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哥伦布的四次航行与“新世界”的发明

2020-09-12 09:33

华人号:历史天天看

虽然美洲印第安人可以像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一样将自己的起源追溯到没有记载明确日期的古老神话,但决定我们今天所知的拉丁美洲底色的不是印第安人,而主要是欧洲人,后来则是梅斯蒂索(mestizo),即欧洲人、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裔。拉丁美洲作为“新世界”的历史始于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抵达加勒比的一个小岛之时,此后,关于拉丁美洲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1492年,也只能追溯到1492年。

1 492年之前,西欧被伊斯兰世界围堵在欧亚大陆的西北一隅,西欧这片地理区域 基本上成了穆斯林关押欧洲人的监狱。意大利水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就是为了冲出伊斯兰世界的包围,为欧洲人找到通往印度和中国等文明中心的新道路,以改善自己在欧洲-亚洲-非洲这个“永恒的”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位处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葡萄牙人率先尝试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企图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抵达印度。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抵达好望角的航行极大地刺激了西班牙人。由于被葡萄牙人占了先机,西班牙人不得不尝试另一条航路——穿过大西洋抵达中国,这正是意大利人哥伦布的计划。但哥伦布需要说服西班牙王室,让他们相信穿越大西洋的航路比绕过非洲大陆的航路要短。因此,相比当时的普遍设想,哥伦布对地球幅员的设想要小得多(他设想从加纳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只有2 400海里,还不到实际距离的1/4),但其对欧亚大陆幅员的设想则要大得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他的计划是可行的——哥伦布“发明”了一个“新世界”。

墨西哥的著名学者艾德蒙多·奥戈曼(Edmundo O' Gorman)初版于1958年的著作《发明美洲:对新世界历史结构及意义的研究》(La invención de América: investigaciónacerca de la estructurahistórica del Nuevo Mundo y del sentidode su devenir)探讨的就是哥伦布在其四次航行中是如何“发明”美洲的。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出发,经停加纳利群岛一个多月后,于9月6日开始横渡大西洋,经过大约5周的时间于10月12日抵达其称为“圣萨尔瓦多”(意为“神圣的救世主”)的一个小岛。哥伦布确信他抵达的是靠近日本的一个岛,但没有见到他期待中如前辈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遍地唾手可得的黄金。现实与设想的不一致引起了不少人的怀疑,包括哥伦布的朋友佩德罗·马蒂尔(Pedro Mártir),他怀疑哥伦布抵达的不大可能是亚洲。马蒂尔认为地球没那么小,因而5周的航行不足以抵达亚洲,当然,他并没有全然否定哥伦布的看法,但哥伦布显然需要证明自己认为无须证明的东西。他至少要证明两点:一是得找到一片毗连的土地,以证明他抵达的地方确实是亚洲大陆。众所周知,亚洲大陆无比广袤,仅凭几个小岛是不足以证明所到之处就是亚洲的。二是得找到当年马可·波罗返回欧洲时经过的自南海通往印度洋的通道,或者说,得确定马六甲海峡的位置,这是几百年来欧洲人已经确定了的亚洲与欧洲之间的咽喉。哥伦布于1493年9月开始的第二次航行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证明这两点。

在第二次航行中,哥伦布抵达了今天的古巴。他认为古巴就是与亚洲大陆毗连的陆地,因而能证明第一点;同时,古巴是马六甲半岛的一部分,也能证明第二点。或者说,在1493年的哥伦布的眼里,古巴就是与中国毗连的中南半岛的一部分,从古巴往北走就可以进入中国大陆,而从古巴往南走,则可以找到当年马可·波罗返回欧洲时经过的马六甲海峡。但与哥伦布同行的米格尔·德库内奥(Michele de Cuneo)不赞同哥伦布的看法,尤其是第二点证明,毕竟这次航行并没有找到马六甲海峡。显然,这次航行并没有达成预期中的目标,哥伦布必须再次出发。

1498年5月,哥伦布开始第三次航行,试图确定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但最后却来到了被当地人称为“帕里亚”(Paria)的地方,即今天的委内瑞拉。这让哥伦布难以解释,因为按照他的设想,委内瑞拉所在的地理区域理应是一片海洋。另一个问题是,历史上到过亚洲的欧洲人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么一个地方。当时,对于委内瑞拉这片土地的存在,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委内瑞拉是和古巴连在一起的陆地,是广袤的亚洲大陆不为欧洲人所知的一部分;二是委内瑞拉是因马六甲海峡而与亚洲大陆分离的另一块大陆。哥伦布一度倾向于认同第二种解释,其在1500年的一封信中援引了《圣经》关于“新天新地”的说法,将这次航行所抵达的委内瑞拉称为“新世界”。

但是,哥伦布“发明”的“新世界”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自中世纪以来,人们长期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即欧亚非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是人类唯一的居所,这三块大陆还和中世纪神学的“三位一体”理论有所关联,与《圣经》记载的诺亚的三个孩子雅弗、闪和含一一对应——亚洲是闪的子孙居住的地方,是黄种人的大陆;非洲是含的子孙居住的地方,是黑种人的大陆;欧洲则是雅弗的子孙居住的地方,是白种人的大陆。中世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认为,只能在欧洲、亚洲和非洲这三个地方找到天国的子民。也就是说,如果哥伦布所“发明”的“新世界”真的存在,就意味着存在“第四大陆”,也意味着过去一千年来被视为真理的传统有严重漏洞,这会导致中世纪基督教传统陷入重大危机,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岌岌可危——如果存在一块上帝的神圣天意之外的大陆,那将说明上帝的天意并不神圣,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切都将摇摇欲坠。当时,被视为神圣不可动摇的传统信仰崩塌非同小可,哥伦布有可能因此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他最终放弃了“新世界”的看法,选择了恪守中世纪传统,将委内瑞拉视为伊甸园的一部分,把奥里诺科河(Río Orinoco)视为伊甸园的四条河流之一。这样,哥伦布“发明”的“新世界”就仍属于古老的《圣经》所记载的旧世界。

虽然哥伦布的第三次航行仍未确定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但对委内瑞拉的发现使寻找马六甲海峡有了两种新的可能:一是在古巴和委内瑞拉之间寻找,二是绕过委内瑞拉所在土地的最南端去寻找。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Américo Vespucio)在其于1501年5月开始的航行中就选择了绕过南美大陆最南端的航线,企图由此找到马六甲海峡,穿过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虽然维斯普奇未能如愿,但却由此确定了委内瑞拉所在的南美大陆不是亚洲的一部分,因为南美大陆不断往南延伸,接近南极,不可能是亚洲的一部分,只能是世界的“第四大陆”,一个在欧亚非大陆体系之外的“新世界”。

1502年5月,哥伦布开始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则选择了第一条航线,由此抵达了今天的洪都拉斯等地,虽然仍没能找到马六甲海峡,但却了解到巴拿马地峡的存在。有意思的是,第四次航行使哥伦布得出了与维斯普奇截然相反的结论:今天的委内瑞拉所在的大陆不是因马六甲海峡而与亚洲大陆分离的新大陆,而是与古巴相连的广袤无边的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完成第四次航行后,哥伦布仍然固守着“永恒的”旧世界,认同前文提到的关于委内瑞拉的第一种解释:不存在“新世界”。因此,美洲这个“新世界”最后被命名为“亚美利加”——这一命名首次出现在1507年出版的《宇宙学导论》(Introduccióna la Cosmografía)一书中,该书收录了维斯普奇1503年有关“新世界”的信件和德国地理学者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制作的一幅与该信内容配套的世界地图。“美洲”就这样被“发明”出来。
瓦尔德泽米勒地图(Waldseemüller map)。图源维基百科

对墨西哥人艾德蒙多·奥戈曼而言,不再受制于“永恒的”旧世界的美洲意味着自由和解放,意味着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可能性,其所写的《发明美洲》一书就是试图在哥伦布的四次航行中探寻超越欧洲的可能性。奥戈曼认为,美洲北部的美国已成功地突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樊篱,而位于美洲南部的拉丁美洲各国需要像美国一样真正地摆脱欧洲所代表的“旧世界”的束缚,实现自身的独立和解放。具体而言,在奥戈曼眼里,北美走的是维斯普奇的道路,让观念迎合现实;而南美走的则是哥伦布的道路,即让现实迎合观念。他认为,南美人需要像北美人一样勇敢地走出哥伦布固守的“旧世界”,走进维斯普奇所代表的“新世界”。

然而,拉美的一个基本社会现象——“梅斯蒂索”,或混血现象——可能会阻碍拉美成为另一个美国。在1492年哥伦布决定性的航行之后,欧洲人源源不断地进入美洲“新世界”,由于来到美洲的欧洲人绝大部分是男性,很快便出现了大批欧洲白人男性与印第安人女性生下的混血人种,又称“梅斯蒂索”。
图片来源unsplash @Adolfo Félix
有的混血现象是自愿发生的,比如,1511年因航行失事来到墨西哥的一名名为贡萨洛·格雷罗(Gonzalo Guerrero)的西班牙人在成为玛雅人的俘虏后,成了玛雅人的“女婿”,后来还帮助玛雅人抵抗西班牙人的征服。但在多数情况下,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现象包含着对印第安女性的强迫,因而,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征服也是一种“性征服”。欧洲白人男性一般不会选择与印第安女性结为正式的夫妇,因而“梅斯蒂索”常被视为私生子,不享有合法子女应有的权利。或者说,“梅斯蒂索”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却不具有正当的社会身份。当时,欧洲白人男性往往在欧洲有合法的白人妻子,在美洲又与印第安女性姘居。16世纪(特别是16世纪前期)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欧洲白人男性与印第安女性的姘居往往十分短暂,他们的“梅斯蒂索”孩子经常一生下来就见不到父亲,或一生下来就被父亲带走,再也见不到母亲。可以说,“梅斯蒂索”是没有完整家庭、得不到社会承认的“弃子”。在印第安人看来,与欧洲人的最初接触导致他们的人口急剧下降,几乎有灭种之虞,因此随之而来的“梅斯蒂索”也常被印第安人视为不祥之兆。

今天,梅斯蒂索仍然是拉丁美洲的主要人种,甚至可以说,今天所有拉丁美洲人身上都流着印第安人或非洲人的血。和今天多半是自愿因而对自己的身份并不感到十分焦虑的“梅斯蒂索”不一样的是,500年前的“梅斯蒂索”往往找不到归属感:他们不是纯粹的欧洲人,不是真正的印第安人,也不是货真价实的非洲人,“梅斯蒂索”像一个莫名其妙的孤儿,似乎是从这个世界生生被撕下来的一块血肉,在这个是其所是的世界中无所适从。“梅斯蒂索”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新世界。如此无可推诿的开端使“梅斯蒂索”无法注目于无限的过去,只能朝向无限的未来。拉丁美洲因而注定是乌托邦的热土,注定是“明日之国”,所有寻找未来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家园。摆脱既定束缚、寻求“解放”是渗入拉丁美洲骨血的精神,因为拉丁美洲是一个代表未来的“新世界”。

1492年以来一直持续在拉丁美洲发生的“梅斯蒂索”现象却没有在北美发生,没有产生“梅斯蒂索”的北美似乎也成了执守老欧洲传统的“旧世界”的一员。拉美可能无法像奥戈曼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另一个美国,但或许可以超越执迷于种族纯洁的旧世界,走向一个还没有人知晓其全貌的新世界。属于“梅斯蒂索”美洲的未来仍然有待“发明”:它将既不是哥伦布的世界,也不是维斯普奇的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的今天——1498年8月1日,哥伦布在第三次航行中发现了南美洲
【今日地理·10月12日】哥伦布走丢还拒绝问路,发现了美洲 | 地图看世界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如何屠杀印第安人?主要是三项措施
美国历史,短暂到只有200多年,却屠杀了2000多万的印第安人
世界大事记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
抵达美洲的先民很多,哥伦布不是第一个,为何只有哥伦布是发现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