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秘书写的回忆录:一部曹操生前看过的汉末三国史

朝文社

关注我们爱历史(ailishi777),阅读更多09-30 09:05

作者:我方团队南门太守

提到写三国的史书,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国志》。其实,除《三国志》外还有很多三国历史的书,南北朝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为弥补《三国志》写史过于简单的缺憾引用了很多史料,涉及约200本著作。

这里面比较复杂,有些史料价值比较高,有些属于滥竽充数,甚至有意歪曲历史。在这些书里,有一部书被人们有所忽视,但是它非常独特,非常有价值,甚至是独一无二、有无法取代的。这部书就是《英雄记》,作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一、曹操身边的“秘书”

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山阳郡高平县,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当过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当过司空,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出身在这样一个世族家庭,王粲从小就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然而王粲生活在东汉王朝即将崩溃的前夕,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不稳、思想文化激荡起伏的年代,王粲没有延续父祖一辈走过的仕途,而是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中。

王粲17岁左右来到长安,受到大学者蔡邕的注意。《三国志》记载,蔡邕听说王粲前来拜访,立即“倒屣迎之”,并向来宾郑重推荐。蔡邕成为王粲的老师,蔡邕向大家宣布自己死后,家里所有的“书籍文章”都赠予王粲,显示出蔡邕对这个晚辈的超乎寻常的器重。

不久发生了长安之乱,王粲目睹了凉州军人劫掠百姓的惨象,之后流落到荆州,在那里前后生活了十几年。统治荆州近20年的刘表也是山阳郡人,他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由于这样的双重关系,王粲到荆州避难后得到刘表的一定照顾。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荆州,此次南征尽管结局已被历史定格于赤壁的那场大火,但初期进展却颇为顺利,曹军挥师南下,刘表病死,据《三国志》和《文士传》记载,在刘琮思考是否投降的问题上王粲立了功,曹操平定荆州后大封15名荆州人士为侯,其中就有王粲。于是,王粲不仅是“建安七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成为政治地位最高的一个。

王粲在曹魏阵营担任过的职务有三个,分别是丞相掾、军谋祭酒和侍中,分别类似于丞相府里面的处长、参长处长和部长级高级秘书。王粲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说明曹操对王粲的个人才能是认可的,在政治上对他也是绝对信任的。

二、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

王粲比曹操早死了3年,他31岁加入曹魏阵营,41岁因病去世,10年间得以与曹操以及曹魏阵营里的其他著名人物朝夕相处,这为他后来撰写《英雄记》提供了一般史学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条件。

据史料记载,10年间王粲曾随曹操出征6次之多,不仅与曹操“游观出入”“多得骖乘”,而且亲身经历了合肥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领略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个人风采,这些都反映在他所写的大量诗文中,也记录在《英雄记》一书里。

王粲还与曹丕、曹植等人关系融洽,他长曹丕10岁,长曹植15岁,如果说在曹操面前他是晚辈和下级因而更严肃拘谨的话,他与曹丕、曹植兄弟的关系就如同兄弟朋友了。在邺下文人的唱和饮宴活动中,王粲是比较活跃的一员,他现存的诗文里有大量应和、应制之作。

王粲死后,曹丕和曹植都专门写诗文进行悼念,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王粲和曹氏兄弟深厚的友情从《世说新语》里的一则记载就能看出来,王粲有听驴叫的癖好,在王粲下葬时,已经身为太子的曹丕亲自出席了葬礼,为了悼念王粲,曹丕要求前来参加葬礼的人都学一声驴叫,这虽然很荒诞,但由于是曹丕的命令,大家都只好照做了。

三、拥有“最强大脑”

王粲不仅家学源渊、阅历丰富,据《三国志》记载他还有另外两项特长:一是记忆力惊人,二是文章写得好。

王粲曾经与人外出,见路边有一通石碑,大家都看了一遍,有人知道他记性好,就想考考他,问他有没有把刚看的碑文记下来,王粲说可以,于是默背了一遍,“不失一字”。

还有一次,王粲看人下围棋,中途棋局乱了,王粲帮他们恢复,下棋的人不相信,把棋局盖上,让他另外摆一遍,王粲就在边上就又摆了一遍,跟盖起来的棋局比较,发现“不误一道”。

王粲还“善属文”,写东西“举笔便成,无所改定”,大家都认为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提前打了腹稿的,而其实不是。王粲留下不少作品,《三国志》说共有诗、赋、论、议等60篇,这些著作大概到宋朝时已经佚失,到明朝时张溥再辑《王侍中集》,只得到了1卷,收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四、汉末三国的“口述实录”

王粲写的《英雄记》这部书,看到书名会觉得好像不是一个严肃的史书,其实它非常严肃严谨,它是忠实于史实的,是可信的历史书。

在《英雄记》这部书里,王粲利用独有的优势,加上他个人出色的才华,写了东汉末年最后阶段发生的一些精彩故事,涉及到当时很多的著名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孙坚、袁术、袁绍、刘表、吕布、公孙瓒等风云人物,还有董卓这样的军阀,还有一些人知名度不高,但是也在历史上留下过精彩的瞬间。除了这些风云人物,《英雄记》还写了一些名字看起来有些陌生的所谓小人物。上面这些人不全是成功者,也有很多是失败者。

在写作方法上,王粲发挥了他文学家的天赋,写的比较轻松,没有那些严肃史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种种要求和限制,往往是信笔写来,既忠于历史,同时又带有一种情怀。

王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一个激情如火的诗人,也是曹魏事业的支持者和讴歌者,在对历史的书写中他能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性情,因而使《英雄记》这部书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特色。

从《英雄记》写的内容看,它起始于董卓之乱,结束于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恰好是王粲亲身经历过的,很多三国人物王粲都见过,跟他们打过交道,所以《英雄记》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可以看作“汉末三国的口述实录”。

五、曹操生前看过的“三国史”

《英雄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本书完成60年之后陈寿才开始写《三国志》,又过了160多年范晔才写《后汉书》,把现存的《英雄记》的文字和上面说的这两部书进行对照,会发现《三国志》《后汉书》在很多地方引用了《英雄记》,说明王粲的史学贡献非常大。

《英雄记》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它跟曹操的关系。王粲41岁去世,是在公元217年,3年后曹操才去世,也就是说王粲去世的时候曹操还活着。

王粲撰写《英雄记》不可能是私下里悄悄写的,否则很难流传下来。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英雄记》这部书曹操生前是看过的,不仅看过,而且应该是给予肯定的,里面涉及的一些史实,曹操是确认过的,更增加了它的可信性,否则这部书也很难流传下来,这一点就更加非常珍贵了,单就这些方面来讲,《英雄记》在众多写三国的史书里是独一无二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曹魏建安七子诗歌人格的魅力实验研究
名人故事:蔡邕倒屣迎王粲
曹丕为什么会为王粲驴鸣送葬?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
称名当世的“凤雏”庞统,傅巽为什么说他是“半英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