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这个时代的It女孩

2015-12-17 09:02 | 豆瓣:

简介:

“it女孩”近几年来在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推广下(再度)成为众所周知的热词,但是这个现象在100多年前就诞生了。最早出现在1900年代世纪之交的英国上流社会,专门描述那些很有范儿,但不像脱衣舞娘等女性性工作者那样靠女性化的外表来吸引人的时尚达人,在1920年代开始通过电影杂志等大众文艺被广而告之。因此追溯词源的话,It这一复古老词,诞生时和现代信息科技的首字母缩写IT是没有关系的, it作为英文词在这个语境下所代表的意思一目了然:不必多想,就是那个泛指物的第三人称“它”。在1904年的时候,英国男作家吉百龄(Joseph Rudyard Kipling)是这样形容It女孩的:“说起来它也不漂亮,谈吐举止也不必得体,它仅仅是'它'罢了”。这种简单粗暴,物化女性,带有强烈大男子主义色彩的定义或许曾激惹过某些激进的女权先锋,但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依赖也让大多数女孩希望具有it的气质,追捧着这种潮流形态。


IT, published by Penguin in 2013.

出生于1983年,天蝎座的艾里珊.钟(Alexa Chung)是当代最红的it女孩之一。在简奥斯丁最后的定居地温彻斯特长大,钟小姐的妈妈是英国人,爸爸有中国血统,也正是因为她的中国姓氏让她被如今蓬勃发展的亚洲时尚圈所熟知。16岁时在音乐节上被挖掘,从此走上模特之路。在参与各类时装杂志,电视,MTV等拍摄四年后她放弃了模特的工作,报名艺术设计和记者课程。成为职业模特之前,她还曾收到过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文专业的录取通知书。2011至2013,连续3年她都是英国人最喜欢的时尚达人。2014年,企鹅出版社发行了她的摄影,手绘和文集《艾里珊.钟:IT》。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可以读完的酷酷的粉红小册子,精炼的文字,丰富的插图,叛逆的相片带着读者浏览了她成长为潮人过程中的有趣的点点滴滴。而我又在她诙谐轻松的词句间归纳了3个特别之处,或许这几点就是构建it女孩身份的小秘诀,但讨论的重点会落在她陈述和揭露的文化现象中。

1. 民族认同


图片来自look.co.uk, 艾里珊.钟在Instagram发布自己的复古旗袍生日照片。

有明显东西方混血外形特征的模特和演员在娱乐圈的确很有优势。天生自带复杂基因,目标观众和潜在客户群也会因此拓宽。艾里珊.钟上两个月在Instagram上发了一张微信的封面照片后,引来了不少喜欢她的中国网民的关注,积累了非常多华人的留言和将近3万个点赞。虽然直到现在我们仍不知道她的微信账号(或者这只是一个小小玩笑),但“中国人”这一个身份,却让她成为了一个吸引眼球的硬件。


图片来自艾里珊的Instagram,微信截图引来中国用户大猜想。

但谈到中国,艾里珊说最多的就是她童年时代和爷爷一起玩的美好记忆。在书中她是这么描述的:“我的爷爷Kwan(按照晚清民国时期使用的威妥玛拼音,Kwan与姓氏“关”同发音)是一个非常瘦的中国人。他常常捏我来表达对我的喜爱。周日烤肉大餐让我们感情更好了,因为我俩都只挑土豆和约克郡布丁吃。他对食物的品味几乎和对衣着的品味一样好,这点我挺欣赏的。在80年代的时候,我爸和我妈会买恤衫送他做圣诞礼物,然后他会礼貌地以(非常,非常慢的速度)打开,放在一边,永远都不会穿。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意识到,爷爷保持着非常严肃的着装风格。在特别的日子里,他会戴上玳瑁壳细边框眼镜,条纹衬衫,海军蓝小背心,棕色瘦腿灯芯绒裤,海军蓝瓶盖帽和最新款的耐克波鞋。实际上,爷爷是一个时尚达人。” 而我认为,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正如艾里珊爷爷表达的那般:缓慢,稳定甚至相对孤立,这与日新月异西方世界产生强烈的对比,悠然自得与遗世独立才是独特的中国美。


图片来自look.co.uk,穿着旗袍的艾里珊.钟。

在一次访问中谈到关于自己中国身份认同的问题,艾里珊说她小时候曾希望是地道中国人的爷爷教教她中文,但是爷爷却希望她能好好享受自己英国人的身份。在一次舞会上曾有中国人很兴奋地欲向她表达过:“艾里珊,中国人都很想你”之类的话,但是她却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滑稽搞笑,毕竟天生的华人血统和后天构建出来的无论是国家身份的认同,还是文化身份的归属感是截然不同的事。中国在她眼里更像是一种“次文化”元素,以及虚无缥缈的故乡概念。而且适时使用自己作为混血儿的身份,还可以增加作为一个it女孩的市场价值。

2. 中性气质


图片来自instyle.co.uk, 艾里珊与小恐龙图像。

既然It女孩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女性特征来吸引大家的眼球,那女性化温柔优雅的外观正是她们要避免的陈词滥调。女性的身体能有像男孩子一样的爱好和打扮,反而会有一种迷人聪明的效果。艾里珊从来都没有否认自己追求着“假小子”的中性气质,这种气质在她看来更多是一种顽劣的态度,而非仅仅是穿着男装或只靠物质和商品堆砌就能轻易拥有。如果一个本来就散发着浓重女性荷尔蒙的身体,再套上男装t恤和牛仔裤等形式上模仿男性的行为,反而会强化她女性的身份,是拙略俗气的山寨品,仅仅换了一种方式在卖弄风骚罢啦。


图片来自telegraph.co.uk, 骑小马的艾里珊。

艾里珊的假小子形象一开始可能只是通过对摇滚乐的喜爱,抽烟玩滑板等大胆行为塑造出来的。但在传统性别定义中,男孩子具备的其他特征还包括: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大大咧咧的性格,以及对小癖好有点变态的坚持,和执着的求知欲。艾里珊在书的最后提到,自己像9岁小男孩一样喜欢霸王龙一样的大型古老生物,也曾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为鲸鱼骨架而震撼。虽然她说不晓得这样的怪癖从何而来,但在书的开头她曾分享过一则童年回忆中或许隐藏着线索:在一个马比人多的小镇里长大,而自己在九岁的时候也获得了人生唯一一头小马Pip。难辨性别的超大号运动汗衫和马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艾里珊往后的中性美学中。成年后爱在博物馆这种老少咸宜的求知游乐场中寻找比自己更大的生物,也许是一种对逝去的时光的缅怀,让童心得以持续。


图片来自Pinterest, 和熊标本合影的艾里珊。

作为一个异性恋者腐国人,她也不完全否认“淑女”传统。除了有一颗小男孩一般淘气的心以外,很多电影中小女孩的形象也是她在打扮上的灵感源泉。比方说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一树梨花压海棠》中洛丽塔的夏日装束,尚未发育好的青春期身材配上性感比基尼加夸张的心形眼镜;《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娜塔丽波曼的波波头,皮夹克和吸烟的造型;《爱登士家庭》里的沉迷死亡的哥特小妹妹。老态灵魂和年轻肉体的搭配所产生的戏剧效果,反射到成人身上或许会变成成熟肉体配幼稚灵魂,比如伍迪艾伦的《安娜霍尔》和穿超短百褶裙的莉芙泰勒。身体与心灵,只要有一个带有少女的气息,就有潜力营造一种不和谐的性感。艾里珊的自我性别意识探索,也论证了美国当代哲学家Judith Butler的理论:“性别是一种可操作的(表演)行为。性别也是一种没有原型的模仿;实际上,只有通过模仿,才能制造原型。”


图片来自hellosociety.com,中性打扮的艾里珊。

在艾里珊·钟的身上到底看到多少男性或/和女性元素都不是她要表达的重点,而不分男女的童稚状态才是其生活哲学的核心。就像英文中称婴儿为“它”一样,it女孩如今或许可以被理解为性别模糊的,具有婴儿特点的女孩。而近年来,巨婴,Kidult文化的形成与蔓延也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有回归孩童时期单纯状态的集体需求。在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回忆童年时代快乐或压抑的事情是帮助患者找出病因及舒缓焦虑的常见方式之一,而这一种方法越来越常在日常生活中以其他形式实践着。艺术家所制作出的全球漂泊的小黄鸭,成人玩具和动漫盛行,都是辅助在现代社会中压力超大的上班族通过自我婴儿化(self-infantilisation)来重塑健康心灵。而在人为重塑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喜好和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跳开自身生物性(sex)的束缚,探索性别(gender)的多元性。

3. 网络镜像


图片来自heart.co.uk,自拍。

网红开始揭露真相和思考社交网络的弊端是个有意思也正面的过程,离开网络,it女孩或许会因为失去了一种主要传播途径而缺失认同,所以即便把意思为“它”的it理解为大写字母缩写的IT也是可以的:这个时代的it女孩的确也是IT世界衍生的一个次文化现象。艾里珊对Facebook, Twitter, Myspace抱有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是,这种平台简化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零散的三言两语便能够让读者自以为是地误解一个完整的好故事。人们也在参与虚拟社交的过程中培育出了脆弱的自尊心:依赖着点赞,渴望得到它人关注,用加工过的精彩词句去美化谎言,还养成了偷窥的猥琐习惯。社交网络制造出了一个幻觉:在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就代表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只要有一部联网的智能手机,天下就能被轻易掌控。


边沁的全景监狱建筑模型,福柯将此延伸于权力控制理论中。

不得不说,科技让世界进步的同时也让人的精神健康前所未有地陷于大面积危机之中。在两年前的一堂建筑历史课上,曾了解到边沁在18世纪时研究的全景监狱模型(panopticon),现在许多研究福柯的学者将这个权力操作机制与社交网络做比较。全景监狱的操作方式是,将疯子,麻风病或犯人人等关押在一个环形监狱里,监狱中央有一个了望塔,监狱的看守通过安置在塔中心的镜子和其反射来观察和监视被关押者的活动,也就是说他可以看到监狱中所有人的一举一动,但其他人却无法看到他。这的确和现在的社交网络看起来很类似,网民就是其中被关押的疯子,社交网络的管理员就是权力的操控者。总之,参与和依赖其中,就不能回避自己或多或少在逃避现实压力的真相。


图片来自thefashionspot.com, 对镜自拍的艾里珊。

而在艾里珊提到的另一个流行的现象“自拍”中,也同样可以被视为一类病态心灵的征兆。自从在1920年代,镜子被摩登室内建筑广泛应用以后,女性照镜子的频率也在日渐上升。根据英国《VOGUE》杂志今年的统计,一个成年女性每天需要照镜子的次数平均高达38次。而有了带前置镜头的智能手机和各类便携式的自拍神奇以后,自拍仿佛是女性每日不断重复的另一种生心理需求,换句话说,屏幕成为了一种新的镜子。

但同样是探求自恋人格的真相,照镜子和自拍不同的地方在于,镜子能比较直观地反射着生理的真相,就像拉康的镜面理论所说,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的照镜子练习,就是要通过镜像看在整体环境中的独立的自我。但自拍加上各种美图app修图,却让我们沉迷于一个个扭曲的假象中,不但加重了病态的自恋人格,还让内心世界里只活着一个无限强调自我却丧失真我的孤单个体,与丰富的真实社会分离。标榜自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保持个性却不迷失很难做到。当年艾里珊离开职业模特圈的时候就曾说,生活在镜头和镁光灯下,反而发展出了:“扭曲的身体形象和低下的自尊。”

小结:

每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定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每一个新定义的诞生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更深一层的真相。It女孩,从一个上世纪资本主义消费世界物化女性的概念,到今日试图与“童心”与“科技”现象结合就是一次有趣的语义探究。在21世纪里,对健康与真理的追求,让“政治正确”变成一种落伍的讨论方式。以艾里珊.钟为例的“it女孩”是否有政治偏见,比如物化和贬低女性,排斥或认同某一个族群等等,这样的讨论都显得狭隘。或许我们渐渐步入了心灵可以交融的时代,而智慧健康的女孩,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实践和思考,缩小着东西方文明的隔阂。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查显示,德国女性在网上常受到攻击
男人与女人沟通的10句妙语
Facebook走向女性乐园 Twitter成男人天地
《阅读手册》第十一~十三章
艺术家乌尔曼的社交媒体成名路
视界 | Instagram上184张自拍成全球网红,艺术家的大骗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