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红楼梦》诗词的艺术特征及作用

材料一: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最大特点是量体裁衣,茅盾先生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按头制帽”。“按头制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通过他人诗词的描写和评论,展示人物性格身份。如第三回“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西江月》二首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对他极尽贬低,这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立场,按照封建的正统思想来评价的,但作者实则是褒扬他,是寓褒于贬,因为这反面的评价恰好刻画了贾宝玉作为封建叛逆者的形象。从“生得好皮囊”“富贵不知乐业”“寄言纨绔与膏粱”等词句中又可知贾宝玉的豪门望族身份。

二是用谶语式的表现手法,暗示人物结局。这点最明显的是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十四首“红楼梦曲”。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是《红楼梦》后面情节发展的总纲。王国维更是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指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也。其余十二首曲子则通过对“金陵十二钗”量身定做的具体描写,暗示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不同命运和结局。譬如《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是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薛宝钗只是徒有“金玉良缘”的虚名,实则是误了终身,寂寞一生。

三是通过诗句展示自身个性、修养和身份。《葬花吟》是曹雪芹着力为林黛玉量身定做的重要作品,是《红楼梦》诗词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通过林黛玉的细腻心理展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和寄人篱下的自卑而又自傲的病态心理,读来朗朗上口而又催人泪下。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木心先生有个很恰当的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告诉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诗词必须以小说故事为背景。《红楼梦》的诗词从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它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中诗词的巧妙运用就是明证。

(摘编自高波《〈红楼梦〉诗词的艺术特征及作用》)

材料二: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所写的诗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作者的身份或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写的,一类是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所写的。第一类数量比较少,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丰富情感,甚至通过这些诗词,对整个《红楼梦》的艺术结构进行了框架。

《红楼梦》第一回有一首自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直接以作者身份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这首诗并不是作者在自嗟自怨、无病呻吟,把它放在卷首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

在开篇第一回中,作者以顽石自喻,说明《红楼梦》中所写的人物都是自己半世以来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内容也大旨不过谈情,创作的方法则是按迹循踪,实录其事,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更无伤时诲淫之病。目的是让世人在茶余饭后把此一玩,消愁破闷而已。

如果真是这样,作者何须用“假话村言”将“真事隐去”呢?顽石上的那首石偈诗,又当如何理解呢?显然作者是有他不可明言的苦衷的。

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上半期。这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这时的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已经腐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曹雪芹以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独特嗅觉,已经从“康乾盛世”的表象里,嗅到了封建阶级即将走向全面衰败的气息。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作者的这种反叛精神是非常大胆的,也是非常可贵的。但在文网密布的清王朝,作者能公开表露自己的这种思想吗?所以他才进行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装:大旨谈情、不干时政、按迹循踪、实录其事等等。然而在这首自题诗里,却沉重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我们只有读懂了这首诗,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红楼梦》。

在同一回里还有一首《好了歌》和《好了歌解》。这一歌一解,虽然是通过跋足道人和甄士隐念出来的,但却深刻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这是作者为行将灭亡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唱的一曲挽歌。对处在封建宗法社会的封建统治阶级来说,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无疑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的生活理想。可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并已经渐渐露出了下世的光景时,这种追求还有什么意义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阶级和社会,完全失去了信心。

(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材料三:

《红楼梦》诗词,运用中国文字多义性的特点,使之具有了暗喻性和同音异义性,在表达意念时委婉含蓄,别具一格。比如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林”字,本意是“树林”,实际指黛玉的姓氏,“玉带林”是“林黛玉”的同音倒置。“雪”是“薛”,“雪埋金”暗指“薛宝钗”的姓名。《红楼梦》诗词还利用中国文字的拆析性和组合成字性,使一些诗词具有了娱乐性和谜语味。如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起来是个“凤”字,暗喻王熙凤。“凡鸟”成凤,又是对王熙凤的一种贬斥。“一从二令三人木”则利用了拆字法。“二令"是“冷”拆开的,“人木”是“休”拆开的。这句诗指出了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变化:一从、二令、三休。即一听从,二冷淡,三休弃。以上特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副册判词、又副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常有体现。谜语实际是一种民间文化,而《红楼梦》诗词广采博取,运用民间文化特有的趣味性,使诗词具有了独特而广博的美学意蕴。

诗歌中的用字也很讲究,注意声音的鲜明嘹亮、饱满丰润,所谓“下字贵响”“造语贵圆”。《红楼梦》诗词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声音多是女儿的声音(贾宝玉是男性,但他又极像一个女孩),特点是清丽明媚,缠绵香软,和国人的暴力张扬之声、道德教化之音异归二辙。大文豪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能说不好,但薛宝琴的怀古诗却对其进行了否定,认为苏词充满了男人的浑浊世俗之气。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以男权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反拨。《红楼梦》诗词,“以爱情的吟唱和少女的咏叹,组成一个女儿世界的声音交响,以清纯的造型站立在一片男人世界的污浊的喧闹之中,如出泥荷花一般,对照出历史的坠落和文人的衰败。”从这点可看出,《红楼梦》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正如李韵先生所说:“同样的男女之情作为梦的现世形式,《红楼梦》以女神意领的飘逸超越了《牡丹亭》的世俗性。同时,又由于情的内涵,《红楼梦》在梦境上的自由和空幻比庄子的梦游更为广阔和充实,从而更加飘洒和自由。”

(摘编自姜志军、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江月》二词不仅刻画了贾宝玉“乖张”“愚顽”“不肖”的封建贵族形象,而且寄寓了曹雪芹的情感态度。

B.《红楼梦》以量身定做的谶语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充分体现了《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

C.《红楼梦》中以作者身份所写的诗词,直接表明了封建阶级的腐朽衰败和封建制度即将走向崩溃的现实。

D.《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分别使用了同音倒置、暗喻的方法,委婉含蓄,体现了中国文字多义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诗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

B.曹雪芹遵循“按迹循踪、实录其事”的方法创作《红楼梦》,目的是让世人在茶余饭后消愁破闷。

C.《红楼梦》诗词广采博取,吸收运用谜语等民间文化的趣味性,因而比《牡丹亭》更具有世俗性。

D.《红楼梦》以爱情的吟唱、少女的咏叹营构独特的诗词境界,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第四回门子口中的“护官符”表现了作者力图把四大家族(主要是贾府)作为《红楼梦》的中心内容来描写的创作思想。

B.《好了歌解》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是对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艺术写照。

C.宝钗对海棠花的描写,正是这位品格端方、淡雅素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社会淑女处世哲学的极好写照。

D.金陵十二钗题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不仅暗示了人物和封建阶级的最终命运,还框架了《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4.三则材料既着眼于共同话题,又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在“香菱学诗”一节中,香菱创作了三首诗,其中第三首为黛玉称赞。这首诗体现了《红楼梦》诗词运用“按头制帽”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咏月诗(其三)

香 菱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参考答案】

1.C

2.D

3.C

4.共同话题:都是围绕《红楼梦》中的诗词展开论述。(1分)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红楼梦》诗词“量体裁衣”“按头制帽”特点的具体体现;材料二侧重《红楼梦》中以作者或第三者角度创作的诗词的重要作用;材料三侧重《红楼梦》诗词对中国文字 多义性的运用、对谜语等民间文化的吸收以及“女性诗词”的独特性。(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5.①香菱的诗歌展示了自身身份、个性和修养。(1 分)首联明写月实写己,写出了自身的才华、高洁的情操和孤独的身世。(1分)②香菱的诗歌用谶语式的表现手法,暗示了人物结局。(1分)尾联暗示香菱的最终结局是和亲人永远分离、香消玉殒(1 分)(原文观点每条1 分,共2分;对应观点结合诗句解析1分,共2分;结合其他诗句解释合理也可得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中国国学网-- 古雅:《 红楼梦》 诗词的文化气脉
“金陵十一钗”缺少林黛玉
红楼梦诗词鉴赏(上)
《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 - 红楼评论 - 红楼梦中文网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的塑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