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进与退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密在《陈情表》中写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确,人生中有无数个时刻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有时候,后退会使我们海阔天空……

请以“进与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准确把握话题关系,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进退中成就大气人生

进,是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无须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人性中一抹果敢刚毅的色彩……

退,是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一种如海般博大的胸襟,一种如天般淡远的心境,是人性中一抹恬淡灵动的色彩……

朋友,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无须优柔寡断,有进有退,方能成就大气人生。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修养身心。

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是深谙进与退的道理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在别人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他“退”到自身的哲学中,以“丰富的安静”成就人生的境界。而周国平先生并不是“出世”之人,他的作品写给自己看也写给别人看,他将其深邃的思想,深刻的智慧以灵动的文字传达给人们,与人们共享“文化盛宴”,他真正做到了“进”,所以他的安静是丰富的。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维护尊严。

外交家吴仪曾参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吴仪刚一落座,对方就不友善地说:“我们在和小偷谈判,”吴仪毫不留情地说:“我们在和强盗谈判。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在对方的侮辱面前,吴仪丝毫没有退让,针锋相对的回答是她对“进”作出的诠释。

回眸历史,巧妙地以退来维护尊严的先人也不胜枚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持竿拒绝楚国相位的庄子;“生为大汉臣,死为大汉鬼”的苏武在金钱权力的诱惑面前,他们果断地“退却”,维护了人格的尊严。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伟业。

他,有一颗博大的心,他知道有时可以“退”,对把自己扫地出门的府吏,他不计前嫌,许之以百金,并以礼相待。对令自己受胯下之辱的恶霸,他晓之以理,许之以无罪,并加封为官。

然而,他深知,有时绝不可以“退”。面对汉王的知遇之恩,他便许之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于是战场上有他奋勇直前、英勇杀敌的身影;官场上,有他正直不屈、扫除恶势力的劝谏。有进有退成就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干里之外”的一代名将。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大气人生!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自由性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话题”是作文的核心,写作时紧扣话题,首先要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

本题是话题作文,话题来自李密《陈情表》,李密曾经在前朝为官,如果答应当今朝廷,在新朝任职,会落得“事二主”的恶名,如果不答应在新朝任职,会被新朝皇帝杀害。进与退,都没有好的结局。于是,李密以祖母年迈需要奉养为由,先为祖母送终,再为朝廷出力。这样暂且获得了安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两难选择,如果抉择,将影响一生。

本题属于关系型作文离不了对话题关系的准确理解和必要的分析。要先选准一种关系作为确立立意的角度,不能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变换角度,造成文章思路的混乱。分析关系是必要的,但只能是基础,不能是主体,主体应是从这个关系出发,阐释自己对该话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的认识,这样的文章才有现实针对性,才有价值。比如,可以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进”与“退”,如何把握“进”与“退”的方法与尺度等。不能对话题的多个概念平均用力,要在兼顾所有概念的基础上对某个概念有所突出,这样的文章才有新意有深度。“进与退”的话题,可以把重点放在“退”字上,“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很好的立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

【参考立意】

1.进是进取,退是退让。懂得进退,方能成就人生。意思是:人要懂得能进取时积极进取,该退让时及时退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2.正确的进与退,不取决于想要进与退,而取决于应该进与退。知进退之术,可化险为夷;懂进退之道,则终身无祸。

3.进与退紧密联系、互相转化。退中有进,进中有退;进时当思退,退时当思进。该进时则进,否则会错失良机;该退时一定要退,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

4.进需要定力和毅力,退同样需要魄力和勇气。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进退得体,才是不变之道。进有高度,退有分寸;进亦不喜,退亦不忧。

5.进退须有度,在该退时前进,会头破血流;在该进时退缩,会抱憾终生。

【素材链接】

1.2018年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破裂脱落,驾驶舱的温度骤降至零下十几度,风流又大,很多设备显示不工作。英雄机长刘传建镇定果断,机组人员齐心协力,飞机终于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并且在落地的时候“再往前开一点”,为其他延误的飞机考虑。掌声、欢呼声,网友议论声不绝于耳。是啊,没有刘传建镇定勇敢的心理素质,没有他和机组的所有成员的责任担当,会有平安降落吗?会在降落的时候还考虑着其他飞机吗?刘传建及其机组就是我们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2.975年5月27日,一位叫罗则的队员为了保证向全世界完整展示五星红旗的效果,自己主动后退一步,从背面支撑国旗,宁让国旗挡住自己的脸,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珠穆朗玛峰顶,为国家争光,让世界记住了中国登山队的功绩。

3.刘传建进一步是英雄,罗则退一步也是英雄,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呼唤英雄。新时代的英雄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4.新时代领路人曾多次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看昨日,国家危难当头,英雄选择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英雄在革命年代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林则徐在国家危亡之日进行了虎门销烟,不仅使中国人民的身体免受鸦片侵蚀,更是振兴了人们的精神,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亲自率领部队与敌军抗衡,在以寡敌众的危难下,仍坚持奋斗,最终沉船,壮烈牺牲。试想,如果没有英雄们的壮举,中华民族何来今日!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子孙怎可无爱国之心?是中华儿女安能无报国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牢记范仲淹的这一名言,为伟大祖国,为天下大众,为“四化”大业而贡献青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史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革命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当时时刻刻想到国家,想到人民,为共产主义千秋大业而奋斗终生。

【行文结构】

分析材料,围绕话题,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标题是:进退中成就大气人生。文章开头两段,分析“进”与“退”的含义,第三段,提出论点“有进有退,方能成就大气人生”。接着,运用论据进行分析论证。文中列举了周国平、吴仪、陶渊明、韩信等人的事例,证明“有进有退,方能成就大气人生”这一中心论点。最后,“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大气人生!”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写法点睛】

话题作文审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审话题 (1)理解话题的内涵: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我们可将话题的含义由本义引向引申义、比喻义,这样不仅容易写,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以话题“试卷”为例,试卷的本义指的是考试时准备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经写上答案的卷子,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立意,就不好写。一个学生就用它的比喻义来写,“人生如同一张空白试卷,人生的试卷中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还有判断题、分析题,要你一一地去解答”,然后就此展开来写,写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并达到了相当的理性高度。(2)准确理解话题,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例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一个学生写考试作弊后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显然只写了诚实,这就偏离了题意。 

2.审材料或提示语   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都设计了一段材料语或提示语,是为考生理解话题意旨而创设,对话题的意旨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能帮助考生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审题时要对这些材料语、提示语认真研读,准确理解其意义、作用。例如下面这则以“自由与不自由”为话题的材料: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考生在审读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沙漠、自由、不自由、选择等.其中的沙漠比喻困难、坎坷、逆境、挫折等。进而读出“自我”、“坎坷”、“不顺”、“世界”、“理想”、“人生”、“目标”等外延,从中可以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类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进”“退”二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交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进与退”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给了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一个是表示向前的“进”,一个是表示向后的“退”。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进意味着向前发展,向着更高层次提升,向着更激烈的状态转化,向着目标前进,向着理想靠拢;而退则意味着向后倒退,向更低的层次下沉,向更平静的状态回归,远离目标,背离理想。

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候进得太急切,可能带来的结果反而是退;有时候退一步,可能带来的结果反而是进。在生活中,“进”“退”二字的外延十分广阔,可以是学习道路上的进步和退步,可以是事业的腾达与衰退、急剧发展与稳健前行,可以是与人交往时的双向奔赴与拉开距离,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与衰落腐败……总之,在我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中,很多时候、很多领域,我们都必须面对和处理“退”与“进”之间的关系。

写作时,我们要注意本则题目蕴含的思辨性,辩证地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驾驭话题,可以先对其外延做出限定,比如学习生活中的进与退、追逐理想时的进与退、与人交往时的进与退。有了这样的限定,更方便对“进”“退”这两个概念的在此语境下的内涵进行界定,避免让论证流为漫漶无边。一旦确定外延之后,就可以在既定范围内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学习生活中的进与退为例:首先,要勇于求进,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求进心切,心弦崩得太紧,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不妨适时缓一缓,以退为进;由此看来,进是最终的目的,过程中可以张弛结合,以退促进。

【参考立意】

1.一往无前,永不言退。

2.退一步海阔天空。

3.以退为进,进而不止。

4.在进与退的平衡中迂回前进。

【佳作展示】

何妨一退

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家老太爷,在儿子受到詹王府的冤枉、欺负后决心与有权有势的詹王爷斗法。家人劝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他说:“我进一步多难,为什么要退?”这话说得硬朗,说得有傲骨,有闯劲。是啊,人生来就是要追求进步的,要更上一层楼,要先登要路津,要出众人一头地。每进一步,要付出多少辛勤和汗水?要咽下多少辛酸和苦悲?为什么要退?

但是,后边的剧情我们都知道了:他,及他的家族,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然,为了尊严殊死一战,自有其骨气在。然而,代价太过惨烈,岂不违背初衷?

所以,在人生中,有时候不妨一退。也许通过那暂且一退,能退出一片海阔天空,能迎来一片风平浪静。也许帆船会航驶得慢了一拍,但可以航行的更安全,航行得更遥远。

因此,该退时,不妨一退。有时,退是面对强敌时的避其锋芒的战略性后退,是为了进。有大胆略、远眼光的人,往往深谙此道。面对暴虐跋扈的商纣王,文王退避边陲,而没有选择硬碰硬地对抗,终换来晚年东进翦商,为武王伐纣做足了铺垫;面对咄咄逼人的吴王,越王勾践退而称臣,而没有硬刚到底,换回的是三千越甲吞吴,恢复国家社稷;面对国民党的步步紧逼,红军主动实行战略撤退,这一退,退出来个两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也传播了革命的精神。他们退寸进尺,用退成就进。

也有时,退并不是为了战胜谁,而是给彼此留够空间,一起“共进”。蔺相如就是这样做的。出使强秦归来,官拜上卿,受廉颇排挤,蔺相如没有针锋相对地“进”,而是选择了隐忍不发地“退”,一退再退,退到廉颇消了傲气,退到廉颇幡然醒悟,结果迎来了将相和,迎来一片风平浪静,也给赵国赢得了内治外安。这种退,给彼此留出了余地,给转机留出了空间,给自己给他人都争取到了“共进”的机会

有起有落,是潮水;有进有退,是人生。人生路漫漫,怎么可能一直走顺风路、爬上升坡?因此,当进时,我们就要铆足劲,捷足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退时,也不妨退一退,放自己一马,饶恕生活一回。要学范蠡,功成名遂后,一叶扁舟,退守江湖,迎来个月朗风清;要学华盛顿,国安家定后,解甲挂冠,退归农场,换回个从容自在。

人生处处需思量,进难,退亦不易。但,知进众,善退者寡,因此,对于勇于登攀、进步不息的进取之士,我进一言:何妨一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好的作文题对于提升考生总体思维水平的巨大作用
五步搞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本,审题立意需匠心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
你觉得作文中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