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初升高语文衔接:古诗词鉴赏(统编版)
课程要求
古诗词鉴赏
《初中课程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高中课程要求》
1综合鉴赏诗歌内容
2鉴赏诗歌的形象
3鉴赏诗歌的语言
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精讲
Ø初中知识复习
1.赏析的诗词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托物言志、题赠送别、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等类型,以写景抒情类居多。
2.命题方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命题角度通常涉及四个角度,即形象类赏析、情感类赏析、技巧类赏析、语言类赏析。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热点,简单来说,就是景和情两个角度。
4.常考题型有:情感把握题、形象分析题、诗句赏析题、画面描绘题、阅读评价题。
Ø高中知识预习
【形象类题目技巧点拨】
²人物形象答题技巧
分析方法:
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²景物形象(意象意境)答题技巧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²事物形象答题技巧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字词类题目技巧点拨】
²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答题技巧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²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答题技巧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技巧手法类题目点拨】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语言风格类题目点拨】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2、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
【主旨类题目技巧点拨】
答题思路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
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二关乎作者情感。
三、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四、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
言少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尽可能利用最经济、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这一点,正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作为考生,自然要咀嚼这精练的语言。还要注意的是,这情感的丰富性也与诗的结构层次密切相关。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做题时善于切分结构层次,就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要点。如果是一句诗,可能有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两句(一联),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阅读与答题时,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意识,方能读出、答出丰富的情感来。
答题模板
1.情感概括题
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知识精讲
一.(2021·广东深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雨下得大,来得及时,荡涤世间尘埃,流露出诗人的赞美与喜悦之情。
B.第二句点明耕作的百姓无不为这场大雨而欢欣鼓舞,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C.颔联写上天降下的甘霖带来土地的丰收,隐含着诗人对上位者施恩于民的期盼。
D.雨过天晴,星斗灿烂,但是凉风吹进了轩窗,又给诗人带来了一丝落寞与惆怅。
2.本诗最后一联借“浮云”说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最后两句是说人一旦实现了抱负,就要像云一样悄然隐退,不求功名,不必留恋官场的知进退的人生态度。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又给诗人带来了一丝落寞与惆怅”错。“凉入轩窗枕簟闲”是说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尾联由“雨”转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需要雨时,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待雨下过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如此知进退呢?作者写雨,其实是写自己,作为政治家,希望自己像久旱时的甘雨一样,给天下带来好处,干一番福泽万民的事业。这是他对自己的期望。王安石做宰相期间,实行新法,企图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生产,富国强兵,种种愿望同他这首诗中的思想是一致的。此外,诗中也提出要功成身退,就像浮云一样:人们需要雨的时候,便来下雨;下过雨后,就不求功名,不再留恋官场,悄然隐退。王安石通过云的知进退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写作角度新颖独特。
二.(2021·广东湛江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客至”时群鸡斗争,诗人只好驱鸡上树后接待客人。
B.五至八句写父老携酒来看望我,表现了父老看重情礼,民风淳朴。
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巧妙地引出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
D.后四句诗写诗人为答谢父老而歌,“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父老泪流满面。
2.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人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杜甫这种情怀的?
【答案】
1.C
2.①诗人借父老之口,用“黍地无人耕”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②诗人用“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反映了时世的艰难,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动荡的战乱之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错误。“酒味薄”是父老斟酒的谦辞,而不是“诗人斟酒的谦辞”。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诗人借父老之口,用“黍地无人耕”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稍微年轻的人全都东征去了,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反映了时世的艰难,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动荡的战乱之中。
对点精练
一.(2021·广东茂名市·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颔联运用了拟人手法,“遍”、“稀”二字用得很好,写出山居环境的热闹。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2.“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
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3.本诗的后两联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1.C
2.D
3.①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②情:整首诗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写出山居环境的热闹”错误,“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选项ABC中“烟火”都是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
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描写元宵节时放烟火的情景,不是借代。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景物和情感的能力。
句意: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尾联描写夕阳西下之时,嫩竹又添新粉,荷花清新可爱,远处渡头一片喧闹,人们采菱而归近处人家炊烟升起的景象,嫩竹、红莲、炊烟、人家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居住山中悠然闲适,以及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
二.(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长相思令·烟霏霏①
吴淑姬
烟霏霏,雨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②催。
[注]①吴淑姬为湖州秀才之女,聪明貌美,被富家子弟强占,富家子弟反诬告她行为不轨,被关进监狱。郡守的宾客幕僚要求吴淑姬如能作词一首表白自己,便为她解脱。她便以此残冬景色为题写作此词。②塞管,塞外胡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霏霏,雨霏霏”写风雨如晦,气候极其恶劣,这恶劣的自然气候正是暗喻吴淑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B.“雪向梅花枝上堆”意思是梅花枝上堆满了雪,下一句很自然就问春从哪里来,这是从词人心底发出的呼喊。
C.“醉”和“睡”,不是实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说词人被一场官司打击得晕头转向,终日处在昏昏醉梦中。
D.词的下片中,“疏影横斜安在哉”一句运用反问,与上片的提问承接起来,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心情。
2.本词运用了类比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这首词描绘了深冬残雪中梅花的遭遇,并与自己受污受屈的不幸命运作类比,委婉地表达了渴望申诉,要求自由的心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运用反问”错误,反问是光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而此处“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是前问后答,应是设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类比”这一手法的特点。“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然后分析诗歌内容,找到有相似特点的两个对象,并进行分析。这首词中描绘了深冬残雪中梅花的遭遇,结合注释对作者的介绍来看,“吴淑姬为湖州秀才之女,聪明貌美,被富家子弟强占,富家子弟反诬告她行为不轨,被关进监狱。郡守的宾客幕僚要求吴淑姬如能作词一首表白自己,便为她解脱。她便以此残冬景色为题写作此词”,由此可知,作者的遭遇与梅花相似,所以作者将梅花与自己受污受屈的不幸命运作类比,委婉地表白了渴望申诉,要求自由的心情。
词的上片连用“霏霏”叠字,强调风雨如晦,气候极其恶劣。一团团的残雪无情地堆积到梅花枝上,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虽然明知冬天不会太久了,残冬一过,春天就要来临。但眼前这种烟雨、雪压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怀疑春天还会有么?不言而喻,这恶劣的自然气候正是暗喻吴淑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蒙受种种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对她的重压。她从心底发出“春从何处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临,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
词的下片憧憬获得自由后的美好情景:那时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从睡梦中醒来,绽开了绯红的醉眼。月亮出来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这种境界并不存在,现实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是以设问句提出的,这就与上片设问承接起来,并更进一步强烈地表达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后以“从教塞管催”作结,意思是:既然无情雪堆积在梅枝上,梅花无法展现她的美丽,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纷纷飘落也毫不怜惜,既然一切诬告不实之词象脏水一样往我身上泼来,我的冰清玉洁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让脏水继续泼吧,直至我窒息、消亡!这是出自愤愤不平的呼喊。所以说作者其实是将自己和梅进行了类比。
三.(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永叔见赠①
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②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③。
抠衣④最出诸生后,倒屣⑤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⑥岂宜蒙。
(注)①欧阳修写了一首诗《赠王介甫》,对王安石之诗文大力推崇,期许很高。王安石回赠此诗。②窥,指窥墙,《论语·子张》中记载:“子贡曰:'譬之官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③韩公,指韩愈。④抠衣,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⑤倒屣,来不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⑥贶(kuàng),赐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传道义之壮心有余,再去学文的余力不足,恰好与颔联呼应。
B.颔联写诗人纵然能达到孟子的高度却难及韩愈肩背,推崇韩愈更过孟子。
C.颈联写诗人拜谒欧阳修虽然在诸生之后,却常常得到欧阳修的特别相待。
D.全篇紧扣欧阳修的赠诗,表明作者的志向和理想,口吻谦谨,用语得体。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案】
1.B
2.(1)直接抒情。首联直言自己有传道授义的壮心,谦逊中透露出坚定、自信;尾联写自己唯恐暴得虚名,愧对欧阳修的赞誉,表达了恭敬谦逊之情。
(2)借典故传情。颔联借“窥墙”之典,说明自己愿窥孟子之门墙,无力学韩愈之文章,表达传道授义的坚定、自信;颈联用“抠衣”的典故表达对欧阳修的恭敬,用“倒屣”的典故写欧阳修对自己特别相待,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感激之情。
(3)借事传情。颈联借自己拜谒欧阳修在诸生之后却获其特别相待一事,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恭敬与感激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推崇韩愈更过孟子”错误。颔联意谓纵使有朝一日能够窥见孟子的门墙,但恐怕终生也难以望及韩愈的肩背。这并不是推崇韩愈更过孟子,而是呼应首联,将传道始终置于学文之前。若能窥到孟子门墙,于传道有所心得,恐怕已无余力在文章上向韩愈看齐。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直接抒情。
首联“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意思是“我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还是有的,但学习写作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传扬古代圣人和先贤的道义的决心和志向。
尾联“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意思是“我深感惶恐,怕以后自己浪得虚名,您赠给我的美好诗篇及崇高评价我实在不敢承当啊”。表达了诗人对欧阳修文坛泰斗的尊敬、钦佩与感激。
借典故传情。
颔联“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的意思是“他日能够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终生岂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愈?”,颔联借“窥墙”之典,说明自己愿窥孟子之门墙,无力学韩愈之文章,呼应首联,将“传道”始终置于“学文”之前,同样表达了传扬古代圣人和先贤的道义的决心和志向。
颈联“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的意思是“我和您的那些晚生后辈恭敬地来拜访您,却得到您极度重视与奖掖”,用“抠衣”与“倒屣”的典故,同时,借事传情,写欧阳修对自己特别相待,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感激之情。
四.(2021·湖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注)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黄州。是年冬,黄州大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雪后山光耀眼,马儿惊异,我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齿痕印上石阶。
B.颔联绘寺中雪景,东风误吹,诗人到长春苑欣赏梨花开遍,月光雪色辉映似白天。
C.颈联表白诗人对至洁白雪的呵护,以及雪后初晴、鸟雀欢鸣带给诗人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作者留连不返,寄宿僧榻,目的是要欣赏大雪融化之景,且待卧听融雪声。
2.《宋诗精华录》评价这首诗:“写山光,真写得出。”请简要分析本诗写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
1.B
2.一是写景形象。①想象、夸张自然。雪后山光耀眼,马儿惊异。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辉映总似白天。 ②拟人手法生动形象。“鸦雀弄新晴”,运用拟人手法。雪后初晴,鸟雀欢鸣充满生机。
二是感情真挚。全诗辞情明快,反映了诗人虽在贬斥之中,处境艰危,但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趣依然并不消减的积极乐观态度。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到长春苑欣赏梨花开遍”错误,长春苑谓帝王宫苑。应该是,诗人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作用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写景方面来看,这首诗以写景生动见长。首联写雪后到乾明寺,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颔联写寺中雪景,时正严冬,梨花不当开,故置一“误”字,这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由此看来,这里使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颈联“且看鸦鹊弄新晴”,想象雪晴之后,鸦雀戏弄于千树万树梨花间,尤其可人,这里兼有想象和拟人,以“弄”赋予“鸦鹊”人的情态。由此看来,写景很形象,如同置身于这一银色世界一样。
再看情感表达。由诗歌注释“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黄州”可知,诗人此时被贬,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情绪低落,尤其是后四句,充分抒发了他对这一至净至洁的雪景的热爱,反映出他的生活情趣。由此表现出,他即使在被贬的地方,生活态度仍然是积极的,并不以个人的遭遇介怀。
五.(2021·咸丰春晖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①诗
[梁]柳恽②
行役滞风波,游人久不归。
亭皋③木叶下④,陇首⑤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⑥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 ①捣衣:古时衣服质地较硬,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捶捣,使衣料柔软以便裁缝。②柳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南朝梁大臣、学者。少有志行,立性贞素,为政清静,人吏怀爱。③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④木叶下:化用《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⑤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地。⑥牖(yǒu)窗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出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实写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到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了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下”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实写来年春天”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可见是虚写来年春天。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本题题干中“见而嗟赏”的意思是叹为观止,即赞扬写得精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运用想象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
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
对仗。“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六.(2021·湖南邵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①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闽州等地。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二月,听说严武再度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同时,严武也来信相邀,诗人于是决定重返成都。“严郑公”即严武,广德元年被封为郑国公。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成都尹,故称“黄阁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诗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所见之状以及所虑之事。
B.颈联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对朋友的真诚信赖。
C.尾联“行路难”语意双关,“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D.诗人将欢欣与感慨融合,将瞻望与回顾同叙,更显出了思想情感的深厚。
2.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草堂现状的担忧。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也担心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
②喜爱新松,痛恨恶竹。从“恨不”“应须”可以看出,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
③生活安定的欢喜。“生理”,即生计。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轻松之情溢于言表。
④人世艰难的感慨。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一句“行路难”,感慨万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诗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所见之状以及所虑之事”错。根据标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可知,这里应该是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意思是: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意思是:新栽的松树恨不能快速地长成千尺高树,到处乱生侵蔓的恶竹应该斩掉它一万杆。从“恨不”“应须”可以看出,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故此总结:喜爱新松,痛恨恶竹。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意思是: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七.(2021·湖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庞佑父:一作佑甫,名谦孺(1117-1167),生平事迹不详,他与张孝祥、韩元吉等皆有交游酬唱。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大败金兵于采石江上,军民振奋。张孝祥闻讯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雪洗虏尘静”,笔调轻快,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采石之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消解了宋人痛失家国之恨。
B.“何人为写悲壮”二句,叙写欢庆胜利的情景。“悲壮”与“吹角”,上下相关联,渲染气氛,使一种充满胜利欢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C.“湖海”三句自抒襟怀,说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壮志但报国无门。面对关塞残破的风景,词人夜不能寐,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
D.全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融入词中,自然贴切,舒卷自如。
2.借典抒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思考本词下片借典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C
2.①表达自己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想当年周瑜在赤壁大战时年仅三十四岁,谢玄在测水之战时年仅四十一岁,他们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青壮之年。
②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愿望。
③表达自己对中原失地的怀念和收复国土的担忧。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测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的能力。
C.“报国无门”错。“湖海”三句说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心,渴望恢复中原,目睹山河之异,亟欲一展平生抱负。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没有提及“报国无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写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都是作者所崇敬的历史人物。想当年年仅三十四岁的周瑜在赤壁大战,年仅四十一岁的谢玄在测水大战,他们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青壮之年。此处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词人写周瑜和谢玄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残照;同样,谢玄杀敌的测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此处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际上并不多,因而词人不禁触景伤情,引发内心无限的愁绪。此处用典表达词人对中原失地的怀念以及对收复国土的担忧。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此处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愿望。当前江淮失地还没有收复,词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战场,为国效力,一展平生抱负。故此处用典表达了词人渴望建立功业、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八.(2021·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①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②论③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④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秦所筑城名。龙堆:白龙堆的简称,指沙漠。②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全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③论:表露,倾吐。④元戎:犹主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律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遥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B.额联的“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表达出对远人的担忧与牵挂。
C.颈联的“论”和“笑”都用了拟人手法。上句借用回文诗的典故,抒写思妇的悔恨之情;下句写思妇感到自己被嘲笑时的愤懑不平。
D.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点明新春佳节,描绘生意盎然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巧点题旨“春思”。②与下文中几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与额联的“层城临汉苑”相呼应。③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闺妇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并自然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上句……抒写思妇的悔恨之情;下句写思妇感到自己被嘲笑时的愤懑不平”错,上句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写出的是思妇对征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楼上花枝笑独眠”意思是“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本句寄托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并没有表现出思妇的“悔恨之情”“愤懑不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此类试题一般从诗句的内容,手法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答题时注意诗句的位置,此题诗句处于诗歌的开头,从内容看,“莺啼燕语报新年”,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点明时间是新春佳节,描绘了春天黄莺悦耳的啼叫,燕子归来,燕语呢喃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就是听到莺歌燕语,思念之情“打起黄莺儿”无理地被触发,巧点题旨“春思”。
从结构看,本句与颔联的“层城临汉苑”相呼应,在新年之时,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已飞到丈夫的身边。
从手法看,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闺妇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并自然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与第二句中几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九.(2021·武冈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①
戚继光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②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③?独将羸马立斜晖。
(注)①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描绘了前往塞北途中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莲勃的优美景象。
B.颔联刻画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形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
C.诗人眼里塞北和江南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对塞北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意。
D.诗歌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前四联写前往塞北途中所见之景,郁葱、肥、出、飞等词写出蓬勃生机;“何相似”表示江南、塞北都是要守卫的国土,表到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②“总未归”写作者十年在外而久未归乡;“惆怅”“立斜晖”尽显作者心怀,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体的,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非常相似”“流连忘返”理解错误,作者还没有到达塞北,所以不能说“流连忘返”;由“何相似”可知,塞北、江南都不是家乡,但都是作者守卫的国土,也都是作者热爱的祖国山河,所以不能说“非常相似”。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前四联重在对景物的描写:绿树葱茏、水清谷幽,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动人景象,如此秀的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
其次是思乡的惆怅。由“未归”“惆怅十年”“独”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十多年在东南沿海抗倭,久未归乡。此时,作者有多么热爱祖国就会有多么思念家乡,这是一种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的情怀。
十.(2021·湖南娄底市·娄底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二首诗,回答各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南征》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
B.“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C.“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D.“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
2.《南征》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
【答案】
1.C
2.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错误,《登高》表达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可见作者正漂泊异乡,远离家乡,为了躲避战乱,只能在他乡“偷生”,表达了浓浓的羁旅之苦、思乡之苦。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自己此时年老多病,征战他乡,表现的是对自己年老多病之苦。
“未见有知音”,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表现了自己孤独与无人赏识的痛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歌鉴赏-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详解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十)古诗词曲鉴赏
2015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1
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解答
明确考向,规范答题 | 2020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古诗词鉴赏汇编(详细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