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个击败了欧洲列强的福建海贼

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失真,我们只记住了书里寥寥数笔的勾勒,史实上或许无可厚非,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有着更为波澜壮阔的图景。今天是单读新专题“亚洲局内人”的第七篇,我们将视角聚焦到中国东南。自郑成功开始的郑氏家族在人们的印象中,永远是忠君爱国、抵御外敌的象征。但如果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检视,从郑芝龙到郑克塽,当被卷进明清交际、东亚诸国混战中时,郑氏家族的选择与时运便不是轻易便可以囊括的了。

 超越忠君爱国与反清复明:

 真实的郑氏家族 

撰文:卢正恒

过往的历史课本告诉我们,郑芝龙以海盗身份投降明朝,之后不顾忠义地投降清朝。然而,实际上清朝欺骗了郑芝龙,将之押送北京,并软禁郑芝龙企图逼降其子,也就是后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起兵失败后,渡海击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击败欧洲列强帝国主义的中国人,收复台湾,可谓开台圣王。此后,郑经设孔庙和汉人制度,将文明教化带到台湾。

简言之,自郑成功开始的郑氏家族不仅忠君爱国,更是中国人击败欧洲列强的骄傲,加上收复台湾成为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可谓可喜可贺。

上述的历史虽然是基于中国史的观点,但基本史实上并无错误。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史」的观点能否完整呈现郑家呢?如果我们以更宽广的「东亚视角」来检视,是否得到不同的看法?

1604 年(万历三十二年),郑芝龙诞生于泉州安海。孩提时代的郑芝龙跟一般孩子一样顽皮,或许是因为他对读书没有太大的兴趣,他选择了离开家乡出海发展的路。当时大明国理论上禁海,但欧洲商人仍能透过澳门交易,大明商人也能透过漳州海澄港前往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马尼拉做生意。

 漂泊的郑芝龙 

郑芝龙决定到澳门跟着舅舅做生意,但这并非灵光一闪的行为,因为出海去贸易或是去澳门都只是郑氏家族中习以为常的传统罢了。在澳门,郑芝龙受洗成了天主教徒,获得了「尼古拉斯」这时髦的教名。

当时东亚海域上,像郑芝龙这样出海的青年非常多,海上远比想像中的热络。郑芝龙不仅去了澳门,更很可能到过马尼拉,最后他到了日本的平户——当时最重要的对外港口之一。

在平户的郑芝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从零星史料拼凑,大概可以猜想,郑芝龙不仅是一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在天主教已经被禁的日本,郑芝龙还是一名熟稔葡萄牙文的吉利支丹[1],更是一名略懂汉文经典的大明国人士。郑芝龙出类拔萃的多语言能力,再加上他也许天生就有一股领导人的特质,他因此雀屏中选,成为当时平户第一大富翁华侨李旦的孪童。

与此同时,郑芝龙邂逅了田川氏,此时的田川氏或许因为母亲的改嫁而改姓翁(当然这部分还是有争议的)。无论究竟这位女子的父亲究竟是田川氏或是翁氏、或是根本是指同一位父亲,郑芝龙与田川氏结为连理。在当时,这些在外跑船的人们与非中国人结婚可谓稀松平常的事,单单是郑家里,郑芝龙就有一位马尼拉土著婶婆、和一位日本伯母。

我们并不太清楚郑芝龙在平户待了多久,唯一确定的是,他在 1623 年时离开平户来到澎湖。他很可能从庙前的小港湾登岸,接着抵达风柜尾。在这边,他见到了一座由荷兰人奴役俘虏们兴建而成的文艺复兴城堡,而这座城堡正被大明国约二万人的军队团团包围着。

领导明军的将领叫「俞咨皋」,在当时赫赫有名,可谓「军坛」的明日之星。虽然后世对他几乎只字不提,但俞咨皋在当时绝对是「虎父无犬子」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父亲俞大猷,在数十年前可是纵横沿海击败无数海盗的一代名将。

俞咨皋也不差,历年来也可为战功彪炳,但比起他父亲,俞咨皋更多了一些商业头脑。他知道必须让荷兰人离开澎湖,因为澎湖是大明国的领土;但他也不能让荷兰人离开太远,因为他深知葡萄牙人为澳门带来了多么庞大的利益,因此他希望福建有一个类似澳门的地方。于是,俞咨皋找上了李旦作为掮客,因为李旦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平户长久以来的贸易伙伴。

为了取信于李旦,俞咨皋释放了李旦在漳州的一名代理人许心素。接着,就让郑芝龙以翻译员的身分,让一群掮客替大明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找到了折衷办法:荷兰东印度公司撤离澎湖移居大员,李旦则负责将货物从福建送往大员。

可惜不久之后,李旦带着巨额的债务去世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大员几乎是空转。俞咨皋眼见李旦的商业网络没有接班人,他干脆自己跳下去,俞咨皋联合了许心素并整合了当时海上最强大的海盗杨禄,形成了一个官商盗集团,垄断了台湾海峡的贸易权。

▲荷兰人眼中的郑芝龙(穿绿色衣服者)(Source: wikipedia)

 郑芝龙成为海盗头目 

此时的郑芝龙因为不知名的原因,获得支持从一名翻译官,摇身一变成为了海盗头目。他打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旗帜四处抢劫。郑芝龙知道他如果要当海盗,那就得要破坏俞咨皋集团所建立的秩序。又因为俞咨皋的集团涵盖了合法和非法的领域,想必然无法被轻易击溃。那么郑芝龙该怎么做呢?

首先,联合次要敌人,攻打主要敌人。

既然俞咨皋的集团垄断了海域,代表当时其他想做生意却不愿意跟俞咨皋合作的人,也会被贴上海盗的标签。他们将会是郑芝龙积极拉拢的对象。

第二,釜底抽薪。

俞咨皋官大权大,要直接挑战他的可能性不高,可是只要让他的部下不听令于他,就能成功分散俞咨皋的势力。

于是,郑芝龙再次发挥他异于常人的魅力,成功和不少明军将领建立厚友谊,甚至义结金兰,以至于泉州城内郑芝龙都以「奇男子」的美名让不少文人雅士心旷神怡,希望一睹此人的庐山真面目或与之交往。

1627 年,郑芝龙与俞咨皋的决战到来。郑芝龙带领的海盗联军采分化战术,大败军力分散的俞咨皋,并且占领厦门岛。虽然打败了俞咨皋的军队,但海盗不是郑芝龙心中的最终归宿,实际上他的野心更大。

郑芝龙向几位官员提议接受明的招抚,更有莫名的谣言在北京城流传:「义士郑芝龙击败海盗郑一官」,借此彻底洗白郑芝龙过往的海盗经历。隔年,郑芝龙被招抚。

尽管郑芝龙接受招抚,但他部份海盗同伴们不愿意与他同行,郑芝龙凭借着他优异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手腕,逐一击退当年的战友,甚至打败了当时在全世界从没遭遇过失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明清之际的郑芝龙 

花了八年的时间,郑芝龙终于成为当时东亚最有影响力的海商。他的商队从东南亚到日本,他完全了控制东亚重要商品的价格,他甚至招募上千名工人开设自己的作坊。在远离政治核心的福建,郑芝龙专心经营着他的商贸副业。

1644 年,北京城沦陷在流寇手中,大明皇帝自尽,北京城陷入一团混乱。

吴三桂,这位被后世称为汉奸的男人打开了山海关,迎入了当时东亚最「现代化」的部队,一只拥有蒙古轻骑兵、满洲八旗兵和汉人火炮部队的大清军队。双方一交战,流寇大军立即溃败四处逃窜。短短几个月,北京城换了三个主人。

当远在北方的亡国消息传到大明国的另一座首都——南京城时,在南京的文武官员也自成一国。新的皇帝被端上南京的龙椅,一切宗庙制度立即上了轨道,文武百官也即刻到位。

南京朝廷需要强大的军事后盾,因此陆续接纳了不少军阀,其中之一是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郑鸿逵是一位允文允武的人才,不仅写诗作文难不倒他,更是大明国的武进士。

此时的郑芝龙虽然也被封了一个官衔,却还没进入南京朝廷,郑芝龙真正地进入朝廷的核心得等到南京城被清军攻陷,此时郑鸿逵带着大明皇室逃到福州,郑芝龙终于被强迫地纳入南明朝廷的核心。

与此同时,大明「似乎」沦陷的消息也传到了东亚诸国,朝鲜、日本、荷兰、琉球、安南等国家都知道消息了,大家开始打探局势的变化。日本更以「华夷变态」称呼这场变局。

传统上的认识都觉得郑芝龙怀有贰心,不忠君爱国。实际上,郑芝龙身居高位,他做了不少努力。首先,郑芝龙赞助了一本军事大百科的刊行,接着他多次亲自书写信件派人前往日本向德川幕府要求协助,虽然德川幕府最终并未派出援军,但郑芝龙的要求确实引起了幕府的热烈讨论。

郑芝龙从来不是笨蛋,他是商人,他知道该怎么押宝,也知道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郑芝龙支持南明唐王政权的隔年,他在大清帝国服务的二位同乡陆续派人来游说他,导至郑芝龙决定投降大清帝国。

这是一步险棋,因为郑芝龙绝大部分的部下并没有跟着投降,反而割据一方成为军阀,但郑芝龙依然有恃无恐,因为一来过往投降的人几乎都当了大官,大清帝国既然是一个帝国,那就很有可能必须要利用旧有的地方势力;再来,大清国不敢要了他的命,因为郑芝龙的部属们像是一堆刺一样,插满了整个沿海。

唯一出乎郑芝龙意外的是,他这些刺最终都被一人给整合,那就是他从没有指定过的继承人,那位在平户海滨出生的混血儿——郑成功。

▲日本长崎平户市千里滨的郑成功儿诞石及石碑(Source: Niccolo, via wikipedia commons)

 郑成功的野心 

郑成功有着他父亲的领导才能,或许也继承了父亲的商人性格。身为郑芝龙长子,他无形中对父亲旧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加上曾受唐王赐姓,他举着「国姓爷」的名号更加强了他代表大明王朝正统的正当性。随着他势力逐渐膨胀,他逐一铲除他父亲留在南方的刺,使他成为最大根甚至唯一的刺。大清帝国只能跟他谈判。

郑成功能发展到这步,或许出乎父亲郑芝龙的意料之外,当然郑芝龙也推了一大把。郑芝龙靠着遍及各地的店铺和通行无阻的谍报网络,提供郑成功精准的军事情报,大清帝国完全被郑家父子掌握在手中。

郑成功信心十足地打着他的如意算盘,他争取到了远比当初大清答应给他父亲还要多的东西。郑成功甚至要求独立为王,成为在福建的朝鲜——不用薙发留辫,但得年年纳贡。这时的郑成功已经完全掌握了中国与台湾之间的贸易,连荷兰东印度公司都得看他脸色。

没想到,突然间中国局势骤变,不少先前投降大清的军阀纷纷叛变,加上位于西南的永历朝廷出了一位高超的军事将领李定国。李定国带着大象和澳门的援军,一路攻向广州城,情势一片大好,这让郑成功改变了心意,他决定不再当大清的海澄公,他也不当福建的朝鲜王,他决定变成大明的国姓爷。

但他错了。

李定国没能打下广州,变节的将领们也没能击溃大清,大清帝国依旧风雨中屹立着,甚至更稳固。身为大明的国姓爷,郑成功决定直接攻打南京来引起更多的关注,这当然也是因为他在福建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不断膨胀的军队了。他带着军队和军眷北上,一路进逼南京,速度异常缓慢。

 郑成功与台湾 

最终,郑成功还是失败了。他动作太过缓慢,导致清军陆续回防易守难攻的南京城。此时对郑成功最要紧的是,他必须赶紧找到一块根据地来养活他的军队,他因而将目光投射到海峡另一端的台湾。

郑成功的大军渡过台湾海峡到了澎湖,一切仿如神助,原先风浪滔天的澎湖忽然风平浪静,原先无法通行的鹿耳门水道忽然潮汐高涨,原先固守该处的要塞也在数年前被台风吹垮。

郑成功的大军直入台江内海,与在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僵持了将近一年,荷兰总督揆一终于投降,郑成功暂时找到了一个能够喘息的地方。他拆除了在厦门的亭楼移到台湾,也许象征他要把台湾经营的像他熟悉的厦门一样;但对大清国来说,郑成功的行为意味着他不再眷恋中国的土地。

到台湾后不到一年,郑成功就忽然过世,有各种说法和阴谋论解释他的死。目前仅知道他去世前的最后两个计划,第一是杀掉他的长子郑经,因为他私通乳母。第二则是攻打马尼拉。

▲清人所绘之郑经画象(Source: wikipedia)

虽然郑克塽年幼,但并不代表郑家无人,无论是刘国轩或是冯锡范都仍是出色的领导者,但无论他们有多优秀,他们仍不敌自然天候的变化。这几年,不是大旱就是大雨,或是严寒的冬天,海上台风飘忽不定,疾病肆虐,全球都遭受到这样极端的气候影响。

在这样的状况下,年迈的施琅仍在缺粮缺钱缺人的情况下,渡海到澎湖与郑家决战。这不是他第一次出发,他先前已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有时是败在郑家手中、有时是败在气候因素。可是这回,施琅赢了,他利用风势击败了无敌的东宁水师,罕逢败绩的刘国轩在澎湖大败。

郑克塽得知澎湖大败的消息后,为了保全国家,他听从了几名大臣和冯锡范的建议,他们拿着马尼拉的地图,将辎重都搬上船只,准备效法祖父郑成功来场远征,目标是马尼拉城。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国轩及时回到安平,他独排众议,说服了冯锡范等人,众人决定改投降大清国。其中,不愿意投降大清国的杨彦迪决定当个异域孤军,原驻扎在广东沿海的他,带着水军投靠安南后黎朝的郑主,一位谣传和东宁郑家系出同门的安南副国王。郑主把这支部队安插在一块罕无人烟的地区,让他们在此开垦,替国家拓展领土。杨彦迪等人在此建立要塞、据点,带入汉人的文化,此地摇身一变成为安南重要的贸易据点。

 成为旗人的郑家 

同时间,年幼的郑克塽和刘国轩、冯锡范等人被带到北京,编入八旗成为旗人,日子还算过得去,而军队里的底层士兵们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们有些被派往吉林一带修造船只,用来抵抗俄罗斯的逼近;也有些人也被送往内亚沙漠,充作与准噶尔汗国开战的兵力;更有不少人被送往工厂帮忙铸造先进的大炮。

郑氏家族就随着主子从汉人变成旗人,渐渐被历史所遗忘,留下的是政府刻意塑造的郑家忠义形象。

实际上,郑家的后人仍在东亚地区活动着。直到 1895 年,郑家再次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当年郑芝龙以通译身分帮助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台湾一般,此时的那位郑家后代也成了日本伊藤博文的翻译,然而这次则是让日本帝国取得台湾作为殖民地。

一个家族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东亚的历史,或许可以说,郑家,从来没有从东亚的历史舞台上消失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成功到底是海盗头子,还是孤海忠臣?
郑成功的势力范围最大的时候有多大?
南明」郑成功家族势力到底有多大?
父亲是海盗,母亲是日本贵族,他何以成为我们的民族英雄?
【10.22】决战料罗湾:中西文明的海上大搏杀
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为何要与父亲郑芝龙决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