谱,经书育茂才,遵循先哲训,忠义耀云台。续派用至“昌”字止,“昌”字派合通派“庆”字派。
湘阴牛口塅邓氏  始迁祖春华公,明洪武间由塅山迁牛口塅,子二:显盛、原赵。后裔世居牛口塅、六方湾、韩湾围、复兴围、牛洲等地。宗祠在牛口塅。班序:国正天心顺,家齐祖德昌,诗书垂永裕,发越有声扬。
湘阴樟湖岭邓氏  始祖惠迪公,生亲三,亲三子之先,字明生,清康熙十一年(1672)自江西新淦县登贤乡长乐里迁居湖南湘阴樟湖岭。之先公生二子:高贤、高才。高贤子六:学顺、学谪、学文、学孔、学成、学仕;高才子六:学勋、学宇、学武、学中、学诗、学礼。后裔居樟湖岭、长沙靖港口、南县灵官洲等地。班序:先高学乃大,功懋德斯宏。
湘阴邓家坝邓氏  始祖孟全公,出自金鸡山邓氏,居长沙万寿都,传四世至朝相公,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迁湘阴邓家坝。
平江安定宦田邓氏  始迁祖恭公,清顺治元年(1644)自广东嘉应迁此。清同治间平江客家邓氏曾合纂族谱。
平江大坪邓氏  系出禹公支裔以成公,以成公十三世孙永禄生三子:兴国、兴邦、兴家。清乾隆间,兴国由湖北荆州监利县迁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东乡大坪源,生二子:宝周、宝用,后裔世居于此。班序:以虞日选全惟佳伯仁先乔俊嗣永兴。
平江黛屏源邓氏  系出骘公十九世孙亮生之三十四世孙兴国,兴国之子宝周,字显有,清康熙五十六年生,由广东迁江西,复迁湖南平江东乡黛屏源,后裔世居于此。班序:志道克遵详,修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交冲、斑鸠坳邓氏  系出骘公十九世孙亮生之三十四世孙元泷,元泷之子宝明,字昌明,清康熙四十九年生,由广东迁江西,复迁平江南乡,生二子:树仁、树魁。后裔居平南交冲、平东斑鸠垇等地。班序:元宝树肇家望。
平江平东邓氏  系出禹公支裔明叟、隆叟、荣叟。荣叟十二世孙子连生四子:先泷世居郴州伯村洞阳坡头曹田湾;元泷由曹田湾迁平江新江辜家洞口;玉泷、吉泷无考。后裔居平江东乡斑鸠坳、高段、交冲等地。宗祠在蒋山。班序:和叟甲显必,永珂林希任,明应化子泷,宝树肇家望。
平江芦溪邓氏  系出禹公支裔开泰,传七世至裕麒,裕麒之子其禄生昌隆,昌隆生三子:顺德居西岭脚众庄,顺清居周台,顺遂居下壕。顺德生三子:庭礼、庭让、庭献,顺清四子:庭树、庭梓、庭柱、庭材,后裔分居枣树湾、五德贯、芦溪等地。支祠在枣树湾。班序:裕其昌顺庭朝承大兴应才高光世守宝树肇家望。
平江坑口黛屏源邓氏  系出志斋公五世孙传聪。传聪八世孙尚义,清康熙时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东乡濯水坑口黛屏源,生二子:任喜、任珑。后裔世居此地。班序:传宗兴广素,正有士尚任,宝树肇家望。
平江钟洞邓氏  系出志斋公曾孙子才,子才之九世孙垂兴,清时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北乡钟洞,后裔世居于此。班序:才福修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宦田苏家垅邓氏  系出志斋公九子信,信公十一世孙垂泰,字均常,清康熙时由广东始迁江西镇平,继迁浏阳,复迁平江宦田苏家垅,生四子:泽贻、泽施、泽广、泽盈,后裔居平江东乡宦田横槎、钟洞、恩溪、苏家垅等地。班序:信克子质羡,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许南邓氏  系出志斋公六世孙子仁,子仁八世孙朝林生宝缙,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南乡许南,后裔居平江南乡许南。班序:仁文材松可,聪德贤朝,宝树肇家望。
平江长田市登湖邓氏  系出志斋公十二世孙德荣,德荣生元生,元生之四子登湖由广东迁浏阳瓦子坪,复迁平江南乡长田市李家塘,登湖生六子:宝凤、宝发、宝富、宝荣、宝彬、宝汉。后裔居长田市李家湾。班序:德元登,宝树肇家望。
平江尖峰殿邓氏  系出志斋公十二世孙德荣,德荣子元生子六:登楚、登兴、登旺、登湖、登煌、登发。清康熙时登楚由广东迁浏阳瓦子坪,复迁平江南乡安定桥田陌口尖峰殿,登楚子四:宝振、宝纲、宝立、宝纪。后裔居平南田陌口尖峰殿等地。班序:德元登,宝树肇家望。
平江田陌口邓氏  系出志斋公之子礼,礼公三十二世孙简生,清顺治十一年生,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南乡田陌口,后裔居田陌口尖峰殿。班序:礼钦友政时,仁文嵩泷敬,如德简景,宝树肇家望。
平江宦田兰亭邓氏  志斋公之子仁公十世孙垂绛子二:泽雨、泽展。泽雨自广东迁江西赣州府赣县,继迁浏阳;泽展,字承文,于康熙间自广东迁江西赣州府赣县,继迁平江县东乡宦田兰亭里,子三:远钦、远齐、远仕。后裔居平东宦田兰亭里。班序:志道克遵祥,修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长田栗山邓氏  系出志斋公,其三子恭公十一世孙色连,于清康熙时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长田市栗山。后裔世居长田栗山。班序:色孟洪,宝树肇家望。
平江南乡邓氏  系出志斋公,其三子恭公十二世孙子宪子文烘,文烘子宝谦,明天启三年生,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南乡。后裔居南乡及浏阳双江等地。班序:宪文,宝树肇家望。
平江南乡邓氏  系出志斋公,其子恭公十二世孙尚登,尚登子声富,声富子宝占,字登魁,清康熙五十九年生,由广东迁居浏阳,复迁平江南乡,生四子:树超、树越、树起、树趣,后裔世居平江南乡。班序:恭祚文敬日,珑琦耐法景,祥宜肇兴,宝树肇家望。
平江柳家洞邓氏  始祖志斋公,子恭,十一传至宜鲁公子二:玉连、玉英。玉连,清康熙四十六年生,由广东偕弟玉英同迁湖南浏阳,继迁平江东乡柳家洞,生三子:文兴、世兴、良兴,后裔居东乡柳家洞。玉英自浏阳继迁平江北乡大洲子,子五:荣兴、华兴、富兴、贵兴、永兴,后裔世居平北大洲、烟冲等地。班序:恭祚文敬日,珑琦耐法景,祥宜玉兴,宝树肇家望。
常德邓氏  始迁祖纪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明永乐二年(1404)调屯永定卫官仓坪。纪公弟恒公迁湖北沔阳。又一支赛公,原籍安徽凤阳府虹县,明永乐十八年(1420)调屯湖广九溪卫,子衍公,卜居安福东乡九安里。又有文公、寿公等,同迁孱陵(今安乡)方角村。清乾隆二年(1737)恒公裔一修族谱,道光七年(1827)赛公裔二修,同治八年(1869)赛公裔三修,光绪五年(1879)纪公裔四修,光绪十八年(1892)赛、纪、孱陵三支五修,1928年三支六修,2006年三支七修。派行:光(尚、必)绍继绪业,俊秀振书声,泰和开景运,家邦万载荣。
常德落耙、雁门邓氏  始迁祖国玺,字文信,名朝印,号琢成,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居常德阳城落耙、雁门二村。原派:祖宗国兴尚文诗列廷名必大希之世元开应以家声宜丕振毓,1947年与汉寿五、六甲邓氏合谱合派。
常德土淰村邓氏  始迁祖文礼公,字碧璋,父宗趾,明永乐二十三年(1425)由武冈州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文礼于明成化十年(1474)徙常德土淰村,后裔蕃衍于实竹坪、老渡口、善卷村、新陂桥、和尚桥等处。原派:祖宗文思庆庭朝文子大尚世国希光承有志应德振兴隆汉邦。1947年与汉寿五、六甲邓氏合谱合派。
汉寿马龙滩、王家嘴邓氏  始迁祖思聪、思明二公,明成化五年(1469)由江西吉水始迁龙邑马龙滩,即大围堤第五甲,后思明析居第六甲王家嘴。谱以宋淳熙辛丑朱熹赠序之南昌旧谱为始修,明崇祯九年续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六修,1928年七修,1947年与常德土淰村、落耙村、雁门村邓氏合谱合派。乾隆四十六年(1781)建总祠于马龙滩,道光间六甲建分祠于王家嘴。五甲旧派:祖宗文思镇羊景禾良应日士司之大有乐年逢家声。六甲旧派:祖宗文思朝相广奎元应启士司之大有乐年逢家声。五、六甲合派:家声宜丕振,毓秀肇钟祥,克光传孝友,德泽庆弥长。常汉二邑合派:祖宗文思正,福泽起南阳,传世惟忠孝,承谟本善良,沅湘滋发达,时代衍荣光,佑启人才盛,同联庆永昌。
汉寿上林村端平塔邓氏  始迁祖世通公,原籍河南邓州钳庐陂,南宋末因得罪贾似道,安置潭州,后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1948年七修族谱。
桃源浔阳坪邓氏  始迁祖信公,明成化二年(1466)由江西丰城迁于桃源县南浔阳坪。至1948年,已传16代,全族人口约300馀人,分布于沅上、崇义、木塘、云岳、渔父等地。宗祠在县城边街。族谱创修于1917年,1944年续修。
桃源围鼓坪邓氏  迁湘始祖华一公,明嘉靖间自江西新建率妻子奉旨赴四川简州资阳令任,道经常郡,殁于途,葬善卷山。其子遂迁于桃源县北九溪围鼓坪。至1948年,已传12世,全族人口约300馀人,分布于兴隆庵、六一角、观音寺、热水坑、邓家台、杨柳湾等地。宗祠在围鼓坪,族谱创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935年续修。
桃源浯溪邓氏  始迁祖伯纲公,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浯溪田家河。至1948年,已传20世,全族人口约千馀人,分布于青云、莫溪等处。宗祠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建于张家河,族谱创修于同治十二年(1873)。
石门新关邓氏  系出禹公支派,始迁祖冲公,行七郎,宋朝时以都司官永定(今张家界市),因时值鼎革之际,兄弟十五人遭乱播迁,因留家永定天门山,生二子:再望裔居永定,再一裔居石门中乡、南乡、慈利下二十五都、永定、澧州合口等地。宗祠在新关。班序:国正开景运,家盛兆,文德敷远迩,武功佐帝邦,谟猷笔史册,继承庆恢皇。
石门新关邓氏  始祖国安公,原籍闽中漳州府龙岩州,后迁南靖县,子二:惠通、惠达。惠通子二:德旺、德兴。德旺生五子:庭静、庭安、庭富、庭华、庭福,庭华之后裔一华、一量由龙岩迁湖南石门县中乡皂市区白竹界二都区青山河及分迁广东阳春与江西。德兴子二:庭宪、庭贵,后裔居石门新关三江口、慈利界溪河、柳溪口等地。宗祠在新关。班序:存治化,秉礼让,敦文理,永隆昌,祖业传宏绪,家声继远光,明德克昌裕,盛世大文章,元善贞九有,君泽培万方,绍先宗典则,尊师振朝章。
石门南圻邓氏  元初自江西吉水迁居石门,传三世至均忠公,以破侗蛮任宣慰司。另支清雍正间自福建迁此。
石门昇坪邓氏  清初自江西迁此,族谱始修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
临澧邓氏  枣木桥支祖荣一公,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明初奉旨领旗镇守九溪卫,至今1800馀人,为一支;二支支祖道臣公,明洪武时自江西吉安屯驻九溪卫,子经、纪,随迁临澧新安洞坪;三支支祖秀公;四支支祖经四公,明初自江西吉水县大樟树迁来,落屯安邑坪;五支支祖义公,明初由江西吉水迁九溪峪永定卫刘家浴;六支支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迁居安福刻木山观音岩;七支支祖元十公,原籍衡阳,明永乐二年(1404)迁安邑新溪峪。清宣统三年(1911)、2009年纂修族谱。七大支老派各异,如一支老派:荣必讳讳朝友乔恩自之尚廷文武安邦。合派:克纯先泽,丕振家声,昌宗耀祖,作相为卿,前恢骏烈,后著芳名,子孙发达,万代英杰。
益阳、宁乡邓氏  鼻祖禹公,字仲华,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高密侯。一派祖献公,字希贤,号哲人,居豫章赤塘。生子三:谦光、谦江、谦淮,兄弟三人由吴徙楚,初则共处星沙。光公,字倡先,号绍宗,派衍资阳,子儒行徙居益邑心田枋檀树塘杜家冲;江公,字致长,派衍沩宁,子儒泽、儒彬、儒森分徙宁邑玉堂铺港湾山、界头邓家湾塞口塘、邓塘泉溪;淮公,字四达,派衍资阳,子儒言徙居益阳克让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益、宁两属创修谱牒,至1928年凡五修。老班行:儒行忠必太,仁义佐朝宗,文明邦国正,祖代永兴隆。肇修班行:含章光大德,诗书俊彦功,振策凌云志,启佑万年同。重修班序:敦化治安久,中和善泽长,英华承继起,名禄兆熙昌。三修班行:孝顺先声远,荣封世业扬,理学辉经典,炳蔚耀伦常。四修班行:庆集家廷盛,祥开福寿徵,传心存厚通,勋位定超增。新班行:雄才能树立,景运应时雍,裕本恢麟凤,培元焕鼎钟。
益阳东塘山邓氏  谱称禹公四十二传至德卿,明洪武初由江西泰和县圳上徙居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德卿生秉四,秉四生均才、均祥、均锡,均才生潮英、汉英、沂英、仁英、时英、廷英、元英,沂英迁沅江;均锡生越英、汉英,越英世居资阳。自明万历五年(1577)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凡六修族谱,1937年七修时合汉、越二房。益邑旧派: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万,光增福泽。沅邑旧派:德秉均英,文人时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亨,本中生正。益沅新派:先志充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1930年湘乡、衡阳、醴陵、新化、宁乡、安化、湘潭、湘乡、长沙、邵阳、武冈、益阳、沅江、平江、浏阳等二十一县合修联谱,联谱派语:动静分翕闭,类族始于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干劲支柯萦,舜日咨尔契,庞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执艺淳且备,来昆普遵循,缨簪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益阳黄泥湖邓氏  迁湘始祖天俊公,由江西迁宝庆龙富塘,其子秀仁由龙富塘迁居茅坪,秀仁之子必魁生才副,才副生四子:文荣、文祯、文贤、文瓒。文荣公之六世孙国太,明时由宝庆茅坪迁居益阳黄泥湖猫公塘;文贤公之七世孙有进生三子:彦琥、彦忠、彦林。彦忠子三:得贤、得位、得学,彦林子三:得科、得开、得显,得学、得科、得显三公同迁益阳,得开迁居常德,子孙复返益阳;文瓒公之六世孙国环生二子:有宪、有富,由宝庆迁宁乡,有宽公裔仍居宁乡,有富公生三子,第三子彦喜由宁乡十都狮冲迁居益阳八里花桥,生八子:得学、得儒、得韬、得耀、得略、得文、得武、得理,儒、韬二公后裔迁四川,另几房世居益阳花桥黄泥湖、麻阳塘、毛家坝等处。宗祠在九里邓家湾。班序:天秀必才文,志仲宗仁兴,国有彦得忠,先昌显美盛。
益阳上梓山村邓氏  始祖得遇公五传至学清公,迁居祁阳大岭。学清公之十世孙顺章生三子:林铨(一说林开,衍七代失传),林钱,号德生,林钦。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林钱、林钦兄弟由祁阳城山头同徙益阳十五里。林钱生五子:登尧、登禹、登启、登顺、登兰,世居上梓山村邓家湾、莲花塘、英家港、龙井村罗家园、桃花岭、包家村黄家垣、曹家村、竹山湾及安化小园、南县乌嘴、沅江新富垸等地;林钦子二:登昌、登明,世居沙河塅、团堤桥、莫子坡、沈家村、窑坡岭、观音岩、李大桥等地。支祠在上梓山村。班序:暮先世应志,德永思文云,章林登兰国,朝成学尚忠,正步履吉祥,常久锡康隆。
益阳桃花江邓氏  秀仁公之子必贵生才高,才高公之子文珑子四:志琥、志连、志敏、志政。志琥之七世孙彦俊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宝庆塘溪迁居益阳桃花江三里泥港冲,生有六子:得荣、得华、得富、得贵、得纯、得全;志敏之五世孙国珍生三子:有学、有举、有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有举迁居祁阳,有学、有誉则由宝庆塘溪同迁益阳三里锡溪。有学子四:彦龙、彦麟、彦凤、彦鹏,有誉子七:彦福、彦瑞、彦祥、彦吉、彦华、彦文、彦成。后裔世居桃花江、邓家湾、锡溪、泥港、杨芳湾、安田坪、三房湾等地。宗祠在九里邓家湾。班序:天秀必才文,志仲宗仁兴,国有彦得忠,先昌显美盛。
益阳衡龙桥邓氏  系出祁阳大岭,始祖珄呈之子登凯,派名麟韬,清康熙八年(1669)生,生五子:三泰、三祥、三宝、三品、三元。三宝、三品、三元仍居祁阳,三泰、三祥兄弟在父登凯公死后四年始迁居益阳二十里衡龙桥刘家村。三泰子四:国汉、国雯、国治、国仁,三祥子二:国炳、国炎,后裔居衡龙桥刘家村及沅江、南县、华容等地。三泰公支祠在刘家冲。班序:暮先世应志,德永思文云,章林登兰国,朝成学尚成,正步履吉祥,常久锡康隆。
益阳连河邓氏  始祖必呈公,生仁西,仁西之子良恩生世祯,世祯之子应魁子三:多禄、多祥、多祝。多祥、多祝二公后裔居邵阳;多禄,字子林,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由邵阳迁居益阳,生三子:福建、福运、福连。后裔居十一里连河冲、龙塘湾等地。宗祠在龙塘湾。班序:直中方文远,思念必仁良,世应多福寿,乾坤开吉祥,蔚起贞元第,型家孝友彰,俊英宏作育,万代永书香。
益阳谢林港邓氏  始祖亨玑,一名玉现,清雍正五年生,于清乾隆七年(1742)由广东迁居益阳谢林港,生五子:利荣、利华、利富、利贵、利杰。后裔居益阳十六里谢林港、阳雀嘴等地。班序:常进如新隆,家声安富贵,乾元亨利贞,德顺香和远。
益阳邓家冲邓氏  始祖安裾公,清康熙十六年(1677)生,由广东惠州龙川县张坊约固岗岭迁居益阳城广岐市,后居十三里邓家冲,后裔世居益阳十三里邓家冲。班序同谢林港。
益阳邓石桥邓氏  先世由河南迁长沙,宋宁宗时复迁益阳文岭,传至赞成公,字襄哉,宋绍熙元年生,迁居清溪。后裔居清溪、邓石桥、新市渡、城南及南县、安化马家塘、宁乡、洞庭明月湾、云南等地。宗祠在邓石桥。班序:赞濬传实泽,先通聪志华,时守国子以,添生武正贤,述应善忠起,大德垂荣盛,才良必克昌,洪开光继学,立达显宗邦,孝义相联会,敦修定发扬,儒中高士致,著作胜前章。
益阳邓家河洲邓氏  系出武冈元太公十世孙元鹤,子三:日湣迁居沅江蓼花洲;日渊迁居桃花江;日清,号资源,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由武冈独力团石牛塘徙居益阳十里徐家湾即今邓家河洲。后裔居益阳十里邓家河洲、长邨鹏家塘、姚家塅及沅江蓼花洲等地。支祠一、公祠三均在邓家河洲。班序:元日祖宗文思再必友盛朝星集联昭穆。
益阳北峰山邓氏  始迁祖宏开公,字昌衍,宋宝祐二年生。后裔居北峰山、欧公店、大河坪、响板滩及襄阳等地。支祠一在北峰山牛良湖,一在欧公店。班序:宏谋绍祖先,秀廷正惟国,良梅仁启贤,文章先达士,道艺传家厚。
益阳谭家洲邓氏  系出武冈子贤公,其子必魁传九代至南栋、南章、南音、南奇兄弟,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武冈漠溪鸡公山同迁益阳。南栋四子阳光居分水坳,五子阳贵居南坝冲;南章三子阳杰居牛轭湾;南音长子阳胜居石龙山;南奇长子阳敏迁宁乡二都甘冲子。宗祠在谭家洲。班序:子必仕成宗,文思映啻宫,南阳肇基远,东汉发祥隆,世(赋)鸿钧开泰,万代显昌荣,辅国忠贤美,传家孝又良,诗书昭德业,礼乐振纲常,燕翼贻谋远,芳庭兰桂香。
益阳谭家洲邓氏  系出武冈政钦公子仲伍,传十一代至子桂公,字明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迁居益阳谭家洲。宗祠在益阳二十里木鱼岭下。
桃江邓氏  谱称自汉禹公籍起南阳,传三十五派至经公。经公长子献公,生子三:谦光、谦江、谦淮,兄弟由江西徙湖广,初居星沙,后迁沩宁、资阳等处。经公次子霖公,字甘澍,号雨亭,原居江西新吴赤塘,生谦嵩、谦岳,与谦光等共徙星沙,卜居南阳街。谦嵩传三派至兴山公,字参赞,号育轩,于明初由星沙徙益之桃花江(今属桃江),生三子:开源、开江、开濬。江徙湘阴,濬徙汉寿,源公生二子:畿祝、畿邦,邦生期旺、观旺。观旺子孙又徙横岭,期旺转徙空头冲船形湾,今称邓家湾。1930年,期旺房七修支谱。由赤塘迁星沙原派:谦儒。继迁派:兴开畿旺,士尚崇嵚。旧班行:永世朝国太,清熙绍代昌。新班行:隆恩光大德,诗礼俊贤良,振策凌云志,家声亿万芳。
沅江邓家成邓氏  谱以禹公为一世,四十一世至德卿,行祖五,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明洪武初迁益阳火田垸开垦,后定居车塘,越正统间四世沂英复迁沅江福宁都邓家成。生子文质、文泰、文华三房,清乾隆十四年(1749)创修草谱,咸丰九年(1859)续修。
沅江邓家湾邓氏  系出景义公,其十世孙德祥,字其昌,明正统元年(1436)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湖南沅江七都瓦窑湖邓家湾(一名邓家山)。后裔居邓家湾、汉寿牛鼻滩等地。宗祠在邓家湾。班序:德宣志道人文本,玉美荣华庆后燃,诗书承世泽,发达振家声,邦国勋名显,忠良克立诚。
安化潺溪坪宣城邓氏  谱称该族本诸宣城,南唐烈祖李升之后,后主李煜之弟从镒,为后主所爱,封邓王,及入宋,从镒之子衡公,耻事之,徙江西新淦桃花溪,易姓为邓。衡长子球,球子君仪,生忠旺,登进士,官至贵州廉访使。旺子三:饱仁、饱义、饱礼。饱义名连,字仲高,官湖南武陵郡守,宋高宗六年(1247)解组,值金兵南下,路阻不得归,偕弟饱礼同上辰州,礼公落籍沅陵漪溪。义公落籍溆浦栎杨乡,四子:长处厚居溆浦张智湾,三处仁居溆浦潭头坡,四处义居溆浦茅坪及风香岭。二处恭,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徙安化县潺溪坪。族谱始修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已六修,1931年饱义公五世孙焕良、焕让派下七修族谱。
安化两重溪、颜家坪邓氏  始祖禹公,四十八代孙伯万公,由吴迁楚,初居宁乡,继居新化。复历数传,至昌泰公,生羲伯、尧伯,明永乐间由新化金塘迁安化,羲伯居城西两重溪,尧伯居清塘铺颜家坪。清嘉庆十三年(1808)、同治五年(1866)、光绪三十三年(1907)纂修族谱。旧派:可思合中,元必之文,时成尚大,超宏作立,世德远兴。新派:世长传汉代,国建启周邦,宗庭期显达,运会觐龙光。
新化南路金塘邓氏  始祖伯万公,宋熙宁年间自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徙居湖南长沙宁乡,后迁宝庆新邑南路六十里之金塘立业,递传祥甫生三子:君玉开派老屋庄屋前;君才裔衍居金塘湾、场里、黄家冲等地;君德裔失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创修族谱。旧派语:伯思祥君万,世志文永兴,绍伏祖朝承,昌长显盛光。续派语:南阳宏翼赞,高密定劻勷,伟业扶新运,殊勋懋对扬,云召欣及第,白水佐平章,一脉中州起,声名重楚湘。
新化苏溪、潘洋、枫林月照邓氏  始迁祖南纲、南井二公,自安化迁新化。旧班语:贤良方正,举佐名邦,承继宗清,声华光绍,大经立本,士能忠孝,诗礼传家,永代显耀。后改派:声华光复旦,功德永隆昌,先哲崇文会,大和发吉祥,开来谋定远,裕后庆延长,立志能高尚,传家必显扬。
新化梓木冲邓氏  始祖十四郎,由江西吉州泰和迁湘乡西溪。至万有公,始居新化县学前,再传五世至通公,始居河东梓木冲。通公孙正信、正礼居炉观,别为炉观邓氏。该族名人邓显鹤,清嘉庆举人,曾编纂《沅湘耆旧集》、《资江耆旧集》、《船山遗书》等,兄邓显鹃、侄邓瑶,皆有名。
郴州邓氏  坳上支始迁祖安仁公,原籍江西泰和,携子幼、福、华三子徙居郴北郴永团。原班:贵富礼汝先文仕,子有承宗必大邦,天德良善启运永,奕嘉积厚长增光。蒲塘支始迁祖均寿公,原籍四川,明初携子宗法、宗福、宗庆徙居郴城西门坳丁字街,后迁郴北栖凤银凤山蒲塘。原班:均宗友添思文正,尚义存仁继世兴,应积经常光道德,实修美善启贤能。砂石岭支始迁祖七郎公,由嘉禾汉溪迁郴凤德乡砂石岭。原班:少才再正友,思文良仲一,子国由天定,荣华世代昌。花林支先世元顺帝时由粤乐迁郴王忠寨。原班:朝承万子国正才,良应洪逢大吉昌,宗族敦睦昭长久,名业发达著辉光。石盖塘支始迁祖玑公,由广东乐昌塘村徙居郴州沙江,后迁花林高冈双寨轩。原班:奇才方贵显,荣华震大廷,文名著百代,道统传万春。下湄桥支始迁祖保二郎公,茶陵人,元末托身行伍,明洪武二年(1369)来守郴,卜居城西五里湄水。原班:保永思文友,一国大子良,上朝隆俊士,圣学庆鸿昌。白水支始祖昱公,江西临川人,明景泰间任郴检,成化六年卒于任,子  、珏、瑾遂隶籍焉。原班:上朝隆俊彦,熙代启贤良,礼义传嘉德,诗书显高光。街洞支始迁祖锠、鉴二公,徙居郴州西凤乡白溪塘。原班:才志恭思,仁文绍承,永启国泰,万世昌荣,忠孝敏学,诗书立名。陂副支始迁祖祖智公,三子:必缘居汉溪;必善,明朝迁居郴县凤鸣区小埠;必恂,明中叶迁居郴县永宁区陂副。原班:子孝孙慈亲睦,桂馥兰馨昌荣,祥钟麟趾茂先声,堂构箕裘辉映。瓦灶支支祖洪公,明弘治间迁居郴县西凤乡栖凤渡瓦灶。原班:肇基洪公,仲德绵延,光应宗祖,志如尚仁,良义存正,必有成文。 1935年郴州邓氏十四支联修族谱。联谱班序:动静分翕闢,类族始于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幹劲支柯萦,舜曰咨乐契,庞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初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执艺淳且备,来昆普遵循,簪缨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桂阳上溪邓氏  始祖少十六郎,旧谱称江西泰和鹅颈大丘人,南宋时卜居郡北上溪。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三十四年(1769)、道光六年(1826)、同治三年(1864)、光绪三十二年(1906)、1934年纂修族谱。排行歌:始祖少十六,六十七郎承,楚贤生福寿,汉祥仲伯兴,思善(景)宗邓禹,秉良尚孔文,仁义希孟学,孝友立芳名,启佑惟崇德,荣华亦积廷,世家全美庆,国用任公卿,仰高如凤举,望重似蛟腾,远大常昌盛,贤才继万春。
桂阳岐山邓氏  始迁祖少卿公,行五七郎,宋仁宗崇宁时由九嶷零陵偕弟五八郎至桂阳,卜居郡北下溪官口冲岐山,二传为迎公,三传为小四、小五二公。小四公仍居故地,小五公开交溪各户。小四公派下十世元时彬仲公由辟举官抚徭将军,铭仲公官陕西按察使佥事,彬仲公长子均善公任福建莆田县知事,由下溪开创陈溪,均玉公任广东海丰县知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各支合修宗谱,1937年续修。命名旧排行:元德承天,孝思嗣祖,大启人文,载光宗谱。取号旧排行:芳兰琼玉,广生明庭,亨嘉式远,振其美声。命名新排行:传家惟礼义,辅国在忠良,克继先贤序,隆名万代场。取号新排行:一本春枝茂,同公世泽长,英才联伯仲,富贵定齐昌。
永兴湖洞邓氏  始迁祖兴郎,元末由江西饶州府安仁县迁永兴县湖洞。七世尚义,字以正,明正德进士,大仆寺少卿。
宜章岑水邓氏  迁湘始祖瑞祯公,明洪武间自广州府迁湖南衡州府,继迁郴州南门燕子泉,长子必达以武功授韶州府副将,明永乐间奉旨剿梅辽山,阵亡。必达公生二子,长子君用开基于宜章县白沙乡岑水,族人分布于岑水村、温塘及湘潭易家湾、蓝山毛俊排下、郴州寒溪等地。宗祠在岑水,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
宜章洛阁邓氏  始迁祖荣叟,元末明初由江西广信府迁郴州柏叶树下,后与弟荣叟公分基来宜章章江北门,荣叟又迁梅田鹿角山,后卜居白沙乡洛阁。后人分布在本邑及郴州、桂阳、嘉禾、蓝山、四川等地。
宜章北门邓氏  始迁祖权甫公,字继宥,宋理宗时由徽州迁居湖南宜章县城北门内,后人分布于广田岭南乡、郴县、蓝山县等地。宗祠在县城北门内,建于明永乐间。本支名人(明)邓庠,为权甫公七世孙,以南京户部尚书解组归田。
宜章道士湾邓氏  始迁祖扶验公,原籍江西万年县,元季官广东平远知县,转迁湖南宜章八里排道士湾,子孙卜居邑内城隍祠前。1924年续修族谱。
宜章城厢邓氏  宋宁宗时自徽州来宜章城厢。。
宜章沙市左村邓氏  南宋时自湖北荆州迁此。
宜章下楼邓氏  南宋后自湖北荆州迁此。
宜章塘尾邓氏  元至正时自连州水口迁此。
嘉禾阳五端邓氏  始迁祖五一郎,宋末自江西泰和宦湘,迁阳五端。后人分布于神背长沙洞、大路下、新田塘罗、蓝山甘溪等地及新宁、宁远、蓝山等地。至1930年,全族人口203人。
嘉禾翰门邓家邓氏  始迁祖光明公,明景泰时由广西迁嘉禾县翰门邓家。至1930年,凡54户,男105人,女95人,全族人口200人。
嘉禾石马邓氏  始迁祖吉甫公,元泰定间由今新田新凤村迁石马。后人分布于佩理塘、井塘、梽木山等处。
汝城庐阳邓氏  始迁祖平直公,原籍湖南衡阳,陈永定初,辟为庐阳令,后卜居福城。后裔分徙白泉、城南、长湖及广东东岭熟水等处。至1932年,传44世,共700馀人。本族名人邓文璧,字良仲,明弘治进士,云南按察使司副使。
汝城象形湾邓氏  始迁祖志荣公,清中叶自湖南桂东县全溪迁汝城象形湾。传二世东福分居广东乳源县,至大益复迁汝城,至1932年,传10世,100馀人。
汝城上理洞邓氏  始迁祖陞公,自广东韶州府曲江县迁汝城上理洞。传二世永祥徙早禾实,永隆徙堪上。至1932年,传13世,丁口100馀人。
桂东全溪邓氏  始迁祖才贵公,字春如,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崇义富下出任广东仁化县知县,解组后迁居湖南桂东县全溪老届里,生二子:伸叟、俊叟。俊叟公,字公耆,明宣德二年授沅州府编桥卫卫官,因居沅州。伸叟公之子国佐生三子:志华、志高、志荣。志高公徙江西上犹县高洞,志荣公徙汝南邓家湾及酃县等地。志华公生四子:佑忠、佑缘、佑清、佑斌,裔孙世居全溪、蛟洲、大汾等地。清乾隆二年(1737)建宗祠于全溪。班序:才伸国志佑,斋思守伯正,启(尚)继承贤书(良茂英),家敦尧舜仁,修齐宏作述,谟烈丕显荣。
桂东源流邓氏  系出禹公四十八世孙洁公,宋绍兴间徙居广东乐昌县,洁公之子世魁生锦,锦之次子才生义方,义方长子东阳于宋咸淳八年(1272)为郴县令,因家于此。东阳公长子宗湘生科,科之长子高源子二:长子桂柏,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郴入桂东,居城南,六传至化元再迁一都下山口邓家湾;再五传至奇雅再迁源流,后裔居源流及上下山口芳大村等地,以及宋家地、小岭、羊石、酃县茅坪、萝卜坑、江西南康、四川成都等地。宗祠在桂东县治西南郭外。次子桂松于元至正间赴广西宣化县。班序:桂学懋永敬,化积仕文朝,奇一荣华世,昌大家声扬,由仁全性德,守道启邦光,忠厚敦伦纪,礼仪正典常,心传宗允执,奕代绍书香。本族名人邓飞黄,字子航,民国间曾任湖南省财政厅长。
零陵九甲邓氏  始迁祖泽十五郎,明洪武中由赣宦湘,侨居祁邑川塘,郁居三秋,又迁零陵辛乐乡。至富公二十八郎,号思才,生讚、相、通、良四子,衍四房,讚、通二房居本乡定霞山、小腊凹,相房居本乡靛口冲太阳凹,良公往川。1938年纂修族谱。旧班:世起国正一,尚三光祖锡,君明德大有,荣耀自天集。新班:信义继忠孝,博爱复和平,鸿功延汉祚,骏业振家声。
零陵、祁阳邓氏  始迁祖日福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坵,元末兄弟三人徙永州,长孝公欲为徭,今祁阳茨木塘、长溪山皆其裔;次良公欲为民,今祁阳秧田、花山皆其裔;三福公,始为军,官指挥使,落业零陵牛鼻滩、仙人桥,三传宽公、信公迁祁阳大忠桥、旗头町等处,敏公、惠公仍居牛鼻滩。今牛鼻滩后裔约1000人,祁阳大忠桥后裔约5000人,四川后裔近万人,其中营山后裔约3000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修族谱,1942年续修,2004年三修。字派:(自十世始)登茂国尚仕开祥云翊家席南阳第官崇东汉候本源垂远荫作述绍箕裘发振助吾享裕怀维新。
祁东砖塘邓氏  始迁祖天翁,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泰和迁祁之砖塘(今属祁东)。后嗣分居岩门前、白泥坑、烟后甸、石板铺、四角丘、文明铺一带。
东安三河邓氏  系出禹公支派,始迁祖邦畿公,宋初由河南新野县白水村迁居湖南东安三河乡石瑞村,子三:明钟、明钦、明镜。明钦公之九世孙梓生五子:天祐、天祺、天裕、天禧、天礼。天祐公衍九甲,裔孙居三河乡石瑞江、八复、田心等地,班序:继承惟孝子,才公祖万传,启梦一义绍,缘和福寿全。天裕公衍三甲,裔孙居三河乡柳木井、官田、龙口、老屋桥等地,班序:纯厚宏源序,诚敬定嘉祥,益恒克秉顺,济世盛荣昌。天礼公衍五甲,裔孙居城区夫子山、鱼田、琵琶屋、渌埠头、三河乡王子塘等地,班序:祖懿芳型叙,裕嗣燕翼长,家声均富阔,秩位永隆匡。
东安邓氏  共有十一支:第一支祖伯一郎、伯二郎、千十九郎、法善,第二支祖付七郎,第三支祖贵甫公,第四支祖幸一郎,第五支祖以纲公,第六支祖毓祯公,第七支祖福十二郎、恭十三郎,第八支祖三凤公,第九支祖孟日公,第十支祖赞明公,第十一支祖虎公。迁居东安时当在元明之际。除第八支原籍本县火烧坪外,馀十支均原籍南京马船埠。迁居东安后,第一、二、三、四、五、十六支后裔分居仁智乡大城头、老屋村、新屋村、元桂村、通角坵、腊屋场、花坞井、学士桥、对门村。第六支分居恭安乡大山岭、牛栏山、石桥村、铜鼓岭。第七支分居仁智乡大江口、学士桥、邓家村。第八支分居仁寿乡文竹山、鸟塘脚、邓家村。第九支分居仁寿乡双龙桥、邓家坝。第十一支分居仁智乡大城头等地。支祠一在石瑞,一在八复,一在田心,一在城东。班序:丕昭前烈,垂裕后昆,群英特起,显爵高膺。
东安仁智乡邓氏  始祖以纲公,元明之际自南京马船埠迁居湖南省东安县通角坵,传至十一世仁心公再迁花坞井。至1948年,已传11代,人口1300人。族人多分布在本邑大城头、虎啸潭、石塘村、大溪江等地。
宁远大金盆邓氏  始祖松柏公,南宋宝庆时人,一传望道公,再传琳公,赐进士,官南京礼部尚书,原籍江西泰和县鹅颈塘。长子志祥,元末因世乱迁新田县,继迁宁远县舂陵乡大金盆。至1948年,已递传22代,人口1274人。族人分布在凤形岭、村头坊、大金盆等地。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1943年三修。宗祠分设于凤形岭、村头坊、大金盆。
宁远石鼓邓氏  始祖慕春公,字盛楚,号嵩林,元末以选拔贡由江西临江府新喻县选任衡阳教谕,旋因世乱挂冠弃仕,率四子二侄隐于衡阳长乐里。后长侄美先徙居祁阳矮岭,次侄大先徙居祁阳城头山,长子仕先卜居祁阳永昌乡花山,三子守先卜居广西全州,四子庆先卜居祁阳归阳乡,次子遵先开基于宁远县龙凤乡石鼓源,称为石鼓邓氏。族人分布于中围坊、东田、源头、泉塘、泉江、西岭坳、南冲源、蒋家冲、富家冲、梅子塘、枧下、水东、太源口以及常宁县之洋山板角、四川之合川等地。总祠在石鼓源朝阳市,支祠有二:香公祠在源头,宅公祠在中围坊。
蓝山大慈乡甘溪邓氏  始迁祖钦公,原籍嘉禾青山脚,宋建炎元年(1127)迁禹公岩,复迁上邓家,三迁甘村。至1931年,凡187户,男299人,女255人,全族人口554人。
蓝山在城乡邓家湾邓氏  始祖子胜公,元朝人,由江西泰和宦游来此。至十代元贵,分居邓家湾。至1931年,凡9户,男32人,女34人。
蓝山凤感乡洋田邓氏  始迁祖文佑公,清康熙年间自广东乳源迁此。至1931年,凡18户,男50人,女41人,全族人口91人。
蓝山舜乡石坪邓氏  始迁祖醉成公,清乾隆时由广东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26人,女25人,全族人口51人。
新田车田邓氏  始迁祖京辉公,宋时因兵燹水灾自江西泰和迁此,族人分布在秀岗以及祁阳、冷水滩等地。至1948年,递传30代,人口800人。
新田长信乡三涨塘邓氏  始迁祖松柏公,宋时自江西泰和避乱迁此。至1948年,递传36代,人口50人,族人分布于土桥坪、留家田、杏冈等处。
新田博大乡石龟头邓氏  始迁祖伯元公,元时自江西吉安因兵燹迁此。至1948年,递传24代,人口230人。
新田明义乡厦源村邓氏  始迁祖五三郎,宋时自江西泰和迁此。至1948年,递传21代,人口60人。
新田三和乡塘罗邓氏  始迁祖小七郎,宋天圣间自嘉禾迁此。至1948年,递传32代,人口5000人,分布于银塘、马冈岭、大坪等处。
麻阳三跃邓氏  始迁祖显公,世居江西枣子园,明洪武年间,以都司从军出征楚黔,与其金兰友周、颜、熊、毛、曹、欧、彭、雷以军功而家,称九姓军家,后屯居贵州施秉县周家氹。永乐二年(1404)由黔而下,拨军下屯麻邑绿溪口水漫溪军田冲,屯居数载,周、邓、颜同徙锦固溪(三跃村),熊、曹、毛同居木江溪,欧、彭、雷同居太平溪。九姓在木江溪共修“九姓军庙”。派语: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麻阳拖冲长坪邓氏  始迁祖直明公,明洪武年间实授邵邑训导,后建文时,由宝郡邵邑老鸭田迁居麻阳。派语: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成永玉,大开光明继,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会同邓氏  始迁祖伏俊公、伏伍公,明时由江西丰城县南门外落星桥关帝庙门首迁居湖南会同县。伏俊公生三子:元榜、元甲、元科,裔孙世居大冲。伏伍公之子元魁生四子:有元、有怀、有政、有通,裔孙世居翁桃村。班序:伏元有必,志政文秀,再通光昌,盛治安进,大云庆忠,公之万道,始学奇宗,良幸俊直,步汉庭荣。
新晃邓氏  始祖大章公,元至正间自江西吉水出任泸阳县教谕而定居沅州。传五世至福宗迁西蜀,其长子徙居洋溪,次子、季子住沅州,分西北两房。至十世有西房后裔文光之子士谐,于明崇祯间因避兵乱而由沅州徙晃州之黄獭垅,子孙分布于红岩、十甲坪、新村、花草溪、洞坡、甘家桥等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氏简史 第十一章 第五节 湖南氏族源流邓氏源流(共145支)
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万氏探索
邓氏族谱前序
【邓氏颁谱】江西南昌邓氏衢公后裔淪,淙,潢三支十二修族谱颁发庆典即将举行
胡氏家谱及字辈
湖南氏族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