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爱吃的它,为什么从餐桌上消失了?

硬核看板·2小时前


为什么大家都不吃火腿肠了?

提到火腿肠,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垃圾食品”。 

前不久,有网友疑似在某火腿肠中吃出“老鼠腿”。谣言虽然很快被澄清,但关于火腿肠不健康的谣言,依旧没有被洗清。 

不可否认,如今的火腿肠总因为各种“丑闻”颇受质疑,但在34年前,它还是万人疯抢的“高端食品”,餐桌上的“大菜”。 

那时不会有人猜到,这个物美价廉的美味,在未来会逐渐被中国人抛弃。 

火腿肠横空出世

火腿肠最初起源于日本和欧美,中国人想尝鲜,只能花高价进口。 

1986年,洛阳肉联厂代表高凤来买到一套日本火腿肠生产样机。第二年,国内第一根火腿肠诞生, 被命名为“春都牌火腿肠” 。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春都火腿肠路走得很艰难。从1986年到1990年,春都火腿肠虽然已走过5个年头,但产量依然在几千吨左右徘徊,仅能维持收支平衡,更谈不上赚钱。 

直到1991年,高凤来拿出50多万元,将春都火腿肠推向央视屏幕,“春都”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在央视做广告的企业。 

广告的效果比想象中要更好。投广告的第三个月,全国各地的订货单和客商蜂拥而至,提货商在春都的大门前排起了长龙。 

尝到了广告的甜头,接下来的每年,高凤来都不惜花重金展开宣传。 

春都在央视上的广告 

“春都”的发展迅猛,让当时很多肉联厂看到了转型的希望。尤其对漯河肉联厂来说,火腿肠几乎是救命稻草。 

漯河肉联厂曾是国内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然而在1991年,国际形势突然严峻,漯河肉联厂的出口业务几乎被砍掉80%,一下子陷入困境。 

彼时的落魄境地,容不得漯河肉联厂半点犹豫。厂长万隆断然拍定:上火腿肠生产线。 

1992年,漯河肉联厂的第一根“双汇火腿肠”问世。

前有“春都”的指引,双汇以事半功倍的后发优势,迅速发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广告宣传,可以说当时的火腿肠市场刮起了一阵“双汇飓风”。 

图片来源:淘宝 

到了1997年,两家每年的广告宣传费用都在4000万元以上。 

一时间,火腿肠市场百花齐放。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火腿肠作为真肉的平替,开始走进家家户户。 

绿皮火车里,“花生瓜子八宝粥,啤酒饮料火腿肠”的吆喝,刻进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腥风血雨的价格战

到了二十世纪末,国内刮起一股“火腿肠风”,很多厂商意识到火腿肠是一块“肥肉”,纷纷进场。 

1995年,金锣进入市场,以低价位大肆冲击市场。本以为只是一个青铜,未料到竟是一个王者。 

一开始,金锣并没有引起双汇与春都的重视。等到了1996年,金锣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势头已经能够与两大霸主对抗。 

由于整个行业的野蛮发展,当时生产火腿肠的厂家已经发展到近百家。不出所料,市场爆发了一场价格战。 

春都和双汇并非这场价格战的发起者,却由于这两家激烈的角逐,掀起一场足以辐射整个市场的“厮杀”。 

双汇率先开始降价,从1.1元100g降到0.9元,相对地,猪肉成份由85%降到了70%。 

或许是跟双汇杠上了,双汇降,春都也降。 到最后,春都的火腿肠含肉量从70%降低到15%左右,成本几乎降了一半,以至于当时春都生产的火腿肠被戏称为“面棍”。 

虽然双方都在降价,但早在价格战之前,春都就已经因为盲目多元化,大伤元气。 之后,为了战败双汇,春都在降成本上,几乎是ALL IN。

双汇却不然,降价仅针对部分产品,消费者能在货架上买到的,还是高含肉量的火腿肠。 

一边能吃到肉,一边连肉味都没有,孰胜孰败一目了然。 

1998年,春都市场占有率跌到了14.7%,而双汇市占率则超过40%。同年,双汇上市,当年营收20亿元。到了2016年,双汇的市占率达到63%。 

价格战之后,火腿肠品类的王座让位双汇。此后几十年,以双汇称王,金锣、雨润、江泉、美好、唐人神随后的格局长期存在。 

看起来,双汇赢了。但实际上,双汇最大的对手, 并非春都,而是火腿肠本身 。 

靠火腿肠起家的双汇,正在摆脱自己是一个“火腿肠公司”的形象。2001年火腿肠销售收入占其营收的79.7%,而在2019年这个比例已经下滑到了26.81%。 

双汇给自己明确的下一个方向是,低温肉制品。 

火腿肠属于高温肉制品,保质期较长,但高强度加热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营养损失,往往产生一种“罐头食品”的味道。 

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要求的提高,低温肉制品如“熏煮火腿”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也是当下双汇等火腿肠企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但低温肉制品的发展,并不容易。一方面是生产成本更高,储存时间却更短;另一方面,发展低温肉制品,就相当于打自己的“火腿肠”,转型艰难。 

2008年,低温肉制品超过了58亿元,但到了2019年才增至89亿元。而高温肉制品则从2008年的88亿元增至2019年的162亿元。 

双汇赢了对手,但显然未必能赢得了自己,这或许也是它目前最大的尴尬。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吃火腿肠了

为何大家不爱火腿肠了?价格战的兴起,或许是这种宿命的信号之一。 

但“厮杀”之下,火腿肠失去肉味,口感下降,让人们已经不再能感受到吃肉的满足。 

许多80后、90后在童年吃到的火腿肠,更多是淀粉肠,而非肉肠。大概只有在那时候的烧烤摊上,才能散发独有的滋味,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口味下降了,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限制着火腿肠的发展。 

据《中国食品》在2001年的一场不完全统计调查,许多消费者反映,火腿肠产品中发现有异物、有异味、出油、胀袋等现象,引起强烈的反感。 

到了2011年,河南瘦肉精案件爆发,双汇被爆出使用有毒猪肉。同年,18岁的游泳运动员宁泽涛兴奋剂检测结果呈阳性,被禁赛一年,原因就是误食了含有瘦肉精的火腿肠。 

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使火腿肠被冠上“垃圾食品”的头衔,渐渐远离人们的“菜单”。

在食物丰富、美食到处都是的当下,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火腿肠成了可有可无的“零食”。 

年轻人似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或者场景,主动选择火腿肠。这或许就是火腿肠势必走向衰落的原因。 

火腿肠不再“火”了,但没关系,总有食客怀念面棍儿的味道,也不会在吃泡面时抛弃这个好搭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硬核看板”(ID:yinghekb),作者:正玲,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腕”万隆不放手
超市一霸、泡面必备:火腿肠为何多产自河南?
火腿肠的断头路,轮回不止
“泡面标配”火腿肠是怎么深入人心的?
火腿肠的断头路:肠来肠往,轮回不止
解秘双汇发展史:从资不抵债到全球老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