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题行为其实是孩子独特的求助信号?
发表于2016-02-01 19:31:43

文:侯瑞鹤丨微信号:zitengqinzi,已获授权

一个内心平静,能够享受到精神愉悦的孩子是不会出现固化的问题行为的。凡是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孩子,内心一定是较少体验到真正的愉悦感的,而孩子又不太可能理解自己的问题表现,并且直接用语言向成人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

问题行为是孩子独特的求助信号

家长通常急于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但往往会越纠正越严重。

冰冰是个3岁的男孩,母亲因为他最近不断升级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而几近崩溃。为了纠正儿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母亲在他发脾气时就不理儿子,冰冰刚开始仍然又跳又闹,如果此时身边没有外公外婆这两位拯救队员,过一会儿,他就会主动去拉妈妈的衣角,说自己错了,很是乖巧。

然而,冰冰只是当时一小会儿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可能又因为一点小事发起脾气来。妈妈采取的这种置之不理的办法显然没有奏效,反而发脾气的频率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历害。

面对孩子类似的情形,心情急切的家长往往并不愿意去探索家庭或自己,只是希望提供好的方法,把不愿意看见的孩子行为给纠正或去掉。然而,行为只是表现,行为背后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孩子内心到底在发生着什么,孩子这样的行为出自于什么样的家庭系统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信息,只是针对行为而进行纠正,通常只会适得其反。

直到孩子的问题把成人或家庭整得快要崩溃了,父母不得不寻求专业帮助的过程中,才可能尝试着去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才有可能被真正的看见,孩子不遗余力的呐喊才算有了真正的回应。

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系统问题的表达

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特征往往相互补充形成家庭系统,孩子来到一个家庭,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一样,会照出家庭系统需要改变的地方,自动地承担并表达了家庭的困扰或者疼痛。

就像太极图的阴阳一样,极阳再发展就变成了阴,极阴就变成了阳,而阴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互相依托而存在。

多动的孩子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靠不停地活动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他在努力地通过他的混乱表现,向成人表达:我需要平静下来,但我无法平静,请你们看到我的存在。排除脑功能方面的生理性原因,多动的孩子通常生活在一个僵化的家庭系统内,或者家庭中有一个非常固执强迫的成人,对孩子发出各种限制指令,但这指令又从来不是以孩子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而是成人因为自己的焦虑认为孩子就应该怎样。

行为多动混乱的孩子通常会有一位固执僵化的父母或家庭系统,因为害怕失控,过分地要求秩序和确定,而孩子的失控则是把问题表现出来。

动不动爱发脾气的孩子通常会有一位小心翼翼地父母,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但这种满足主要源自父母感觉自己是好父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父母因为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而孩子通过不断发脾气,挑战你不是好父母的感觉,逼着父母去面对自己的恐惧。

特别不能忍受挫折的孩子,通常会有一位很强悍的父母,他们做得很成功,但是,无法接受孩子的脆弱,他们面对孩子的脆弱或悲伤时,或许会说:“这有什么呀,至于吗?”言外之意时,我就不会这样,你瞧我多厉害呀,孩子此时的沮丧没有被看到,成人拒绝脆弱。然而,令人郁闷的是,脆弱的孩子不被接纳,孩子则不断地脆弱。

因此,孩子不是问题的原因,而是家庭系统出现问题的表达。

直面孩子的问题是家庭成长的契机

晓敏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无法克服对失败的恐慌,最终暴发了抑郁症。父母知道后难以接受现实,因为不了解抑郁症,更不了解孩子抑郁症的形成过程。于是,父母焦急地希望改变孩子,急躁地对孩子说诸如此类的话:你不用想太多,这些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学习就好了。谁让你想这些呢。你不要管我们,只要你好,我们就会好等。

晓敏听到父母的这些话,更觉得是自己拖累了父母,让父母失望了,越发陷入绝望,父母的焦虑和急躁把晓敏推向更深的抑郁。

显然,孩子是家庭问题的表达者,也是家庭的拯救者。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是父母内心深处不愿意看到,或者不能看到的部分。孩子借着自己的呈现,以一种让大家都痛苦的方式,逼着家庭去看到和面对。

成长总是伴随着面对痛苦的过程。如果拒绝面对痛苦,通常也拒绝了成长。但痛苦往往又不是大家愿意主动面对的,孩子则接受了这个任务。

如果家庭改变了,孩子的改变也是自然的事情。

——The End——

责任编辑:晨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孩子经典
读懂0-12岁儿童心理困扰的求助信号
发脾气,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家长千万别当成无理取闹
如何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根源问题?
读懂并及时回应孩子的求助信号(特别家教1037期)
吕福生:青春期的孩子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