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日记:有人在沉没——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我们这些俗物,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在早餐和晚餐之间总要咽下不少失望的苦水,但我们还是忍住眼泪,带着有些发白的嘴唇,对别人的问询回答道:“哦,没什么。”

骄傲帮助了我们,但在骄傲只是使我们隐藏自己的创伤,而不是去伤害别人的时候,这种骄傲还是不朽的。

——乔治·艾略特

首版本《米德尔马契》配图

英国十九世纪,如果说从简·奥斯汀到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颇有盛名的女性作家群体,作品有明显的十九世纪写作特征——浪漫而避世,充满着田园气息的生活,以及对于爱情的幻想,那么艾略特不属于其中的一员。

无论是她看似“倒行逆施”的爱情生活,对于政治的敏感,还是写作的风格。这几乎使她的时代性和女性特征降低了,却使作品更复杂辽阔。这是困难的,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艾略特关注女性作家是否能够得到“公正”,并且为了“公正”时刻保持着警惕。

《米德尔马契》出版之后,艾略特收入一度达到每年五千英镑之多,这种警惕也从未消失,警惕地对待财富和曾经拒绝她后又热情接纳的上流社会。在给出版社的信件中,艾略特表示:“你要知道这钱的问题对我有多么重要,我不想为自己的书提出非分的要求,我只需要足够的钱使我抵御得住诱惑,不专为钱而写作。”

女性意识、政治敏感、自我意识使她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转折。艾略特是强硬的,她“背弃”了原生家庭,社会舆论,文学评价,以及经济与身体情况的种种限制,几乎强迫地要求每一位女性作家得到应得的对待。作品中社会关系之复杂,结构之完整,使得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即便拒绝承认艾略特的地位,也不得不承认《米德尔马契》的文学价值。

米德尔马契是作者虚构的英国省城,省城附近的庄园住着布鲁克先生的侄女西莉亚和多萝西娅。多萝西娅希望找到学识渊博的丈夫,于是不顾众人反对,和比她年长27岁的牧师卡苏朋订了婚,并遇见卡苏朋的侄儿威尔·拉迪斯拉夫。

与此同时,27岁的利德盖特来到米德尔马契,创立新医院,倡导医疗改革。改革触动了当地医生的利益,利德盖特被迫娶了米德尔马契一个制造商貌美的女儿罗莎蒙德为妻,被她套取大量钱财。

婚后的多萝西娅十分孤独,威尔与她十分相投,爱上了她,结果被卡苏朋禁止踏入家门。布鲁克要参加选举,要拉威尔办报造势。之前追求多萝西娅的詹姆士爵士,转而同其妹妹西莉亚结婚生子。后卡苏朋突然逝世,威尔留在米德尔马契。最后多萝西亚放弃财产与威尔结合,利德盖特则因无法实现抱负,50岁去世。

戏剧化的人物与场景

艾略特不直接与读者进行对话,她构置了许多舞台,将不重要的场景和事件作为每场戏剧的串场词,众多人物在这些舞台上表演。一方面读者也通过“观看”戏剧性表演的同时,深化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且这种做法使读者不仅捕捉到人物的“爆发点”,且能够意识到这些爆发之前缓慢推进的影响力。起初,这些舞台是独立的,但随着故事发展,一些舞台开始重叠交叉,直到最终糅合为一体。

另一方面,场景的戏剧化有着直接的目的,艾略特试图避免使角色显得像直线构成般简单,力图使其更加“圆润”,例如费瑟尔斯通先生因富有而被一众亲戚敬畏,而他也深刻自知,他让他们相信他们各自都有可能是遗产的受益人,让他们相互猜忌,争斗,而事实上,他早已立下遗嘱,把他所有的遗产都给了据传是其私生子的陌生人。

在弥留之际,费瑟尔斯通先生突然良心发现,想毁掉那份遗嘱,留些钱给一直悉心照顾他的玛丽·高思,可惜他已病得不能动弹,而唯一在身边帮他的只有玛丽,照顾他的生活使玛丽几乎精疲力尽,但她依然不想以这样的方式获得遗赠,她拒绝帮他完成重立遗嘱的动作。

这样的适当的逻辑引导和人物刻画策略,成功地使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在激烈的冲突中得到集中的展现。E.M.福斯特所说:"对于一个圆型人物的检验,要看他是否令人信服地给人以惊奇之感.如果他从来就不使人感到惊奇的话,他就是个扁平人物。"也正是此意。

但这且不能够使《米德尔马契》赫然于一众英国文学之中,相较于场景和人物的复杂,艾略特上升了作品内核,在许多小说的主题停留在情爱时,艾略特已经开始在作品中审视婚姻,读者正是通过比较不同的婚姻,以及同一婚姻中的不同阶段,在足够的留白中思考何为“自我中心”。

关于“谄媚”的假象和“难堪”的真实

艾略特在小说中的许多部分添加了“旁白式”的评语,在讲述两位女性主角的婚姻生活时,艾略特表示:“男人和女人在判断自身的问题时往往会犯下可悲的错误;他们把自己含混不清的,骚动不安的欲念有时当做天分,有时当做宗教,有时当做轰轰烈烈的爱情。”这种具有魔力般混合着哲思和随意性的句子,不仅符合构建“圆润型”人物的艺术标准,也将小说的价值带入新的境地。

“毫无疑问,在他自己眼中,他的命运是非同小可的;如果我们认为,他要求在我们的思想中占有的位置多了一些,主要原因只能是我们缺少容纳他的空间。因为我们完全相信,他的一切应该由上帝去考虑,非但如此,我们甚至认为,他希望在上帝那里得到的最大的关怀,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他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如何微不足道。”

假象的姿态是“谄媚的”,使人易于接受的,多萝西娅在嫁给卡苏朋先生之前,认为自己将要前往更加博学和有趣的生活,而真像是在婚后日益失望,发现婚姻生活与她的想象出入甚大,她不能够接受丈夫因忙于研究对自己的忽略,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片面获得独立;利德盖特将妻子婚前偶尔展现出的“自然”当做是其本质,以一个人瞬间的表现判断她的品格,从而为他日后的婚姻悲剧做了铺垫。

艾略特意在表明我们的生活其实不存在真正的“秩序”,它更像是以“自我”为一个点进行的随意发散。相反的,我们却试图通过这种并不存在的“秩序”假象建立起符合想象的真实。

这种建立的过程最终会通往失败,但在过程中显露出的某些感知,是作者试图把握并且呈现给读者的,由《米德尔马契》自身,显露出的是英国文学对于现实主义的试探,而由读者,显露出的是其对自身的打量。

“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谈论,男子怎样爱上女子,怎样和她结婚,或者怎样跟她不欢而散,各奔前程。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描写詹姆士国王所学的女人的“王国和乐园”,津津有味地倾听行吟诗人的古老歌声。可是对另一种“王国和乐园”,那必须通过艰苦的思考,百折不挠地放弃一切渺小的私欲之后,才能取得的天地,却不以为意,无动于衷。这是由于诗情过多,还是由于愚蠢呢?

但是我们所说的求知欲,发展也是不同的,有时它引导光辉的结合,有时却使我们灰心失望,终于与他分道扬镳。这种不幸的发生,往往是与行吟诗人歌唱的那种热情相携俱来的。”

注:题目出自茨维塔耶娃《我喜欢去亲吻》;

引用出自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荐书|《米德尔马契》
BBC评最伟大的英国小说榜首——《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诞辰200年:丑闻生活、卓越头脑和伟大的文学遗产
美国【王牌播音员2】中文字幕
最糟的小说结尾: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6)看《Middlemarch》中的乔治.艾略特的情感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