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心社:我拉黑了微信求点赞的好友
2018-11-08 13:14 | 谈心社

“谁帮我点赞,谁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临近双十一,社长的微信好友们,又一次集体诈尸了。

通讯录里几年没联系的朋友,发来一串串神秘代码。

某失踪多年好友发来的神秘代码

沉迷工作无法自拔的社长,瞬间懵圈。

这……又是什么操作?

更可怕的是,社长那些沉寂已久的家族群、同学群、同事勾搭群,这段时间也纷纷复活。

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微信拉赞群。

1

头可断、血可流

能量不能丢

不知不觉,社长和通讯录里沉寂许久的好友们,成了拉赞之交。

复制他们发来的代码,打开某电商,进入点赞界面,给他们的战队点个赞,是前段时间,社长重复最多的一项工作。

依稀记得去年双十一的盛况。

满减、膨胀、定金叠加计算……考察的是剁手族们的数学水平。

今年某电商的活动,考验的则是每个人的朋友圈。

为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它们制定了一份堪称丧病的游戏规则:

几个好友,需要组成一个战队,搭伙为“双十一合伙人”,每天和另一支战队PK。

哪队能拉到更多人点赞,战胜对面,就能赚到一定数额的能量。

能量则可以按比例转换为购物红包。

这样的规则下,无数专注拉赞的人,对微信好友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轰炸。

信息高峰时,其刷屏效果绝不亚于女排夺冠。

最近的拉赞活动,更是进化到了定向扫荡。

只有在往年双十一,购买过这些商品的人,才有资格给你的神秘代码点个赞。

想收集能量,还要学会定向扫荡

有朋友,收到了保健品奇迹挑战。

在家族群和同学群挨个询问,才找到那位热爱养生的人士,给自己送上宝贵的能量。

如果,你恰好是那个在往年双十一,大买特买的购物狂。

那么,在这场活动的下半场,就足以做一位傲视朋友圈的点赞王。

为收集能量,好友们前赴后继,把微信群聊,变成了一场朋友间的认亲大会。

“爸爸,求给我点个赞!”

红包诱惑和胜负欲作祟,无数人可以轻易舍弃尊严;

图片来源:微博

有人挨个划过微信通讯录,给那些尘封多年的好友,投掷了一个个尴尬又不失礼仪的表情包。

叙叙旧,再抛出想让你给他点个赞的请求;

有人建起了专门的微信群,互帮互助只为斗过对面战队;

图片来源:微博

还有一群人,幸福地置身事外。

他们在社交网站上发表感言:

感谢自己没那么多好友。

没收到信息,免去了被拉赞的烦恼。

但他们的幸福中,掺杂着一丝苦涩:

“以为自己朋友不少,结果双十一告诉我——想多了。”

2

在被入侵的微信中

我找到了人类的真相

拉赞活动,并不是90后的微信,第一次被集体入侵。

有人曾总结,人类的本质就是一台复读机。

每隔一段时间,人们便会经历一次刷屏式的集体狂欢。

砍价拼团、小程序游戏转发复活、再到前段时间一起转发某公众号的人造锦鲤……

微信群聊分享一次消息,可以在游戏群聊复活一次的规则,让今年年中,微信被小程序游戏有关的信息统治 / 社长某个被小程序毁掉的微信群聊

拼团,拉赞,砍价,这些诞生于微信时代的交流形式,已成为不少人抱着手机最有仪式感的活动。

前两天,第一阶段的拉赞活动结束,很多人拿到了红包。

少则几块,多则几十。

损失的,却是长达十几天的正常生活。

对那些被频繁打扰的人来说,这样的刷屏信息,更是他们的无妄之灾。

在很多人那里,这些发出去的信息,就是动态的友谊检测机:

“给我点个赞,我们还是朋友。”

图片来源:微博

这次不点赞,也许下次连朋友都没得做。

上周末,在加班的社长,遭遇了一场现实世界版的拉赞。

当时,我正在码字。

一位程序员大哥,默默站到了我背后。

“能帮我砍个价么?”

同事把打开了微信名片的手机,递到了我面前。

月薪两万、浓眉大眼的程序员大哥,你也叛变了?

加好友、分享链接,看着社长打开APP并截图,同事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望着月薪两万的程序员同事离去的背影,社长不禁思考:

是什么,支撑起了他们在微信里发家致富的梦想?

3

只要有余力

就要敢放弃

拉赞、抢红包、砍价等等,殊途同归。

它们都需要你动用人脉,才能换取回报。

在绝大多数人那里,这从来都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

辛苦拉赞半个月,最后分到的红包,也许还没有自己工作一小时赚的钱多。

“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只赚两块五。”

盯着少到可怜的奖励,看着拉黑自己的好友、耽搁的生活,不少人恐怕都欲哭无泪。

有网友说,拉赞那几天,身边不少朋友都人浮于事,一通操作之后,越拉越慌。

考前拉赞一时爽,看到成绩泪两行,临近考试,想不挂科,只剩下了疯狂转发锦鲤一招 / 微博截图

深陷拉赞这样的活动,认真你就输了。

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Richard Thaler提出过一个“心理账户”理论:

人们会把不同类别的收入与开支,记录在不同的“心理账本”上。

举个例子。

丢失一张50元的电影票,很少有人会选择再买一张;

而丢了50元的现金,则几乎不会让人放弃买票去看场电影 。

每个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和不同种类的支出,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 / Wireless Philosophy

在“工资和日常开销”那个账本里,几十块钱并不重要;

但在几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网络账户”里,几块钱的诱惑,就足以让人们倍感兴奋。

心理账户,某种意义上,就是支撑人们在网上和几块钱红包“斤斤计较”的罪恶之源。

相比我们,商家更洞悉人心。

这次拉赞活动,相较以往刺激性更强:活动还调动了人们不知从何而来的胜负欲。

有些人连规则可能都没搞清,就开始投入大量时间。

不少人可能忘记了,自己付出的巨额“隐形成本”。    

美国经济学家Joseph Eugene Stiglitz举过一个例子:

有人花了七美元买一张电影票,可开场半小时后,他发现这部电影烂透了。

这时候,当他决定要不要离开电影院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应该忽略已经花费的七美元。

因为那七美元就是沉没成本——无论是否离开电影院,钱都不能再收回了。

很多时候,人们在某些事情上花费心力,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多重要,而是因为自己曾经在这些事上投入过感情。

参与微信里的这些优惠活动,同样是陷入了沉没成本的陷阱中。

战胜对面可以获得能量,放弃就会一无所有,参与活动的人们有了战胜对方的胜负心。

一两个人帮忙点了,参与其中的人不愿意放弃过往的付出,不得不继续。

最后只能越陷越深。

怎么办?

一句话:只要有余力,就要敢放弃。

4

微信里的友谊

经不起一次次透支

微信里刷屏的信息,是人们沉浸网络的一次集体狂欢。

大家不约而同发出许多相似信息,就像是碰头的暗号。

但对于那些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而言,一次次超出界限的分享信息和拜托帮忙的请求,最终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衡量一下,真的值得吗?

是朋友,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三番五次链接疯狂轰炸;

是朋友,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心安理得借钱不还免费吃喝;

是朋友,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毫无谢意麻烦他人低价代购……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经不起折腾的易耗品。

如果习惯了消费它,很容易就会失去。

更何况,你和有些人的友谊,大概在一次拉赞分享之后便会戛然而止。

不说了,这个月工资还没发,你们就顺手给为生活所迫的社长点个赞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利用'手机视频直播平台'日赚500?
如何优雅地清理微信好友?| 有轻功
微信拜年红包,发!
寻找必备达人
怎样知道微信好友是否在聊天?
微信上让人最想删除的这五种人,你有同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