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抢着付账后面的真真假假
2019-06-02



导读

不明事理的老外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纠纷,是不是要开始打架了,感到了气氛紧张。但是中国人却早已见惯不惊,知道这是友谊和慷慨的体现,在那里争着抢着付账呢!

我们今天还不时在饭店里看到这样的场面,一群了手里拿着钞票,在那里大声嚷嚷,还不时推推搡搡,以至于脸红脖子粗,不明事理的老外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纠纷,是不是要开始打架了,感到了气氛紧张。但是中国人却早已见惯不惊,知道这是友谊和慷慨的体现,在那里争着抢着付账呢!

在过去的四川茶馆里,人们抢着付茶钱,称为“喊茶钱”。这是茶馆里最有地方特色、最经常的习惯,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习惯也并非只存在于茶馆中,或者只存在于成都或四川其他场合如餐馆等,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可以看到类似现象。因此这是中国“面子”文化的普遍表现,不过表现形式及其程度可能有所区别。

什么是“喊茶钱”?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成都,一个人进入茶馆,在那里的朋友和熟人会站起来向堂倌喊:“某先生的茶钱我付了!”这便是“喊茶钱”。叫喊声可能来自茶馆的各个角落。当然也可以相反,刚到者为已经在那里喝茶的朋友熟人付茶钱。

这种场景每天在每家茶馆都可能发生不知多少次。在这种情况下,被招待者一般都会笑着回答“换过”,其意思是“另换一碗新茶”。不过这经常是做做姿态,很少真的会另换一碗茶。

有时真的换了茶,但客人必须马上离开,他会揭开盖子,喝一口以表示感谢,这称之为“揭盖子”。

人们急切表示为他人买茶,是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一个社会习惯,也是“爱面子”的一个表现。他们觉得他们必须作出愿意为朋友和熟人付茶钱的姿态,即使他们心里并不那么情愿。如果一个人不如此行事,则可能“丢面子”。为某人喊茶钱的人越多,那么这个人就越有面子。

由于“喊茶钱”的大多数人是言不由衷,这使得堂倌很难判断顾客是否是真得愿意付他人的茶钱。是否收钱以及怎样收钱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堂倌可能得罪顾客,认为这个堂倌不懂规矩,乱收钱。如果很多人抱怨的话,老板也可能把他辞掉。

李劼人和沙汀笔下的“喊茶钱”

李劼人《暴风雨前》中,曾经描述了一个“喊茶钱”的场景:一个人进入“第一楼”茶馆,在他付了茶钱后,看见两个熟人上楼来,他装着没有看见,一会儿他才像刚看见他们一样,笑着打招呼:“才来吗?”他拿着票子向堂倌挥了挥,叫道:“这里拿钱去!”而新到者也向堂倌吩咐:“那桌的茶钱这里拿去!”堂倌知道双方都不过是装样子,便叫道:“两边都道谢了!”不必劳烦去收任何人的钱。堂倌非常得体地处理了这个情况。

在著名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也生动描述过在四川乡场上“喊茶钱”的场面:

这时候,茶堂里的来客已增多了。连平时懒于出门的陈新老爷也走来了。新老爷是前清科举时代最末一科的秀才,当过十年团总,十年哥老会的头目,八年前才退休的。他已经很少过问镇上的事情了,但是他的意见还同团总时代一样有效。新老爷一露面,……茶堂里响起一片零乱的呼唤声。有照旧坐在坐位上向堂倌叫喊的,有站起来叫喊的,有的一面挥着钞票一面叫喊,但是都把声音提得很高很高,深恐新老爷听不见。其间一个茶客,甚至于怒气冲冲地吼道:“不准乱收钱啦!嗨!这个龟儿子听到没有?……”于是立刻跑去塞一张钞票在堂倌手里。

这个场面说明新老爷是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茶客们都抢着为他“喊茶钱”。我们还看到,收谁的茶钱也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堂倌是马虎不得的,否则就会得罪人。而这个情节中的那位“喊茶钱”者,似乎是诚心的,如果没有满足他,则可能引起他的不满。

收谁的钱对堂倌是一个经验的考验

堂倌处理这类情况的方式、能力、经验、技术都反映了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也体现了他们与茶客的互动关系,也是他们能生存的法宝。

一个有经验的堂倌对收钱的诀窍了如指掌,摸出了一定的规律。当众多人在喊茶钱时,收谁的钱要在瞬间作出判断,他必须考虑顾客的多种因素:社会地位高低、年龄大小、本地人还是外来人、老客还是新客,等等。

一般来讲,堂倌愿意收生客而不收常客,这样可以避免把老客人得罪了,如果收错了钱的话,客人可能因为堂倌“不懂规矩”而不再光临这个茶馆里来。基于同样的原因,堂倌一般收年轻的而不收老的,因为老者一般是常客。

堂倌一般也收富者而不收穷者,因为前者较少为一杯茶钱而烦恼。除了这些因素,堂倌尽量从真心想付、而非假装的人那里收茶钱,但是要作出正确判断却非有经验不可。一个有经验的堂倌可以从茶客的动作辨别出真假。

“假打”者的众生相

那些“假打”者,即并不是真想付账,不过是为了面子在那里装模作样者,一些典型的姿态被人们总结出来。如成都老茶客崔显昌先生,曾经非常生动描述过“喊茶钱“中的众生相:

一个人两手忙着去推他人,而非从口袋掏钱,只是嘴里嚷着“不准收!不准收!算我的!算我的!”这种姿态被谑称为“双手擒王”。

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张大票子在挥舞,叫着“这儿拿去”,这个姿势被谑称为“打太极拳”。

一个人拿着钱在远处叫嚷,声音大但身子不动,被称为“伙倒闹”,也就是凑热闹的意思……这些都是不愿付钱的主。

当然,上述这些动作不过是一般的规律,但堂倌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例如,一般来说,堂倌喜欢从那些拿小票子的告诉不用找补的人那里收钱,因为这些一般是真心想付钱的人。不过,在晚上快打烊时,他们不想留太多的小票和零钱,否则结帐比较麻烦,也可能收“打太极拳”的人的大票子。因此精明的“打太极拳”者知道“早打大,晚打小”的诀窍。也就是说,如果不想为别人付茶钱,晚上就尽量用小票子。

美国人的“喊酒钱”

有趣的是,在美国城市中也存在类似“喊茶钱”的习惯,称之为“我招待”(treating),美国历史学家罗森维格(Roy Rosenzweig)称这是“最重要的饮酒习惯”,是在“男人中同伙和平等关系的传统之认定”。

这种习惯成为“一种社会法”(a social law),“如果一个人在客栈或酒吧独酌,任何熟人进来,不管有多少人,他都必须站起来,邀请他们同饮,并为他们付账。”

来人如果“拒绝他的招待,则被认为是一个极大的侮辱,除非进行必要的解释并表示抱歉。”

罗森维格发现,这个习惯源自于爱尔兰乡村,在那里“地方社会和经济关系经常是基于相互权利和责任系统,而非金钱交易的理性化市场。”

爱尔兰农民有着帮助邻人的习俗,这是“相互责任的地方系统”,反映了人们对“相互关系、友善、集体性的接受”。

同样,在美国的酒吧中,请客也有规则和习惯,“酒吧请客的第一条规则,便是被请的人将来要回请,可以是回请喝酒,或者提供帮助,以及其他双方接受的方式”

不同的世界也可能有类似文化习惯

爱尔兰人传统关系的性质,从一定程度上说与成都很相似,虽然它们分别在两个世界,从地理和文化上都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成都人和爱尔兰人习俗的这种相似性告诉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能够创造一种类似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基础是相互责任,和建立一种社会契约。

给他人付茶钱,犹如送人礼物一样,是建立社会网络的一种形式,钱可以转化为一种人情,以后将会派上用场。在城市里,人们根据许多不成文法进行生活,了解这些不成文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喊茶钱便是这种不成文法的一种形式。

无论种族、文化、国别,人们有时具有很多共同点,虽然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成都的“喊茶钱”与美国城市的“我招待”,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这个习惯中前者所表现的虚情假意,真假难辨,却是后者所没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与茶馆
闲谭 ▏老成都茶馆里的堂倌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吃茶”习惯在苏州
老茶馆(文|金曾豪)
盛泽茶馆业的兴衰(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