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稳婆私塾四合院龙袍深衣名称的由来

 

读书札记 / 撰稿人:张闽,网络昵称温莎

文化杂谈 中国人的礼俗

 

 一、稳婆助产

史前时代生孩子啊,孕妇自己在草丛中把胎儿生下来,咬断自己的脐带,抱着孩子到冰冷的河水里洗净后抱回家中抚养成人。哪象现在的独生子女的家长,都上大学的孩子了,还开着轿车接呀送的。“稳婆”就是接生婆,或叫“姥姥”、“老娘”是这么来的。只有大的城镇才有,穷乡僻壤是没有的。怎么办?只能靠生过孩子的邻居妇女或婆婆来帮忙接生。

过去把生孩子当龌龊的事情,不许男人进产房,女的也不可以到别家去生孩子。来接生的稳婆多半要收双份“红包”,也就是工钱,所以现在红包是这么来的。因为稳婆必须洗经产妇脱下来的带血渍的衣物,还要洗干净婴儿的身体。据《刘香宝卷》记载“痛时痛得无躲避,如刀割腹取心肝。”

二、三种私塾 

宋朝陆游《咏塾师》: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

中国古时候儿童启蒙教育靠的是私塾,所谓私塾指的是家塾、村塾和义塾三种。私塾里的老师叫作“塾师”。

家塾指的是聚族而居的同宗族人。家塾分两种,一种是村子里为族中子弟所设的学堂,通常都将祠堂当作学堂,规模大、人也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把塾师请到家里来单独对自己的孩子或连同亲友家的孩子一起拉来读的,这种规模小、人少。

村塾就不同了,是村子里几户人家或十几户人家合请一个塾师。村塾通常借用破庙的一席之地教学,其它也找不到有空的房屋。

义塾呢是一种社会慈善机构,叫作“清洁堂",或叫"收容寡妇之所",再或者直接到孤儿院去上课。 那个年代,也有富人或乡绅出资为贫困孩子办义学堂的,请来塾师教附近穷人家的孩子念书。

别忘了,中国可是个农业大国。所谓农业大国,就意味着务农的家庭成员的孩子读书难的问题比较大。三塾中,家塾和义塾上课时间很正常,和现在的学校差不多,早上7点多开始上课,下午4~5点钟放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放大假休息。春节放一个月的假,叫“放年学”,我们现在叫“放寒假”。村塾就不同了,课程表往往根据农闲来排的。农忙时,孩子们还要下地务农。后魏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15~20岁的少年是正月农事尚未开始和10月农事完毕时才开始上学;9~14岁的儿童则是正月、8月和11月上课。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下,被乡里公推出来,作为上年纪的、有阅历的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著名的塾师。由于他因材施教,又不分门别类,教育方法活跃,深受广大学生们的喜爱和推崇。

古时候拜师是要缴学费的称为“贽见”、“贽敬”。“贽敬”是指钱或是物,出手多寡见仁见智。孔子的意思是说:“哪怕只送一束肉干(腊肉)作为贽敬也可以。贽见则是用来包钱的。 

 三、四合院建筑

提起四合院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北京,不知道的还以为四合院至少是北方的产物。其实南方也有四合院,那年去了趟乔家大院那不也是四合院吗?至少,四合院是大户人家居住的,南北在外立面上略有差异。建筑的内部格局是怎么样的呢?

周朝叫三合院,汉朝发展成四合院。西汉末年豪强急剧增多,出现了城堡式的庄园住宅。这是一种四周是高墙、正中间有门房、门楼,院内为四合院,里面是正房、厨房、仓库、洗手间、猪圈。正房和两边的厢房的门都朝着当中开启,空出来的地叫“天井”。我们在《红楼梦》、《西厢记》的书中描绘可以看到,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馆内的建筑格局也能看到,还有日本、韩国电影里面稍一留心也都是中国的四合院建筑演绎而成的。有的还设有照壁和二道门,将庭院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正房隐蔽在后圆,既神秘又安全。人口增多,也可以在后面再加盖一个四合院叫“二进”,再往后叫“三进”、“四进”。我们有时候听古书中或电影里说“打入冷宫”,就不知道是被打入了“二进”还是“三进”、“四进”。因为进与进之间是用高墙隔绝开来的,如果锁上小门就无法互通了。

四、长袍深衣标榜贵族身家

华夏民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代表着商朝时代的装束。春秋时期的孔子曾担心蛮夷统治改变成了“披发左衽”。到了西周达官贵人们还是将上衣和下裳(裙裳)分开来穿,腰上系根宽的腰带叫做“绅”,这样穿着打扮出场,便知此人为绅士身份。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服装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所谓“深衣”是说 将以往分开穿的“衣”和“裳”组合成类似“长袍”的服装,但比长袍的下摆要长些,这样,身体就被深深地、严实地遮盖了起来,叫“深衣”。有点象后世的中山装或西服,那是一种男性贵族标准服饰的象征,比较官方的、重要场合适合穿戴的。这种宽衣博带式的深衣或长袍在去洗手间的时候尤其不方便,往往需要好几个婢女侍侯。因此,皇室贵族的男性公民如果要去一趟洗手间哪,哪象我们公元2,000的男人那样“方便方便”哪,那是好几个婢女要排着队,穿戴漂漂亮亮地跟着一起进“男厕所”的喔。要帮着“主子”宽衣吧?!要捧着脱下来的长袍吧?!边上还要有手捧香炉的、手捧香皂的,还要端着洗手盆的喔...那个“方便”简直就变成“女厕所”了都快。

 例:

汉武帝到姐姐平阳公主家上了这么一趟厕所呀,结果看上了为他更衣的平阳公主如花似玉的贴身丫鬟卫子夫,就 直接在洗手间“敦伦”了起来。随即就跟姐姐将卫子夫讨回宫中生了个龙子刘据,武帝直接就把不生儿子的陈皇后给废了。改立卫子夫为皇后了。(温莎恐怕这就是为什么女人万万不可入男厕所的缘故,不然中国人口远远不止现在这么多。这种清规戒律是用实务写成的。)

深衣也好长袍也吧都是有闲阶层穿戴的。普通平民或奴婢为了劳动方便,在袖口处通常会比较收紧一些。衣长最多到膝盖,感觉就是当下流行的女式服装的中长款。

胡服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打扮。它原本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服装,骑马时穿上短的上衣和长的裤子配上皮靴会比较利落。不然的话,北方赵国的武灵王赵雍身穿长袍阔袖站在四轮马车上挥舞长戈长枪,哪里抵得过人家匈奴人骑在马上射箭来得凶猛呀?!所以,短衣、长裤是从这里演绎而成的。对于现在的军人作战仍然受用。

华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兴穿褊窄紧身、圆领、开衩的胡服的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五胡入侵中原,大量的胡人居住到了中原一带,胡服反而成了上流社会应酬宴请时穿的时髦服装,而周朝时兴的博带、宽袍大袖的深衣,反倒是祭奠朝会的时候偶尔穿的礼服。

五、服装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 

自隋唐之后,衣服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阶层和身份。汉朝时,平民穿白色的衣服,达官贵人穿青衣或紫衣。因此,当我们读到古诗里的“青衣”或是“紫衣”千万不要单纯地理解为 颜色的鲜艳与否,那是身份的体现,尤其是在发明印刷术和纸张以前,古人说话都是一个字代表很多意思的年代,很多字的意思就靠读者自己去揣摩了。到了隋朝,平民还是穿白色的,而士兵穿黄色的了,以区别与汉朝的士兵。到了唐朝,平民还是穿白的,士兵穿黑的了,以区别隋朝的士兵。

说到官吏的衣服颜色,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区分。唐朝的皇帝穿柘黄色的衣服,官吏从一品到九品,服装的颜色依次为紫色、绯色、绿色、青色为差等,其中紫色最为尊贵、红色次之、绿色再次一点,青色最差了。不是常听人说某人现在正官运亨通用“红得发紫”这个成语来形容吗?其实“紫色”这里代表一品大官。青衣是奴仆、读书人穿的。唐代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说的就是穿青衫的江州司马是读书人。

红色的衣裳也不是随便什么人或者随便什么场合可以随便拿来穿穿的,穿得不合时宜就很走场。比如,做大官才可以穿红色的衣服,女人出嫁时可以穿绣花的红色衣裳,但平日里也不是可以随便就穿穿的。因为平时如果在大街上看谁穿红色的衣服,那一定是死囚。比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身穿红衣含冤的。

唐高祖效仿隋朝制度沿袭下来,以黄袍表示天子的尊贵,因此禁止百姓穿黄色的衣服。这种礼制一直延续到清末仍然严格执行。谁要是擅自违抗,将会受到严厉的处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解古代的私塾制度
速看!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是什么样的 古代私塾先生的待遇如何
王春瑜:塾师考
黄仲华 | 私学在黄梅的兴盛与发展--黄梅儒学简史(二)
私塾
丁志军:明清蒙童的开学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