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有个早夏,在建水围炉吃烧豆腐
2016-06-29 13:02 | 豆瓣:叶酱

大概是今年搬来帝都的缘故,尽管是一名没事不用出门挤地铁的soho,但久违又住回大都市的感觉就是——时不时袭来的糟心。有时只是吃一顿饭,不知不觉来回花掉5、6个小时,比上个班还累。吃喝玩乐的选择越多,这种size城市的糟心事也成正比增长,没什么好怨的。

也是来到帝都之后,常跟P先生说,我终于理解了为何那么多都市白领会有辞职去丽江开个咖啡馆的梦。打车堵在莫名其妙的环路上急得就差跳车;想买车也摇不到号啊,买了车发现停车位比车还贵啊;十几年前城区的老师用来骂借读生的话叫“滚回你的大红门”,现在连大红门的房子都买不起了。

最近就总是想起那些几条街靠步行就逛完的小城,如果记忆还不算模糊的话。小城故事不多,无事可做的晒太阳,和沙滩度假的晒太阳才不一样呢,享受无聊也是旅行的一种呈现方式嘛。

至少那些曾无聊过的地方,我都还记得呀。



建水又是那种不知曾几何时,不知在哪里突然扫到过一眼的名字,当时的计划是从国内出发陆路一直往南到新加坡,直到被大海拦住去路为止。建水刚好在昆明去西双版纳的半路上,索性当个歇脚地。到了后才知道,人家居然是《舌尖上的中国》来取材过的古城。

镇上唯一的青年旅舍改建在“建水县第二招待所”的老房子里,民国范儿满满,红漆的扶手和门,楼梯和房间都铺木头地板,走上去咯吱咯吱响。


乱糟糟的院子墙上刷着一副很有气势的壁画,旁边两行字“全世界民族大团结”,但画上每个人看起来都是拿着自己的武器随时准备冲锋的样子,最左边这位戴墨镜的酋长您是从迪拜来访的么。


古城主街虽然开满了非主流服装店,惊喜却在于分支出去的一条条小巷。通往西门大板井的巷子就美得很,尽头有口古井,据说就得用这井水才能做出味最正的建水豆腐。



居民好像日常用水都来这儿挑来着

莽莽然地撞到“舌尖”的拍摄点,大板井豆腐坊的建水豆腐。这种豆腐制作时有一道特别的工序,就是每一小块用纱布包好后,压上木板,待水被挤干后去掉纱布,放上盐盖上簸箕,隔天翻动至呈灰白色。



建水豆腐的半成品

精髓在于吃法,路边不少这样的小店,点燃的木炭上架起一个铁丝炕,涂上香油后烘烧,待豆腐充气膨胀略开裂时,食客只需拿筷子夹一块,蘸甜咸酱油、蒜泥、辣椒末、花椒面配制的调料吃便可。

大家围着火盆团团坐,店主则向南坐镇,面前放几个搪瓷小碗,食客夹一块,她就往里丢一粒干玉米计数,3毛钱一块,看你吃得差不多了就说,“再夹一块正好4块钱。”


烧豆腐

因为经过发酵,烧豆腐吃起来有微臭味,但同江南的绍兴臭豆腐又全然不同。我们那儿一般是把豆腐放在经年腌制的一坛好臭卤里浸,然后取出来加毛豆清蒸,或者油煎后蘸醋和甜辣酱吃;

建水烧豆腐是发酵沥后水再烘烤,烤的过程适当地冲淡了所谓的“臭味”,让它的“臭”变为混合烟火气的一种香味,饿的时候再配上一碗汤卷粉就更妙了。


在临安街的“老勺粉店”吃完烧豆腐,往左边走两步就到“木瓜老店”,可以点个甜品解解舌头上的辣火气。一碗木瓜1块5,一碗甜白酒和冰稀饭都是2块。此木瓜非彼木瓜,而是木瓜粉做的透明凉粉里加冰镇红糖水。


冰木瓜

可爱之处在于,时过境迁,老房子拆了又拆,老街的石板路不再如从前,老城门也刷上了新的红漆,唯独人们不变地围坐在火盆边吃着味道不曾改变的烧豆腐。


——我是吃撑了开启暴走模式的分割线——

跟美食在民间一个道理,好看的东西也散落在不为人知的偶遇之处。

身处云南之南,被北边丽江大理等光芒所盖,建水还算幸运地养在深闺人未识。但看着朝阳楼前大片的拆迁地,还有满街大张旗鼓的招商广告,诸如“沃尔玛来建水,两万做房东”之类,只能灰心地觉得又一个好好地古城将要沦陷了。


朝阳楼

这个小城大气却散漫,有正儿八经的四个城门布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迎晖门所在的朝阳楼,几乎跟天安门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比天安门还早建28年。


临近傍晚尤其美,阳光不像正午时分那么淡薄疲倦,夕阳的色泽金得很丰厚,光线透过门洞掉在城外的石板路上,暗红配耀金,美得一塌糊涂。

城门前的广场上乌泱泱一片都是在打牌跳舞唱歌的,包着艳丽头巾的大妈和大叔们坐在门楼下抱着腿发呆,一副远方好像比远方还远的样子。


什么那么好看呢,给我也看看?

古城内必须有几个卖着坑爹门票的常规景点,如文庙、朱家花园、天君庙,自然都没去,逛逛城内外的老房子就足够了。惊喜则是在城周边折腾去的黄龙寺、乡会桥火车站和双龙桥,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汽车不能直接到达的地方才有隐藏的好风景。


老街老人

黄龙禅寺真的像是一个庙,没有那么金碧辉煌香火旺盛,有几个穿着灰色衲衣的和尚,一个枯枝蓄发春花烂漫的小院子,零零散散分布的求财、求官、求学小殿。走过不少散发铜臭味的寺庙,虽然自己并不太懂宗教那些细致的事,但是心净清修的味道,闻一闻还是能明辨。


黄龙寺

乡会桥火车站传说是以前法国人在这儿造铁路时建的法式建筑,离乡村小巴驶过的国道口还有好一段距离。幸亏截住一位骑摩托的好心大哥,载着我穿越飞沙走石,几分钟就到了杂草丛生的车站门口。

黄绿色搭配的房子,像极了越南会安的感觉,但好端端在建水这种充满明清老房子的地方冒出这样一栋建筑,的确违和得很。


乡会桥火车站

而好多时候,又特别想去寻找旅途中这种违和感,比如江南古镇里突兀的基督教堂,又比如佛教圣地的清真寺、西贡街头的福建祠堂,还有像这样,名不见经传小山村里的一栋法式建筑。

违和感不为别的,而是在见证着某一段入侵、迁徙、融合的小历史。

火车站附近还有一座乡会桥,清嘉庆年间建的,算是建水地区唯一的风雨廊桥,桥里有扇破败的木门,淘气的当地小孩用红色颜料涂着“内有鬼”的字样。

巧合的是,恰在会安古城也有座日本式的廊桥,被圈起来当景点收门票。好的东西既得势又被人发现,即刻沦为商业旅游链的一环。


乡会桥

从乡会桥一直沿铁轨走,大概走上40分钟左右才能到更壮丽的双龙桥。此桥所在地颇有种京城近郊的大派遗风,河边居然还有两棵杨柳入镜,算不上多么地风韵雅致,但好在它安静,没有一车车的旅游团和长枪大炮,值得我在烈日下一步一块枕木的漫漫孤独行走。


双龙桥


当时觉得快走到世界尽头了

小城就这点好,逛都是用走的,投向我这样异乡人的眼神是热络却审慎的,至少零散的游人还没有被当成小城的主要收入来源。

街上走走能碰到熟人打个招呼,去烧豆腐店忘带钱了还能赊账。乡间小路上遇到挑扁担的妇女,会担着几十斤的东西把我带到目的地。


住在超级大都市,于时间和金钱的代价之外,最烦躁的是那一种什么都干不了的“幽闭时间”,被关在地铁车厢里,被关在私家车后座,被关在无数个红灯和铁盒子之间,那一刻自己的力量变得微乎其微,连自己的坐标都改变不了。

每当我在北京翻山越岭跨过近十环去见友人时,就有点怀念那些曾经不知道怎么会经过的小城。

微信公众号:叶酱的孤独星球(yejiangdelp)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水之三-古井、临安路、朱德旧居
比大理更慢,比丽江古朴,这座凭美食出圈的云南小城,低调太久了
云南建水美食十八吃
去建水旅行必做的几件事!
去滇南小城旅游,当地人告诉我:这里才是过钱米线的真正发源地
建水,有一段岁月静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