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见,唐家屯
2016-01-03 15:01 | 豆瓣: 

三年前,有个好朋友不断跟我提到大表哥,因为好奇什么人能让她这样花痴,我开始看《唐顿庄园》。那时候DA已经出完前三季,所以我在开始看的时候就被剧透最后大表哥会死,还好给我剧透的人不是太狠心,没有告诉我他是怎么死的。开始是和一个西班牙电视剧《浮华饭店》(Gran Hotel)一起追。两个剧的年代设定比较接近,而GH作为悬疑剧,剧情发展更加紧凑,所以当时我更偏爱GH,但看到五六集时,GH的逻辑硬伤让我无法忍受,相比之下DA的制作精良、人物丰满,于是我认真看完了DA前两季。

从马修到马修

追DA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大表哥马修,这一点毋庸置疑。在第一集就闪亮登场的他,用俏皮的眼神和温柔的声音征服了我的少女心。他和Mary的爱情故事让其他所有人的故事线都退居第二位。前两季两人分分合合,令人无比揪心,等到最后他终于求婚时,我简直比自己被求婚还激动。也因为有这段甜蜜的结局,2011年圣诞特辑是我重看次数最多的一集。

剧中不少求婚的桥段,但大表哥和大表姐的这段始终未被超越:

Matthew: You’ve lived your life and I’ve lived mine, and now it’s time we lived them together.

Mary: We’ve been on the edge of this so many times, Matthew. Please don’t take me there again unless you’re sure.

Matthew: I am sure.

因为知道大表哥在第三季会死,看完第二季后我停滞不前。后来悬着一颗心看完第三季发现一切正常,才知道他是在2012年圣诞特辑突然挂了。于是又搁置了很久。等到第四季第五季都出了,终于有一天我决定接受大表哥离开的事实,把2012圣诞特辑看完了,红着眼陪着Mary哭了第四季的前几集。

我想大表哥的离开对编剧Julian Fellows也是一个挑战,在第三季开拍前大家就知道会拍第四季,而演员们的合同都是三年的,这时候每个演员其实都有选择的余地,大多数人选择了留下,而大家也知道大表哥的演员Dan会在这季拍完后离开剧组。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不是导演、编剧、制作人、任何工作人员、甚至任何追剧的粉丝可以控制的。相应的,Julian明智地给了大表哥一个最不可控的离开方式,不是不爱Mary了,不是二人的婚姻无法继续,不是去了别的国家了,而是出了车祸突然地死亡。这虽然是所有离开方式中最让人意外的,却也是最合情合理的,就像生活中的各种意外一样不可控制、不能避免,只能面对,然后带着它的印记继续向前。

现在回想起来,大表哥离开之后我才更好地欣赏了这部剧,开始注意到其他人物丰满的性格、睿智的台词,也开始关心每个人物的命运。继续看后三季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看Mary的爱情故事,也是看Edith如何摆脱做配角的命运去伦敦找到自己的事业,看奶奶、Isobel、Robert和Cora这群长辈如何维持这个家庭,也看楼下的勾心斗角与温情。

蒋勋说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和悲悯之心去看待事情,这正是八卦和文学的区别。这应该也是滥俗和经典的区别。当故事中没有了绝对的主角,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与方式,这个故事才是真实合理的。即便心怀不轨的巴罗也会有柔软的一面,当他想和Andrew做朋友,当他气喘呼呼地背着小少爷玩闹,当他在无法被人接受时选择自杀,你会慢慢理解他之前做的那些坏事都不是无端生事,只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时的无奈之举。经典不仅是要讲故事的人带着悲悯之心去讲故事,也能让听故事的人随着故事的进行去叩问自己的内心。也许每个人都能在这众生相中找到一点点自己,因而产生共鸣。

鸡汤之余不得不说的是在2014年圣诞特辑突然出场的Matthew Goode再次拉回了我的少女心!大学的时候因为一部《西班牙恋曲》(Al sur de Granada)迷上他,如今他变成了帅气的赛车男。好吧,走了一个马修,又来一个!

至于他到底好在哪,Mary为什么在众多优秀追求者中选择了他,引用一下Mary原话来回答:

…marriage should be equal.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osition or money, simply that a couple should be equal in both strength and passion.

(in life and in bed,这句是我加的...)

经典创造的世界

最近恰好在听蒋勋讲《红楼梦》,他经常提醒读者这部经典不仅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对清朝贵族生活起居的全景式呈现。我想任何一部文学或影视作品要成为经典,不仅要讲好一个故事,更要创造出一个世界。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不仅有人种(巫师和麻瓜)、魔法学校、魔法部这些宏观的设定,还有书籍、娱乐(魁地奇、三强争霸赛)、食物(蜂蜜啤酒、比比多味豆)等等细节去完善这个世界。比如更加经典的《魔戒》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甚至有自己的语言。8月份一口气看了五季《权力的游戏》,开始几季感觉不错,几条故事线都非常丰满,应该也可算作经典。但到后来就越来越乱,本来每集的时间有限,要同时交代几条线分别的发展实在不易,再加上大量的篇幅用于拍摄打斗场面,整个剧的内心戏成分不断减少,我只能弃剧。看了一些原著党的影评,觉得应该原著会比电视剧好一些。

唐顿的世界更不用赘述,故事设定在1912年到1925年的约克郡,剧中的一切,大至阶级地位、财产继承、爱情婚姻,小至吃饭、姿态、服装、道具,都要符合那个年代的习惯。这就要靠该剧的历史顾问Alastair Bruce近乎偏执的高标准、严要求。在纪录片《唐顿庄园的礼仪》中,多位演员都提到Alastair这位好老师,拥抱、碰杯、摘帽子、靠椅背、接受服务后说一句谢谢这些现代人自然而然的举动都会被老师及时阻止。

这样一个严谨的世界必然是一个强大的团队来运转:布景组要重新搭建佣人们的区域,特别是厨房,因为这些都是老房子里最先被改造的区域;道具组准备的报纸、书信等据说真的都是有字在上面的,其实镜头里不一定会被拍到,只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要求,也要让演员更好地进入状态;服装组要细细研究那个年代的时尚,制作各种华美戏服,或是去旧货市场淘货(其实还蛮期待有策展人能做个唐顿服装展);化妆组要化了妆也要像没化一样,还要为姑娘们的发型操碎了心,在此特别为大表姐的短发造型点个赞...

有话好好说

这样专业的团队里,每个人各司其职,完美呈现自己的工作,汇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成为经典。写到这里忍不住黑一下国产剧:前段时间读到一篇评论热播剧《琅琊榜》的帖子,说此剧制作团队如何丧心病狂,不仅在服饰、礼仪方面精益求精,在镜头上更是讲究什么对角线构图、黄金螺旋之类。怀着无比好奇的心理我跟随我热爱此剧的小伙伴一起看了一集。据我的小伙伴介绍,那集大概的情节是某大臣要在皇帝(还是大王?我不太清楚剧中的人物)面前揭发胡歌的罪行,我看到的片段是这样的:皇帝、大臣、胡歌三人对质,皇帝问大臣,告诉我犯下某某罪行的人是谁。大臣颤颤巍巍地答,微臣不敢说。场面很紧张。皇帝安慰道,没事,你说。大臣微微停顿两秒,突然眼神犀利转向胡歌大喊一声,是他!我被他的大喊吓了一跳,有必要这么dramatic嘛!不管幕后制作多么精良,光是这台词写的就让我无法继续看下去。

再比如最近大热的《芈月传》,也是跟着小伙伴一起看了一集,情节大致是刘涛要害孙俪的孩子结果弄巧成拙害得自己的孩子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于是她大半夜跑到院子里跪下一边哭一边大喊,苍天啊,我犯的错我愿意自己承担之类。我还要喊苍天呢,好歹也是个王后就这么大喊大叫的吗?到底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太差要靠台词来补,还是因为编剧的工资是按台词的字数算的,真的不能用内心戏来表现情绪吗?

相比之下,《唐顿庄园》里的台词真的字字珠玑,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说的少、眼神交流多,才体现出剧中人的隐忍与默契。有的话不必说,观众自然明白。有的话没有说,观众的胃口反而被吊起来,为剧中人着急。说到吊胃口,也许英美剧这种每周更新、每年一季的方式更让观众牵肠挂肚,难舍难分。如果每周五晚上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生活大爆炸》里的geek们打闹,不用一季的时间,他们就会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一群老朋友,每隔一段时间看望一下他们过的怎样了,渐渐地也就成了习惯。

最后,感谢唐顿陪伴我度过的美好时光,故事里14年,是我第一次远离父母一个人生活的三年。唐顿的每一集,都是窝在302的咖啡色沙发上,或是在床上抱着电脑流着泪看完的。以后我也许会重新再看这部剧,也许会想起当年傻傻的自己。

最后的最后,引用一贯犀利的奶奶在大结局中的一句台词:

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真爱来之不易。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末剧荒?不存在的,10部高分剧拯救你
今日头条
日剧台词,讲述人生的大实话。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被问最多的就是该...
年度大剧《大秦赋》口碑砸了,从8.8分暴跌到6.8分!
被这部剧的台词震到了,非常励志,共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