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北偏北
2017-02-27 14:02 | 豆瓣:风蚀蘑菇

1

在火车上大概是很适合写小说的。这段时空不属于“此处”也不属于“彼处”,它空间上隶属于某个地域却又超脱于此。大段的时间可以放空、发呆、思考那些无聊的旅途中的感伤。

曾经某人说,有一列七天七夜开到莫斯科的火车,似乎是个很好的戏剧背景。茫茫雪原上疾驰的列车,繁复的俄式包厢,吟咏诗歌、饮酒作乐、或者讨论哲学都不违和。他甚至保证如果把他放在那班列车上,七天后他能写出一部伟大的小说。虽然于我而言,想象七天七夜的封闭下,也许只有玩手机或啪啪啪能解闷。

2

扯远了。所以,当下我不过是在哈尔滨到大连的硬座车厢里,百无聊赖说废话罢了。

缪缪说我妈是女侠,风风火火行动力超强。虽然我觉得更像“疯逼”,不是贬义。她的壮举包括在厦门的台风天拉着我去人行天桥上“感受暴风雨”,同样的台风天拉着我爬南普陀山,感受狂风暴雨快要把人从山顶吹下去。以及这次我随口一说便说走就走,三九天来东北感受“零下三十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种怎样的体验?你来了就知道了(微笑)。

3

曾经以及现在我最喜欢的国内漫画家韩露,籍贯是吉林长春。很久以来我都很难把她笔下绮丽暧昧的图像,与电视里二人转、赵本山、乡村爱情构建出的“东北形象”联系起来。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长春的旧称是“新京”,知道东北与中东铁路、满洲国、日俄战争的那些恩恩怨怨。

韩露有一个短篇,讲的是住在古旧哥特式老楼里的吸血鬼,饱受城市拆迁烦扰终于迁走的故事。她在后记里说,灵感来源于看到一座被围挡拆迁的老建筑,想象在此居住过的旧主人是怎样的人。

无独有偶。我在哈尔滨的老道外,在被油漆粉饰一新显得庸俗可笑的“中华巴洛克景区”之外,看到了一条被铁门封闭的老街道。翻越过去,是两座精美而破败的欧式建筑,恢弘大气的立柱上写着大大的血红的“拆”,大门抬头雕刻着不知是狗还是龙的动物浮雕。无人的街道上堆着浅浅的雪,一个豆腐店一遍又一遍用大喇叭重复着无人问津的广告。整个场景魔幻又荒诞。

魔幻和荒诞这两个词,也适用于整个东北。

4

东北是什么地方呢。北境苦寒之地,辽国、女真的血液混合进闯关东的先民,外国人来了又去,林海雪原与煤炭石油,共和国的长子,经济萎靡每隔十年就重提一次“振兴东北”,貂皮大哥和扒蒜老妹儿的都市传说,霸占春晚十几年的赵家班,长白山青铜门小哥(划掉)……

5

真正的东北是什么样的?一年有半年是冬天,从10月开始下雪一直要到来年5月才化。冬天每天下午3点就能看见夕阳,4点天差不多就黑了。呆在室外的感觉……嗯就和你打开你家冰箱,对着冷冻室坐半小时的感觉差不多。室外太冷,呆6小时以上人就透骨凉,不管你穿多好的羽绒服或者贴多少暖宝宝都没有用,那是人体开启应急模式的征兆。夜市?烧烤?酒吧?散步?别想了,寒冷带给人的动物本能只有赶紧回窝睡觉而已。

漫长的冬季,漫长的黑夜,带来的是各方面的不便和不适。首先是长久的黑白带给人的压抑感,来到这边才知道冬天见不到一点绿色并不是夸张。大雪把所有的绿化的覆盖,所有行道树都光秃秃只剩树干,江河也被冰封只剩茫茫大雪。如果你吃饭时选择“不忌口”,那菜上点缀的香菜将是你长久以来视野里为数不多的绿色。

为了保暖,许多的建筑没有窗子,或者是半地下室。当地人教会的第一个生活习惯是“随手关门,不要开窗”。瑟缩在屋子里“猫冬”,是最舒适也最无奈的过冬方式。即使你不怕冷,想出去走走,也几乎无地可去。公园是光秃秃的荒无人烟,想坐下看看风景冷风也吹得人头疼,想去咖啡馆酒吧坐坐,对不起我们9点打烊。

去街上走走?这里说到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路上实在太滑了。每个城市街道或多或少都有污水积水,但哈尔滨是“积冰”。大路上黑色的光滑油腻沥青状的东西,全是冰,走一步滑三跤,500米的路半小时也走不完。当每条路上都布满这样的“路障”时,就会扼杀你所有“外出走走”的意愿。

雪上加霜的是,哈尔滨的交通状况十分令人头疼。因为主城区都是老小区,没有修建地下停车场,哈尔滨几乎每一条街的人行道上都停满了车。交警对此也默许甚至鼓励,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在哈尔滨做一个行人,你不得不穿梭在人行道大大小小的车之中,也或者选择干脆不顾危险走在机动车上。但不论你选择哪种,你都得面对一段又一段积冰的刁难。

但是这也怪不得市政惰政。圣诞节的中央大街突然下起大雪,一个小时就把街道覆盖了个干干净净。雪刚刚停,游人还没来得及把新雪踩脏,就不知哪里冒出来一堆大爷大妈,动作麻利地在街上扫雪。而非主要步行街上的雪没来得及扫,一夜过后都变成了寸步难行的冰。

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悖论。都他妈怪这天太冷了。

6

一个感觉不一定对:纬度越低的地区,夜生活越丰富。当白天的燥热过去,夜幕降临是另一个开始。在东北漫长的农闲时段,人们发明出室内的二人转来自娱自乐。

许多东北人反对用“低俗”的二人转来代表东北文化,可是除了二人转还有什么“高雅”本土文化娱乐呢?东北虽然有大批的“文艺土壤”,但却孕育不出上海或者厦门那样的文艺果实。巴洛克老房子要么成为不孕不育医院,要么成为阿迪王。太阳岛上的20年代漂亮的俄式建筑,要么大门紧锁,要么任其荒芜。我都能想象出如果它生在上海、武汉甚至昆明,会有怎样的美妙火花。但现实是,它只能在这里,衰朽,消失。

也许,这里的人们,光活着就竭尽全力了。

7

所以果戈里书店的存在,在这座城市有些格格不入。一方面,它确实是个cosy的地方,彩色窗棂,橘色的墙壁,推门而入伴随着温暖与咖啡香,店员的微笑都那么亲切友好。书搭起来的门廊,厚实的木地板,连我妈那么不爱读书的妇女都开心地拍照半天。

另一方面,这里几乎文艺得不像在东北了。在别的城市习以为常的读书会、精致的甜点,呼啸而来的寒风都把它们吹得寸草不生。果戈里书店是港湾,是孤岛,更像多啦A梦的四次元空间。

它当然是美好的、令人舒服的,但它并不是这座城市的常态。像清迈那样偶遇街头画家、像香港那样楼上店开花结果、甚至像鼓浪屿那样满街是小清新商店,在这里都不可遇也不可求。果戈里书店是第一,也是唯一。

7

那些历史的纠葛与现状的无力太沉痛,说点轻松的吧。讲讲没见识的南方人,第一次冬天来北方的新奇见闻。

原来河里真的会上冻啊!第一次见被整条冻住的松花江,白茫茫一片还有人在上面行走,惊讶得差点叫出来。松花江真宽阔啊,看起来不比长江或湘江差。当然,我妈的作死精神又发作了,拉着我在冰面上连走带爬,一度试图度江,万幸失败了。

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很接地气,不是“松花江取冰做冰雕喜迎冰雪大世界”,就是“亚布力滑雪场降雪工作报告”。最无聊的是天气预报,每天都是一模一样“气温零下xx°,空气指数中,不宜锻炼”。想到这个栏目半年都要读一样的稿子,就感到一阵绝望。当然,无论天气预报如何,都挡不住广场舞大妈穿着羽绒服,在索菲亚教堂前跳小苹果的壮志雄心。

东北姑娘的地域特征很明显,大眼睛双眼皮肌肤白皙,十足的满族相貌,代表人物关之琳。在街上的话,大部分姑娘都长一个样——开心麻花的马丽那样。高高的大马尾,有时挽成一个发髻,不留一丝刘海。据我研究,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天冷时戴帽子,其他发型容易把头发弄乱或者压塌。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戴帽子,成为烈士。

8

马迭尔冰棍当然是很好吃的。但由于在长沙分店我早已尝鲜过,也就没有新鲜感。哈尔滨的马迭尔比长沙的便宜一块钱,味道没有区别。不知道为什么,冷饮厅里的奶油味冰淇淋球反而一般,水太多而有沙冰口感。另外秋林冰棍也很好吃,而且便宜。奶油香草3块,朗姆酒葡萄干5块。

达成成就:【圣诞夜大雪纷飞在中央大街吃马迭尔*1】

在马迭尔吃的最多的不是冰淇淋,而是面包。马迭尔的吐司有三种,大吐司、小吐司和……小槽子。小槽子就是迷你吐司,用东北话读作“小槽儿子”,这个名字很可爱然而也很莫名其妙。吐司里有大粒的提子干,非常好吃。

在南方人看来,除红肠外,各种肠的命名也很有趣。松仁、小肚一个小小的像章鱼肠,一个拳头大小圆圆的,让人怀疑该如何下嘴。另外,秋林公司的萨拉米香肠也是很好吃的。烟熏味、肉味结合,越嚼越香。

东北一个好,肉比蔬菜便宜。特别牛羊肉,比南方猪肉还便宜。对在昆明一点点牛肉就贵得不得了但身为回回又不得不吃的我家来说,恨不得寄几箱回去。当然不吃蔬菜也有坏处,比如……便秘。

东北菜据说传承自鲁菜,又受俄餐影响。肉食的做法不是炸,就是裹上糖,要么又炸又糖,十分油腻。素菜要么醋溜,要么呛拌,就是芥末+酱油这样。大多数素菜都是又酸又咸,可怜了那为数不多的绿菜。而且餐厅里很少给人倒水,即使有水也只是白开水,没有南方免费的茶水。想要茶?您好20元一壶。

除了少数几家训练有素的店以外,东北的服务意识是很弱的。大多数店员,脸上只写着一个“丧”字,对人爱理不理。他们不是香港店员那种冷漠甚至鄙视,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由内至外的丧,每个神态都在说“真是生无可恋啊您有什么可吃的呢快自助吃完赶紧走吧”。

少数训练有素的店,不仅服务热情,服务员小哥也盘靓条顺。比如老厨家的服务员小哥,宽肩细腰屁股翘,穿个衬衫就很好看,让人忍不住想在他们屁股捏一把。

9

大街上真的有不少人穿貂,但还是比我想的少得多,大概十分之一。在这里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东北女人视貂为毕生追求了,一是保暖,二是显人贵气。大街上远远就看见一个毛茸茸的熊走来,比香奈儿包包什么的引人注目多了。即使穿着貂挤公交,也矜贵几分。车太挤时我被挤到几个貂前,忍不住薅了好几下。真的,好软好滑啊。

缪缪说打车时与快车师傅聊,他说他是做工程的,一年只有半年能开工,冬天就跑来开车赚外快。又及,有不少冰雕雪雕师傅,他们夏天时干什么去呢?我说,也许是去开滴滴吧。

哈尔滨的窨井盖,有时会冒白烟。缪缪说可能是暖气水排进去的缘故。知道暖气的原理是热水在暖气片上流动后,简直太佩服想出这个点子的人了。

在这最新奇的水果有三:冻柿子、冻梨、黄桃。讲真,我从来没见过不是罐头的黄桃,见了真品好神奇。水果店的黄桃都是去皮去核冻起来,是为了卖不完去做黄桃罐头么?

10

哈尔滨的景点,都远且贵。比如冰雪大世界、雪雕节,以及跟团游的各种自费项目,动辄好几百。属于不去后悔,去了也后悔。缪缪说,这是割韭菜式营收,割完一茬不准备再做回头客生意的。这样恶性循环,最后涸泽而渔受害的还是本地人。

整个东北又何尝不是涸泽而渔呢?

附:一点旅游建议

羽绒服在经济范围内买尽量好的就行,也没必要追求顶级。不管80鹅绒、90鸭绒,在户外呆几个小时都是一样冷。羽绒服,在同样的情况下选尽量长的。长款盖住脚真的真的很有用,而且还能遮腿粗。

另外衣服裤子尽量买高密度防水抗风那种,日常时正常的羽绒服就够了,但谁没个作死或者失足的时候呢?跟团游导游会建议你租雪服,如果你的衣服能防水,完全可以不租。

在网上订旅游套餐时,尽量选项目包含多那种。不然散客拼团,你不包含的项目导游也会威逼利诱劝你买,价格是网上的几倍。每个游客的人头都是导游花钱从旅行社买的,不可能赔钱让你回去。如果厚脸皮硬是不交钱也行,轻则看导游脸色,重则大吵一架被威胁不带你回去。

东北菜份量很大,基本上两个人点两到三个菜就足够了。土豪当我没说。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尔滨松花江畔(三)
哈尔滨的夏天:迷人的松花江畔
黑龙江哈尔滨
美丽哈尔滨---夏日松花江
哈尔滨松花江畔
冬日哈尔滨的松花江上(2016-03-13 14:15: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