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年人就不要再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2018-06-14 10:52 | 豆瓣

本文由豆瓣用户@嗯高凯 授权发布丨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大多数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两个家庭。第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常是心理咨询领域用到的一个名词,但这几年却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无数专业、非专业人士积极的在传递着一个观念。“你的情绪、人格、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出了问题。It's not your fault. 只是你不够幸运,有这样一个原生家庭而已。”

无论一个人在生活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很久很久以前,把罪魁祸首确定为自己的“原生家庭”。虽不完全否认,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原生家庭影响存在,但全部定性批判的这个行为,大多时候是草率的。

遇到问题,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的这种做法是源自于精神分析学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成人的人格特征是童年时期性本能活动压抑的结果。

而中国的很多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成年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原生家庭”决定。十分强调童年时期家庭的影响力。还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喜欢直接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求助者报告的各种问题。

这导致很多人遇到问题时,不分青红皂白就去定罪为原生家庭中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而后越演愈烈。

原生家庭影响深远,但非绝对

北大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在《奇葩大会》上,讲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激烈。

马东在《奇葩大会》上问:“我们最近经常听到有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们长大后,遇到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掉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这些好像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紧密关系,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在我看来这个事情很严重。因为家庭是整个世界的浓缩,一个社会中的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浓缩,这个人又是家庭的浓缩。我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在其它精神的辅导下已经有三年之久,我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跟我原生家庭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第二,我们是在找原因,但这并不是在怪罪家庭。第三,这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其实生命力只有一种。当生命力被看见,它就可以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爱、热情、创造力。当这个生命力没有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它就会变成狠、攻击、愤怒、破坏。

如果孩子的生命力没有被看见,这就不叫爱,无论你如何认为,这都不是。”

每当看到别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充满悔恨和怨恨,仿佛大错铸成,无法改变的时候。原生家庭被误解得太多了。

另一位心理大师李松蔚当时也对“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提出过几点看法。

一、发现自己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其实已经好了。所有对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发生,就代表着原生家庭的魔咒已经破除。这不是诡辩,在原生家庭中的逻辑就是这样:知道自己有问题,就没问题。在原生家庭这个框架下的病人逻辑是:病的时候,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经病过。

二、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觉,可能是大脑在欺骗你。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并不差,却仍然说自己「不自信」;或者明知道身体没病没灾,却仍然忍不住胡思乱想,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们需要「制造」出这样的假象。并不存在那样的魔咒。而是是因为,一些人已经习惯了坐轮椅的便利,就不太想尝试一种新的行走方式了。

三、你随时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只要你做好了准备。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有一个神奇的按钮,按下去,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一切负面的影响全都可以消除,你会立刻变得不一样!

——要按这个按钮吗?你毫不犹豫地就按了吗?好!

现在想象一下,你已经是一个新的人了!你自信,乐观,积极,稳定,相信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阴霾从此与你绝缘。这样的你,别人会怎么期待?你跟他们的关系会怎样改变?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目标吗?承担哪些风险?肩负哪些责任?在生活中又会遇到什么新的挑战?

会不会有那么一刻,你会对自己说:「其实,原来那样也挺好……」

改变之所以那么难,也许难的并不是「改变」本身,而是改变之后,你的生活和关系面临的重大调整。而你害怕的,又将会是面临很多未知的不确定。

原生家庭下真切的可能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都在行为上无意识地重复,可以“替代”意识层面对痛苦的回忆。当“行为”代替“意识”去重复某些痛苦的事情时,人们的内心就能不再感受或觉察到这种痛苦。

直白点说,人们在行为上无意识地重复过去,有可能是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

童年时期,我们对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非常局限,只能求助父母。如果那时父母肯定了自己,渐渐的你将会更有自信。而如果父母总是批自己,你也将随之变的越来越自卑,甚至怀疑自己。

关于原生家庭值得思考几个问题:

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面情绪是什么?

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

我找了几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在没有提任何有关“原生家庭”的信息的前提下,他们回答出的问题如出一辙,基本都与父母有些关系。

六位朋友的回答如图: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表明: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便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因此,当我们深层的心理不被需求时,我们心中的归属感也将不会得到满足。

当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出现到父母(原生家庭)身上,负面情绪及情感过敏都是相互产生的。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虫蚁

发展心理学家Werner曾对698个孩子进行了长达32年的跟踪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那些经历过创伤与痛苦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成长为了“有能力、自信和充满关爱”的人,并取得了学业、家庭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在对这群孩子人格特质的进一步研究中,Werner发现,这些孩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远比一般人更相信:自己的未来更多是由自己掌控的。他们首先深知自己的不幸,承认自己的不幸,随后持续地与这些不幸抗争,并认真地活下去,最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平静和力量。

尽管我们都期待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实我们都清楚“完美”从来都不存在。就像是否遭遇创伤,任何人也无从选择。原生家庭、父母、童年,他们都仅仅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同我们每个人也各有各的局限。去了解自己,目的并不是要去指责他人的过错,而是发现问题出现在哪里。

真正的修复是从更深刻的理解中而来。

幼年时候的我们,没有能力让自己摆脱“听话”的牢笼,成年之后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毕竟一个“不听话”的好做人,胜过做一个听话的死人。

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做到敢于悲伤、敢于拒绝、敢于愤怒、敢于攻击,与这个世界敞开心扉的交流。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视,你依旧可以做出改变,去需要,去渴望,去坚定的拥有某些事物与情感。

创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叫压抑,用各种各样压抑的方式。

但现在不同,现在你是一个成年人,痛苦经常不再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仅是你内在的一种感受,一旦你好好的去感觉它,让它在你心里流动,这个感觉就会成为一份能量。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现在,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种可怕的命运,叫强迫性重复(献给婚姻里的每个人)
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是我们的必修课
人这一生,要经历三次与生命的和解
心理学:如果你自己都不快乐,还谈什么养个快乐的孩子?
凑合着过,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成年人,要学会给自己拥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