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孟超,变形的手和16000次手术
10小时前

这是医生吴孟超的手。

直到5月22日老先生去世之前,这双手已经跟随它的主人,经历过16000多次的手术。

这位纯良仁厚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一生都在为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奉献自己,书写着难以复刻的奇迹——

“我若相信崇高,则崇高自与我同在。”

吴孟超先生是马来西亚的归侨。

1922年8月在福建闽清出生的他,从小跟着母亲去往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幼年在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中度过。

成年之后,吴孟超抱着“读书救国”的决心回到祖国,并于1943年顺利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师从中国现代外科开拓者裘法祖。

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了裘教授的得意门生之一。

1956年,吴孟超被提为主治医生,到了需要选择专攻方向的时候,原本他可以在熟悉的已知领域继续深造探索,但在询问老师后,裘老却对他另有建议:或许你可以尝试肝胆外科的方向。

由于当时的中国医疗水平还不发达,肝胆手术是一片空白的程度,在当时属于无人敢触及的领域,就连国外的专家来考察后都傲慢断言:“中国的肝外科想要达到国际水平,起码还要二三十年。”

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鼓足勇气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吴孟超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老师的嘱托。

他开始朝着肝胆外科的方向不断钻研,从翻译专著,到自己亲手制作一百多个肝脏标本。

其中就包括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在此期间究竟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个中酸楚也只有吴孟超自己知道。

尽管前路漫漫充满荆棘,可他始终保持探索的信心。

世界肝癌案例有一半以上都发生在中国,如果这时候半途而废,又会有多少人的希望就此覆灭,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他把「卧薪尝胆走向世界」几个字压在书桌上,时刻激励自己,一步步将这片荒芜的领域开发得从无到有。

而在吴孟超的带领下,中国的肝胆外科赶上国际水平的时间,仅仅只用了五年。

他始终记得老师“医生就是背人过河”的循循教诲,并且身体力行践行着这份信念,一次次突破自己。

其中包括完成了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创造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对手术方式不断进行革新等等……每一项成就背后,都是用非常人可比的耐性与汗水换来的。

1975年,吴孟超为安徽农民陆本海做肝脏手术,在连轴转了12个小时后,终于切下了重达18公斤的肝脏血管瘤。

这件事在当年轰动一时。

原本肝胆手术就是常人望而却步的存在,更何况是如此极端特殊的情况。

手术最后成功了,吴孟超也因此创下当时中国已切除肿瘤的记录。

但吴孟超并不满足于此。

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

所以在几十年后,即使他已年近百岁,仍然会坚守在手术台前,每周至少做三台有挑战性的手术。

不仅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也为了将医者精神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

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吴孟超的学生们纷纷以老师为榜样,在医学领域的各个方向都有不俗建树。

可以说,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老的学生,甚至还有学生的学生。

医院里,每位主治医师都会在吴孟超身边工作一年左右。

在专业领域,他耐心鼓励着新人们勇敢向前;

而对于个人作风方面,吴老同样时刻关心着小辈们的状态,并用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提醒他们:一个医者,不仅要练就妙手,更要胸怀仁心。

对待学生,他从不区分是本地孩子还是外地孩子,不辞辛劳的到全国各地做培训,对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格外关心。

对待病人,他更是秉承着不分贵贱不搞特殊的原则,一切为了病人们着想。

只要能用便宜的药,能让病人少花钱的,就绝对不会多开一分钱的单子。

遇到经济条件拮据的人,他不仅耐心的宽慰,还会出手相助动员医生护士们捐款。

“从来没有见过他和病人说过一句重话”,吴孟超的学生回忆道。

对一个病人好并不难。

对几个病人好一天、一周、一个月也不难。

可对一群病人好了一辈子,除了菩萨心肠与赤子之诚,让人想不到还有什么理由,能让这位耄耋老人做到这一步。

每次给病人看诊时,为了防止冰凉的手让病人感到不适,吴孟超会特意把自己的手搓热,再触碰对方的肚子。

当病人病情好转时,他会亲切的亲吻病人的脸颊,拍拍他们的手,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做完手术后,吴孟超通常会自己拿被子陪在病人身边,陪伴他们度过那段最难捱的时间……

病人的病是治好了,可吴孟超自己的手,却因为常年拿手术刀早已明显的变形,脚趾也因为长期站立需要用力抓地而与正常人有异。

可吴老并不在意这些。

对于他来说,救治病人是他的天职,至于其他的都是次要。

58年,一万六千台手术,无数条濒临绝境的生命在他手中重获新生。

别人不敢做的手术,只有他敢做。

2004年,湖北女孩甜甜身患恶性肿瘤,肿瘤和篮球一样大,辗转多家医院都被拒之门外。

在绝望之际,她找到了最后一根稻草吴孟超,最终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当时甜甜的母亲甚至已经买好了农药,如果手术不成功就跟着女儿一起走,绝不给医生添麻烦。

尽管如此,对于这个“难处理”的病患,身边仍有人劝吴孟超,都这个岁数了,功成身退也未尝不可,何必自找麻烦。

万一开刀失败损坏了名声,岂非得不偿失?

对此吴老一笑了之。

若真会被名誉所困,他也不会坚持到现在,更不会将属于自己的600万奖励金全部用于科研。

“名声算什么啊?名誉又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个吴孟超嘛,那算啥。”

而今天,是吴孟超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

这位真诚豁达了一辈子,直到离开前仍在治病救人的老者,此刻正伴随着背景中的国际歌,静静的躺在那儿。

到场的人们都沉默着、哽咽着,送别这颗共和国闪耀的星。

吴老先生曾经说过——

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我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老前辈们似乎都是如此,不是看自己喜欢什么,而是看祖国需要什么。

而当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离开时,作为年轻的一代就应该明白,时代的接力棒就要到我们手上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段17分钟的视频,96岁泰斗吴孟超震颤了国人灵魂!
96岁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每周仍坚持三台手术,董卿为他潸然落泪
何其幸运,中国有你!
他的名字,写在《外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位
今日,送别吴孟超:他生前的17分钟影像,看一次灵魂震颤一次……
独家述评丨眼前是病 心底是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