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材料一:

题画诗的出现首先促成了画与诗的融合。清人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遂将杜甫奉为题画诗的开山祖。查阅画史,其实早在汉代画功臣烈士像时,为表彰其功勋,存乎借鉴,题画便已应运而生。只不过当时是以“题榜”的形式存于画上,古人谓之“左图右史”。题榜可以说是题画诗的滥觞。题画诗的出现为画与诗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只是这与后来画家自己直接在画上题诗,构成画面有机的一部分,成为画家自觉的艺术追求还是两回事,像唐代卢鸿、王维那样自题自画的士大夫画家是绝少的。题画诗的真正兴盛与文人画的发展密不可分。文人画的绘画主体为既精于诗书,又擅画的文人。在宋代苏轼、米芾等文人的大力倡导下,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日臻绚烂多彩。

以诗入画也推动了诗画的结合。从所知资料来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一系列作品即是以诗入画,如《女史箴图》取材于西晋张华的诗篇,《洛神赋》则是从曹植的同名诗篇演绎而成,可算是最早的诗意画。这种形式在北宋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林泉高致》中有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记载。最可靠的记载则是徽宗时代画院“如进士科下题取仕”,即以诗为试题来考聘宫廷画师,如出题“乱山藏古寺”,中选者画荒山中露出佛寺的幡竿而不画出佛寺,以表现藏于深山的意境。从当时的标准来看,乃是注重画家对诗的体会是否真切,画的意境能否与诗的意境融为一体。这种画与诗的结合,虽然还不是画家自题自画“诗画一体”的完全形态,但画与诗的不解之缘到北宋已经完成。

画与诗在艺术精神和创作意境上的完全融合,是诗画融合的第三个阶段。将画与诗在精神上的结合把握得最精准的,当推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几位文人书画家。苏轼以一个目光深邃、胸襟宏阔、富于哲理的诗人眼光去审视绘画,对绘画的许多卓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士人画”概念,认为绘画并不是简单地描摹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诗的品格和意境。他极为推崇王维之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绘画明确提出了一个“画中有诗”的审美标准,大力倡导诗画的融合,另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幕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等,把“无形画”和“不语诗”相提并论,完全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非可比性,使之达到可以互相换位的程度,这就使绘画突破习见之樊篱,进入一种更富创造性的新阶段。

其实“诗画一律”在宋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声音,许多文人都有类似的说法,黄良坚在《次韵子瞻子憩寂图》中称赞李公麟是“李侯有向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是说李公麟把胸中的诗,不是用诗句说出来,而是用淡墨把它画出来了。在他看来,李公麟的画本质上是诗。正是由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极力推崇,使得“无声诗”成为后人称谓绘画的代名词。这种在本质精神上对中国诗画的把握,再加之苏黄等人在诗坛上、画坛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诗画精神、意境以及形式上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理论基础和推波助澜的双重作用。正因如此北宋末期徽宗画院的作品中已出现用诗、书、画共同组成画面的作品,就不足为怪了。

谈到此,我们不能不说如果没有书法这一媒介,画和诗的融合是达不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的,书法实际上成了诗画在画面上结合的一个关键因素,画有画风,书有书风,把诗书写到画面上并与画合二为一,不仅要求诗画的意境相通,更要求书风和画风的一致。在画面上直接题诗的风气是在元代开始兴盛的。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是赵孟頫、“元四家”等,究其原因,不外乎题画诗经唐宋人的探索已经成熟,诗画为一的观念也已形成,且元代著名画家又多是兼善诗、书,画的,故而自画自书的形式便十分普遍。明清两代文人更是善于此道,恪守了诗画融合的传统。

(摘编自腾讯网《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材料二:

钱谦益认为诗、书、画具有相通性,士“未有不汲古、不攻文而可谓之善画者也”。书画不仅在具体的用笔方法上相似,更需要以学养为底蕴。这种诗书画相通的独特看法,与其诗学观念“经史结合,唐宋皆宗”和“转益多师”的主张有内在关系。他在《题桃溪诗稿》里说:“渔山不独善画,其于诗尤工。……昔之论画者,谓画之为屋木,犹书之有篆籀。”开头说的渔山为清初画坛六家之一的吴历,善画山水,曾随钱谦益学诗,随王时敏学画。

除诗与画的创作都需要学养功力外,钱谦益还认为诗与画在意境方面可以相通,好的画作具有诗歌所能表现的意境。在《又题项孔彰雁字诗》中,钱谦益看到项孔彰所绘的《招隐图》,以为此画备极山川林麓晴雨晦明之妙,又称赞项孔彰的《雁字诗》是“发之于诗,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本是画学术语,钱谦益用以形容诗歌,是为了说明此诗充分表现了画境,使人“如度雁门、遵衡阳”,仿佛亲见画中的雁行飞期,拾如“袁海叟《白燕诗》中'月明’'雪满’二语”,使人难分“诗耶画耶?诗中之诗,画中之画耶?”这是就诗与画在意境上的相通而言的。

(摘编自王迪《钱谦益、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题画诗的源头,按沈德潜的观点,题画诗始于杜甫。作者认为,实际上,题画诗应滥觞于汉代的“题榜”。

B.文章认为,顾恺之以诗意入画的一系列作品是诗意画,但它们还算不上是诗画家“诗画一体”的完全形态。

C.钱谦益认为,如果不借鉴前人经验,不攻读经史之文,就不能称得上是擅画之人,因为书画都需要以学养为底蕴。

D.在评价项孔彰的《雁字诗》时,钱谦益特意用“气的生动”这一画学术语,是为了说明诗、书、画具有相通性的道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功臣画像上的“题榜”只是用来表彰功臣功勋的,尚不能与画面本身构成有机整体。

B.到北宋时期诗与面才达到完全脸合的程度,这取决于苏轼等人在绘画创作方面的努力。

C.题画诗在唐宋时期并不直接题写在画面上,诗画为一的观念形成后才开始出现在面上,

D.两则材料都论及诗书画相通的观点,钱谦益的独特观点要比材料一中的看法深刻得多。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诗、书、画融合的一项是(3分)(    )

A.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遁形。

B.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

C.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D.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4.中国画中诗画结合的过程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4分)

5.题画诗的诗与画往往要求在意境上融合为一体,请阅读下面这首题画诗,试描述画面并指出其呈现的意境特点。(4分)

题画

[明]沈周

碧水丹山映校素,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参考答案】

1.D(3分)

【解析】“是为了说明诗、书、画具有相通性”错,仅是为了说明此诗充分表现了画境。

2.A(3分)

【解析】B项,“这取决于苏轼等人在绘画创作方面的努力”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将画与诗在精神上的结合把握得最精准的,当推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几位文人书画家。苏轼以……去审视绘画”,意思是苏轼等文人书画家对画与诗在精神上把握的最精准,更多地是审视绘画,而不是他们的绘画创作使得诗与画完全融合。C项,“题画诗在唐宋时期并不直接题写在画面上”,根据文中“在画面上直接题诗的风气是在元代开始兴盛的”不能推知唐宋时期题画诗不是直接写在画面上,同时文中有“正因如此北宋末期徽宗画院的作品中已出现用诗、书、画共同组成画面的作品,就不足为怪了”的说法,可见,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将诗直接题写在画面上。D项,“钱谦益的独特观点要比材料一中的看法深刻得多”说法不当,两则材料中对诗书画相通的观点所阐述的侧重点不同,但不能说钱谦益的观点要比材料一的深刻。

3.C(3分)

【解析】A项,说的是诗、画;B项,说的是诗、画;D项,说的是书、画。

4.①汉代出现的“题榜”为画与诗的融合创造了条件:②以诗入画形式的出现推动了诗画的结合;③当画与诗在艺术追求和创作意境上的实现融合后,画与诗就达到了融合。(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5.可以想象画面上有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还有动态的渐飞渐远的溪鸟;(1分)色彩上看,画面上绿水、红叶、白云,色彩清丽;结构布局上,景物布局高低、远近结合,画面开阔。(1分)整幅画所画的是溪边晚景,给观者以静谧幽远之感。(2分)(如有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文人画?苏轼这样回答
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浅析宋代花鸟画中的诗画结合
庄沐杨:北宋文人题画诗中的“理趣”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浅谈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绘画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