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记忆的规律:意向律与联系律

二、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规律包括:意向律、联系律、干涉律、强化律

1、意向律

(1)、记忆目标的时间要求越长,记忆效果越好

心理学家们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熟记两篇难度差不多的文章,同时告诉他们,第一篇文章第二天要检查,第二篇文章两星期后测验,实际都在两星期后测验。结果发现对第二篇文章的记忆成绩好得多。原因就在于,第一篇文章识记目标的距离短,第二篇的则距离长。

实验说明:

提出长期期记忆要求的,记忆保持的时间长;反之,效果差。高尔基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话,对我们探讨的记忆规律也具有指导意义。

掌握这规律,我们应当在平日学习或工作中,根据识记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对自己提出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记忆要求,以提高记忆保持的效率。当然,有些事物只需短期记忆,可能是三五天,也可能是十天半月,比如“老师说下周要进行手抄报比赛”之类的事,就完全没必要提出过长时间的记忆要求。

(2)、记忆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

您的学习和记忆仅仅为了应付一时的考试,可能一出考场,您的知识已大半重新忘却;如果您认定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是为了将来更崇高的目标,比如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或者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您选定了文学家,那您对“语文”以及相关的人生世态知识一定学得比别人好,比别人多,比别人更有创见性。

因为,目的明确了,我们就可以督促大脑的有关细胞竭尽全力,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狮子是百兽之王吧,但它捕捉小小的兔子,也总是全力以赴。我们也应学“狮子搏兔也尽全力”的方法。全力以赴,是狮子成为百兽之王的秘诀。

(3)、在记忆活动中,自信心越强,记忆效果越好

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精神支柱。美国学者马尔兹认为:“你想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你想你能做什么,你就能做什么。”俗话也有:“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凡是记忆力强的,都必须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

心理实验证明,对记忆力的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人们可以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己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这就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记忆的能力,使记忆的积极性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这是十分可惜的。

所以,在记忆活动中,我们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而要坚定自信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记忆的确有无穷的潜力。

(4)、使人感兴趣的材料比使人厌烦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不是有人一再坚持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兴趣就像饭菜之香,可以引领饥饿的人找到生命的食物,找到人类精神的食粮。

凡是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事物,就易于记忆,保持长久。反之,惹人厌烦的东西,就像带臭气的食物让人难以下咽,甚至让人呕吐。

兴趣为什么能促进记忆呢?因为兴趣能使脑神细胞敏锐灵活,使脑功能保持最佳状态。兴趣还能使人精力充沛、斗志昂扬。这显然对增强记忆大有好处。

当然,兴趣记忆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但我们不能全凭兴趣去学习和记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兴趣化,那就适得其反了。正确的作法是:认真学习,端正目的,端正态度,深入钻研,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即所谓的:“知识是苦藤上结出的甜瓜。”

2、联系律

(1)、在记忆中努力加深理解,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讲,理解就是在已有联系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联系,并把新旧联系组成一个联系系统。巴甫洛夫说:“利用知识,利用获得的联系即理解。”

打个此方,就像手表盘上有“表针”和“刻数”,两者就像孤立的没有联系的知识,但如果“表针”在“电子”(理解)的指挥下,有节奏有顺序地运行起来,于是新的联系(时间观念)产生了,“手表”于是有了表示时间的意义。要是“表针”不动,“手表”还有用吗?

“理解“就像电子,可以使新的时间(知识)在旧的“刻数”上通过“表针"指示出来。可以说,没有“理解”,知识不但难以新旧联系,而且毫无意义。

理解的过程就是使识记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挂钩的过程。理解就是联系。就像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以自己做过实验,结果表明: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复习54次,而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6首诗,平均只需复习8次就能背诵。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认为:无意义的音节彼此孤立,无法形成完整的内容,所以不容易记忆;而有意义的音节彼此联系,表达了一定的内容,容易理解,因而便于记忆。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它外圆内方,内有方孔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方便绳串索连的,是为了方便携带的。有一个小故事:一位仁慈的国王想赦免两个罪犯中的一个,怎么办?他决定考智慧、优秀的可获赦免。他就让甲乙两人穿一身衣服,走进装满铜钱的财库,让他俩想方设法往外拿钱,谁在唯一的一次里带出的钱多谁就可以不死。甲、乙都又惊又喜,都想拼命往外多带钱。于是,甲脱下所有的衣料,装裹铜钱,装满了就疲蹒跚地又背又抱出去。皇帝知道了,请人点过铜钱数很满意。但左等右等,乙罪犯不见出来。原来,乙罪犯正在拆自己的衣料,又搓成一股股的绳索,将铜钱一枚一放小心地串成许多串......他花的时间比甲多,但是,他终于一次带走了比甲多得多的铜板.…显然皇帝不得不践诺释放了乙,且将乙所带走的铜板当作给他的奖励。

故事很简单,但道理值得思考:如将我们每天学到的知识比做一枚一枚铜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找到一些联系的理解的绳索来串连呢?

为了我们的记忆更有效,努力加深理解吧!努力将一个一个的新知识联系在旧知识的绳索上吧!

(2)、在识记中尽量利用联想,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十九世纪末美回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记忆的秘诀就是根据我们想记住的各种资料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联想。多种联想成了挂资料的钩子,有了这个钩子,如果资料掉了下来,就能再把它挂上去。”他把联想比作“钩子”,形象地说明了联想在记忆王国的作用。

人们的生活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联想是记忆活动的基础,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常常是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即当人们大脑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在某种相关的情况下,会浮现出与那一种刺激相类的事物来。如听见蝉声联想到游泳联想到某次大海的游玩;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又冻又饿又寂寞而引起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联想等等。人们正是靠这种联想把输入大脑的无数信息穿针引线,构成记忆的网络,当要提取时,只要提出一个,就可以钩出无数个。可见,思维中的联想越活跃越奇特,经验的联系越牢固,记忆效果就越好。

有些同学担心学习中的联想会搅乱原有知识的体系,造成混乱,比如政治题竟成了小说情节等,这是不必顾虑的。联想的目的是为了使知识更有趣味,更有条理,也让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参加进去的,绝不会混乱原来知识的。

当然,对原来知识你一点不能理解,那也就无所谓联想了。先有理解,后有联想。而联想越奇特越有助我们更快速有效地记住什么。

请注意,先训练词与词间的奇特联想,再训练词与句间的奇特联想,后训练句与句间的奇特联想。

(3)、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的材料的,效果好得多。

有意义的材料指那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义明确的材料;无意义的材料指那些枯燥的、单调的、呆板的,没有任何明确意义的材料。

比如下面是泰国首都曼谷的全称,共四十一个字,请你记下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致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

再请您背一首杜甫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够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上面的诗如果通过理解,就自然容易记忆了。也许您眼前浮现杜甫登高赏秋的形象,您心中再能体会一位忧国忧民的老诗人,一生奔波,飘泊孤旅的感情,您品味杜甫雄阔高浑的诗句,您就能以“哀”情来领悟这首诗的意境,而记忆起来自然比曼谷全称要更快速了。可见,有意义的材料容易与原有的知识结构挂钩,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产生兴趣,便于理解;而且便于运用各种记忆方法。

(4)、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记忆效果好。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说,听得再多也不如一睹为快。这说出了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直观形象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的事在我们生活中常有。比如有朋友想去拜访您,但从未去过,要您给他指点去您家的路线,您却住在某个交通不怎样方便的乡村,您一遍又一遍给他说怎么走怎么走,只怕他不一定找得到您家,但是把您说的画成一张路线图试试,就方便多了;尤其是您亲自带他走一趟之后,他会单独一个人再顺利地找上门去的。为什么?“百闻不如一见。”

形象的东西易于记忆,是因为,形象的记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人们总是先从感知开始,认识世界的。从没被火烫过的小孩,喜欢用手去摸火苗,被灼痛一次以后,他是再不肯去摸了。但是,您若一开始向他一百遍一千遍介绍火的危险,让他远离火,他却不一定听,起码要自己偷偷试摸一回。

据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对那些艰深抽象的东西,尽量使之形象化,便有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

(5)、识记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识记无节奏,无规律的材记忆效果好。

在学习中,大家经常背涌一些诗歌、散文、定理、公式等。在背诵过程中,可能每个人有个经验:有节奏、有韵律、朗朗上口的材料比较易背诵。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记忆规律。

有韵有节的材料“顺口,唱得出来”,同时,还能增加识记者的兴趣,引起大脑的兴奋,从而收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比如现代汉语常用的十二种修辞,要一 一记,常有遗漏,化为歌诀,就方便记忆了。如下:

反复反问有反语,借代夸张来比喻;设问拟人能对偶,对比双关排比句。

(6)、识记系统条理的材料比识记杂乱无章的材料的记忆效果好。

系统化的材料之所以易于记忆,原因在于系统化的过程就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这样就便于理解和记忆。系统的材料彼此联系密切,就像站排列队的兵,哪儿缺人,马上就能感觉出来。同时,系统化的材料便于提纲挈领地记忆,比如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可以避免忘了条款,即使暂时想不出,也自知该从哪方面去回忆。

据此,在我们的工作或学习中,就要多进行总结,使知识有一、二、三条的条理,而不是平铺直叙,显得混乱。这样系统处理过的知识,它们已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了,这将使分散的趋于集中,零碎的构成秩序,杂乱的形成条理。不但有利快记,而且有助牢记。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联系律包含有:一、加深理解,使材料充满新颖深刻的意义;二、展开联想,使材料富有趣味和明晰的条理;三、创造形象和声音,使材料活起来,走进我们的心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政治学科十大记忆方法--速读记忆方法
记忆学习策略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提高记忆能力
真正的高手,一直在用的十二种高效记忆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