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纽约这俩月 | 春暖花开的快乐,创造爱才是意义


“我在纽约”的系列又是好久没有更新了。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要么处于一个生活要拼命冲刺,把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疯狂体验所有冒险,风风火火的状态之中,要么开始在生活出现空档的时候,怀疑自己的意义,担心自己停止成长、停止体验,过不上美好丰富的人生。

冥想的练习改变了我许多。在任何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去观察我的念头,念头背后真正的情绪,是热爱还是焦虑。每当我觉得——“这还不够”,“我还要做那个”,“快点安排些什么”——的时候,我都会让自己回到当下,不断向内心拷问:

我的快乐,真的取决于那些要发生在未来的事情吗?

我的意义,真的取决于我体验了什么、我让自己每段时间都变得很丰富吗?

我的幸福,真的取决于我的生活“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吗?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我又应该感受些什么?

当下,只有当下。只有当我意识到了念头背后的情绪、恐惧、焦虑时,回到当下,明白自己不被任何事情所限制,永远都有在当下去体会快乐的能力,我才找到了那个“真正的我”。

想要以一个全新的心态,重新开始恢复更新这个系列。这一次,我希望自己不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过得有多么“精彩”,而是去真实地回忆那些每一段生活里,感动到我的大事小事。Go deeper, be more truthful, open and loving to all.


屋顶阳台


去年疫情期间花大力气(和大价钱)把家里的屋顶阳台重新装修了一遍,可惜开了一次party之后天就冷了。执着的我还坚持冒着寒风,穿着羽绒服,吹着电暖器,在阳台工作了一段时间,直到天气实在冷得不行才作罢。


四五月纽约回暖,终于可以再次享受户外生活的美好。白天天气好的时候,我会抱着电脑去楼顶工作一会儿。有一周报了一个线上表演课,每天下午1-4点通过zoom上课。那一周正好风和日丽,我每天下午都去阳台,吹着风晒着太阳练习表演。室外的环境和独属于我自己的阳台空间,反而给“打开外壳”的表演练习创造最有利的场域。


之前在阳台放了一个室外烧烤炉,请朋友来吃过几次烤肉,最多的一次来了十几个人。烤肉的快乐在于一边社交一边享受食物,自带一种热火朝天的氛围。到后来我们自己也会准备一些食材到楼上,边做边吃。

但烤肉最大的问题就是——麻烦!因为在屋顶,所有的食材、工具、调料、餐具都要一点点拿上去,人多的时候更是混乱。给十几个人烤肉那次,我和昱辰轮流在烧烤炉前面站了半个多小时,又快乐又辛苦。

(吃完烤肉的夜晚和朋友抱着狗子在阳台合影)

但其实这一个月以来,我逐渐观察到的,是我对阳台心态的变化。

最初决定装阳台花了很大一笔钱,其实是一个不太理性的投资。不断向内探索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对财富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我潜意识里有一种渴望,就是有时候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才会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当生活出现不顺利的时候,我很容易向外看,想想“我还能拥有什么”。

这本质上是一种恐惧。跟我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之前在我的新书《不负热爱》中讲过,我在初中的时候,因为去了一个同学都非富即贵的寄宿学校,时常在一个充满攀比的环境里,觉得自己是因为不够有钱、没有那些炫酷的电子产品,才得不到同学的喜欢。

所以那个时候我的“自我”形成了一个执念,为了让自己不再经历不被人喜欢的痛苦,我要努力学习、赚钱,去拥有更多的物质,就有幸福的生活了。疫情期间苦闷不已,决定投资建阳台,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恐惧驱动的。

可能我潜意识里觉得,在家工作压力大、不快乐,是因为我家没有户外空间——建了阳台就好了。社交减少,很久没和朋友在一起——有了阳台就可以开party,建了阳台就好了。

但我当时没有问自己的是,感到不快乐与苦闷,真的是物质的问题吗?我真的要让一个大半年后才能实现的物质水准,来决定自己当下的心情吗?在当下,我就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感受到快乐了吗?

在Vipassana学习内观的十天,这个痛苦终于浮上表面。我发现童年时根深蒂固的恐惧,依然影响了我成年之后方方面面的决定。

就好像建阳台这件事,它给我提供快乐了吗?的确是有的。但是,它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没有解决我任何的痛苦。甚至阳台的存在本身,在我的认知里,会被放到“小我”的那个看待世界的框架里,产生新的执念和痛苦。

比如说如果一段时间没有用阳台,我就觉得浑身难受,就怕之前的钱都白花了,怕自己曾经做了错误的决定。之前因为楼顶总是漏水,邻居们商量要不要把屋顶都换过一遍,那可能就要拆掉我的阳台。我看到邮件的一瞬间,心里也浮起了巨大的反感和恐惧。

人生在世,其实所有人最渴望的,无非就是生活的幸福快乐,少一些痛苦和烦恼。但我逐渐明白的是,不管是幸福还是烦恼,都和我们拥有的物质多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情绪来自于内心的框架,来自于“小我”对世界的预期,来自于我们贪婪什么,又恐惧失去什么。

外在的东西不能解决内在的问题。寻找快乐,减少痛苦与烦恼,最终只能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于是,我开始逐渐调整自己对于阳台的心态。第一步就是停止思考、再纠结任何已经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即使我在疫情期间决定建阳台,是出于对物质的执念,觉知到这一点的时候,过去的决策就应该已经不影响当下的状态了。如果因为过去的决策而后悔和难过,则又落入了“不接受现实”、“无法活在当下”的痛苦里。

第二步是不去定义未来一定要发生什么。并不是因为建了阳台,在未来我就要多么丰富地使用它,把它全部的价值都利用回来,这已然是在用一个执念、一种想象、一种对小我对未来的定义,来机械束缚当下的自己。

真正的活在当下,是让自己不纠结于过去和未来。意识到过去发生的已经发生,未来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发生的, 一切只在当下。在每一个当下,接受身边的现实,以现实为画笔,创作出爱、美好、连结、热情,这些能给自己带来温暖内心能量的事件。

也许是因为这些潜移默化心态的转变,4月底的一个周末夜晚,我家阳台真的成为了一个创造爱、表达爱的舞台。


求婚


阿菜和乐乐是我们两个在纽约最好的一对情侣朋友。我大概在认识昱辰的同时认识阿菜,之后我们三个便成为了好朋友。去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阿菜把乐乐带到了我们的生活里。乐乐是一个外表乖巧文静,内心却有着执着勇敢小火苗的女孩。我们周末一起爬山,去纽约近郊旅游,冬天则几乎每个星期都一起滑雪。

(我们四个第一次在阿菜和乐乐的新家吃饭)


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这对小情侣,从热恋期到同居生活的摩擦不断,最后决心拥抱彼此,走向婚姻的故事。

阿菜决定求婚的时间点,正好离我们要去Vipassana的十天闭关冥想营还有一个星期。那个周末,我还在家组织了一场即兴表演party,要找我在纽约的演员朋友秋韵来带大家做一些表演游戏。

(我和乐乐和秋韵)

我忽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场求婚,好像就注定要在我家阳台上发生

因为有party的名义,可以顺利成章把我们在纽约最好的朋友们都叫过来,乐乐也会以为只是来参加party,让即将发生的求婚成为最大惊喜。确定了这个计划后,我们和阿菜以及乐乐在纽约的两位闺蜜,成立了五人求婚计划小组,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做好了求婚的全套流程。

星期日那一天,一切都按照计划发生了。

我们把阳台提前布置成了最美好的样子——气球,彩灯,蜡烛,投影幕布上写着Will you Marry Me?


下午三点开始,大家陆陆续续开始来我家,我们先开始party项目。秋韵设计的即兴表演小游戏让每个人都玩得超级开心。


到最后我们放上音乐大家一起跳舞,气氛轻松愉快,每个人脸上都是大大的笑容。


差不多到吃晚饭的时候,按照之前商量好的“剧本”,我假装找大家一起看我最近新做的《爱的艺术》的视频。然后在视频开始一分钟后,表演开始,电视上忽然就切到了阿菜准备的求婚视频!

(乐乐看到求婚视频的第一反应)

视频我虽然已经提前已经看过了,可再一次出现的时候,我还是看哭了。那颗砰砰直跳,勇敢走向承诺的真心啊,就这样小心翼翼被捧了出来。(阿菜一直说要做一个求婚揭秘vlog。超感人的求婚视频的完整版就等真正的主人公放送啦!)

早在我们开始放视频的时候,阿菜就以“拿外卖”为名悄悄退场,从走廊外面的消防梯爬到了阳台,穿上我们提前放在那的西装。求婚视频的最后,阿菜在视频里说:我在屋顶等你。

在场所有的朋友们已经是一片尖叫和鼓掌,我们跟着乐乐一起上楼。


阳台放起了了准备好的BGM,然后就开始了真情告白环节。一向玩世不恭,曾经还很怕进入长期亲密关系的阿菜,一边说一边哭,我也在后面哭的超大声。


女主同意啦,开香槟撒花!


致敬每一个来围观的朋友(和狗)们!


最后大家和准新郎新娘合影。最神奇的是,那一天还有另外几对我们在纽约玩的很好的couple们也在,大家一起拍板决定明年办集体婚礼,打算去夏威夷。


从和朋友们一起计划求婚,到最后美好的一天顺理成章的发生,这个过程甚至比“朋友订婚”这件事本身更动人。

准备求婚细节的每一天,都感觉是在和大家一起努力创造一个爱的表达,投入了百分百的真心,去给乐乐一个最美好、最梦幻的体验。这个过程也是朋友间的一种联结,我们一起在阳台挂气球的时候,恍然间还有了小时候和班里同学一起准备联欢晚会的感觉。

那许许多多的繁琐工作,吹气球、布置阳台、剪视频、反复调试投影仪……在这样一种“和朋友一起创造爱”的过程里,变成了一场最有趣的旅程。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终极意义”,在每一天的生命里,从每一个与人相连的生活细节里,去感受爱,创造爱,这个过程就是意义。


曾经的我,总是追求生活里更刺激的经历、对任何爱好都要做到“更高更强”的结果。这一切追求,其实都指向内心的一种恐惧:我将自己的意义,固定在我所经历的一切上。如果我觉得自己生活平淡,没有什么可展示的地方,我就觉得痛苦。拼命追求着那些别人会感到羡慕、精彩的生活,其实内心在意的还是外界的评价。

这几年慢慢走向了内在的探索之旅后,对刺激经历的执念少了很多,很多以前不断热衷的事情也不再追求了。今年的人生中的种种,似乎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重新定义了爱的意义

爱、满足、意义、使命感,其实只发生在一个个的当下,而不是大脑想象的一种能带来这些感受的外在现实。只有当我们抛下对自己生活的定义,完完全全接受任何一个当下的现实,才拥有了从现实中找到爱与意义的能力。

这种心态让我生活中经历的现实也在慢慢发生改变。社交生活,也从一个自我中心向的“享受别人的关注和陪伴”,变成了“想要去看到朋友们感到愉快、美好、打开心扉的样子”,想与他们进行真正的联结。

这两种心态带来的内在能量是不一样的。前者的心态,让我每次在party结束后感到失落和寂寞,很久没得到关注和陪伴的时候,频频陷入沮丧的感受。后者的心态,让我摆脱了“我一定要被人看到才能觉得快乐”的大脑定义,在和朋友们相处时,不去想着“我要如何”,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共情对方的情绪、语言和表达

打开自己,甚至忘掉自己,去“看见”别人。在这种心态下,我的内心开始经历无比真实的满足感,每一个细胞都在发送着喜悦平和的能量,我不停计算的理性大脑开始归于寂静。我不用再想着过去如何、未来如何,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过上怎样的一生——这些都是究其一生,凭借我们有限的思考,和不断向外比较的焦虑,都无法得到真实答案的问题。

回归当下,意识到我们早已经具备了在每一个生活瞬间,和每一个人类灵魂相连结,感受爱的能力。我终于体会到,在当下“打开自己”带来的那种巨大的平静美好的能量,会带来一种“真实的意义感”,是任何满足ego曾经带来的虚幻的满足所无法超越的能量。


Meisner表演课:学习当下真实的表达


四月份还有另外一件改变我很多的事情,就是上了一个星期的zoom表演课。

开课的是纽约一家表演学校叫Meisner International,教练只有Steven Ditmyer一个人,教的表演课也是最经典的Meisner technique (迈斯纳表演法)。


迈斯纳表演法由美国的戏剧表演大师Sanford Meisner (1905-1997)开创,几乎是美国所有经受过表演训练的专业演员们的“基本功”,但它同时也可以让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进行学习,并从中收获到一些关于自我、关于表达、 关于情绪的意义。

表演课是六人小班,连续五天每天下午三个小时的zoom课,大概有30%的内容是Steven在讲,剩下都是一对一练习。最后一天还有一个两页纸的小剧本要练习。

一周结束时,Steven问大家每个人有什么感受。我说:我从未活得如此真实。(I have never lived so truthfully in my life.)他哈哈大笑,说要把这句话当作最喜欢的学生评语。

这句话绝对发自肺腑。一个星期的训练,彻底颠覆了我对【表演】这件事情的认知,也发掘了很多自己内心之前未曾注意的棱角

什么是好的表演?或者说,好的表演为什么能打动人?

以前外行如我,可能懵懵懂懂觉得,需要夸张的情绪和肢体语言,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观众带到剧情里吧。表演课的第一天,Steven就让我们所有人写下一句话:表演是在想象的环境下,真实活着的一种能力。(Acting is the ability to live truthfully under given imaginary circumstance.)

换句话说,能打动人的表演,就是演员在那一刻,爆发出真实的情绪。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

什么叫真实?其实人类这种极其擅长捕捉情绪,也常常被情绪影响的动物,天生就有一种能力,能够体察同类的情绪是否真实

在社交或者恋爱中,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常常发现,我的朋友 / 恋人当下好像有点怪怪的。明明不高兴了,但又说没事,假装自己不在意。或者嘴上说很高兴,但能感觉到这种情绪不是发自内心。

我们自己也很清楚,“假装出来的情绪”,和“发自内心流露出来的情绪”,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这些区别在别人看来,其实也远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明显。

演员在台上要表演一个“吵架”的场景。如果ta只是想象着“生气”应该是什么样子,试着去诠释“生气”的时候会出现的肢体语言、表情和动作,那这种表演就是虚假的。如果ta在那个场景下,完全激活了自己在真的在生气的时候,体会到情绪,从而所有的肢体语言、表情和动作,都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那这种表演就是真实的。

能打动观众的,让观众“相信”、“共情”的,永远都是后者的表演。

观众看戏,其实就是为了体会到情绪。看到剧中人在高兴,我们也高兴,看到他们悲伤,我们也悲伤。可如果剧中人的情绪是“表演”出来的,是自己想象中“高兴”或“悲伤”的样子,那同样作为能感知到他们情绪真实与否的人类,观众就很难真的被打动,被激发起自己真实的感受。

只有演员真实的情绪,才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这就是表演的核心奥义。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演员,如何才能激活自己“真实”的情绪?演员都知道剧本里故事不是真实的发生的,那他们如何才能做到真实的生气、悲伤、喜悦呢?

一句话,打开自己的小我,完全的活在当下。将自我的理性边界融化掉,去相信正在发生的一切,才能让那些真实的东西出来。

迈斯纳表演法就是这样一种训练。它的练习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语句重复。两个互相练习的伙伴,面对面看着彼此,一直保持视线的连结,然后随便哪个人先开始,说一个以对方为主语,自己在当下真实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话。

比如说我和我的搭档玛丽,在视频里互相看了半天,忽然一种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说了一句:

你的红头发真好看。

这时,玛丽必须要重复这句话,只是将主语换成她自己。她必须说:

我的红头发真好看。”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必须用一种“真实”的状态说出来。如果她被夸了,感到高兴,就用高兴的语气重复。如果她觉得害羞,就用羞涩的样子重复。一切都是她当下能感知到的真实的情绪。

接下来,我要继续重复她的话,只是主语依然是她,她也是依然重复我的话,把主语换成自己。

“你的红头发真好看。”
“我的红头发真好看。”
“你的红头发真好看。”

重复会自然产生新的情绪,新的观察,新的感受。教练会反复的引导,让我们去观察当下存在的其他事情。玛丽可能忽然会说:

你一直在夸我。”

我就必须说:

我一直在夸你。

迈斯纳表演法其实就是这几条训练原则:

  1. 只去描述在当下发生的事情。不是思维,也不是想法。

  2. 只去描述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这是为了最大程度能引起“真实”的感受——没有人能够在一个对方描述涉及到自己时而不产生感受

  3. 语言上重复,只是重复。这是为了最小化“大脑”或“理性”需要思考的部分,只是在最简单的语句里,感受、释放、表达,那一刻真实产生的情绪。

  4. 所有的重复必须立刻做出,在产生感受的那一刻,就迅速丢给对方。这是因为所有一旦产生便被大脑加工了的情绪,就不是“真实的当下”了。


这个练习真正做起来,其实非常困难。在跟搭档对视的时候,我总是先感到有些尴尬、无聊,大脑拼命想找点事情说,有种不敢让自己去真实感受当下的感觉。

第一次“说出点什么”,感觉有点需要一个纵身一跃的心态。当我越开始纠结要说什么,害怕冷场而想找点东西说,那种心态就不在当下了。我做出的关于对方的描述,也不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

当对方开始重复之后,如果说到跟自己有关的,比如说“你眼睛很亮”,“你笑起来好看”,我也频频陷入一种僵硬。好像自我的某一块形状,莫名其妙有一种自动的机制跳了出来,告诉自己当别人这样说我的时候,我“应该”去做出什么反应。

很神奇的是,每一次我们即使稍有停顿和犹疑,但还是重复了出来,教练都能立刻看出来我们那个状态不在“当下”,不是“真实”的,会立刻让我们停止。

几次练习后,适应了这个打开自我的过程,迈斯纳表演开始渐渐变得有点容易。我们课上是6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孩子,有的人是专业演员,也有人是我这种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但大家都非常友善,在对视时,常常会真诚的注意到对方身上的优点。打开自己后,发现这种积极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当对方看着我的眼睛说,“我喜欢你的刘海”,我也可以发自内的一笑说,“你喜欢我的刘海”。

到了这一步,教练会给我们提出挑战,故意让我们注意到那些有点令人不太舒服的地方。他可能会忽然大喊一句,快速的催促我们,故意指出我们磨磨蹭蹭。这种压力往往会带来一些略微负面的心态,让我们觉得烦躁。而他就是想让我们在烦躁的状态下去观察对方,描述对方,看到消极能量的碰撞。

演戏从来就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教练一直这样跟我们强调。“世人总是喜欢逃避,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在一个个面具之下。走出面具,学会表达真实,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事。”

“一个好的演员,就要学会承受这种痛苦。”

消极能量的碰撞,其实是非常精彩的,很多练习的场景会化作大吼大叫、痛哭流涕、和最后一个隔着屏幕的拥抱。比如说,有一次练习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姐姐一直在玩自己的头发,她的搭档在教练的不断催促下,忽然大声来了一句:“别玩你的头发了!

她先是吓了一跳,怯怯不安的说:“别玩我的头发了!”

对方继续理直气壮:“别玩你的头发了!”

教练在旁边添油加醋:“珍,她这么说你,你什么感觉?你不觉得她在指挥你吗?你讨厌这种感觉吗?她凭什么指挥你!”

珍愣了一下,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被激活了,也冷不丁愤愤丢出一句:“不要指挥我做什么!”

她的搭档也没有生气,反而调皮的笑了一下:“不要指挥你做什么!”

珍好像满意了,双手抱在胸前,下巴微抬说:“不要指挥我做什么。”

搭档很认真的看着珍,一字一句又温柔地说:“不要指挥你做什么。”

教练哈哈大笑,让她们停下来。然后问我们所有人:“你们不觉得,刚才发生了很多事情吗?”


一个星期的迈斯纳练习,让我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有了很多全新的认识。

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还挺擅长表达情绪的人,可迈斯纳练习让我发现,大脑那个用来自我审查的机制,时刻都在起作用。与人社交时,几乎任何涉及到自己的事情,我的理性都会先于感性跳出来,告诉我此刻“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当我的内在世界是烦躁、郁闷、无聊一些负面情绪时,我也会试着把它们“包装”起来,想想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解决当下这件事,字斟句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迈斯纳认为演员应该追求的那种终极状态,在我看来,就有点像成年人退回到小孩子的状态。没有那些后天形成的理性,大脑用来规范自我的条条框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用绝对真实的自己,去面对每一个当下

成年人自然有成年人的好处,因为并不是在每一个瞬间我们都要“展现真实”。在有些场合,别人会对你的表现有所期待,而你要做的也不是“活得真实”,而是展现一个别人需要看到的自己。

掩盖真实的自己,作为一种理性的能力,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种惯性。当这个理性形成的时候,它就如影随形长在了我们的身体里。即使在一个我希望能用真实的自己去连接当下的时刻,它也会跳出来提醒我、规训我、教育我。

迈斯纳的练习,是一种技术性的,选择暂时让理性退却的训练。它让我们忘掉那个“自己”,那些理性的规训,紧紧盯着对方的双眼,去“看见”,而不是“评判”,对方。我们“看见”的任何事情,也要突破小我的阻碍,关掉内心理性规训的通道,让心里真实的情感涌现出来。

这个训练,完全可以被用到日常生活里,减少内在世界与表层世界的距离,在每一个需要我们活得“更加真实”的当下,抛开成年人伪装自我的面具,去勇敢的表达真实的自己。

每一次真诚地被朋友夸赞;

每一次吃到美味的食物,看到云朵和天空;

每一次看见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真的去感受ta的存在;

每一次想要表达自己的善意,想要与人连结;
不去思考、不去想象、不去判断,完全“清空”自己的大脑,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然后,心里的感受会忽然涌出来,变成我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表达的事情、和身体的动作。

(走在路上看到的夕阳)

表演课结束后,我开始无数次尝试,在生活中练习“活在当下,表达真实”。

我发现,在我每一次突破小我的屏障,表达出真实的自己时,我也会收获到真实的情绪、善意和爱。和对方的距离变得更近了,和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了。一种美好、温和、平静的感觉,在心里盘旋。我也会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专注在当下,甚至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和朋友、和生活、和爱人、和当下眼前的世界,都有了更深刻的联结。


神奇床垫


过去几年,找不到舒服的床垫一直是一个对我来说很难缠的问题。试过亚马逊爆款、性价比高的宜家床垫、也有经典不衰的贵妇款席梦斯……都各有各的头疼之处。

物美价廉的亚马逊爆款和宜家床垫,几乎没有任何弹性,整个人像是睡在一团海绵上,翻个身床垫的形状也不会变,身下忽然就空了一块。后来咬咬牙斥巨资买了席梦思,前几个月睡得还不错,可从某一天开始,中间忽然就塌下去了,从床垫的边上滚到中间,就好像坐了一个室内滑梯一样。

床垫不舒服,主要体现在早上起来的腰酸背痛。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上起来都要先捶捶腰,缓解一下那种针扎一样细密的疼痛。还有就是晚上如果翻来覆去睡不着,每一次翻身都能加倍感受到床垫的不贴合,内心感觉更焦躁了。

细心观察了一段自己的生活后发现,床垫跟睡眠质量直接相关,从而直接影响了早上起来和晚上睡觉前这两个最敏感的情绪点,带动了一整天的状态

早上起来如果腰部有些许不适,即使只是暂时性的,可伴随着刚起床时不清醒的烦躁感以及手机满屏待处理的邮件提示,足以让我在刷牙的时候就开始怒气满满……一天还没开始就已经在被负能量影响了。

晚上躺下时,如果即刻感受不到床垫带来的足够舒适感与支撑感,我就很难说服自己放松下来进入睡眠准备状态,结果就是拿起床头的手机开始消磨时间。睡觉前玩手机真的是睡眠杀器——有时越玩越精神,屏幕的亮度也会抑制大脑褪黑素的释放,影响深度睡眠的质量。

深度睡眠不够,早上起来就没有“睡饱了觉精力充沛”的感觉;伴随着腰酸,又是一个暴脾气的早晨…如果这种坏情绪在一天中频繁出现堆积,到了晚上又会焦虑感爆棚,无法情绪放松下来进入睡眠。长期以往,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后来有一次跟在欧洲的老板开完会正好聊到睡眠问题,他就推荐了自己使用的床垫品牌给我,品牌的名字叫Emma,来自德国。正好我一直打算换掉自己几个月前刚买的已经塌陷的席梦思,就正好入手了Emma的床垫。

(床垫拆箱)

在美国买床垫一般都要预约工人来上门安装,一个king size的床垫要两个壮汉抬着才能进来。Emma的床垫下单后是按正常包裹寄过来的,我居然一个人就可以抬上来。把密封的塑料膜用盒子里赠送的包装拆片划开后,很轻松就可以摊在床上,然后床垫很神奇的就像一个气球一样自己鼓了起来,变成了正常的尺寸和样子。


一开始我还有点不信任它,觉得这么轻又可以被压缩成小小一片的床垫,靠谱吗……睡了两个月之后,简直想给床垫烧高香。大大的提高了我的睡眠质量,和整个人的幸福感。

Emma的床垫睡起来觉得很凉爽,没有在普通床垫上躺一段时间之后的燥热感,支撑感也很强,不管怎么翻身都足够贴合身体。我喜欢面朝下睡,每次都能感受到床垫带来的安全感满满的承托力,让身体能迅速放松。睡了一段时间之后,真的再也没有出现过腰痛的问题!早上的情绪好了很多之后,一整天的状态都会变好。晚上一躺在床上,那种熟悉的踏实感出来,让我很自然而然就想放下手机去睡觉。



从Vipassana冥想回来后,我开始每天早晚冥想两个小时。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起,开始变得特别规律,我的睡眠状态也好了很多,用几个字来形容就是:轻松入眠,没有腰痛。床垫绝对功不可没。

后来做了一下检索,发现这个品牌的睡眠产品在欧洲拿过29项消费者选择奖。品牌每年也花费数百万欧元用于睡眠科技的研发,确实是体现了德国人的钻研精神和严谨度;Emma还有自己的睡眠科学实验室和专业的R&D团队,由德国神经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专家、工程师组成,专门开发和研究如何使睡眠更舒适。


比如说彻底改变了我睡眠质量的这一款Emma One床垫,有三层结构,最上面是属于Emma专利技术,可以缓解肩臀压力、调节温湿度的Airgocell高点弹性透气泡沫,是行业领先的科技。这种泡沫有50%的含气率,可以自动循环空气;我每次躺下感受到的凉爽与舒适,应该就归功于这层神奇的Airgocell泡沫了。


床垫的中间层是记忆海绵,记忆海绵的特点是可以“记住”人的入睡姿势带来的压力,对床垫产生形状的影响,确保床垫的形状给人提供量体裁衣的支撑感。我看到Emma还会对床垫的分区支撑进行测试,确保人在躺下的时候,即使是侧卧,床垫的支撑依然可以让脊柱是直的(避免曾经困扰我很久的腰痛),可以说是非常专业了。

床垫的最底层是HRX泡沫,密度最大,支撑性最强,比较稳定,能给肩颈部位提供最好的支撑。

床垫的拉链外套是360度的,一人也可以直接拆下来清洗,可以说是非常方便啦!面料也通过了欧洲纺织面料测试的一级标准,母婴人群以及敏感肌肤、易过敏的朋友都可以放心使用~

因为床垫的支撑性很强,不像以前的床垫使用时会塌陷,我白天还会在床上打坐冥想。Tifa小狗都很喜欢上来趴着,我冥想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安安静静地陪我。


总之这款床垫真的提升了我的睡眠幸福感,开始很期待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那种踏实放松,可以渐渐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都放下,一点点进入睡眠的状态。早上起来身体从沉沉的睡眠中醒来,大脑有种充足了电的感觉,胸口砰砰胀满了一种呼之欲出的能量,让我迫不及待开始这一天。



我的这款EmmaOne床垫国内也是可以买到的,目前已经开始享受618折扣了,到手价只有不到5千块人民币,很划算的折扣啦!而且Emma的床垫产品有100天免费试睡的保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复制以下淘口令打开:

淘口令 1.0¥2criXTnSu4U¥

(由于IOS14的系统设置问题,建议复制淘口令后粘贴到搜索栏搜索噢)







这两个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关注自己的感受,'trust your feelings' ——将生命的觉知从头脑对外部世界的解读,放到身体时时刻刻产生的真实感受上,往往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一直是一个太相信理性大脑的人,视情绪如洪水猛兽。每次当生活中的新情况出现时,我的大脑就像马达一样自己启动,开始分析、判断、决策……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接下来的一步要怎么走?

我没有意识到的是,我曾经无比依赖的理性大脑,其实一点儿都不靠谱。它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根本做不到我理想中的客观、理性、中立,而是时时刻刻通过情绪的滤镜,扭曲成各种样子。

如果我因为过去冲动装了阳台,这种后悔的情绪,会让理性大脑拼命帮我计划下一次阳台party时什么时候。

每次生活中有愉快的体验时,比如party、滑雪、旅行,我本能地想要更多,想尽快重复这样的体验,理性大脑就开始计划下一次要怎么玩了。

早上起床因为床垫不舒服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一天的工作要怎么做,本能地想快点去完成那些可以立刻带来满足感和刺激感的任务,把那些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看完的合同留到一天最后。

这些分析、判断、计划,在当时看来很有道理,可回顾过去的人生,没有一次不是让我偏离通往幸福和平静的轨道,通过理性的计算而不断加强最初的那种情绪。理性的大脑总是陷在时间的陷阱里,在“当下”产生的那个情绪,从未真正被消化掉

每一次拼命计划下一次阳台party的时候,我潜意识里都在强调“阳台要开party才有价值”,只是想让自己后悔自责的心好受一点,从未真正跟自己过去的不理性的决定和解。

每一次拼命寻找下一个刺激和愉悦的体验时,我甚至都没有好好享受当下的快乐,反而那种本能地、不知足的贪婪,让我会越来越对生活中的平凡充满抱怨,觉得自己只有出去玩才能快乐。

每一次因为清晨腰痛的起床气,决定把难的任务拖延一下的时候,心中面对艰难任务的不情愿,就会成倍增加。等到下午的时候也不愿面对,一拖再拖,迟早要做时,才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痛苦。

慢慢我才知道,大脑是那么地喜欢编故事。它会先给我自己构建起一套认知,来正当化我最初产生的那种情绪,把所有的不顺利都推到外界和他人的身上。再通过规划未来会发生的现实,要么是避免一个负面情绪的发生,要么是贪婪地想重现所有的积极体验

在这一次次构建、计划的过程中,我看似活得清醒而理智,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思考得头头是道,但一直是一个情绪的逃兵,无意思地去逃避或贪婪。

迈斯纳的表演练习,让我仿佛打开了心底被尘封已久的感官能力。我开始发现每一种情绪出现时,在身体上会有最丰富的反馈。专注在这种反馈之上,接受一切都只发生在当下,对未来的计划不应该被过去所束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经历和体验各种情感的过程,身体如同海边的礁石一样,浪潮来了又走,而它只是静静观察这一切。

当愉悦的体验出现时,不贪婪,不执著。在讨厌的情绪出现时,不逃避,不计划。在当下打开自己心灵内部的全部围墙,去完全地经历这一刻,出现在我身体里的,来自世界的礼物。

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才能永远轻松地活在当下,最大化这一次生命体验。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理睡眠质量
比管理时间重要1000倍的,是管理精力
晚上睡眠不足怎么办?4个方法,让精神“足”起来
为什么午睡醒来会有强烈的孤独感?
失眠并不可怕,掌握这6点,防止恶性循环或者抑郁症复发
管理好情绪,就能管理好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