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如何生活”这个大命题,思想家蒙田会如何回答?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 作者:[英] 萨拉·贝克韦尔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
  • 出版时间:2018 年 6 月
  • 这既是一部蒙田传记,也是一部人生指导书。蒙田的随笔问世四百余年,影响后世深远,培根、莎士比亚、拜伦、爱默生都以他为师。他诚实、自由与懒散,打破了人们把伟大人物当作完美偶像来想象的习惯;身为贵族和地方...

    本书简介

    这既是一部蒙田传记,也是一部人生指导书。蒙田的随笔问世四百余年,影响后世深远,培根、莎士比亚、拜伦、爱默生都以他为师。他诚实、自由与懒散,打破了人们把伟大人物当作完美偶像来想象的习惯;身为贵族和地方官,他好奇心旺盛、勤于探索,却说自己的脑子像漏水的瓶子,记不住事情;他善于交际,又不愿在众人面前作秀;他有同情心,有爱,但又畏惧责任;他热爱命运,但又凡事存疑。他集诸多矛盾于一身,但又说这就是人性:“如果必须再活一次,我会照我原来活的方式再过一遍。”在这本与众不同的书里,贝克韦尔设想蒙田就“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给出二十个答案。

城市

曾梦龙2 小时前


不要像孩子一样想从中得到乐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样想从中得到指示。你阅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活。”——福楼拜

作者简介:

萨拉·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 1963 年生于英国伯恩茅斯,随父母旅居亚洲多年,后定居澳大利亚悉尼。在埃塞克斯大学主修哲学,毕业后当过茶叶袋工厂工人、书店店员,后在伦敦一家图书馆担任古籍管理员长达十年,其间重拾童年时的爱好:写作。

2010 年出版的《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年度热门图书,获得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英国达夫·库珀奖,入围科斯塔传记大奖等,同时入选《泰晤士报》“100部你会热爱的传记”。2016 年出版的《存在主义咖啡馆》入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媒体的年度十大好书。2018 年,获得耶鲁大学颁发的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非虚构类大奖。

现居伦敦,在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教授创意写作。

译者简介:

黄煜文: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专职译者,译作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身边的逻辑学》《巴黎城记》《历史的历史》《肉体与石头》等。

书籍摘录:

问题:如何生活?(节选)

向蒙田提出的一个问题和二十个尝试的回答

蒙田是贵族、政府官员与葡萄庄园园主, 生于一五三三年,卒于一五九二年,他一直生活在法国西南部的佩里戈尔(Périgord)地区。

与当时流行的回忆录写法不同,蒙田不记录自己从事了什么伟大的事业或取得了什么伟大的成就,也不描述自己目击了哪些历史事件,尽管他的确亲身经历过一些大事:他生活的年代正值宗教战争期间,数十年的战乱使法国满目疮痍,蒙田正是在这一时期酝酿与书写自己的作品的。蒙田父亲那一辈所抱持的希望与理想主义,到了蒙田这一代已一扫而空;面对当时四处弥漫的悲伤与不幸,蒙田只能埋首于私人生活。他平安度过混乱时代,管理自己的家产,以法官身份审理法院案件,曾治理过波尔多(Bordeaux),并且成为该市有史以来最随和的市长。在这期间,蒙田一直写着探索性的文章,但内容五花八门。作品完成后,他通常会取个简单的标题:

论友谊
论食人族
论穿着习惯
我们为什么为同一件事又哭又笑
论姓名
论气味
论残忍
论拇指
我们的心灵如何画地为牢
论转移注意力
论马车
论经验

蒙田总共写了一百零七篇随笔,有些只有一两页的篇幅,有些则属于长篇,而最近出版的蒙田全集竟达千页以上。这些随笔很少解释或教导人们任何事物。蒙田把自己呈现成一个脑子里想到什么就匆匆记下的人,随时奋笔疾书,不断捕捉心灵的感受与状态。他以这些经验作为向自己提问的根据,特别是某个让他深感兴趣,同时是当时人们关注的大问题。虽然这么说不完全合于文法,但我们还是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字来概括这个问题:“如何生活?”

这个问题不同于“应该如何生活”这类伦理问题。蒙田固然对道德两难的问题感兴趣,但他关心的不是人应该做什么,而是人实际上做了什么。他想知道如何过好的生活,亦即,不仅要过着正确而高尚的生活,也要过着充满人性、顺遂而富足的生活。这个问题驱使蒙田不断写作与阅读,因为他对人类的一切生活(无论过去或现在)充满好奇。他持续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情感与动机;由于自己就是现成的例子,他也同样努力思考自己的生活。

“如何生活”这个实际的问题可以衍生出无数实用性的问题。蒙田与其他人一样,生活上也曾遭遇许多令他茫然的疑惑:如何面对对死亡的恐惧?如何克服丧子之痛或挚友逝去的悲伤?如何平心静气地接受失败?如何充分运用每一寸光阴,使自己不至于虚掷人生?但除了这些问题,有些日常琐事也令人烦心:如何避免与妻子或仆人发生无意义的争吵?如何让认为自己被女巫下了咒语的朋友安心?如何让难过的邻居破涕为笑?如何保卫自己的家园?如果你被一群武装盗匪劫持,而他们不确定是要杀了你还是拿你来勒索,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如果你无意间听到女儿的家庭女教师教导的内容,而你认为那是不正确的,此时出面纠正是明智的做法吗?如何面对蛮不讲理的人?如果你的狗想出去玩,而你只想待在书桌前写书,该怎么对狗说?

蒙田提出的解答一点也不抽象,他告诉我们面对每一种状况“他”做了什么,做的时候感觉又是什么。他描述了一切足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细节,有时还远超过我们需要的程度。蒙田无来由地告诉我们:他唯一喜欢的水果是瓜类;他喜欢躺着做爱,不喜欢站着做爱;他不会唱歌;他喜欢活泼的朋友,机智的问答总能让他雀跃不已。但蒙田也描述了一些言语难以形容甚至难以察觉的体验:懒惰、勇气或犹豫不决是什么感觉;爱慕虚荣、想改掉过于胆小的毛病又是什么感觉。他甚至描述了单纯地活着是什么感觉。

蒙田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探索这些现象,不断质问自己,并且建立自我的形象——这是一幅不断变动的自画像,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蒙田,仿佛他就坐在自己身旁,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他能说出令人惊奇的话语。蒙田出生的时间距今已近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许多事物改变了,无论那时的风俗还是信仰,恐怕都已难以理解。然而,阅读蒙田的作品却能让人经历一连串熟悉的震撼,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将惊觉蒙田与他们几乎不存在任何隔阂。读者不断从蒙田的作品中看到自己,就好像浏览“牛津缪斯”的访客,在一名受过教育的俄国清洁工的故事中,或是在不去跳舞的选择中,看见自己或自己的某个面向。

一九九一年,《泰晤士报》(The Times)记者伯纳德·列文(Bernard Levin)为这个主题撰写文章时表示:“我不相信有哪个人在阅读蒙田作品时不会中途停下来,半信半疑地说:‘他怎么这么了解我?’”当然,蒙田之所以能了解你,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相对地,读者之所以能了解蒙田,是因为读者了解自己拥有的“一切”经验。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是早期一名热爱蒙田作品的读者,他在十七世纪时写道:“我在蒙田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不是蒙田,而是我自己。

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想象人们在画廊里经过蒙田的自画像的情景。每个人都会在画前驻足,倾身凝视玻璃画框上反射的人影。“总有一群人站在画前,深深地注视着。

他们看着玻璃映照出自己的脸孔;凝视得愈久,愈说不出自己看到了什么。”肖像的脸孔与他们的脸孔叠合为一,对伍尔夫来说,这就是人们平日响应彼此的方式:

当我们在公交车与地铁列车中与他人面对面时,我们望着的是一面镜子……未来的小说家将愈来愈了解这些镜像的重要性,因为可以想象,不只存在一个镜像,而是近乎无穷个。这些镜像将是他们要探索的奥秘,也是他们要追索的幽灵。

蒙田是第一位以这种方式细心创作的作家,而他运用的大量题材均来自自己的生活,而非来自纯粹的思辨或虚构。他是最具人性的作家,也是喜爱交际的作家。如果蒙田活在这个大众网络传播的时代,他应该会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模之庞大感到吃惊:不是在画廊中的数十或数百人,而是数百万人从不同的角度,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

无论是在蒙田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的时代,这种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感觉,总会让人兴奋不已。蒙田的十六世纪崇拜者塔布洛·德·阿寇德(Tabourot des Accords)曾说, 凡是读过蒙田《随笔集》(Essays)的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些文章是他们自己写的。两百五十年后,随笔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几乎用同样的话表达相同的看法:“我觉得自己仿佛在上辈子写下了这部作品。”二十世纪小说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说:“我几乎要把蒙田的杰作当成自己的作品了,他简直就是另一个我。”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这名奥地利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流亡,一度濒临自杀的边缘,他发现蒙田是自己唯一真正的朋友:“这里的‘你’反映出我的‘我’,此刻一切距离都弭除了。”书页上的铅字渐渐模糊,一个活生生的人走入房内。“四百年就像轻烟般消散无踪。”

在亚马逊网络书店订购蒙田作品的热心读者,反应也是一样的。有人说蒙田的《随笔集》“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人生的伴侣”,另一个人则预言它将是“你交往过的最好的朋友”;一名总是将《随笔集》放在卧榻旁的读者哀叹说,这本书(完整版)太厚重,没办法随时带在身上,另一个人则表示:“这本书可以让你读一辈子。《随笔集》虽然是这么大部头的经典,读起来却宛如新近完成的作品。要是它真的在昨天出版, 作者早就登上名人杂志《你好!》(Hello!) 了。”

这些感想的产生有迹可循,因为《随笔集》并不宣扬伟大的意义, 也不想立什么观点, 更不想和谁争论。《随笔集》并未要求读者如何阅读它,你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蒙田尽情倾泻自己的想法,从不担心自己在某页说了某事,到了下页甚至于下一句又说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蒙田应该会把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这几行诗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我自相矛盾吗?
很好,那么我就是自相矛盾,
(我心胸宽大,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说法。)

只要一想到某种看待事物的全新方式,哪怕只是寥寥数语,蒙田就会改变方向。即使这些想法非常不理性,如同做梦,他还是会把它们记下。蒙田说:“我无法让我的主题保持静止,它总是昏昏沉沉、跌跌撞撞,好像天生处于酩酊状态。”任何人可以自由跟随他的想法,想跟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就算不想随着他的思绪起舞,也可以在一旁看着他天马行空。迟早,你们的想法会在某一点上交集。

借由这种写作方式,蒙田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体,并为这种文体发明了一个新的名词:essais。

《随笔集》从未结束。它持续发展着,不是借由无止境的写作,而是通过无止境的阅读。从十六世纪蒙田邻居或友人在他的书桌上浏览草稿开始,到最后的人类(或者其他有意识的生命体)从未来虚拟图书馆的记忆银行中取出这份资料,每次全新的阅读都意味着新的《随笔集》诞生。读者通过自己的私人视角接触蒙田,投入自己的生命经验。与此同时,这些经验也受到古往今来各种思潮的冲击,潮起潮落,优哉游哉地拍打你的思绪。回顾四百三十年来许多人对蒙田的解读,可以发现各种思潮的兴起与退却,就像天上的云朵或月台上等待通勤电车的旅客一样聚散无常。每一种解读方式的出现似乎都再自然不过;然后新的解读出现,旧的解读消失。有时候,一些解读实在太过陈旧,甚至得要历史学家才能看懂。

萨拉·贝克韦尔,来自:维基百科

《随笔集》因此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部延续数世纪的对话录,是蒙田与所有接触他的读者之间的对话。这是一段随着历史而变迁的对话,然而每一场对话的开头几乎都会出现同样的惊呼:“他怎么这么了解我?”通常,对话存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但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在不断对话。无论读者是否意识得到,每一代人在接触蒙田时总会带着源自同代人与之前所有人的各种期待。随着故事的发展,整个场景变得愈来愈拥挤,从私人的晚餐扩大成为热闹的宴席,而身为晚宴的主人,蒙田却对此浑然不知。

本书谈论蒙田这个人与其作品。本书也讨论蒙田举办的这场漫长的宴会——四百三十年来不断累积的公共的与私人的对话。这趟旅程将是古怪而颠簸的,因为蒙田的作品在每个时代的遭遇并不都是平顺的,它不像溪流中的鹅卵石,在河水的打磨中逐渐呈现光滑的流线外形。相反,它遭受来自各个方向的撞击,半途还裹上各种残石碎砾;有时还会搁浅,露出诡谲的一角。我的故事将随着这些潮流行进,也将“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经常转变航向。一开始,本书会比较仔细地讨论蒙田其人:生平、人格与文学事业。然后,本书将转而深入探讨蒙田的作品与他的读者,并且一路延伸到晚近的时期。由于本书是二十一世纪的作品,因此不可避免将弥漫着二十一世纪的风格。蒙田有一句相当喜爱的谚语,说明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观点:我们只能靠自己的脚走路,只能靠自己的屁股坐着。

绝大多数阅读《随笔集》的读者总想从中得到一些收获。他们也许在寻找乐子,也许在寻求启发——对历史的理解或某种纯属个人的启悟。小说家福楼拜的朋友对于该如何阅读蒙田感到苦恼,而福楼拜的建议是:

不要像孩子一样想从中得到乐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样想从中得到指示。你阅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活。”

福楼拜近乎命令的说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以文艺复兴时代的问题——如何生活——作为我的导引绳,让其协助我穿越蒙田复杂、纠结的人生及其身后世界。这个问题将贯穿全书,但章节将采取二十种解答的形式来表现,每个解答都是想象蒙田可能给予的答案。事实上,蒙田回答问题时通常会反问对方,或者提出大量的趣闻轶事;这些响应通常会指向各种不同的方向,并且产生矛盾的结论。这些问题与故事“就是”蒙田的解答,或者是尝试性的响应。

同样地,本书的二十种可能的回答,也将采用某些趣闻轶事:这些插曲或主曲出自蒙田的生平,或取材于他的读者。这里不会出现漂亮工整的解决方案,但这二十篇作答的“随笔”将可让我们一窥这段漫长对话的部分片断,并且充分享受蒙田本人的陪伴。他将是最和蔼可亲的对话者与东道主。


题图为蒙田,来自:YouTub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鸡汤应该是这么玩儿的
蒙田和帕斯卡尔
#早读#456《“我知道什么”:蒙田〈雷蒙·塞邦赞〉》
《蒙田随笔》思想者睿智的结晶
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蒙田随笔》:我自己就是本书的材料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