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诺病效验方精选
2015-03-31 09:05:04

雷诺病效验方精选
【内服效验方】
1、阳和汤:
(1)处方:熟地30g,鹿角胶9g,白芥子、生甘草各6g,肉桂3g,炮姜炭、麻黄各2g。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发作频繁者,加蜈蚣;情绪诱发者,加柴胡、白芍。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2、通痹汤:
(1)处方:柴胡、香附、肉桂、川芎、枳壳各10g,白芍30g,桂枝20g,炮山甲6g,蜈蚣1条。周身畏寒者,加肉苁蓉、细辛、薤白;情绪紧张者,加郁金、远志;气血不足者,加黄芪、黄精、鸡血藤、当归。本方有温经通络,舒筋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6剂为1个疗程。
3、温经汤:
(1)处方:当归、川芎、桂枝、赤芍、白芍、鹿角霜各l0--15g,党参、丹皮(无虚热之候改用丹参)15~24g,炙甘草、干姜、吴茱萸各6-lOg,阿胶15~20g(烊化)。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血虚较甚者,加熟地、鸡血藤;气虚甚者,加黄芪;阳虚寒凝甚者,加附片、细辛。本方有温经活血,沮阳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4、温经通络汤:
(1)处方:当归、芍药各15g,桂枝20g,细辛3g,附子、水蛭、酒大黄各10g,黄芪30g。畏寒肢冷甚者,加干姜10g,白芷15g;疼痛甚者,加没药、延胡索各lOg;皮肤紫绀甚者,加五灵脂、生蒲黄、红花各10g。本方有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药渣加水适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2~3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
5、加减四安汤:
(1)处方:金银花、玄参各30g,赤芍、当归、牛膝、红花各15g,连翘、黄柏、黄芩、栀子、苍术、紫草、防己、地龙各10g,木通、桂枝各8g。上肢发病者,加姜黄;下肢发病者,加牛膝;发作频繁者,加蜈蚣;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情绪诱发者,加白芍、柴胡。本方有温通经脉,解毒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6、益血通脉汤:
(1)处方:黄芪50g,当归、赤芍、地龙、鸡血藤、桑枝各30g,桃仁、红花、川芎各I5g。病变累及下肢者,加牛膝30g;寒甚、患肢发凉、怕冷、肢端麻木疼痛者,加桂枝I5g;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涩者,加三棱、莪术各10g;情绪激动,病情发作或加重者,加柴胡、香附各10g;有血热者,加黄柏、黄连各10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7、五虫通痹汤:
(1)处方:熟地、丹参、黄芪各30g,当归、川芎各I5g,蜈蚣、水蛭、肉桂各3g,白芥子、桂枝、白芍、鹿角胶(烊化)各9g,全蝎5g,麻黄、干姜、地鳖虫、蝉蜕、甘草各6g。阳虚寒盛者,加炮附子9g;病在手指者,加片姜黄9g;病在足趾者,加牛膝15g.本方有温通血脉,益气活血,和营通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8、血藤生地汤:
(1)处方:生地、鸡血藤各15g,鹿角胶、姜炭、桂枝、地龙、白芥子各10g,麻黄7.5g,细辛5g。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丹参各15g,全蝎粉2.5g(冲服);手足厥冷者,加附子25g,炙川乌10g;手指苍白麻木者,加黄芪30g,鸡血藤加至30g;情志郁闷诱发者,加白芍、柴胡各15g,香附20g.本方有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6周为1个疗程。
9、益气温通汤:
(1)处方:黄芪50g,桂枝、干姜、炙甘草各15g,赤芍30g,炮附子、川芎各10g,细辛5g,当归20g。气滞者,加陈皮、香附;瘀血者,加乳香、没药;气虚者,加西洋参、黄精;脾阳虚者,加党参、茯苓、白术;肾阳虚者,加熟地、肉桂、山萸肉;疼痛甚者,重用细辛10g;指尖合并溃疡化脓者,加败酱草、薏苡仁各30g。本方有益气温经,温阳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温阳除痹汤:
(1)处方:制附子(先煎)、当归、川芎、地龙、赤芍、五灵脂、乌药各15g,干姜、麻黄、甘草各1 0g,细辛5g,白芍20g。疼痛重者,加延胡索10g,制乳香、制没药各15g;气虚者,加黄芪30g,白术、党参各15g;阳虚者,加制川乌15g,桂枝1 0g;手指冷重者,加吴茱萸、肉桂各10g;经脉拘急者,加僵蚕、乌梢蛇各I5g;指尖有感染化脓者,加金银花20g,地丁25g,蒲公英30g,牡丹皮1 5g.本方有温阳散寒,益气通络,除痹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3次,3次温服。
11、温补通脉汤:
(1)处方:黄芪、制附子、桂枝、地龙、川断、补骨脂各15g,白芍、当归、鸡血藤各30g,熟地20g,干姜10g,大枣5枚,细辛3g。病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各10g;病在下肢者,加牛膝、独活各20g;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全蝎各10g;畏寒肢冷甚者,加麻黄10g本方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文火煎至300ml,分3次温服。
12、芪桂五物汤:
(1)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芍、当归、川芎各10g,生姜6片,大枣5枚。寒甚者,加细辛、吴茱萸;湿甚者,加羌活、独活;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瘀重者,加乳香、没药、王不留行;血热者,加生地、丹皮。本方有益气沮经,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3、补阳还五汤:
(1)处方:赤芍、当归尾各9g,川芎、桃仁、红花各6g,地龙10g,黄芪60-120g。阳虚寒凝型,加附子9g(先煎),鹿角胶15g(烊化),桂枝12g,细辛3g;血瘀型,加丹参、鸡血藤各15g,桂枝、莪术各10g;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10g;因情绪激动诱发或易激动者,加柴胡9g,白芍15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14、温阳通脉汤:
(1)处方:黄芪40-60g,细辛3g,红花、甘草、生姜各10g,桂枝、当归、白芍各20g,丹参30g,地龙15g,大枣10枚。气虚者,重用黄芪,加人参;肢端冷甚者,加附子,生姜改干姜;血瘀明显者,重用丹参、红花,加川芎、水蛭;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本方有问经敬寒,养血益气,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5、虫珠通脉汤:
(1)处方:甲珠、枸杞、赤芍各20g,蜈蚣2条,全蝎、桂枝、白芥子各10g,地龙、当归各25g,细辛5g,苏木、红花各15g,黄芪40g,丹参、淫洋藿叶各30g。寒重者,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血瘀者,加路路通、山楂、泽兰;疼痛重者,加延胡索、生米壳、乳香、没药。本方有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6、祛痹雷诺汤:
(1)处方:黄芪、桂枝、地龙各8g,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黄、生姜、大枣、甘草各6g。阴寒型,易生姜为炮姜,加鹿角霜6g;血瘀型,川芎量易为10g;湿热型,减桂枝、黄芪为5g,加苍术10g,金银花、玄参各30g。本方有通络宣痹,活血化瘀,调和营卫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17、黄芪桂枝汤:
(1)处方:黄芪60g,桂枝、自芍各9g,桃仁、白芥子、生姜各12g,红花10g,鸡血藤30g,大枣4枚,地龙15g。指(趾)端青紫,寒痛甚者,加麻黄、制附片各10g,鹿角胶12g(烊化);麻木热痛,舌红,苔黄者,加金银花30g,生地15g,丹皮、紫草各12g.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18、山甲路通汤:
(1)处方:炮山甲、路路通各6~15g,黄芪、太子参各15-60g,仙茅、仙灵脾各15~30g,桂枝、干姜各6~20g,当归、枸杞子各 20g,鸡血藤、丹参各10- 30g,甘草6-12g。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同时减温热药剂量;手指麻木者,加地龙、全蝎;舌苔厚腻者,加佩兰、白芍、薏苡仁;心烦易怒者,加郁金、炒香附、柴胡。本方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行气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19、黄芪蜈蚣汤:
(1)处方:黄芪50-lO0g,蜈蚣2~4条,桂枝15—30g,白芍20-40g,生姜5片,大枣5枚,桑枝20g。伴肢端溃疡者,加玄参;伴神疲,腰膝冷痛者,加附片、肉桂、巴戟天;痛甚者,加地鳖虫、甲珠;发作后皮温仍低者,加白芥子、炮姜、麻黄。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20.温经逐痹汤:
(1)处方:附子20g,干姜9g,桂枝、桃仁、红花各10g,黄芪、鸡血藤各30g,党参、当归各15g,白芍12g.甘草6g.患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脾肾阳虚甚者,加茯苓、白术、仙灵脾;寒湿甚者,加威灵仙、寻骨风、伸筋草;血瘀甚者,加乳香、没药、五灵脂。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21、温经通络汤:
(1)处方:熟附子(先煎)、干姜各15g,当归、丹参、黄芪各20g,桂枝、鸡血藤各25g,威灵仙30g、细辛5g,肉桂12g,白芍10g。如患者肢端针刺样痛者,加王不留行20g,乳香、没药各15g;痒痛者,加川芎、防风各15g;肢端冷麻者,加红花10g,乌梢蛇20g,本方有舒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下。
22、参芪通络汤:
(1)处方:党参、黄芪各30g,桂枝、丹参各15g,赤芍、白芍各20g,细辛3g,麻黄5g,水蛭、当归、炙甘草各10g,制马钱子0.3g(研末吞服,切记炮制方法)。本方有益气温阳,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
23、温化祛瘀汤:
(1)处方:桂枝、巴戟天、熟附片、生黄芪、山萸肉、白芥子、姜半夏、浙贝母、当归、丹参、白芍、台乌药各10g,制南星、白附子、制乳香、制没药各15g,细辛、生姜各3g。纳谷不佳者,加炒麦芽10g;胁肋及胃脘发胀者,加陈皮、制香附各log;大便溏者,加茯苓、炒苡仁各20g,芡实10g.本方有温阳通脉,活络化痰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24、黄芪通脉汤:
(1)处方:黄芪30~120g,当归尾20g,地龙15g,川芎、桃仁、赤芍、红花、桂枝各10g。阳虚明显者,加熟附片、细辛各5g,干姜10g;伴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15g;气血不足者,加人参、熟地黄各15g,白芍10g;下肢症状严重者,加怀牛膝I5g;上肢症状严重者,加片姜黄6g,桑枝10g。本方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
25、芪附延胡索汤:
(1)处方:黄芪60g,附子、防风、羌活各10g,延胡索、姜黄、仙灵脾各12g,当归、桑寄生各15g,白芍药20g,炙甘草6g。血瘀甚者,加桃仁、川芎各10g;肾阳虚甚者,加巴戟天、续断各15g;脾阳虚甚者,加党参、炒白术各10g。本方有益气温阳,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26、新地黄饮子:
(1)处方:熟地黄、石斛各24g,巴戟肉、山萸肉各15g,麦冬、菖蒲、肉苁蓉各12g,肉桂、炮附子各9g,茯苓30g,五昧子、远志各6g。阴寒重者,加高良姜、桑枝;血瘀重者,去熟地黄,加鸡血藤、全蝎、丹参、王不留行;湿热重者,去石斛、麦冬、五味子,加黄芩、黄柏、牛膝、赤小豆。本方有温肾助阳,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27、马蛭通脉散:
(1)处方:水蛭、当归、川芎、丹参、桂枝各10g,细辛、麻黄各5g,黄芪、党参各30g,制马钱子2g。本方有益气温经,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打粉。服用以温开水20ml兑人50度的白酒l0ml,将药粉放入,搅匀口服,每次3g,每天3次。 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28、通脉解痉散:
(1)处方:麻黄、羌活各20g,当归、柴胡、桂枝各30g,白芍40g,细辛、木通各15g,丹参50g,地鳖虫10g,透骨草25g。本方有通阳散寒,除湿通络,活血疏肝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粉,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6g。每次服5粒,每日3次。用温开水150ml,兑入50%的高粱酒5ml送服。 15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即停药。
29、解痉止痛散:
(1)处方:蜈蚣、全蝎、地鳖虫、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g,洋金花90g,干姜、附子各240g。本方有温经通脉,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次冲服5g,每日服3次。
30、雷诺冲剂:
(1)处方青木香、青风藤、王不留行、甘草、川芎、威灵仙各1000g,决明子500g,黄芪1 500g,桂枝、柴胡各800g. 本方有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经水煎提取清膏,运用冷藏沉降的方法制备成颗粒冲剂,每袋含10g,相当于生药20g,每日3次,每次1袋,1个月为1个疗程。
31、通脉冲剂:
(1)处方黄芪、桂枝、当归、赤芍、细辛、木通、炙甘草各等份。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制成冲剂,每包25g,每日2次,开水冲服。 30天为1个疗程,连服2疗程。
【中药外治方】
1、止痛散:
(1)处方:乳香、没药各3g,儿茶、龙骨各5g,三七粉6g,冰片、琥珀各4g,血竭1.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日或隔日调敷患处,2个月为1个疗程。
2、温通散:
(1)处方干姜10g,制附子12g,吴茱萸15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蜂蜜调敷患肢涌泉穴,每日1次,连用1个月为1个疗程。
3、回阳止痛方:
(1)处方: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天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头、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g。
(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4、辛棱二乌方:
(1)处方:川乌、草乌、羌活、桂尖各30g,细辛、三棱各5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文火煎,待煮沸后,将患肢放于其上熏之,以能耐受为度;最后煎取400ml,待药温后泡洗患处20分钟;将药液保鲜储存,当日内再洗1次,如此每日1剂,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5、苏木伸筋方:
(1)处方:苏木30g,细辛、生川乌、生草乌各10g,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各15g。
(2)方法:每日1剂,煎水后温热浸泡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
6、温经通脉方:
(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威灵仙、防风、秦艽、乳香、没药、桂枝各20g,朴硝、川椒、苏木、透骨草各30g,红花1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500ml,煮沸20分钟后,先熏后洗,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15次为1个疗程。
7、桃红透骨方:
(1)处方:透骨草、肉桂、苏木、桃仁、红花各50g,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3000ml,煎取汤液,先熏后洗,直至水温将凉为止。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8、乳没透骨方:
(1)处方:透骨草、当归、海桐皮、姜黄、川椒、乳香、没药各10g。
(2)方法:先将乳香、没药炒焦,然后和其他药物一同加水煎汤,取药液熏洗患处。肢端有溃疡或坏死者加用回阳玉龙膏,配合拔毒散或生肌散外敷。
9、麻桂通脉方:
(1)处方:麻黄、细辛、皂角刺各15g,桂枝、透骨草各30g,威灵仙40g,防风、生苍术、制乳香、制没药各20g,生川乌、生草乌各25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取液,溶入樟脑粉5g,趁热浸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10、防风羌活方:
(1)处方:防风、羌活、川芎各40g,桂枝尖、威灵仙、川乌各309,白芥子、麻黄各2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取汁,温浴搓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11、血竭乳没方:
(1)处方:血竭、乳香、没药、雄黄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煎水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痊愈;或诸药研细末,加凡士林或醋调膏备用,外敷痛处,15天为1个疗程。
12、活血通络方:
(1)处方:水蛭、地龙各30g,地鳖虫、桃仁、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g,川牛膝、附子各15g,桂枝20g,甘草45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倒入木桶内浸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15天为1个疗程。
13、风湿痹痛酒:
(1)处方:老鹳草600g,丁公藤(蒸)300g,桑白皮、豨莶草各15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第1次2小时,第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4-1.020,放冷。每500g浓缩液加白酒800g,搅拌均匀,静置,滤过,约制成2 700g药酒。治疗时以药酒外敷患处。
14、甘草红花酊:
(1)处方:甘草、红花各10g,白酒lOOml。
(2)方法:将甘草、红花切碎,放入白酒瓶中浸泡,密封7日后取用。用时以干棉签蘸少许,外搽患处。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
15、玉红膏纱布:
(1)处方: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轻粉各12g,香油500g。
(2)方法:上方中当归、白芷、紫草、甘草放人香油内浸5天,再煎过滤去渣,继加热熬油,至滴水成珠,再放入血竭、白蜡溶化,入轻粉搅成膏,加纱布条高压蒸汽灭菌而成。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进针后,以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温针法:
(1)取穴:上肢取阳池、八邪、合谷、外关、曲池,下肢取八风、太冲、足临泣、解溪、足三里。病发于手指者取上肢穴,病发于足趾者取下肢穴,病发于手指和足趾者同时取上下肢穴。
(2)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取28号1.5寸毫针,分别常规刺入所选穴位,针刺得气后,切艾条寸许若干段,置于诸穴针柄上,点燃之后徐徐燃烧,待自行熄灭。为避免艾段散落灼伤皮肤,可剪一圆形纸片中留小孔,预先套在针身覆盖在皮肤上。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3、电针法:
(1)取穴:采用患侧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配合,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十宣点刺放血;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八风、十宣点刺放血。
(2)操作:以28号毫针进针得气后,将G6805型电针治疗仪的一极接到曲池(足三里),另一极接到外关(三阴交)或合谷(解溪、太冲)。采用连续波,频率60次/秒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量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天。
4、烧山火针法:
(1)取穴:患者仰卧,取双侧曲池、外关、阳陵泉、绝骨四穴。
(2)操作:以30号针灸针针刺,先刺曲池、阳陵泉,以三进一退烧山火手法行针2~3分钟,患者觉针下有温热感为度,随着针刺的增加,温热感渐扩散;后刺外关、绝骨,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1次,刺后无温热感者配合温针灸。每日1次。
5、夹脊针刺法:
(1)取穴:主穴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即颈5----胸1,夹脊穴、腰1~骶2:夹脊穴;配穴取外关、合谷、后溪、足三里、太溪、太冲、侠溪等。
(2)操作:常规针刺后,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6、穴位埋线法:
(1)取穴:上肢取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三阴交、行间、足临泣。寒邪阻络型取外关、八邪、三阴交、八风;脾肾阳虚型取脾俞、肾俞、关元、曲池、足三里;气滞血瘀型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血海、三阴交、行间、侠溪。
(2)操作: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O号羊肠线1~2cm的9号穿刺针,直刺入穴内2cm,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 15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7、穴位注射法:
(1)取穴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口。
(2)药物丹参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l00mg,654-2 10-20mg,血管舒缓素10单位。
(3)操作:根据病情选用以上药物中的一种,取患肢2个穴位交替轮流注射,每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
8、头针法:
(1)取穴:血管舒缩线(即肿胀线)、运动区上肢部分(若病在足趾,则取下肢部分)。
(2)操作:常规消毒后,选28号2寸毫针与头皮呈30°夹角迸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耳针法:
(1)取穴:指、趾、腕、踝、神门、交感。
(2)操作:电针或毫针刺法,每日1次。疼痛甚者可用埋针法,长时间留针,每日按压5次以加强针感。
10、耳压法:
(1)取穴:双耳热穴、皮质下、交感、心、肺、耳大神经点、右肝、左脾。
(2)操作常规操作,耳穴上贴以黄荆子,并施以手法,使患者感到耳郭发热,并传至肩背、胸部、双手指为宜。每3~5日1次,每次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
11.艾灸法:
(1)取穴:病在上肢取少泽、前谷、关冲、腕骨、液门、阳池、中冲、劳宫;病在下肢取至阳、束骨、足临泣。
(2)操作:选准以上穴位后,点燃艾条,置于距穴位2~3cm处艾灸,以局部发红、发热且病人感到舒适为度。对特别感到麻冷的部位重灸。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12、隔姜灸:
(1)取穴:命门、肾俞、脾俞。
(2)操作:选准以上穴位,切好适当大小姜片(厚约2mm)置于穴位上,做好艾炷后置于姜片上点燃,燃尽再燃1壮,如此3壮。每日2次,IO日为1个疗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诺病
1 治肩周炎的经验方转载
107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的中药验方,收藏,备用,转发~
坐骨神经痛千家妙方
中医验方系列三
颈椎有什么办法搞好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