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论非虚构写作中的虚构问题
材料一:
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眼见的未必为实,即便你见到的是现实,也可能只是表层的、单面的现实。所以,那些力图在非虚构写作方面有所作为的作家,永远也不会停留于“眼见为实”的浅层次层面。只有那些对社会展开深度观察、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的非虚构作品,方可进入生活本质的深层次,也才能走得更远、传得更久。从以上分析来看,这里的虚构显然已经不是形式层面的技术性“虚构”了,而是超越了形式虚构的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了,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关乎作家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表达,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重要伦理手段。
(摘编自宫富《论非虚构写作中的虚构问题》)
材料二:
自非虚构写作兴起以来,关于想象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意见认为,既然非虚构写作的关键词是“真实”,那么无论是事件、人物乃至场景和细节,都应百分之百地真实。另一种意见认为,“生活的可能性或人性的可能性,是文学伸展的重要空间,也是考验创作主体想象能力的重要维度”,所以,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否则,人物形象会显得呆板,缺乏必要的丰实度和立体感,叙事也“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考虑到有不少非虚构写作为了忠于“真实”,或受到特定书写对象,以及材料爬梳和印证的束缚限制,忽略了必要的想象性重构,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我赞同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的观点。因为如果失去了想象性重构,非虚构写作便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区别开来。虽然绝对的、无条件的实录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现实生活的原貌,却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从而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非虚构写作应有的美学张力。不过,在提倡非虚构写作需要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的同时,不能无视非虚构写作的“纪实”属性;换言之,这种“想象力和艺术重构”应是有限的、节制的。
非虚构写作既然是文学,那就一定应该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值此非虚构写作大发展的时期,应旗帜鲜明倡扬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写作的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二是要把细节作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元素和支点,三是在注重个人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非虚构写作要注重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结构的完整、形式的和谐和立意构思的新奇,尤其是文字表达的简洁精准、生动优美,以及语言的张力、情调和韵致。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它的思想和精神自然也就在里面,它的“非虚构”自然也就有力量,同时又能给予读者以美感了。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三:
村庄(梁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也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而城市里却拥挤着无数的农民。每年春运高峰期,火车站里肯定有梁庄打工者的身影,而那无数拼挤的身影也分别指向中国的无数个村庄。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几天几宿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等待,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幸福、渴望?焦灼、愤怒?对于那些打工者而言,一年之中仅有的几天相聚、几天轻松也是如此地艰难,对于遥远的村庄而言,那也是一年中仅有的热闹、充实、满足的时刻。
(节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处“从理论上讲”是指从理论层面对创作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作出回答,第二处“从理论上讲”和第一处含义不尽相同。
B.非虚构写作通过“小说化”或“戏剧化”的叙事策略与新闻报道区别开来,而非虚构创作的“思想性”通过“虚构”手段得以凸显。
C.生活与人性的可能性为非虚构写作的“想象性重构”提供了重要空间,但在这一空间中,艺术重构应该是有限的、节制的。
D.如果非虚构写作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那么它的思想和精神也就蕴含其中,其作品就自然有了力量,能给予读者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尊重非虚构写作“纪实”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B.材料一中列举非虚构写作在美国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的例子,是为了提出一种提升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方法。
C.非虚构写作的优秀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应对社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
D.非虚构写作者只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可能导致作品人物形象呆板,而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所述“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3分)
A.西汉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作品《史记·项羽本纪》
B.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C.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
D.新华社为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
4.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非虚构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4分)

5.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请结合材料,从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对材料三进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D(“如果非虚构写作具有文学某种特质”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原文是“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这些元素”不等于“某种特质”)
2.B(列举例子不是为了提出一种方法,而是为了说明“文学性”是非虚构写作的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3.A(B演义小说,C部分真实的小说,D新闻作品)
4.①“真实”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虚构”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应是有限的、节制的;②“虚构”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逼近生活本质的“真实”。(每点2分)
5.①真实性:从反映农村、农民工的真实境况或细节表现(真实层面)等角度作答即可。(1分)②文学性:从细节表现(文学层面)、形象的饱满塑造等角度作答即可。(1分)③思想性: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1分),视野从梁庄拓展到对中国农民境况的深层思考。(1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是灵魂,“虚”是翅膀
报告文学写作思路漫谈
每日一题: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非虚构写作更改文学大势
多面相的非虚构写作
浅论写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和谐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