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详解;秋兴八首点评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前两联写景

第一句:深秋已至,白露凝结,枫叶凋零。

(“凋伤”虽在“玉露”之后,但是不宜理解为玉露“凋伤”了枫树,这样就把玉露枫树对立起来了,这实际上是在深秋来临之际,一个萧瑟凄凉的具体景象,玉露、枫林都是其中的一个“点”。)


第二句:高山、峡谷,整个天地之间都充斥着一股萧瑟、阴森之气。

(上句写景是着眼一个“点”,而下一句马上展现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出了秋景的层次。)


第一联:玉露、枫林,把白与红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替代,既生动又有一种美好的事物被摧毁之感,再加上下一句强调那种悲凉之气充斥在天地之间。这个萧瑟就不是一种浅薄阴柔的感情,而是一种深沉强烈的悲凉之情。


第二联:“兼天”就是连天,由下及上,写出了波浪之大;“塞上风云接地阴”,阴沉的只能是风云,准确说是“云”,“风云”是强调云在风的作用下不停地涌动翻腾,“接地阴”写出了翻腾的阴云又低又浓,将大地也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


第一二联:这两联写景,由点到面,由下及上,从上到下,极有层次,写出了一幅萧瑟又壮阔的夔门深秋图。为下文的抒情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五句:“丛菊两开”是指在夔州暂居的这两年,“他日”是往日,这个“泪”联系下文只能是“思乡泪”。也就是说,回首过去的这两年,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思乡的煎熬,以致常常泪流满面。


第六句:“一系”,“一”是“全,都”的意思,“系”本来是系缆泊船的意思,“一系”就是指这条船,也就是“满载”的意思,这孤孤单单的一条小船满载的都是我沉沉的思乡情。


第三联:诗到此处抒情已到极致,思乡之情已经说完了,第四联如何仍然直接抒情,还是再继续顺着“思乡之情”写下去,只能是赘余了。所以下面作者又从抒情回到写景。



第四联:日暮时分,白帝城上传来阵阵捣衣声,因为多而杂,就显得很急促。是啊,已是深秋,寒冬将至,听着这捣衣砧的声音,就能想象家家户户忙着挥动剪刀、尺子,为亲人赶制冬衣的画面。

这一幕更触发了早已积聚在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也让读者感同身受。


我们只有这样由词到句,一句一联,前后勾连,反复翻译、品读,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全诗实际上是写了诗人在人生暮年之时,多年漂泊,历经个人的坎坷与国家的动荡,生活潦倒所产生的那种深沉而又强烈的思乡之情.


一二联写景,是借景抒情,景后有情,景在情先;

最后一联写景,是寓情于景,景前有情,情在景先,以景作结。

这短短的几句算是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最根本区别了。




总结

1、读诗要字字落实,不究语法,只问意思

2、抓住关键词故园心),把握诗歌主要思想感情

3、理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区别联系。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一联:连绵的群山夹着向东奔涌的江水,仿佛是一起奔赴荆门,王昭君出生成长的那个小村庄依然还在。


第一句写景很有气势,“赴”字既有动态更有一种气势,前人的评论,无论是说像生长英雄的地方,还是说写得“惊天动地”,或是“郑重”,都是感觉杜甫写得很“重”,那么“重”在哪里呢?

第二句是说王昭君出生成长的那个小村子还在,言下之意,还能供人瞻仰。



第二联:一旦离开皇宫,就再也难以回到中原,死后只留下那一座“青冢”在黄昏之中分外凄凉。


“一去”的“一”是一旦的意思,和下句的“独留”呼应,写出了王昭君一直没能回到中原,最终死在大漠。

“连”字写出了从长安到漠北的漫漫长路,昭君一路跋涉,历经艰辛。

“独”更写出了死在异乡的王昭君是多么的孤独凄凉。

“向”是“在”的意思,“向黄昏”是说在黄昏时分,残阳斜照。


第五句:因为只能通过画像了解昭君的美貌,昭君不肯贿赂画工,结果元帝被画工蒙蔽,错把王昭君远嫁匈奴。“省”“识”都是了解的意思,对于这样的美貌,仅仅只是了解而已。这里包含着诗人的种种感慨,一是昭君的一种品格,因为自信美貌而不肯贿赂画工;二是画工的恶劣;三是汉元帝的不能识人,既不能发现昭君的美貌,也不能识破画工的伎俩。也许这样的境遇,对于王昭君是悲剧,对于自感满怀经世济民之策的杜甫而言,一生仕途不得志,虽有才能却不被任用,同样让诗人痛苦不已,并对王昭君的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第四联:千年之后,仍然流传着王昭君在匈奴创作的琵琶曲,里面清清楚楚的诉说着自己无尽的怨恨和哀愁。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至公元766年,杜甫写下这组《咏怀古迹》,历经799年,诗人说“千载”也不为过,优秀的诗人不会为了所谓的“气势”,而毫无根据的夸大时间与空间。


总结


1、杜甫笔下的昭君就是痛苦的,悲伤的,充满怨恨的,这是整首诗明确表现出来的。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杜甫将昭君写得“重”,就是“重”在她容貌之美,境遇之悲,怨恨之深。


2、杜甫正是借王昭君的故事,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之情。


3、王昭君的出嫁匈奴,安定边境,促进民族融合等等意义当然是有的,但是我们读诗不能把后人的这种“历史意义”简单的套用在每一位诗人每一位诗中的艺术形象身上。我们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只能依据诗歌本身和确凿的背景。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fei。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秋兴八首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诗思情绪和思想感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特级教师特别说 | 《杜甫诗三首》应该这么学!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之二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诗三首理解性默写
杜甫一生的经历介绍 杜甫关于佳人的诗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