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发布时间:2021-04-29 

“妈妈,人死了是什么意思?”

“啊,这个嘛……”

当5岁的女儿用好奇疑惑的眼神看着我,问出这个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一时语塞,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我是该告诉她“人死了就是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还是跟她说“你以后长大就懂了”?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死亡是什么?

出生和死亡,这两个与自身紧密相关的话题,大概是许多小朋友在试图理解生命的过程中感到最疑惑和最想弄明白的问题。

记得在小时候,特别是在过新年时,如果不小心说了一些涉及到“死”或“病”等字眼的不吉利话语,大人就要我们马上按习俗朝地上“呸呸呸”几下以示说错了,上天不要“当真”。

于是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死亡成为家庭中的一个禁忌,要不为什么父母们总是那么紧张兮兮地回避或是禁止我们提及这两个字?

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某地幼儿园开设了死亡课程,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我不禁拍手叫好。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缺乏死亡教育。大人也许以为,只要不跟孩子说,孩子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死亡,也不会害怕死亡。

然而,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常常会出现死亡事件,比如亲人的去世、社会性灾难事件,甚至是一些小动物、小昆虫的死亡,都无可避免地让孩子们接触到死亡这个话题。

小朋友对死亡的好奇和探索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回避、否认、曲解或美化死亡话题都无法在根本上解开他们的心中疑惑,也难以消除他们在懵懂间感知到的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助。这种恐惧来源于它唤起了自身与父母的分离焦虑。

了解生命产生与消亡

热爱生活的基础

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认为,死亡恐惧是婴儿最早期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指出,当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时,会以两个基本的防御机制来进行对抗:一是深信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也就是自身的独特性;二是相信存在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终极拯救者。

这两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将延续到成人期,对人格结构的形成发挥着强大的影响。

在这两种基本的防御机制之上,孩子还会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来改变主观体验,对死亡恐惧进行防御。

比如,他们会否认死亡,相信小孩子不会死,所以他们不愿意长大。

他们会将死亡拟人化,以具象的物体比如鬼怪、幽灵等来进行指代。但是,对拟人化死亡的恐惧会持续一生,所以他们也许直到长大后,内心仍然会害怕黑暗、鬼怪。

他们会通过嘲笑来掩饰害怕、否认死亡,这种做法很容易发展为一种轻视态度,让他们用一些攻击性或违法行为来进行挑衅和防御。

不去了解生命是如何产生和消亡,我们又怎么能企求孩子减少恐惧,懂得如何去热爱生命、好好生活呢?

 

 

生活的焦虑和恐惧

来自于死亡恐惧

对死亡的关注和思考,不只是儿童才有着许多的疑惑和迷惘,我们许多成年人也一样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死亡、理解死亡,更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许我们自己应该先要好好接受死亡教育。

对待死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体验、态度和想法,这些也导致了我们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形成各自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

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里提到关于死亡的两个基本命题:

一、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的。死亡在生命表层之下持续骚动,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二、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理疾病的根本源头。

无论是在过年期间禁止孩子提及死亡,还是在平时掩饰死亡事件、回避对孩子的死亡教育,都透露出我们对死亡的一种恐惧和焦虑。

我们在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焦虑和恐惧,究根结底都是来自于死亡恐惧。因为害怕死亡的来临,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和解决死亡带来的威胁和恐惧,因此在内心出现压力和冲突,积聚郁结,形成心理疾病。

如何正确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也成为解开心结、治疗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生除了死亡

其他都是擦伤

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会改变我们对死亡的体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和体验,引发了一种觉醒体验。亚隆认为,觉醒体验是强有力的催化剂,能引发我们人生的重大改变。

这些重大事件主要包括:丧失身边亲爱的人、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亲密关系破裂、重要的生命里程碑、重大创伤、失业或更换职业、退休等。

我们常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后福”,也可以说是在经历死亡威胁和觉醒体验后,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人生观发生重大转变。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和行动,最终获得我们想要的。

比如,以前不敢尝试的一些事情,现在终于肯下定决心去试一试;以前不重视的一些事情比如健康、亲情,现在也知道要去关注和维护;以前有些事情无法想通,现在也终于能够放下……

正如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

生与死一起

构成完整的生命

死亡是我们无法逾越的一个人生阶段。有生命的出现,就必然有死亡的存在。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与死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

这么一个朴实的道理,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不愿意面对死亡、接纳死亡的客观存在。

有些人会经常无法抑制地产生一些弥漫性的焦虑和恐惧,时时想着将来哪天万一出意外死掉怎么办?看到新闻报道飞机失事,便不敢去搭乘飞机,害怕自己也会出事。身边有亲人重病或去世,心里忧虑到犯上“疑病症”,不停地怀疑自己身体哪里都不舒服,会不会得了绝症?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死亡?1961年的某期《变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期刊》列出了7条人类害怕死亡的原因:

① 我的死会让家人和朋友悲伤。
② 我所有的计划和事业都将中断。
③ 死亡的过程很痛苦。
④ 我没法再有任何人生阅历。
⑤ 我不能再照料需要我照看的人。
⑥ 如果还有来生,我不知道自己会发生何事。
⑦ 我害怕自己的遗体出事。

其实,我们的种种害怕,都是源于内心某些需求的未被满足。

我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当死亡来临时,人生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还有一些心愿没有实现,还有一些人没有去好好珍惜,还有一些遗憾让我们不舍。

死亡最大的价值,是凸显了生命的意义。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

死亡最大的价值

是为了凸显生的美好

如何减轻死亡恐惧带来的焦虑,减少我们的痛苦体验和遗憾?

1、铭记觉醒体验,对死亡保持觉知

在经历重大事件后,铭记那一刻的体验感受和信念上的转变,这是你对死亡难得的重要觉悟。

然后,对死亡这件事保持觉知,做好心理准备。

有新闻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立遗嘱,列自己的“遗愿清单”。这便是他们接纳死亡、减少死亡恐惧的一种提前准备。

2、建立目标感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无意义、无方向的感觉紧密相关。

创立意义疗法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身陷纳粹集中营时发现,那些放弃了人生希望的人常常被恐惧缠绕,无法坚持多久就死去。而那些有着极强目标感、找各种有目标意义的事情做的人,绝大多数最终都成功地从集中营走出来。

弗兰克尔自己的亲人全都死了,要活着走出去、完成研究书稿的目标则支撑着他坚持下来,等到了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3、创造你的“波动影响”

亚隆提出了一个“波动影响”概念,就是指:

我们可以创造一些能传递给他人并丰富他人人生的事物。我们会形成自己的中心影响力,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将我们的创造传递给更多的人,去影响周围的人,让我们的生命得到精神和意义上的延续。

创造就来自于对生活的沉浸式深度体验。

4、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死亡什么时候会降临?未来会发生什么?这些我们都无法预料。我们能掌控的,只有当下,我们所能珍惜的,也只在当下。

电影《心灵奇旅》里的男主角乔伊,曾经“死”过一次又复活。这让他重新发现了生与死的意义——

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去体验和经历,去点燃生活的“火花”。



原创:维格尔青

责任编辑:胡萝卜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人最怕死?”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给出的答案扎心了
直面死亡恐惧,直面人生
死亡教育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阅读答案
欧文·亚隆89岁了:当死亡焦虑来袭,该如何直面死亡?
过度自律反而给我带来了焦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