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尹高朝|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四)第2篇:敢于亮剑的一代战将(9,10)

作 者 简 

 

 尹高朝,中国湖北人,生于1959年2月。大学法学和管理学双学历。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传记作家。党史、军史学者。毛泽东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文艺家协会理事、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红色历史文化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后写作并有多种著述面世。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老师们》《毛泽东和他的24位老师》《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周恩来和他的老师》《荆楚将帅的家国情怀》;《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系列丛书10部、《国是论衡》丛书11部、《从政镜鉴》丛书10部;大学教科书《防暴对策学》等共60余部,计2500余万字。其部分作品多次荣膺“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当代教育成果奖、金盾文学奖等全国性大奖。《毛泽东和他的24位老师》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栏目全书连载。

本书发行旨在传播红色文化,不以盈利为目的。图文由作者尹高朝先生本人提供,并经尹先生授权发布。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


卷一全部篇目相关链接

1.《一位军事奇才的悲剧人生

(1) (2)    (3)    (4)      

2.《党之元老  国之元戎

(1)(2,3)(4, 5)(6)(7) 
 (8,9)(10,11,12)(13,14) 
 (15,16) (17,18)

3.《从乡村“博师”到国家主席

(1,2)(3,4)(5,6)(7,8)
(9,10)(11,12)(13,14)
(15,16)(17,18)  
4.《无衔将军  “衔”在人心》

(1,2) (3,4) (5,6)(7,8)(9,10)

5.《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1,2) (3,4) (5,6)(7,8)

(9)(10,11)

6.《 “你回来就是胜利!”

(1,2) (3,4) (5,6) (7,8) 

 (9,10) (11,12,13)

7.《功勋卓著的一代战将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

8.《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上将》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卷二全部篇目相关链接

1.《从少林走出的传奇将军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

2.《毛泽东誉为“勇将”的将军》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

3.《从“红小鬼”到“大司令”》

(1,2) (3,4) (5,6) (7,8)

(9,10)(11)(12,13)(14,15)

4.《从开国上将到“文革”干将》

(1,2)(3,4)(5,6)(7,8)

(9,10)(11,12) (13)

5.《名垂军史的“旋风司令”》

(1,2)(3,4) (5,6)(7,8)(9,10)

(11,12)(13,14)(15,16)(17,18)

(19,20)(21,22)

6. 《戎马一生  功勋卓著》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

7.《从大别山走出的“泥腿子将军”》

(1,2)(3,4)(5,6)(7,8)

8.《大别山孕育的骁勇战将》

(1,2)(3,4)(5,6)(7,8)(9,10,11)

9.《身先士卒的开国上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

10.《一个战将的真正荣耀》

(1,2)(3,4)(5,6)(7,8)(9,10)

卷三已发篇目相关链接

1.《从洪湖岸边走出的独臂悍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

2.《“两弹”攻坚立奇勋

(1,2)(3,4)(5,6)(7,8)

(9,10)(11,12)

3.《享誉军中的“洋司令”

(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

4.《朱德赞扬的“有功不居功的人”》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

5.误入歧途的“五虎上将”

(1,2)(3,4)(5,6)(7)(8,9)

(10,11)(12)(13,14)(15)

6.从“红军娃”到共和国上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

7.最高统帅部的军事“高参”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

8.德高望重的开国中将

(1,2)(3,4)(5,6)(7,8)(9,10)(11,12)

9.铁马金戈入梦来
(1,2)(3,4)(5,6)(7,8)(9,10)(11,12)(13,14)(15)

卷四已发篇目相关链接

1.《战火中打造出的“不世将才”

(1,2)(3,4)(5,6)(7)

2.《敢于亮剑的一代战将

(1,2)(3,4)(5,6)(7,8)

相关评论与解读文章链接

解读《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

献给共和国将帅与革命战士的赞歌

湖北卷 · 卷四

主编:尹高朝   副主编:范从政 尹烁勋

第四卷 · 第2篇

 ◆ ◆ ◆ ◆

敢于亮剑的一代战将

——开国中将王近山

◆ ◆ ◆ ◆


第四卷 · 第1篇

战火中打造出的“不世将才”

——开国中将程世才

一、头次上战场,便经历生死考验

二、经四年征战,由战士擢升军长

三、枪林弹雨中,冲杀出勇猛战将

四、毛泽东夸赞:这个军长很年轻

五、长征再西征  《万里征途》记忠诚

六、漫漫征战中,继续为国立功勋

七、一代将星落,千秋功绩后人评

已发章节目录:

(1,2)(3,4)(5,6)(7)

第四卷 · 第2篇

敢于亮剑的一代战将

——开国中将王近山

一、“亮剑将军”出红安

二、“你是成吉思汗的后人!”

三、“娃娃连长”从此有了个绰号“王疯子”

四、“徐帅之勇、刘帅之谋、邓政委之断”

五、“柔情猛将”

六、刘伯承巧言点拨,进“红大”猛虎添翼

七、毛泽东“赐”他新外号——“吴下阿蒙”

八、“个性将军”

九、解放战争中,不断给 “刘邓”首长以惊喜

十、巧攻襄阳,中原战场创造辉煌

十一、追歼黄维兵团,奇兵剥敌三层皮

十二、胜利前夜,家门遭遇不幸

十三、赴朝作战“先哭后笑”

十四、“亮剑将军”的情感悲歌

十五、从辉煌跌落尘埃的人生曲折

十六、爱将辞世,小平字斟句酌审悼词

已发章节目录:

(1,2)(3,4)(5,6)(7,8)

 第二篇 · 第9节


解放战争中,不断给 “刘邓”首长以惊喜

 王近山常说,“刘邓徐”首长是教他打仗的老师。
 可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近山不愧为一位聪明的“学生”,在解放战争打响之后,他不断地给自己的“老师”们——“刘邓”首长以惊喜。
 1945年11月,太行军区的部队新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王近山调6纵任代司令员
 据说,他当这个代司令员,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帅刘伯承“偏心简拔”的结果。开始,中央军委内定当年选拔王近山当红28团团长的“老军长王宏坤为第6纵司令员,刘伯承司令员硬是“偏心”,半说服半抗命,“逼”着军委把这个位置“给”了王疯子。
 不管这是不是事实,但王近山却是“很争气”,两仗就把第6纵队这支地方部队打成了正规主力军。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一手撕毁停战令,以25个旅围攻中原解放区,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
 7月下旬,第6纵队奉刘伯承之命出击陇海线,消灭陇海路上兰封之敌。
   这是6纵打的第一仗。
 此时,第6纵队组建起来不到半年,除了第46团是原红25军特务营发展起来的老部队外,其余多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太行山根据地的那些“分区部队”,也就是说,多是山沟里“蹦跶”的地方部队。地方就是地方,与天天作战的正规主力部队相比,战斗力有着巨大的差距。
 然而,他们这次要攻打的兰封城,却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是陇海路中段的重要城镇,城垣上有碉堡和掩体,四周城墙一丈多高,墙外有壕沟。
 王近山要带着这支刚刚由地方部队组建起来的人马,去打下敌人坚固设防的兰封城,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内部都有许多人对此抱有怀疑。
 但刘伯承坚持说:“是龙是蛇,让他王疯子到兰封城下见分晓去吧!”
  在出击陇海线前,第6纵党委在部队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工作,并提出了“全力以赴,坚决打好第一仗”的口号。
 王近山亲自向团以上干部作动员。在大会上,他说:“6纵在刚组建后有的仗没打好,外边有人讲风凉话,说'吃9块半的还不如吃6块半的强!”此时野战军每月菜金9块半,地方部队6块半,此话意思不言而喻。接着,他问手下将领们:“你们听到没有?”
 他手下都是些旅长、团长,个个手下还带着一大拨的人马,听了这话,又被代司令员这么反问一句,都觉得没面子。但没等他们回答,王近山把手一挥,大声地说:
  “这个话,从今以后决不能再听第二次了!大家一定要为野战军争光,为6纵争光,用实际行动,打出野战军的样子。”
   说罢,他大声说:“散会!”就走了。
 他手下这些旅长团长,只听了这“吃9块半的还不如吃6块半的强”的风凉话就散了会,响鼓挨了重锤。回去后,个个召开动员会,会上,旅长、团长几乎是嘶叫着:“今后打仗再也不能给人家留下话把子!一定要坚决要打好这一仗!”
 而旅、团政委则是强调又强调,说:“我们现在是野战军了,野战军就一定要有野战军的样子,打仗一定要全力以赴,坚决打好第一仗!”
 战士们纷纷受到感染,个个表决心,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护野战军的荣誉,维护第6纵的荣誉。
 战前吊起士气,这是强将带兵的高明之处。王近山做了第一步后,立即为打好初战、力争全胜做军事准备。
 因兰封城内守军兵力部署尚不清楚,他竟然派第17旅参谋长赖光勋,化装成敌兵潜入纵深的兰封、考城侦察。一个堂堂的旅级干部在他手下成了侦察兵,并且化装成敌兵,一旦识破或被抓住,这责任就是王近山也背不起!
 但强将手下无弱兵。赖参谋长摸进兰封城,“混”了3天3夜,硬是把守敌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什么主力部署在城北呀,兰封保安团、伪专署地方武装有多少兵力呀,就连守军第55师第74旅第220团部队还少一个第1营等等,什么都弄清楚了。
  取得了兰封敌情、地形的第一手材料后,王近山采取第三步,秘密、突然行动,向兰封城发起进攻。
 城内战斗很快结束,城内敌人悉数被歼。之后,王近山又亲自组织第17旅集中兵力,攻打兰封车站。战至下午,全歼车站守敌第220团一个营及地方保安团一部,缴获坦克11辆和大批军用物资。
 这一仗,第6纵队全胜,首战告捷。
 在这一仗中,6纵以极少的伤亡,却缴获了一火车军火和火车站几仓库的物资,战士们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巴,死命往自己的子弹袋填子弹。结果,每人身上几十斤,全是沉甸甸的战利品,且还是一蹦三跳的。 
 第3纵第8旅负责打援,旅长马忠全见6纵缴获这么多的战利品,也眼红得不得了,借口“让部队帮着运送到后方”,趁机往自己怀里“揣”,结果贪心的战士们装得太多,身上太沉重,竟然耽误了回程时间。而旅长马忠全因“没及时回防”,被野战军司令部大剋了一顿。
 其他兄弟纵队见6纵小老弟发了“大洋财”,羡慕得口流得老长:“嗨!6纵命好,上去就逮着个军火库,那还不撑死啊!”  
 兰封大捷,年轻的第6纵队参加解放战争打的第一仗,就大大露了一回脸。王近山这次成功的“纵深渗透奇袭战”,为6纵赢来了喝彩。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使部队得到了锻炼,兵员得到补充,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也进一步提高了。
 事后,有人说:“这王疯子的第一场硬仗,就给领导争了脸。”
 刘伯承指挥的陇海路战役,在蒋介石肋下捅了个大窟窿。蒋介石立即命令哼哈二将——徐州的薛岳、郑州的刘峙,以14个整编师,共30余万人,向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齐头并进猛扑过来,企图一举围歼刘邓大军主力于定陶、曹县地区。
 情况十分严重!在此危急之际,刘伯承决定诱敌深入,使其在运动中形成孤立或薄弱部分,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薛岳、刘峙果然中计。刘峙的西路主力整编第3师中将师长赵锡田是黄埔一期生,与刘峙有师生之谊,这次却想与老师争头功,凭借机械化的优势,远远跑到同伙前面。
 整3师孤军深入进到了定陶西南大杨湖一带,赵锡田不知已经中计,却狂妄地说:“不用两个礼拜,我就把刘伯承赶上太行山!”
 刘伯承决定在定陶把这个“狂徒”拿下。
 这本来是盘好棋,可一接触,整3师前锋第59团凶狠疯狂,各纵队几乎从没见过。据说,几个司令员与敌一交手,一下子“心都瓦凉瓦凉”的了,因为凶猛的第59团后头还跟着一个师呢!
 刘、邓首长召集各纵队干部开会,征询众将意见,刘伯承问:“如何打?谁来打?”
 此时几个纵队刚打完出击陇海路战役,急需休整,而此敌又异常凶顽,这一仗困难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因之,对于主帅的问话,一时竟然无人应答……
 邓小平政委问在座诸将领:“我们是坚决消灭敌人,还是背起背包回太行山?”
   还是无人应答。
 刘伯承此时气魄也有些受挫,正犹豫时,王近山“呼”地一声站了起来,跳出来“撒疯”了:“别人不打6纵打!大不了打折了我当连长,老杜(指政委杜义德)当指导员。”
 说完,他当场又要求承担打整3师主力第59团的最艰巨任务:“我来啃第59团这块硬骨头。”
   王近山这一“撒疯”,其他诸将马上也激动起来,到会的人个个都热血沸腾,纷纷请战。
 “王疯子”这一撑局,刘伯承也下最后决心,作出了各纵队合力聚歼整3师的作战部署。
 战役打响后,第59团真不是块好啃的骨头!它是王牌整3师的主力王牌,全是来自湖南衡阳的“蛮子”,曾赴缅甸对日军作战,号称“衡阳铁血团”,不仅装备精良、骄横不可一世,还有飞机、坦克配合,打起仗果决顽强,战斗力凶猛。
 王近山先后投入第7个团的兵力攻打它一个团,还是力难胜敌,打得十分艰苦。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连身经百战的刘伯承都坐不住了,来到了第6纵队前方指挥所亲自指挥。
 王近山一见这里不需要自己,立即下到第17旅指挥所。随即,第6纵的旅长下到团指挥,团长下到营指挥,各级指挥员全靠前指挥。
 即使这样,仗还是打得惊天动地,险象环生。
 紧要时刻, 邓小平政委亲自给王近山打电话说:“这一仗打得好,我们就在冀鲁豫站住脚,打不好就背起背包回太行山!……”
 在激战中,主攻旅第18旅旅长肖永银实在顶不住了,摇响了王近山的电话:
  “司令员,部队伤亡太大,请求支援!”
  “好,我给你一个团。”王近山答应了。
 肖永银高兴地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差点跳起来了,望着就要冲上来的敌人,一拳打下去:“再添一个团,看我不把你们这些王八羔子全揍趴下!”
 一会儿,第17旅第50团团长马宁奉命率部开到了。肖永银像见了救星似的伸出双手迎住了马团长:“欢迎欢迎,你在第54团左侧投入战斗,……”
 就在他交代任务时,第50团马不停蹄地从他身后开进,没说几句,队伍就过完了。
 肖永银以为自己打混了脑,看花了眼,诧异地问:“马宁,你多少人?”
   “80人。”
 天哪!一个团的援兵只有80人!
 原来王近山也已经打到了快“倾家荡产”的地步了。
 正在这时,刘伯承发出了总攻的命令。第2纵队、第3纵队和第7纵队全部行动起来了。大杨湖一片海。6纵将士奋勇突入村内。
 敌第59团几经拼杀,终于势头垮下去了,随即拼命挣扎,在村外之敌和坦克的接应下,疯狂向外突围,企图逃命。
   在村内混战时,王近山又从第17旅抽出一部兵力阻击敌援兵。
 第二日拂晓,6纵有6个团攻进了血腥熏天的大杨湖村,终于将第59团团部和残敌压缩在村内一片院落里。
 这时,王近山已下决心要干净、彻底全歼第59团,对手下各旅旅长说:“要寸土不让,一个都不准跑掉!”
 第59团终究也是与日本鬼子较量的赢家,现在与年轻的6纵拼杀,岂肯轻易言败!随后,逐屋逐墙的争夺战空前激烈。6纵伤亡也很大,弹都快打光了。
 突然,第6纵指挥所电台收听到第59团代团长吴耀东气急败坏地用明语向上级呼叫救命,说:“我们顶不住了!最多只能坚持15分钟!再不来援兵,我就自杀啦!”
 王近山立即对各旅旅长说:“熬过最后15分钟,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了!”
 随即,他把纵队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全都组织起来,投入了拼死决战!突然,一发炮弹落在离他身边不远的地方,一位参谋背上被炮弹片划破,血流了满地。但王近山毫无惧色,继续指挥。
 在这最后的时刻,英勇的第6纵终于将整3师最强的主力第59团这拨“衡阳英雄”“血吞”,敌代团长也被活捉了。第6纵队为全军追歼整3师撕开了豁口。
 第59团一被消灭,整3师阵势大乱。敌师长赵锡田率残部赶紧逃跑。
 各纵队乘胜围追堵截,全歼了整3师,一心 “争头功”的师长赵锡田被活捉。
 整3师被歼灭,牵一发而动全身!东西两路蒋军见嫡系整3师都被消灭,惊惶后撤,薛岳、刘峙全线崩溃。
 定陶战役,以解放军胜利而告终,冀鲁豫战局稳定了。蒋介石在懊恼之余,将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参谋长赵子立撤职。
 延安喜闻捷报,欢欣鼓舞。4天后,《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蒋军必败》的社论,称:“这是继中原我军突围胜利与苏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三个大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军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定下来了。”
 毛泽东则亲自拟稿,致电刘伯承祝贺胜利, 予以嘉奖;中央军委把定陶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一个范例。
 对于第6纵队和王近山来说,定陶之战和前次的兰封之战,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这两战尤其后者把第6纵终于打成了一支劲旅。后来,将士们说:“王司令员勇敢、果断、聪明,打起仗来充分显露出他的才干,没人不佩服。第6纵队这支英雄部队,就是他带着打出来的!”
 定陶战役,毙伤俘敌17000余人。这次歼灭敌整3师,晋冀鲁豫野战军创造了“首歼一个整编师”的军史记录,如果稍迟一点,这创记录的事儿可悬了,那就让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候着了。
 因此,当刘伯承后来听到粟裕在淮海战场歼敌一个师时,连声说:“幸好幸好!不然纪录就是粟裕老弟的了!”

 第二篇 · 第10节


巧攻襄阳,中原战场创造辉煌

 1948年6月,解放战争正打得难解难分。

 此时,王近山受命率部在唐河休整,眼看兄弟部队打得热火朝天,而一向担任主攻任务的第6纵,却被“撂”在一边休息。6纵指战员们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请求参战。
 王近山再也坐不住了!

王近山(桌旁站立者)在做战前动员
 其实,刘邓首长心中对此早就有所安排,王近山率领的第6纵,是到关键时刻才奇出的“边车”。何时出“车”,只等战机的到来。
 所以,当王近山找到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联名发来再次请战打襄阳的电报时,刘陈邓只是回电说:“北线已攻占开封,正部署下一战役。你们应大部监视敌主力,好好休息,并加强对襄樊的侦察。”
 打襄樊的时机终于到来。刘陈邓选择了豫东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刻——7月2日,下达了作战命令。
 这一天,正是华野歼灭了区寿年兵团,猛攻黄百韬兵团的日子。
 几天来,蒋介石在中原地区南北两线的7个兵团,全部陷于激战之中,欲“拔”不能。乘此良机,我军一举攻占老河口,揭开西面襄樊战役的序幕。
 襄(阳)樊(城)隔江而望,自古为战略要地。地理位置处于汉水中游湖北西部,为豫陕川鄂四省结合部;从军事上讲又是蒋介石的顾祝同、白崇禧、张治中三大军事集团联合防线中最大的薄弱环节——汉水区,襄樊正居此区中心。如拿下襄樊,不但斩断了敌人几个军事集团的联系,而且可直接威胁武汉,进而南渡长江,西入四川。
 襄樊守敌为反共宿将康泽所部。
 刘陈邓在中原的策略,把蒋介石和“华中剿总”司令官白崇禧搞得晕头转向。他们从各方面得来的情报都说,刘伯承所有主力部队都已东赴豫东战场,西面的老河口、襄樊一带平安无事。康泽见东面战场打得热闹,自己防区风平浪静,乐得逍遥。
 7月1日是他的生日,于是其属下便为他摆宴席,唱堂会,大搞祝寿活动。
 正当这些国民党的官员们酒酣耳热之际,情报处长董益三忽接报告:老河口附近发现共军!
 康泽闻报大为吃惊,急令:“查实!”
 调查的结果是,老河口一带不但有共军,而且还像是共军的主力部队。
 7月2日,粟裕所部在中野部队的协力配合下,歼灭了区寿年兵团,俘虏兵团司令区寿年等人。豫东战役胜利结束。刘陈邓电令王宏坤、王近山率第6纵、陕南第12旅、桐柏第3分区等部,发动襄樊战役。
 当晚,6纵自唐河地区出发,一昼夜急行军150华里,迅速隐蔽接近敌人,突然发起进攻,于夜里12时,解放了老河口。
 这是襄樊战役的第一阶段。
 守敌仓皇逃往谷城。我陕南第12旅于3日晚歼灭该敌第163旅,俘旅长以下1800余人。桐柏第3分区歼敌第163旅辎重营。
 7月4日,桐柏军区第28旅包围了樊城。其余各部,沿汉水南岸抵达襄阳城郊。
 襄樊战役第二阶段开始。
 刘陈邓命令:6纵司令员王近山统一指挥各部队,夺取襄阳城。
 王近山接受任务后,十分高兴。
 到达襄阳的当天,王近山就带着各旅干部和主力团的主官,到离襄阳城西4公里处的小山头——万山去看地形。
 襄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铁打的襄阳”之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襄阳之所以称之为“铁襄阳”,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北、城东紧临汉水,形成天然屏障;城南和西南群山耸立,有凤凰山、羊山等高地,地形险要,可控制城南和城西的道路;襄阳城四周筑有高3丈、宽2丈的石头城墙,城墙外有深丈余,宽三至四丈的外壕。襄阳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说它是铁打的襄阳实不为过。
 国民党占领襄阳后,在城壕外密布铁丝网,在城垣及南面大山上构筑了坚固的地堡、碉楼,城垣四周遍布地雷,在国民党守军眼里,襄阳简直就是固若金汤。
 6纵主官们边看边议论,襄阳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东、北面为汉水包围;南面大山工事密布,俯制城郭;唯一能进城的西面通道又为西南面大山上下火力严密封锁。到底从何着手攻城?真是一个难题。

襄阳外围地形图
 王近山看得很仔细,足足看了两小时后,叫大家回去考虑,明天召开旅以上干部会,研究攻城方案。
 在详细勘察了襄阳外围地形和敌人的兵力配置后,整整一上午,王近山将自己关在纵队指挥所里,对着地图,苦思对策。
 从历史上看,由于襄阳的地形特征,打襄阳都是先攻取大山然后攻城。国民党防守襄阳也是依托大山的阵地和工事。如果我军撇开大山,国民党就会失去优势,局面就会改观!
 想到这,王近山的思路豁然开朗。他决定打破惯例,不攻唯一能进城的南面大山,反常用兵,撇开大山,另辟蹊径,从山下走廊直捣西门,攻破襄阳!
 第二天,王近山问参谋处长贺光华:“敌人有些什么远射程炮和重炮?”
 贺光华回答:“除82炮外,威力最大的就是8门107口径的重迫击炮,大家叫它化学炮。”
 王近山又问:“敌人大山上的火力,能不能封锁住我们通往西关的道路?”
 贺光华走到地图旁,指着位置对王近山说:“几个主阵地上的火力,都被下面小山挡住,对我威胁最大的是下面的真武山、琵琶山。”
 王近山想了想,决断地说:“看来这两座小山是非攻不可的了!”他见贺光华有些疑惑,才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说:“历史上打襄阳,都是先夺山,后攻城,这是自然环境所决定,当然有一定道理。现在蒋介石、白崇禧、康泽也都是按这样的思路设防的。”
 王近山有些激动地继续说:“这都是些老章法,陈旧、保守!我非要破一破不可,不搞老一套!”说着,他用左手指从地图上的大山一划,直指襄阳西门,又用右手把南面高地一隔,说:“我们要采取刘司令员'猛虎掏心’的战法,撇开西南大山,通过山下走廊,直捣西门攻城!”
 贺光华对改变原作战计划很感意外,有点犹豫地说:“那样打法,是不是有点冒险?会不会遭到城内外敌人夹攻!”
 王近山便从各方面向贺光华讲述了改变计划的理由,贺光华越听越有兴趣,最终表示,完全赞同。
 王近山“撇山攻城,主攻西门”的作战方案,很快报到野战军指挥部。
 刘伯承一向提倡指挥员动脑子、用智慧战胜敌人,此刻见此报告就笑逐颜开,他称赞道:“王近山养伤一年,好了身体,长了智慧,今非昔比了! 看来襄阳已是我掌中之物了!这个王近山,真机灵!”
 邓小平也欣喜地夸赞说:“王近山有两个难得:一是别人叫苦的仗,他敢主动要求打,这是勇;二是打硬仗有讲究,这是谋,二者兼得。”
 刘陈邓很快来了回电:“完全同意作战方案。睢杞已告大捷,白崇禧主力被钳制在周家口一线;对南阳王凌云,已派2纵前往监视和阻击。十天内敌援兵保证到不了襄阳,后顾之忧可完全解除,望按计划加紧攻击。”
 王近山看了电报后,立即作出部署:以第17旅一部攻占琵琶山、真武山,集中主力于西门实施主要突破;以第18旅待命插入东关,钳制敌人,分散其注意力;以第16旅为预备队;以陕南第12旅和桐柏第3分区部队继续佯攻南面大山,迷惑和牵制敌人。  
 9日黄昏,第17旅第49团开始进攻琵琶山,纵队调来四门山炮,摧毁了敌人的碉堡,开辟了进攻道路。
 攻下琵琶山后,扫除了进攻西门的第一个“拦路虎”。康泽甚为惊慌,调集兵力三面攻琵琶山,与我军激战终日而未得逞。
 第17旅攻下琵琶山后,陕南第12旅及桐柏第3分区部队,按照王近山的指示,采取夜摸手段,先后控制了南高地主阵地一部,迷惑牵制了敌人,保障了山下攻击部队侧翼未受敌人太大威胁,巩固了阵地。
 康泽看到我军从西面和南山节节进逼襄阳,感到形势严重,再次向蒋介石、白崇禧告急。
 白崇禧回电称:“当即放弃樊城,秘密集中,全力固守襄阳待援。”并告慰康泽:“已令7师等部取道来援。”因调兵需时间,要康泽“务须固守到22日”。
 康泽接电后,即令樊城守敌第164旅,全部渡过汉水,跑回襄阳,随即将襄阳四门紧闭,严禁出入,固守待援。
 王近山见敌人进入襄阳,即令桐柏军区第28旅解放了樊城,并架设浮桥,渡过汉水,绕到襄阳东南角,开辟了攻城基地,造成数面攻城,迷惑敌人的态势。
 王近山“声东击西”之计,果然成功地迷惑了敌人。
 白崇禧汇集了各方面情报后,于7月12日致电康泽称:“空军侦察报告,共军已架和正在架的浮桥有三座之多。”又见我西面、南面无动静,于是得出结论:“根据……等情判断,共匪向我西南攻击困难,损失重大,将转用部队向我东南攻击。除饬空军轰炸浮桥外,希注重加强东南面之工事及守备。”
 白崇禧的这份电报,引起康泽一伙的思维混乱。南门,外壕浅,工事差,又有2个团在大山上,解放军如攻南门,切断了与南山相连的唯一通道,山上敌人连水都喝不上,将立即陷入绝境。要是南山一丢,失去屏障,襄阳就完了! 而白崇禧的电报,正好使康泽认定共军不会进攻防守严密的西门转而可能全力进攻南门了。
 于是,他一面再向蒋介石告急,希望催促援兵快来;一面将城内总预备队六千多人,全部调往南门增强防御。
 敌人这一部署调整,更有利于我突破西门的战斗。
 正当敌人忙乱调整布防时,王近山又命令第18旅将东关阵地移交给桐柏军区第28旅,悄然从原路返回南山西侧,作为纵队攻城的总预备队,使自己手中掌握了强大的重点攻击实力。
 7月13日,第17旅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一举攻占了铁佛寺。同时还占领了近处的同济医院等地,全部控制了西关。
 康泽见我军已占了东、西城关,白祟禧的援兵迟迟不来,对战局失去信心。
 这时,野司电令各参战部队:“不许顾虑伤亡,不准讲价钱。于7月15日20时30分对襄阳发起总攻!破城歼敌,一定要获全胜!”
 王近山按此命令,部署如下:第6纵,于西门实施主要突破。陕南第12旅和桐柏军区第28旅,分别从东北角和西南角攻城。各部会合地点为杨家祠堂康泽司令部。
 7月15日晚上8时30分,王近山发出总攻襄阳的命令。
 我军严密的火力,摧毁了敌人大部火力点。当残存的火力复活时,我机枪又予以压制,有效掩护了突击营冲过大石桥。
 第49团1营教导员谭笑林,带着夹击部队冲到了城下,工兵3次爆破都未炸开城门,幸而城门南边墙上有一豁口,为我炮火轰得更大了,部队就从这里搭梯子登城。
 城上敌人死命封锁豁口,并不断往那里扔手榴弹,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争夺战。梯子一次次被打断。第3排长李发科见此情况,就站在被打断的梯子上,让战友们踩着他的肩头登城。一颗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他英勇牺牲在城墙下。
 这时,七八架梯子同时竖起来,靠上城墙,部队纷纷登城。很快,我军攻上去了两个连队,谭笑林也登上了突破口,组织部队打退了敌人3次猛烈反扑。
 敌人一阵又一阵蜂拥上来,双方展了激烈的肉搏!
 正在危急时刻,擅长攻坚的第46、第50团的后续部队,多路登上城墙。顿时,喊杀声、枪声、手榴弹爆炸声,震天动地,我军像猛虎扑羊般向敌人压过去。敌人吓得失魂落魄,纷纷掉头逃命。
 追击部队高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大批敌人缴枪投降。
 经过彻夜激战,至天明时,城内守敌大部被歼。
 钟鼓楼敌人一个团顽抗到上午10点,仍拒不投降。
 王近山火了,命令:“用迫击炮轰!”
 敌人看见我军搬运炮弹,吓得赶紧打出白旗投降了。
 全城只剩下杨家祠堂康泽司令部还未解决。这是一座四进深建筑,围有高墙。院内四角各筑有十分坚固的两层碉堡。司令部中心筑有一座更为坚固的三层主碉楼。从司令官、副司令官的住室到中心碉堡有地道相通。敌人仗恃这些坚固的防御设施,妄图顽抗到底,等待蒋介石援兵到来。
 王近山召集几位旅长研究后,决定将捣毁康泽司令部的任务交第54团执行。
 团参谋长沈伯英,找来炮连副连长康清林,命令他带上连里的迫击炮、火箭筒和工兵,去炸毁康泽司令部的工事,为步兵打开冲锋道路。   
 康清林经过侦察,最后选定了一家茶馆,钻过墙去,摸到了康泽司令部墙边,用火箭筒摧毁了敌人机枪工事,又从正面以迫击炮平射,吸引了敌人火力。在连续爆炸声中,步兵冒着硝烟冲进了康泽的司令部。
 很快,康泽司令部被我全部占领。襄阳解放了!
 当突破襄阳的消息汇报到野司后,刘陈邓首长传来指示:“康泽不能抬来,要活的!”
 王近山命令各部:“一定要抓到康泽!”
 但是,部队在杨家祠堂内,一遍又一遍,翻腾了半天,就是看不到康泽的踪影。从各方面提供的情况证实,就在几个小时前,还有人亲眼见到康泽,难道他飞了不成?
 细心的第54团教导员要秉仁,把被俘的康泽卫士傅起戎找来,叫他带路,钻进坑道底层,终于抓出了国民党中常委、襄阳守军总司令、大特务头子康泽。
 7月23日,中共中央给中原局、中原军区、刘陈邓等首长和全军区指战员发来贺电称:
 庆祝你们在襄樊战役中歼敌两万余人,解放襄阳、樊城、老河口等七座城市,并活捉蒋介石法西斯特务头子康泽的伟大胜利。这一汉水中游的胜利,紧接着开封、睢杞两大胜利之后,对于中原战局的开展帮助甚大。尤其是活捉康泽,更给全国青年受三青团特务迫害者以极大的兴奋。尚望继续努力,为彻底解放中原而战。
 朱德总司令也来电称赞:襄阳的攻坚战是“小型模范战役”。
 党中央的贺电,极大地鼓舞了王近山和广大指战员的斗争意志。
 王近山和他指挥的部队在中原战场上,又一次创造了辉煌!
 各部队纷纷举行庆功会,表彰奖励有功单位和战斗英雄、模范。而王近山,却把目光投向了新的战场。

“在看”我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襄阳,疯子王近山不按常规、一反惯例,撇山打城后杀敌措手不及
刘伯承:5万对敌30万,谁来打头阵?众将默然,王近山:我来!
刘伯承为什么说粟裕下江南原因是因为他在确山没有打好
刘邓刚到大别山,主席电示:派3个旅去路西。刘伯承:时机未到
郭汝瑰质问胡琏:你和刘伯承住在一个村里,却让他跑了,作何解释
革命战士文占发,经历大小战斗几十次,先后荣获八枚勋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