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死于他沉重的死亡——《布里格手记》里尔克

201

7-10-19 00:00 | 豆瓣

2017-10-19

本文作者“虫二”,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此刻我坐在寒夜中,写着,知晓一切。我知道这些。”——里尔克

里尔克 作者未知

在译者的前言中提到:“这样的写作,是体味虚空的游戏,是解剖恐惧的武器,是咀嚼生死的安全之地。”《布里格手记》作为里尔克唯一一部小说,七十一篇回忆片段组成,成文零散,且与里尔克早期浪漫抒情的风格不同,试图颠覆现实主义叙事的结构,实际上自从小说这一概念产生以来,各类解读,如精神分析,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种种,试图给出无限靠近的阐释。

一方面,解读与创作互相滋养,文本的多样性从某程度上得以体现,而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作为读者的介入而产生的所谓共鸣,实则都是误解。这或许也是《布里格手记》中里尔克试图对读者表达的意愿之一:保持观察与质疑,不存在唯一确定的答案,无论这答案究竟从何而来。

小说计划写于里尔克只身前往巴黎,作者由于撰写罗丹专题的论文,在与罗丹的相处,以及后又认识了波德莱尔与塞尚,时年二十七岁的里尔克受到来自陌生城市的冲击,并在意识到这种冲击之后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尽量排除泛化主观因素地观察与思考。这一过程中不仅催生了《布里格手记》,对于里尔克后期的诗歌写作也大有裨益。

“我学着看”

RILKE 1906年 保拉莫德松 贝克尔

小说以落魄贵族青年布里格的单人视角为主线,延伸出一系列的体察、对回忆的重新打量、对城市与人的考虑关怀。在小说的初期阶段,布里格惶恐于大城市环境下人的高度异化,人性关怀的落差之大,重心放置于“如何观察”——卢浮宫内蜷缩着想要取暖的人;推着菜车的男人,身边跟随着一个丑陋而嶙峋的女人,她时不时推他一下;盲眼老人叫卖着;肮脏的白色墙壁。

于是布里格生病,在医院里,人们的脸上是为了生存的可能而奋力挣扎之后的疲倦,甚至是麻木和癫狂,无谓生死,仿佛是生产线上的残次品,受制于医院与医生的调剂。布里格观察被清洗过的尸体。每当读到这些描写,我不免在想,他是否要提及波德莱尔。翻过下一页,果不其然躺着几句“他们要怎样处理那个痴呆的少女?”

他害怕了,他逃开了,他与这一切远离了,一种又一种病接连不断地找到他,一堵又一堵破败的墙逼近他。里尔克精准地掏捡出每个人似乎刻意忽视的危险,迫使他们置身于前,近在咫尺,就在下一个小时,下一行字。随之而来泛起了一整团发病的记忆,像缠在已经离水上岸的物体上的潮湿海藻,疲倦而坚持。

“然而,即便是独自一人,我也会害怕,我为何要装作不曾有过那些夜晚呢?”

“但后来,我以真正的恐惧学会了恐惧,产生它的力量越来越强,它自己也越来越重。除非在自己的恐惧中,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这种力量。因为它完全不可理解,并彻底与我们敌对,一旦挣扎着要去思考它,大脑就在那里土崩瓦解。然而再这一段时间,我却相信,它是我们自己的力量,的确,我们不认识它,但我们所知极少的,不正是那些最本身的东西吗?”

里尔克在小说中频繁提及了童年,并表示并不相信童年的无辜。少年时代的恶习与童贞,已经被治愈的疾病,某个信仰和坚硬的手臂,他怀疑我们对于这些曾经历过的事物,同样知之甚少,甚至任由势不可挡的生活将它们挤走。

出于安慰,我们自以为了解了那些过去。现在我们面对着“当下”,可随后它再也未曾出现。即便是在那些病痛迷幻的夜里也不再现身,血液由此处流向肩膀,手臂,流向未来的生活,心脏同尽全力将血液推送过去,于是我们安然膨胀着长大,就像边缘投下的阴影已经覆盖住最后一只眼睛。

里尔克的“入侵者”

RILKE

布里格的生活不断经受着打扰,他总是被迫中断了观察,来自现实世界的噪声,或是来自内心陡然升起的情愫,在五层楼高的阁楼上,他希望自己能够如同帕特莫斯岛上的使徒圣约翰一般两手并用来写作,任何以保护、修补、填充、和解为名义的打扰都属于入侵。他希望挥霍掉这些无用之物。

里尔克在评论众多艺术家,如福楼拜、波德莱尔、塞尚等人的时候都阐述过他的观点,他认为名望对于艺术家而言是危险的,他们应该保持清醒而不被名誉所迷惑。而社会与艺术家对立。

“如果某处有人洁身自律,比如一个孤独者,日日夜夜,他只愿真正地安于己身,那么他就是在挑衅,会引起那些堕落的器物的反对、嘲讽和憎恨,它们在邪念里再也无法忍受任何专注于己,追求自身意义的存在,它们联合起来,打扰他,恐吓他,迷惑他。它们知道自己做得到。于是它们相互眨着眼睛,开始了诱惑,诱惑越来越大,直至无法衡量。万物乃至上帝都被拉拢过来反对那个人,或许他坚持了下来:即成圣人。”

经历过初期的种种混乱,布里格眼中的城市并非传送中的温柔之乡,是这片氤氲温柔背后的赤贫与抗争。在后期的文章中他讽刺宗教与皇帝,却同情铸成大错的教皇;他反对人们囿于情爱,却歌颂神话中痴情女子形象所代表的大爱;他看低裹挟着面具生存的人,却喜爱戏剧与演员。下笔之婆娑,原因之一是作者经历了大量且长期的思考,明白自身局限,并心怀敬畏。

对于不可预知的事物的恐惧已经逐渐消散,文字更加平顺,布里格不再纠缠于美与丑、生与死之间的对立,并意识到所谓的对立是转化的过程,世界不会关心时间的转变,使我们惊惧和满足的事物,也是由平凡之物转化而来,并且最终回归平凡,无需分别。

对于上述种种矛盾,里尔克过于丰盛,诗歌作为载体过于单一,这种叙述不能使他满足,于是各种人物出现,由乞丐到教皇,由易卜生到波德莱尔,由贝蒂娜到歌德,由生者到亡灵,精神敏感且与他时刻相通的母亲,口述过去的老斯特恩,早夭的姐妹,他借布里格之手描写出的理想破碎和抵抗之路,这种破碎是重建的开始,包括对物体存在的尊重,以及对于消逝和秘密的从容。

“外在的许多都变了,我不知是怎样的,但内里,在你面前,我的上帝,在面对你的内心。观众们:我们不是没有情节了吗?我们一定会发现,自己对角色一无所知,我们在找一面镜子,想卸下脂粉,去掉伪装,真实起来。然而,一块忘记了的伪装,还黏在身上某个地方,一丝夸张还留在眉间,我们没有发觉嘴角是扭曲的。”

“我们就这样四处游荡,是笑柄,是残半,既非在者,亦非演员。”

注:题目及引用出自里尔克著 陈早译《布里格手记》;

参考书籍:汉斯·埃贡《里尔克传》、里尔克《里尔克散文选》;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全文完)

本文作者“虫二”,现居Pai,目前已发表了113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虫二”关注Ta。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尔特手记》([奥]里尔克)【摘要 书评 试读】
里尔克:商籁体与百衲图
里尔克:群星璀璨的德语文学世界中,他依然是最闪亮的一颗星
一个落魄贵族的自白
书写礼赞:大师致青年写作者
10 本文豪谈论写作的书丨窥探文学女神的最佳窗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