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及理论阐释

材料一:

如果把 2013 年8 月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起点的话,不到十年时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视角再一次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然“西强中弱”,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 等才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仍然受制于西方媒体。西方媒体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并有意识地凸显某些议题,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引导并形成舆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新华社和美联社所有相关报道分别为 158 篇和 15 篇,尽管新华社发稿量为美联社的十倍,但新华社设置的“奥运框架”和“国家形象框架”却不如ml社的“中国问题框架”更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经西方媒体操纵后,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是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互相作用下的“扭曲和误解”。2022 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我国主流媒体实现了“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正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但是有研究发现,国内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

对外宣传难以摆脱传统叙事话语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表现出了浓重的历史痕迹。我国外宣媒体常以对内宣传中的宏大叙事逻辑指导对外传播,无法摆脱“英雄主义叙事”框架,“这与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交织的西方世界所形成的个性化叙事框架格格不入”。这样的叙事话语难以满足我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的和塑造大国形象的诉求。

外宣报道的语态文风无法打动西方受众。新闻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语言为中心的符号系统。然而,我国面向海外的新闻报道或评论中有不少严肃的宏大叙事,经常会出现“相关部门”“健全制度”等大而化之的翻译词汇,将陌生的文化负载词直接呈献给受众,有空洞说教之嫌。如果西方受众的价值判断建立在这样一个语言系统基础上,那么他们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必然是模糊的、空洞的。

“彼知我”远不如“我知彼”。即便是在21 世纪的今天,中西方在相互认识方面仍然存在“语言差”与“时间差”。所谓“语言差”,指说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西方语言、文化方面,比西方国家人民学习、掌握汉语及中华文化要容易。所谓“时间差”,指中国人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当代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二三十年。这使得我们不能指望西方国家有许多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更不能指望有一大批能够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宣传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就更需要外宣工作者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摘自陈功、韩佳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及理论阐释》)

材料二: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综合施策。

全面加强中国好故事的素材库建设。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对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启示。二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资源。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所有这些丰富素材和鲜活话题, 构成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一是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好。二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大对外部话语体系研究的力度,积极构建融合政治性、学术性、大众性的中国话语体系,让外国受众透过话语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积极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合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汇聚和声。一是用好新媒体手段。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将“耳听”与“眼见”结合,呈现好中国故事。二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借助各种国际论坛、研讨会等传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聚焦国际社会关心的话题,加强与国际知名主流媒体的合作, 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三是实施精准传播。“量身定制”传播内容,并采用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提升我国对国际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王锁明《多措并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3 年 8 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一个时间节点,在此之后,“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从无到有,不断开展。

B.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和误解,是其观念与西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C.现代西方民众习惯于个性化叙事框架,对我国对外宣传时常以宏大叙事逻辑指导的“英雄主义叙事”框架不太接受。

D.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国家发展中涌现出的丰富素材、鲜活话题,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从当前“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来看,美联社、路透社、BBC 等西方传媒仍然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

B.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中西方媒体报道数量与产生的影响成反比,说明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受制于西方媒体。

C. 中西方相互认识上的“语言差”和“时间差”,使西方缺少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和能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

D. 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创新表达方式,用外部话语体系来展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使外国受众更好地读懂中国。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不能把'讲好中国故事’简单地等同于'讲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故事’。”

B.“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

C.“用世界通用语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振讲好中国故事。” 

D.“话语权的增强和国家的硬实力高度相关;硬实力做得好,才能掌握国际话语权。”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论证效果。(4 分)

5.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对北京画院组织的交流活动进行简要评析。(4 分)

2023 年是中西建交 50 周年,北京画院将组织齐白石作品赴西班牙展出。展览将围绕齐白石与毕加索两位中西杰出画家展开对话。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引领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潮流,而齐白石代表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绘画风同样对20 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影响颇深。同时,在形与神的捕捉与表达上,二人都有着对“真”的独到理解,这也是此次对话交流展的主题。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活动”不当,原文是“研究”。

2. B  [解析]A 项,“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依靠本国媒体及社会各界,外国媒体是讲述中国故事,不是讲好。C 项,原文是“不能指望有许多”“有一大批”,不是“缺少”。D项,不是用“外部话语体系”,原文是“构建融合政治性、学术性、大众性的中国话语体系”。

3. D [解析]D 项材料一没涉及与“硬实力”相关的论述,而且“讲好中国故事” 范畴主要是“文化软实力”,是叙事的能力。

4. ①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手法,用“利其器”对工匠“善其事”的首要作用 ,来论证“创新表达方式”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②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评分标准】4 分。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5. ①以艺术作为叙事话语,利于跨越“语言差”的障碍,让外国观众读懂中国优秀艺术文化故事。②以两位艺术家都有着对“真”的独到理解这一共同点设置议题,利于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③积极开展中外艺术合作,量身定做传播内容,采取精准传播方式,利于增强中国艺术故事叙事的亲和力、吸引力。

【评分标准】4 分。每点2 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红军:国际传播能力跨媒介提升的三重维度
考点预测06 | 阅卷老师怒斥!总有人把跨文化传播答成国际传播…这是两个知识点!
讲好中国科技故事
康兵:构建攻防兼备的对外话语体系
(三材料)关于“中国故事”“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期刊征稿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