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美是不功利

材料一:

电话里,于漪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预习】学校里的美育,请谁来谈

那天记者上门,于漪拿出两张《解放日报》——前两篇“美育访谈录”版面说:“仔细看了前两位所谈,伍必端教授从艺术创作角度,黄豆豆从社会普及角度,我的角度,又不一样。”

的确。美育,事关立德树人。学校,课堂,是国民教育与大众审美的从小培养场所、美育基本途径,基础性、重要性不可替代。

记者在2019年国庆70周年新中国首次授予“人民教育家”这一荣誉称号时,想到了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于漪。

【备课】91岁于漪准备上一堂美育课

她精心准备材料,在她随后讲述中,或为背景,或为案例,在记者眼前次第展开,导入适时精准,讲来行云流水。记者准备的29个问题,全在自然而然中,已被涵盖答了。

【开讲】我为什么对美育“非常自觉”

针对“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我提出“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基础教育阶段,我一直认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打得宽一点,以后可样样发展。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个教学里头非常自觉的一个思路。

我学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响。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我觉得,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培养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我就想到王国维。他最早从西方引进美育,认为美育是培养“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说智力的理想是真,意志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把教育和真善美联系起来。

【案例】怎样用好“世上最美的语言”

美好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大美无言。兰亭在那个地方很美,但没有王羲之去,就没有人的感受、人的认知。柳宗元讲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动听,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遨游在母语的丰富美感里,感到快乐,产生兴趣。动情,教师“披文以入情”,学生产生托尔斯泰说的“感情的传染”,就会升腾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动心,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构成心灵的最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正是思考”。

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语言,情感、精神、语言之丰富,文化内涵之灿烂,情意表达之细致、细微、细腻,令人叫绝。我们教各式各样的文章,一定要用美育的眼光来讲。

你看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我抓住文中这个艺术镜头,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都是湿漉漉的,眼前都是模糊的,但指向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这不是矛盾么?模糊表现无限悲痛,高举的手指着长征的方向,好像再加一个特写镜头,舞台上的灯慢慢暗下去,所有光集中在手上,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留给自己,交织起来写,整个草地在哭泣,为伟大的英雄品质唱哀歌,唱赞歌。

我上课常用戏剧、美术等艺术手法解读文本,使文中精神凸显出来。我们就是要教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教我们的革命文化,你用美育的角度切进去,孩子觉得是种享受。

【板书】教学力戒“失魂落魄”“魂不附体”

教师要进入文本,感受里头真的价值。人类创造文明,能传下来的思想结晶,一定伴随着真善美。文章绝对不只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背后是人的生命、思想轨迹。读文章是读人、读历史、读现状,读思想的起伏。教师自己没审美体验,抓不到文章的魂,上课就会失魂落魄、魂不附体。

【作业】请想想哪些现象其实是缺乏美育

美育,在有的地方,真是缺失得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所有学科里头,语文最直接指向人,跟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品德紧密联系,是陪伴人一辈子的。人的语言水平,就是他的思想水平、情感水平、道德品质水平。学校美育,立德树人。

(摘编自郭泉真《于漪:美是不功利-美育访谈录(三)》)

材料二:

太白最擅长的作品是乐府歌行,而乐府歌行用自由体译起来,又最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多译些《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类的诗,对于李太白既公道,在译者也最合算。太白在绝句同五律上固然也有他的长处;但是太白的长处正是译者的难关。李太白本是古诗和近体中间的一个关键。他的五律可以说是古诗的灵魂蒙着近体的躯壳,带着近体的藻饰。形式上的秾丽许是可以译的,气势上的浑璞可没法子译了。但是去掉了气势,又等于去掉了李太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古朴的气势!你看译成英文,成了什么样子?

因为自由体和长短句的乐府歌行,在体裁上相差不远;所以在求文字的达意之外,译者还有余力可以进一步去求音节的仿佛。

如果小畑薰良同韦雷注重的是诗里的音乐,陆威尔注重的便是诗里的绘画。字句的色彩当然最先引起陆威尔的注意。只可惜李太白不是一个雕琢字句、刻画词藻的诗人,跌宕的气势——排奡的音节是他的主要的特性。所以译太白与其注重词藻,不如讲究音节了。中国的文字尤其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种句子连个形容词动词都没有了;不用说那“尸位素餐”的前置词、连读词等等的。这种诗意的美,完全是靠“句法”表现出来的。温飞卿只把这一个一个的字排在那里,并不依着文法的规程替它们联络起来,好像新印象派的画家,把颜色一点一点地摆在布上,他的工作完了。画家让颜色和颜色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诗人也让字和字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

(摘编自闻一多《英译李太白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者邀请于漪来谈学校里的美育,是因为她是唯一获“人民教育家”殊荣的教师。

B.于漪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探索追求教育的美,与蔡元培、王国维等人的思想影响有关。

C.用戏剧、美术等艺术手法解读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D.英语很难译出李白近体诗的浑璞气势,可以作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佐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王羲之没有到过兰亭并作《兰亭集序》,人们就不会感受、认知到兰亭客观存在的美。

B.要想撰写“漫谈古典诗歌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发展”研究论文,可以查阅李白的有关诗歌。

C.闻一多认为关注诗的音乐美的小畑薰良比关注诗的绘画美的陆威尔更适合翻译李白的诗歌。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月、松、泉、石互相融洽辉映,也是紧凑到最高限度的文字。

3.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最不可能属于记者准备的29个问题的是(   )(3分)

A.于漪先生,您是如何看待美育对学生“完整的人”的塑造作用的?

B.于漪先生,您是如何从美育的眼光来讲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的?

C.于漪先生,要在教学中落实美育,对教师的素养有怎样更高的要求?

D.于漪先生,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高铁霸座等现象,是否与美育缺失有关?

4.材料一说文章绝对不只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材料二却认为中国的文字是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二者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5.一问一答、谈话纪实是访谈的基本方式,材料一却不是这样。请简要分析其文体特征及表达上的创新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A(“是因为她是唯一获'人民教育家’殊荣的教师”错)

2、B(A 项“人们就不会感受,认知到兰享客观存在的美”错:C项“更适合翻译李白的诗歌”错;D项“也是紧凑到最高限度的文字”错)

3.B(材料一是紧扣学校美育的访谈,不可能具体到某一课文的处理)

4,两者并不矛盾。①于漪老师认为文字是人类创造的文明,伴随着真善美传下来的思想结品,背后是人的生命、思想轨迹;读文章是以自己的审美体验读文章的思想。(2分,每点1分)②闻一多认为中国诗的文字靠“句法”表现诗意的美;诗人让字和字互相融洽,互相辉映。(2 分,每点 1 分)(如果答“矛盾”,回答有理有据可适当给分)

5、①材料一基木特征,访谈且有针对性、专题性、曲刑性。材料一针对“美育”曲型性热点问题,围绕学校美育这一中心,专题采访了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人民教育家’殊荣的于漪老师。美育,事关立德树人,学校和课堂是国民教育与大众审美的从小培养场所、美育基本途径,基础性重要性不可替代,富有典型意义和时代精神。

②表达上的创新:不同于一般访谈的一问一答,根据采访对象的职业(教师)特点,采用“预习。备课、开讲、案例、板书、作业”的课堂教学形式完成访谈内容,记者的问题自然而然被涌盖。被访者引经据典,引述诗文,运用了设问等修辞层层揭示美育不是功利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6 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1岁于漪破例受访: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那怎么行|美育访谈录③美是不功利
91岁于漪谈美育: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那怎么行(下)
艺术综合教育
【作文365】感生活之美,享灵魂愉悦
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教坛春秋】叩开学生兴趣的门扉 ——于漪教学艺术采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