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的尽头

2016-09-06 04:00 | 豆瓣:渡边。


八月以来一直在啃一本大部头,唐诺的《尽头》,664页,在桌上摊开来,像柔顺的中分披肩发,每天工作闲时翻上几页,好读好懂,赛过听人说书,胜似老友闲谈。

台湾的唐诺先生,做书,也出书,出的书,也多是谈书。唐诺素来有“专业读者”的美誉,在大众圈名气不大,在小众里名气却响得很。读《尽头》,像是有幸到了他一个人的读书会,卡尔维诺昆德拉博尔赫斯本雅明一众文豪,是他的伴唱队,朱天心钱永祥骆以军林俊颖一众台湾作家,自然是他的亲友团。全书不拘文法,不限话题,就这么拉开六百多页的架势,听他从文史哲扯到NBA,温文尔雅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谈笑古今,实在受用又受益。

书名很值得玩味。唐诺在序言中写:“‘尽头’不是所谓全书主题,只是书写时间里自始至终徘徊脑中不去的有用的概念……太阳何时会烧完自己,小说会在哪天写完全部,各种自然和人能做到和做不到的边界,包括空间和时间的边界……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说得好。

他又说:“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什么也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

未来的终结,艺术的极致,现实的处境,尽头的意义可以这样笼统概括,而书中所力图描绘的,不止于尽头的景象,更多的是我们在通往尽头的途中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本来可以发生却未发生”,这一概念引人深思,并在书中以各种形式被反复论及,人类世界充满太多本可以到达却并未达到的尽头——本可以更好却并未更好的社会,本可以写出却遗憾未能成形的文字,本可以和解却并未和解的矛盾,本可以创作却并未创作的艺术,本可以走得更远却止步不前的小说,我们本可以拥有却遗憾失落的更好的世界。这些尚未成形的遗憾和思索,是唐诺这本书里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艺术的理想,也是对人究竟应该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上的深沉追问。这是个值得我们持续追问下去的好问题,它绵绵不绝,没有尽头。

对于认真的严肃读者而言,唐诺的好处显而易见,他涉猎广阔,且毫不吝惜自己的私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该尽之处还不尽,耐心得近乎饶舌。他又足够聪明,见解准确而不俗,却并不故作高深,即使掉书袋,也会大方地把袋子打开,让你看个明白。读到好处无人分享的孤独,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困惑,这些读者历来的宿怨,都可以在唐诺这里找到慰藉。

唐诺的局限也并非没有。读《尽头》和读木心《文学回忆录》有些类似,都是读书极多极渊博的人,又都擅长通俗的表达(不过木心要凝练得多),只是也同样偏于主观与私人化,作为引导和参考极好,但并不宜作为一手印象。

唐诺是极好的二手知识贩卖者,贩卖知识绝不可耻,可耻的是用他人的观点装点自己的门面,《尽头》中有诸多引用,但单纯的引用也不简单,唐诺深谙此道,作为专业读者,他有从浩如烟海的巨著中挑出定海明珠的本事,如同迅速又漂亮地取出蟹黄的技艺,再配上雅致的托盘,喂到读者嘴边,读者吃着受用,又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多余的担心是,习惯了被投喂的读者会不会将螃蟹和软趴趴的蟹黄等同起来,而忘记了它是有着坚硬外壳和凶狠钳爪的东西。

唐诺的理解力超乎常人,对其所谈及的作家作品理解深切,多有洞见,且绝不止步于单纯地援引,而是延伸开去,在“极限的思索”中不断发出新的问题,并巨细无遗地记录下自己思索的轨迹。这种发散思维决定了《尽头》漫谈式的松散文体,读者在他的思路中东游西走,谈推理,谈武侠,谈诗,谈艺术,谈政治,谈台湾,等绕了一大圈回过神来,你才发现,原来他本来是要谈一本书。这种毫不节制的写法,有种泄露私货的亲近感,喜欢的人应该会很喜欢。就像看自己偶像的演唱会,他不唱歌了,开始大聊私事,粉丝们一定会觉得赚到,而准备来听歌的观众就可能感到厌烦。

卡尔维诺在他珍宝一般的遗作《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归结书写的要素:轻、快、精确、形象、繁复,唐诺多次提及这本书,依式而行。卡尔维诺在尊重离题和推崇繁复的同时,也一再强调文字要“贴切”,要“不可替代”,要“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唐诺在离题和繁复方面做得很好,但在表述上还不够“贴切”和“恰如其分”。

在《尽头》中,唐诺不厌其烦地将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的精妙话语转述给我们,再加上昆德拉的如影随形,让人难免觉得唐诺不是在创作,而是在阐释,在引导,引导读者走近他所看重的作家和主题,走进他接取材料搭建而成的思维模式里。而他对于昆德拉的过度引用,甚至以昆德拉的思考为思考,以昆德拉的答案为答案,这种近乎偏狭的笃信,反而让人更想退回到怀疑之中。

从前自己读书,多存敬畏之心,对名家毕恭毕敬,对大师诚惶诚恐,看不懂,肯定是自己太过浅薄,有疑义,必定是自己认知有盲区。乃至读来读去,发现已陷入矛盾与困惑的迷魂洞。敬畏二字,规避了自负与狭隘的同时,也屏障了怀疑与进步。

因此,对于在文学史上留名,甚至早已被“封神称圣”的作家大师们,通过不断阅读,经历了从懵懂到敬畏再到怀疑和自我思考的过程,不迷信权威的同时,注重个人的私感受,即便不够成熟,却也是自己的一手资料,不因个人推崇而封神,亦不因个人不喜而诋毁,对不了解的领域和作家保持好奇,在众口一词的盛誉之下保持警惕,这正是读书教会我的事情之一。

尽管如此,你无法否认唐诺是个足够认真的人,甚至较真,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认真想知道结果的人”, 他作为一个思考者的形象和热爱阅读的人站在一起,他可能无法提供答案,却在持续发问,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它吸引着读者,和他一起探究那些“本可以发生却未发生“的事物。

对于文学唐诺的追问太大,大到迫使人想到一些过于空泛和虚妄的东西,比如人与文学的处境,文学究竟会将人带往何处,比如文学的尽头在哪里。就让我们说大了开去。

卡尔维诺同样认真地相信文学。文学的任务,是要穷尽一切文字的排列方法,来写出人类生命中无可比拟的事物,不论是呈现炽烈和丰饶,抑或罪恶与沉沦,它都应服从于生命中最深刻的意志,即灵魂本身。

每一个认真的书写者都必须直面孤独,每一个严肃的阅读者也同样需要忍耐孤独,但在现实世界的孤独海洋,我们通过阅读,得以与世界上每一个深夜未眠的孤独男女相连,通过阅读或书写,与明灭在时间长河中的无数作家们相连,孤独在幽暗的深处得以消解,沉默以隐秘的频率发出共鸣。想象每一本书,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发光的结点,在冰冷的现实洋面之下,海面上所有孤零零的岛屿都在海底相连,同地表的根脉相连,并像无数发出微芒的光线,不断穿行,延展,交汇,一起构成耀眼的灵魂光束。

文学应当作为摩西的形象引导人前行,那些不朽的作品足以帮我们分开现实与庸常的红海,启示并引领我们超越自我和本我,来到纯粹的精神世界,它会告诉你我曾错过的东西,提醒你我原本看不到或不知道要去看的东西,它带领我们来到荒岛迎接黎明,带领我们来到深渊旁边并向深渊投以凝视。

这是李安的话: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文学也同样如此。

因为只有一再想起所有已经发生过的事,一再谈论本来可以发生却最终没有发生的事,这两者相加,才得以构成我们对整个过去和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而小说一再地书写,读者一再地阅读,经验一再地叠加,才能使更多的人看到具体的、多样的、向外同时也向内的事物,才能让那些未发生的终于发生,那些不可能的成为可能。而最终我们只有在持续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那改变,成为我们想看到的更好的世界里的一部分。

当故事已经终止,讲述的人的声音也随之停息,仍会有某些东西静静地往前去,这多出来的,往前去的部分,就是我们不断追寻书写和阅读的意义。在时间的牢笼之中,我们没有谁幸运到可以走到尽头,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穷尽一生的阅读和书写,通过将无数条未完成的伟大的足迹一一连接起来,从而站在不远不近的此时此地,才有可能,来设想并隐约感受一个正在无限接近的文学的尽头。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顾 | 小说的摧毁与重建:从卡尔维诺说起——后现代主义与元小说(珞珈开卷)
此文献给米兰·昆德拉
翻书录|周立民:2021年,21本书
生活在写作的背面|文学课
昆德拉热引发冷思考——访青年作家夏商
这7本书,专治“不会读书”的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