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高分美剧《奥利芙》:什么才是人类痛苦的解药?
发布时间:2021-07-07 

文:文小宁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我,40岁,用力对抗这个世界”| 超高分美剧《奥利芙》:什么才是人类痛苦的解药?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防御”

奥利芙,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40岁,有一个对她百般呵护的模范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她却始终对生活充满了淡淡的愤怒与不屑。

情人节,丈夫为她精心准备了巧克力和情书卡片。

她敷衍地说了声谢谢,看也不看一眼,就把卡片扔进了垃圾桶。

还背着丈夫翻了个白眼。

被丢弃在垃圾桶里的情书卡片

儿子认真上课做作业、从不迟到,英语成绩却被老师打了C。

当儿子委屈地跟她倾诉时,她却说:

“你就是懒惰、粗心,你只能拿C。”

药店的店员猝死了,丈夫很低落,她却一个劲地嘲讽:

“你的难过很虚伪。”

毒舌、刻薄、冷漠、偏执,奥利芙将这些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看似活得很清醒、真实。

但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她为了对抗生活,给自己装上的防御面具。

多少人带着防御面具,对抗真实的生活

奥利芙不止有刻薄。

她的一个学生,长大后回到镇子,准备举枪自杀。

奥利芙偶然发现后,说到:

你知道吗?现在那所房子里住着小孩。如果他们发现你的遗体怎么办?有没有想过那个情况?

她关心着身边的每个人。

同样的,她也有柔软和善良。

电影中,儿子质问她这一生犯下的错误时。

她仅仅是用“你根本不懂得婚姻“来结束争论,給彼此保留了最后一丝亲情与尊严。

明明那么渴望爱,却又总是推开爱。

奥利芙明明是一个孤独脆弱、内心柔软的女人,却活得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当故事的剧情慢慢展开,奥利芙这种矛盾性格的形成,逐渐有了答案:

在她还未成人的时候,父母就因抑郁症举枪自尽。

这件事情,几乎重塑了她的自我观和人生观。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巨大痛苦,或预知到会有痛苦发生,而我们自身又暂时没有能力去解决时,我们就会用以下防御机制,将自我与世界隔离:

a. 反向形成

不接受自己的真实欲望和想法,反着行事。

奥利芙明明很爱、很在意儿子和丈夫,可同时又怕他们也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突然离去。所以,她假装对他们不屑一顾甚至是嫌弃。

b. 否认

明明有,却硬说没有。

奥利芙曾在儿子说脏话时,用力扇过儿子巴掌,对此,她心里非常懊悔。

所以,她极力否认这件事的存在,并在儿子旧事重提时崩溃大哭,为自己辩解道:

“我从来不会故意去伤害一个孩子。”

c. 理智化

剥离情感,强行变得理性。

在奥利芙小时候,她生活里最重要的两个人,都用最残忍的告别方式离她而去。

这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言,太痛了。

于是,她给自己打了情感麻醉剂,变成了一个不悲不喜的人,只剩下对生活淡淡的愤怒。

说回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虽然,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奥利芙不会重合,但使用防御机制,去对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难,是进化留给人类的自我保护本能。

甚至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防御是无意识的。

有的人,明明还爱着,却“反向形成”,骗自己“我恨他”。

有矛盾或是被提分手时,拼命地寻找对方是个渣男/渣女的证据,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以此,来论证自己不可能还爱着他,以争取最后一丝体面。

有的人,明明内心脆弱情感细腻,却把自己强行理智化,变成了别人眼里“水火不侵”。

除此之外,压抑、替代、幻想或认同,也都会成为一个人的防御面具。

比如:

  • 投射:明明自己讨厌一个人,却觉得是对方讨厌自己

  • 替代:在A那里受了委屈,把愤怒发泄在B身上

  • 幻想:做白日梦,去想象自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隔离了我们和真实世界

防御机制存在的意义,是为我们构建出一个临时的避难所,可以暂时躲避痛苦。

直到我们有足够能力,去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可有时,这个避难所太舒适了,舒适到我们常常忘了“我们是活在自我欺骗里”,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

当初想要逃避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我们也依然没有面对它的勇气。

心理学者Vaillant认为:

“大多数防御机制都是不成熟的,它们可能会阻碍情绪的表达和疏通、让我们与周围人形成情感隔离。并让我们基于假想中的自己,作出错误的决策判断和行为。”

就像电影《东邪西毒》里,慕容嫣对黄药师动了真情后惨遭抛弃。

于是幻想出了另一个憎恶黄药师的男性人格慕容燕,委托欧阳锋去杀了黄药师。

奥利芙也明明深爱着丈夫,却在丈夫中风变成植物人后,才有勇气把对他的依赖和爱表达出来。

面具始终是面具,当“楚门的世界”被拆穿的那刻,真实的情绪袭来,没有丝毫防备的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呢?

最好的防御,是接受真实的自己

事实上,与真实的自我失去联系,恰恰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呢?

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的心理学家Kernis和Goldman,将真实的自我(true self)定义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受阻碍地呈现自我。

它需要我们:

a. 学会捕捉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感受

研究者发现,当人们不愿表达情绪时,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显得自己很脆弱。

似乎脆弱是一件羞耻、不能为人所知的事情。

可遮掩的代价却是:我们和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也无法建立起与他人的亲密连接,活得像一个坚强的正能量假人。

情绪,只有被看见,才有被理解的可能。

b. 具体化自己的情绪

被看见,需要我们具体化自己的情绪。

“什么时间”

“什么场景”

“什么原因”

“什么情绪”

……

都是我们剖析和分享情绪的可利用要素。

剧中的奥利芙,明明很思念移居远方的儿子,对于儿子不常打电话回家这件事,心中颇为沮丧。

可是她却从未表达过这种情绪,只是在儿子难得地打电话回家时,对他大喊大叫、恶言相向。

如果她能在一开始,就向儿子表达“我和你父亲都很思念你,你却很少联系我们,这让我们都有些沮丧和失望”,也不至于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僵。

脆弱没有什么好羞耻的。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刻,可同时我们也有坚忍的瞬间。每个人都会有消极情绪,可同时我们也会被积极情绪萦绕。

是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的七情六欲,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c. 不要被想象中的标签所定义,认识到自己的多面性和可塑性

面对真实的自己,还意味着我们不被想象中的标签所定义。

奥利芙的父母因抑郁症自杀,导致她也认定自己身上一定有抑郁症的基因。

所以,她一直自暴自弃地过着颓废的生活。

贴标签,本是一种节省认知资源的思维模式,现在,却变成了我们给自己下虚假定义,然后自暴自弃的工具。

“我就是不会交际。”——“以后需要交际的场合,我都不去了。”

“我就是有贪食症。”——“我对食物没有自控力,我不可能健康饮食了。”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求证、没有作出更多的尝试和努力,就随便给自己判了缓死刑。

与绝对式贴标签相对应的,是认识到自己的多面性和可塑性。

“虽然偶尔会特别沮丧,但也会有开心的时刻呀,这是正常的情绪波动,和抑郁症还很遥远呢。”

“虽然被XXX讨厌了,可XX和XXX却都很喜欢我呀。”

“虽然总是忍不住贪吃,但或许下次我可以控制自己少吃一块饼干。”


这并不是一种欺骗,相反,这才是成熟的、全面的认识真实自我的思维方式。

写在最后

有人说,《奥利芙·基特里奇》非常压抑,编剧似乎在不遗余力地展现“一个中年女性的生活能有多糟糕”。

的确,奥利芙的一生是不幸的,她始终活在童年父母带给她的阴影里。

用一种古怪的性格对待他人,用自暴自弃的方式过着生活,并认定自己此生都不会获得快乐。

可剧的最后,却像极了一部黑白剧,突然被油彩洒满了。

奥利芙带着手枪去树林,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

却被一群可爱的孩子发现。

孩子们问她:

“你在做什么呢?”

她慌张地回答:

“我在野餐。”

孩子们对她说:

“这是我们的游乐场,你可以来野餐,但是你不要乱扔垃圾哦。”

刹那间,她失声痛哭,收起了手枪。

倔强如她,终于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她可能依然毒舌、刻薄,却也开始意识到:

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美好。

她的外孙女即将出世;

她最爱的甜甜圈和巧克力还没有吃完;

她还有一个刚吵完架等着和好的情人;

……

回到情人的住所,看着窗外的大海和海鸥,她沮丧又不甘心地说:

“这个世界让我挫败,我却不舍得放弃。”

真实的世界,的确有点糟糕,甚至有时候令人绝望窒息。

可想到巷子口新开的年糕火锅店还没去吃;

想到家里还有两只嗷嗷待哺的小猫咪;

想到今年秋天和老友约好了一起爬山看枫叶林;

想到攒下的压岁钱还没花完……

生活突然又多了很多盼头和光亮。

世界有多糟糕,它就有多美好。

也正是因为遭遇过痛苦,快乐才显得珍贵。

这些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和生活经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动。

愿你历经风雨仍心向阳光,也愿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何把知识,变成「能力」?

每天20分钟,能get更「多元」的心理知识?

想要更好地「了解自我」,可以听哪些有意思的科普?

 

总结了10w+爱好者的学习经验,总结了12个爱好者学习方法

挖掘2w分钟最适合普通人的心理知识

解锁心理觉察力等50+心理自助能力

小妙招:邀请2人激活年卡,相当于自己免费~

点击下方链接,一起薅羊毛~~~

↓↓↓↓↓↓

http://t.xinli001.cc/eMnY

参考文献
- Schlegel, R. J., Hicks, J. A., Arndt, J., & King, L. A. (2009). Thine own self: true self-concept accessibility and meaning in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6(2), 473.
- Vaillant, G. E.(1995). The wisdom of the eg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Pearl, L., & Kassan, L. (2012). Beginning couple therapy: Helping couples attain emotional fluency.Group, 3-18.
- Kernis, M. H., & Goldman, B. M. (2006).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 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pp. 283–35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文小宁,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硕士,喜欢甜食和猫,知乎:文小宁。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告别伤痛
做一个坚强的人—读《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卸下盔甲,直视内心
思考:心理防御与创造
心理咨询的痛与美|觉察日记66
认知曲解(认知偏误)和心理防御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