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异常心理学告诉你什么是心理障碍
发布时间:2021-04-30

01

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一天,丈夫小H一脸忧郁地告诉妻子小W,他可能有冲突回避型人格。

小H:我可能有冲突回避型人格。

小W:(震惊)平常有冲突时,也没少见你正面刚,咋就冲突回避型人格了呢?

小H:因为有一次我们吵得厉害,我很想什么都不管,一走了之。

小W:那后来还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吗?

小H:(满脸求生欲)没有!绝对没有!

原来,丈夫小H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冲突回避型人格的。他看完描述后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有心理上的疾病。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在学术研究上和临床医学上,都没有关于冲突回避型人格的严格定义。就算有这种心理障碍,自我诊断的做法仍然不太妥当。这主要是因为心理障碍有相对严格的诊断标准,非专业人士由于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等局限,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一点也不需要了解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了呢?恰恰相反,这件事情虽小,却暗藏着三个普遍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大家对心理障碍的正确认识。

一是网络上有关心理障碍的信息铺天盖地,其中很多信息不科学又不严谨,或是出处不明,亦或是被误解滥用,对人们造成了误导。

二是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不少人会把书上写的、网上说的症状与自己联系起来,越学越觉得自己有各种心理障碍。而实际上,可能仅仅是偶尔有较轻的症状,不足以构成确诊的依据。

三是有些人出现一些症状却没有及时被家人识别,或是明明发现了心理上的异常,却因为对精神障碍的污名化观念,迟迟不愿就医,以至于伤及自身或他人的悲剧时常发生。

前不久,16岁的小鱼轻生前6小时,网友报警对其父母进行预警。令人唏嘘的是,小鱼的母亲由于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疏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自杀,把网友当成骗子。假如小鱼的家人早点注意到她在心理上的异常,或许今天小鱼还在用一幅幅画作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为了让大家对心理障碍有更科学、严谨的认识,避免给自己和他人贴上不合适的标签,同时,对自己和身边人的某些症状引起足够重视,在此向大家推荐两本异常心理学的书籍。

一本是克林等人编著的《变态心理学》,书中包含不少心理病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从生理、认知等多个方面认识心理障碍。

另一本是王建平等人编写的《变态心理学》,其中有很多中国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更贴近我们的文化和社会。

02

怎样才算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叫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偏离常态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异常心理学也被称为变态心理学,但是变态在我们的常用语境中含有贬义。因此,很多学者和从业者呼吁,用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代替变态心理学。

就在最近,有媒体报道,歌手庞麦郎因为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可是媒体们是如何描述的呢?漫天的标题,都充斥着侮辱和歧视,诸如“天才还是疯子” “庞麦郎疯了” “谁逼疯了庞麦郎”等等。

看了这些报道,我的心头有如巨石压着一般沉重。消除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污名化和歧视,不可不畏任重而道远。

比起“疯了” “变态”这样的字眼,中性的词汇更有益于消除人们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污名化和歧视,例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等。一般可用心理障碍来概括超出正常状态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1. 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种不为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或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心理障碍包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两大部分。

心理问题指的是心理出现让人产生困扰的异常,但是没有严重到精神疾病的程度。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大多都接近于心理健康。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些困扰通常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比如,有些人是拒绝困难户,虽然每次去理发都很担心被推销各式套餐,还是会照常去理发店。有些人每次与同事沟通时都感到很紧张,但是不会因为这样就不跟人交往。有些人乘坐交通工具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发生事故的画面,很是苦恼,不过也没有因此就闭门不出。

精神疾病是指心理问题发展到疾病的程度,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主要包括神经症和精神病等。

神经症 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

神经症属于轻性精神疾病,如大家经常听说的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已取消神经衰弱的说法,我国的诊断标准CCMD-3中仍保留这一诊断标准。患有神经症的人一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症状,并且有较强的求助意愿。

精神病 通常没有明显的发病诱因,被认为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等。

精神病属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不能认识到自己患病,其认知和判断能力等各项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例如,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幻听,如果幻听的内容具有侮辱性,患者可能会与其对骂,甚至做出攻击行为。而一个正在经历嫉妒妄想障碍的人,则常常无故怀疑伴侣出轨,并寻找子虚乌有的证据去证实自己的怀疑。

然而,心理正常与心理问题之间,以及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之间,被认为是一个连续体,不能两刀下去分成三段。也就是说,这三者之间很多时候只是程度的不同,没有明确的界限。


对心理障碍的判定,其标准是模糊的、主观的,往往需要依赖于医生个人对心理障碍的理解和医生的经验。虽然如此,心理障碍的判定仍然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准则。

2. 心理障碍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从心理障碍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提取出四个要素:偏离社会规范,心理功能紊乱,个体痛苦,以及功能受损。这四个要素规定了心理障碍的总的判定标准。

偏离社会规范

偏离社会规范对应着定义里的“一种不为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准则。倘若心理或行为不在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范围内,就会被认为偏离社会规范。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旁人的不适感,甚至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4月28日,广西一幼儿园发生持刀行凶案,嫌犯经初步鉴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这起事件中,两条无辜的生命就此逝去,另有16人受伤。在悲痛之余,我希望社会和相关机构能够有更多的反思,将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例如,嫌犯的家人知道其病情吗?其家人是否尽到看护的义务?在患者居家治疗期间,相关机构有没有适时追踪患者的病情?

仅仅有偏离社会规范这一个特征,往往不能单独作为判定标准。因为在社会规范中属于少数,有时候不代表就是病理性的。比如,有人喜欢喝咖啡撒点葱花,这不过是个人独特的癖好,而非心理障碍。

此外,社会规范在不同文化、地区和时期中也是不同的。在某个时期的有些地方,一件事情大家习以为常,而在另一个时期或另一些地方则可能被看作是不合理的。例如,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争辩,在欧美文化中是允许的;但是在中国却会被认为不礼貌、故意捣乱或叛逆等。

心理功能紊乱

心理功能紊乱通常指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上的功能紊乱,比如出现幻觉、妄想,持续焦虑、抑郁,以及反复洗手等等。心理功能紊乱的各种症状很多时候是相伴出现的,举例来说,一名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还常常伴随焦虑心境,患有强迫症的人会因为难以消除强迫性重复行为而感到焦虑不安。

该项特征也需要注意区分到底是病理性的还是正常反应。例如,不少人曾经听到过有人在叫自己,回头一看身边空无一人,此时的幻听可能是疲劳、紧张导致的,而不是认知功能紊乱。又如,有些人在看牙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拔完牙齿后焦虑很快就消失了,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个体痛苦

个体是否痛苦是一个很重要的判定标准。大多数心理障碍亲历者都或轻或重地体验到痛苦。比如说,抑郁症患者长期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价值感缺失等。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对体重增加感到恐惧,为进食量失控感到羞愧。

不过,有些心理障碍的患者,或者是处在某种心理障碍的某个阶段的患者,是没有或很少痛苦体验的。举个例子,躁狂发作的患者整天感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处在“我能做到一切” “我很伟大”的幻想中,自我感觉极好。

功能受损

功能受损指的是生活中的社交、工作或学习等领域受到损害。各类功能受损在有心理障碍的人身上相当常见。举例来说,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由于比正常人体验到更多更深的担心和恐惧,会回避聚餐、演讲等各种社交场景,社交功能减退。

然而,功能受损与前面三个特征一样,不能单独用于确认心理障碍。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神经性贪食症,很多患者可能会狂吃,私底下又会催吐,但是其社交和工作等功能基本正常。

总地来说,需要结合偏离社会规范、心理功能紊乱、个体痛苦以及功能受损这四个方面,综合地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每一个方面的具体的度是什么,DSM-5和CCMD-3分别给出了详细、严格的诊断标准。而精神科医生又需要根据自己对诊断标准的理解和多年累积的经验,在患者多次复诊后,才最终给出诊断意见。

03

怀疑自己有心理障碍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或身边的人有心理障碍,建议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在我国,临床精神心理工作者主要有三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以及心理咨询师。很多朋友分不清这三种职业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就聊一聊这三者的区别。

精神科医生持有精神科医师资格证,有诊断权和处方权,可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精神科医生主要对有精神疾病的人进行诊断和治疗。

心理治疗师持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证,有诊断权,但是没有处方权,可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其接待的来访者中有很多同时在服药。

心理咨询师既没有诊断权也没有处方权,可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只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师主要服务对象是有心理问题、心理接近健康的人群,不能接待重性精神病患者。

所以,假如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一些症状,这些症状带来了困扰,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可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去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帮助。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张宁等.变态心理学[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Ann M Kring,Sheri L Johnson等.变态心理学[M].第1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诊断标准。如果你正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不建议自行诊断,建议你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文:不会思想的芦苇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变态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鸭题榜|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点梳理(一)
全球几亿人受精神障碍困扰,心理学这门课,每个人都要补上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2)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