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杨义-希望弄清中国文明的内在秘密

材料一:

杨义被称为学界的“成吉思汗”或“徐霞客”,这是指他学术“远征”之不畏艰险且屡战屡胜,不断开拓学术上的新视境、新突破。

日前,杨义接受了《中华读书报》的专访。

读书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鲁迅的?

杨义:鲁迅研究是我的学术研究的始发点。从1972年在北京西南远郊的工厂库房里通读《鲁迅全集》十卷本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1978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唐弢及王士菁先生,开始系统地研究鲁迅。此后我发表的若干关于鲁迅的文字,是我学术生涯的起步。

读书报:鲁迅研究对您后来的学术有影响吗?

杨义:在与鲁迅进行一番思想文化和审美精神的深度对话之后,再整装前行,对古今叙事、歌诗、民族史志、诸子学术进行长途奔袭,应该说,多少是储备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批判能力、审美体验能力和文化还原能力的。当我在审美文化和思想文化上历尽艰辛的探源溯流三十余年之后,再反过头来清理鲁迅的经典智慧和文化血脉,于是在最近两年陆续推出了《鲁迅文化血脉还原》,《遥祭汉唐魂力——鲁迅与汉石画像》和三卷的《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对我的学术生涯第一驿站的存货进行翻箱倒柜的大清理。清理的结果,使我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存在,油然生出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读懂鲁迅,可以使你眼光犀利。

读书报:今天如何推进鲁迅研究?

杨义:鲁迅是一口以特别的材料制造的洪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鲁迅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可以深入开垦的思想、知识、精神文化的园地和土层。就看研究者举起敲钟的槌棒的材质和大小,就看研究者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能力,是否与研究对象相称。

以往的鲁迅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侧重于思潮,尤其是外来思潮对鲁迅的影响。然而以往即便谈论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只是演绎批判国粹之类的文字,侧重于思潮对这种关系的冲击而产生的变异,就脱离了文化血脉的原本性了。不要忘记,鲁迅是兀然站立在中国大地上身穿长衫,手执毛笔写文章的思想者。

读书报:您原来研究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后来是怎样向古典文学研究的?

杨义:90年代初,对于文学的评价标准有些混乱。我希望按学术内在的逻辑找到切入口,就转向了古典文学。我的学术研究有几部分,一是叙事学系列;二是诗学系统,写了《楚辞诗学》《李杜诗学》,对经典文本和经典作家进行文化和生命的还原性探讨;三是图志系列,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进入到古典文学领域,我先从熟悉的小说着手,但是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还必须研究中国的诗文。所以,我又研究了李杜诗学、楚辞诗学以及宋元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文学。最近七八年,我的精力主要都放在了研究先秦诸子十面。就这样,在明清、唐宋、魏晋、先秦分别“打了几个桩”之后,我又开始思考文学的整体观问题,进入对文学的深层意义和生命血脉进行整体研究中。因为只有站在贯通古今、会通多域的角度上,才能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个精神谱系是如何发生、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变异的,从这个基础上来思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思考国学的深层脉络及其精神内核,才是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生命有灵魂的。

(摘编自《杨义:希望弄清中国文明的内在秘密》)

材料二:

鲁迅作为百年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文明的批判者,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对他的研究已经被中国人作为显学,谈论了近百年。“百年鲁迅”,是一个植根于文学,却又超越文学的宏观文化命题。现代大国的文化进程,要求我们对鲁迅的存在采取新的观察。比如应该观察,鲁迅小说为现代中国小说的发展,展示了哪些视境上和途径上的美学可能性;鲁迅略作白话诗,却长期写旧体诗,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格局提供了哪些启示;鲁迅论梅兰芳,论中医,为中国式的戏剧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哪些思想参数。诸如此类的命题,都需要以一个渊博的文化学者的世纪性高度,退出一定的时间距离,采取更为宏大的价值尺度,进行知识清理和思想分析。这些涉及现代中国文明形态审新认知的命题,都需要以一代学术去完成。在此有必要突出地强调,提高对自身文明和文化的解释能力,是新世纪中国学术能否形成大国风范的关键、也是鲁迅研究能否大成的关键。解决这种解释能力有三个标准:一是对前贤的解释能够进入现代人的心灵,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向导;二是对前贤的解释能够与当代世界进行深度的文化对话,激活中国思想的文化魅力;三是对前贤的解释能够契合当代中国人文建设的需要,促进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健康、自由、生机勃勃的发展。

百年鲁迅研究,学界更注重思潮,现在是到了转变角度,将鲁迅的文学血脉深入进行清理的时候了。文化血脉,是鲁迅的根脉所系。失血脉,就失鲁迅。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权衡文化偏执的时候,主张去其偏颇,他讲了两句话,一是“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二是“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然后再讲第三句话:“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鲁迅文化战略思想或文化哲学的结构是“2+1”,具有郑重、深刻、稳健的特征。追逐思潮而不顾血脉,则可能丧失文化身份,失去文化主体性的独立创造之根基,连带着对外来思潮也只能寻扯皮毛,难以深入。保守血脉而疏离思潮,则可能丧失创造的动力,失去文化现代性与时俱进的视境,连带着对血脉也只能陈陈相因,不能激活。中国现代文化的革新和发展,需要采取既“取”又“复”的复合型的深度文化对话姿态。通过对话,既可深度把握外来思潮,又可激活本有的文化血脉,然后再生长出“别”。这个“别”就是根基牢靠、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别开生面的第三种充满根基与活力的文化形态。“别”的姿态是“立”,是站起来,迈出脚步去创造,而不是躺着做复古梦,也不是跪着做拾人牙慧的文化贩子,或文化奴隶。只有建立自主创新的现代性文化,才能“立人”,才能“立国”。这是鲁迅早年就探明,而且坚持了终身的文化战略思想,一种复构动态而强调现代性的文化哲学。

(摘编自杨义《绘一幅壮阔的中国文学地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义先生学术视野极为开阔,在古今中外文学文化方面都有精深论著。

B. 鲁迅对中国的小说、诗歌、戏剧,乃至于中医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C. 研究鲁迅,要远离他所处时代,站在世纪性的高度,采取宏大的价值尺度。

D. 学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明、文化修养水平,才能形成学术研究的大国风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记者的提问涉及学者的研究经历、研究方法和研究动机。

B. 在两则材料中,学者都表达了进行学术研究要关注外来文化思潮影响的观点。

C. 材料二并不侧重论述鲁迅研究作为显学的成就,而是着眼于未来的方向。

D. 学者以鲁迅本人对文化问题的主张来印证其研究的思路方法,论证更有说服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印证鲁迅文化血脉的材料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旧体诗很有造诣,譬如《自题小像》《自嘲》等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B. 鲁迅搜集石画像拓片,是为了考证其中展示的生活情态及其蕴含的民间精神情态。

C. 鲁迅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他是西方版画传播到中国的“桥梁”。

D. 鲁迅整理古碑,非常注意其文字,亲手抄录,并且考证精审,一无泛语。

4. 结合杨义先生进行鲁迅研究的经历,谈谈他对学术新视境、新突破的开拓体现在哪些方面。

5. 如何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革新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4. ①专然后博:在系统研究鲁迅之后,他储备了思想批判能力、审美体验能力和文化还原能力,随后将之应用于更为广泛的学术研究领域。②博而后精:当他在审美文化和思想文化上进行多年探源溯流的研究后,又反过头来清理鲁迅的经典智慧和文化血脉,从而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存在,有更深刻的认识。

5. ①贯通古今、会通多域,整体把握中华文化的深层脉络及其精神内核,了解现代文化的根脉所在。②深度把握外来思潮,具有与时俱进的视境,不断挤进文化的现代性。③建立自主创新的现代性文化,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充满根基与活力的文化形态。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古今中外文学文化方面都有精深论著”错误,从材料一可看出,杨义的学术研究还是专注于中国文学文化,两则材料都并未提及他在外国文学文化方面的论著。

C.“要远离他所处的时代”错误,原文是“需要以一个渊博的文化学者的世纪性高度,退出一定的时间距离,采取更为宏大的价值尺度”,“退出一定的时间距离”并不是“远离他所处的时代”。

D.“学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明、文化修养水平”错误,原文是“提高对自身文明和文化的解释能力,是新世纪中国学术能否形成大国风范的关键”,其关键要素是解释自己国家的文化文明。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都表达了进行学术研究要关注外来文化思潮影响的观点”错误,根据材料一“以往的鲁迅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侧重于思潮,尤其是外来思潮对鲁迅的影响。然而以往即便谈论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只是演绎批判国粹之类的文字,侧重于思潮对这种关系的冲击而产生的变异,就脱离了文化血脉的原本性了”可知,杨义的回答是说以往对鲁迅研究侧重于外来思潮对鲁迅的影响,但是现在对鲁迅的研究不应该这样。故材料一没有表达进行学术研究要关注外来文化思潮影响的观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化血脉即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西方版画不属于中国的文化血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1978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唐弢及王士菁先生,开始系统地研究鲁迅”“在与鲁迅进行一番思想文化和审美精神的深度对话之后,再整装前行,对古今叙事、歌诗、民族史志、诸子学术进行长途奔袭,应该说,多少是储备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批判能力、审美体验能力和文化还原能力的”可知,专然后博:在系统研究鲁迅之后,他储备了思想批判能力、审美体验能力和文化还原能力,随后将之应用于更为广泛的学术研究领域。

根据“当我在审美文化和思想文化上历尽艰辛的探源溯流三十余年之后,再反过头来清理鲁迅的经典智慧和文化血脉,于是在最近两年陆续推出了《鲁迅文化血脉还原》,《遥祭汉唐魂力——鲁迅与汉石画像》和三卷的《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使我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存在,油然生出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读懂鲁迅,可以使你眼光犀利”可知,博而后精:当他在审美文化和思想文化上进行多年探源溯流的研究后,又反过头来清理鲁迅的经典智慧和文化血脉,从而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存在,有更深刻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因为只有站在贯通古今、会通多域的角度上,才能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个精神谱系是如何发生、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变异的,从这个基础上来思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思考国学的深层脉络及其精神内核,才是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生命有灵魂的”可知,贯通古今、会通多域,整体把握中华文化的深层脉络及其精神内核,了解现代文化的根脉所在。

根据“追逐思潮而不顾血脉,则可能丧失文化身份,失去文化主体性的独立创造之根基,连带着对外来思潮也只能寻扯皮毛,难以深入。保守血脉而疏离思潮,则可能丧失创造的动力,失去文化现代性与时俱进的视境,连带着对血脉也只能陈陈相因,不能激活。中国现代文化的革新和发展,需要采取既'取’又'复’的复合型的深度文化对话姿态。通过对话,既可深度把握外来思潮,又可激活本有的文化血脉,然后再生长出'别’”可知,深度把握外来思潮,具有与时俱进的视境,不断挤进文化的现代性。

根据“这个'别’就是根基牢靠、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别开生面第三种充满根基与活力的文化形态。……只有建立自主创新的现代性文化,才能'立人’,才能'立国’”可知,建立自主创新的现代性文化,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充满根基与活力的文化形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综观杨义的鲁迅研究 牛瑞源 李继凯
一位学人的自我学术突破 ——追述杨义先生 作者:刘宁
杨义:读书是一种终生的旅行
李继凯丨难忘王富仁先生——纪念王富仁老师逝世六周年
王瑶先生的学术智慧
安徽省黄山市2016届[选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