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省各地2023届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丕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文本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既 A 写 B 忠 C 诚 D 亲 E 附 F 于 G 朕 H 实 I 藉 J 此 K 人 L 共 M 康 N 时 O 政 P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B.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4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4分)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游忠公传

[宋]李昴荚

君子立言,不独以书传也。苟于世教无关,于人国无裨,不过组篇镂句,落儒生口耳!虽或可托姓名以不朽,而萎然无复生意矣。子云邃于玄,不如更生《攻外戚》一疏;子厚雄于文,不敌昌黎《论佛骨》一表。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尚论古人,大节为先,不专在言语文字间也。

果斋游公年少长,负奇节,在东西州为名进士。官幕府时,腾书制总,条列戎情民病。自立已崖然孤高。绍熙癸丑。以小朝士言五事:首曰隆孝德, 反复推明天理,冀感悟上心;且谓退宰相不以礼、 给谏论驳不行、姜特立不当召入、陈源不可亲信。明年夏,五吁天乞车驾省重华,辞皆激切,乞先以身膏铁钺①。逾月,国有大故,上下汹动,公折简忠定赵公趣断大计。宁皇以太后旨履宝位。人心始安,多公力也。然侂胄浸用事,公屡讽忠定早为计,不能从。朱文公去国,复抗疏乞留,积为权奸所忌。忠定被逐,公即丐郡归,言者指为党魁,至诬以从臾异图,将陷奇祸,幸只罢免。

夷考其平生出处,未尝希进,至于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祸福,不入胸次,盖爱君爱国,发于至诚,无一毫邀誉之心,谅乎其为忠也。

余昔参滇蜀,见公之子景仁,期以远器,荐之力。归老海濒,景仁时时相问如一日。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余耄矣,思涸笔枯,恐不足以发潜幽、张芳润。窃谓文以气为主,犹林茂而影稠,钟巨而声迥,非可强而致。公从诸老游,学粹养洪,充之浩然,可塞天地,笔下流出,自无软腐语。诗律尤老劲,深诣理妙。景仁绍定间以真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王晋公谓:“吾不作,儿子必作。”纳君于善者有后,岂诬也哉! 

公字子正,鉴虚。其自号也。

(选自屈大均编《广东文选),有删改)

注:①铁钺:铡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泛指刑戮。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

B.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C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D.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幕府,古时候将帅办公的地方。往往雁佣一些书办与幕僚、后来也泛指衙署。

B.腾书,与下文中的“折简”都有写信的意思。“书”“简”,在古代都有书信之意。

C.给谏,唐朝、宋朝时给事中及谏议大夫的合称,给事中掌管驳正政令之违失。

D.重华,即上古帝王虞舜,是儒家所称颂的圣明之主,相传他把帝位传给了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评述一个人,应当以大节为先,假如他的立言与世教无关,也就于人于国都无甚益处,就不值得崇尚。

B.游忠公上疏皇帝挽留朱文公,他的积极努力使权奸憎恶怨恨,这是忠定被逐后他只被罢免的重要原因。

C.游忠公与赵忠定公关系密切,后来政敌把他视为朋党之魁,甚至构陷他,危机面前,他自请外放以避祸。

D.文章末尾援引王晋公“吾不作,儿子必作”的话,主要是表彰赞誉游忠公教子有方,表达对其后继有人的欣慰。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

(2)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

14、游公最重要的品格是“忠”,请概括其内涵。

202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至是,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汨①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黄门监卢怀慎曰: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 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论息。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速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常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含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③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①汩:gǔ,扰乱。②袄:通“妖”③痁:shān,疟疾。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B.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C.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D.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兵檄”指军事文书。

B.行在:也称行在所,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三是走在。此处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即行宫。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是九拜礼之首。

D.克:有成功之意。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文中的“克”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的“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思维敏捷,行事果断。契丹进兵侵犯时,朝廷军务十分繁忙,姚崇处事迅疾,奏请裁决快如流水,深受武后赏识。

B.姚崇善揣圣意,处事机巧。玄宗要委以重任时,姚崇根据对玄宗的了解,假装不接受,借机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政见。

C.姚崇为民治蝗,勇于担责。山东发生蝗灾,姚崇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消灭蝗虫的方法,还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通过史实指明不灭蝗的危害,并愿一己承担后果。

D.姚崇生活俭朴,深得皇恩。姚崇私第住得偏远,就近住在客舍中。皇帝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姚崇,下诏书安排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

(2)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14.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很有政治才干,深得历任皇帝的赏识,这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姚崇为人处事的品格。(3分)

湖南省益阳市2023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不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太宗)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中理!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上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上深然之。上曰:“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昔舜戒魏征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说话,他就不应答,为什么?”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以做,所以谏铮。如果陛下不听从谏铮而臣应答,那么事情就会被施行,所以不敢应答。”皇上说:“暂时先答应而后再谏,又有什么妨害呢!”(魏征)回答说:“从前舜告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 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B.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C.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D.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昃表时间,比《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日中”要晚,指太阳西斜。

B. “中理”的“中”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中”字意思相同。

C. 五帝、三王,古时八位帝王的合称,下文黄帝、颛顼、汤、桀、武王、纣都在其中。

D. 颜色在文中指面子、颜面,而《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指容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与房玄龄、萧瑀谈论隋文帝,两位臣子认为隋文帝勤于政务,虽非仁厚之人,也算是位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 房玄龄通晓政务,有文才,待人宽厚;他与杜如晦一同提携后进,但因过于小心谨慎,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因此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

C. 唐太宗曾与群臣谈论教化百姓之事,他担心唐朝初建,百姓刚刚历经大劫,不易教化;魏征一番话,阐述了不同的看法,唐太宗深表赞同。

D. 魏征进谏,若唐太宗不听从,即便唐太宗再和他讲话,他也不予应答;别人都说魏征举止粗鲁傲慢,唐太宗却笑称这正是魏征的可爱之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2)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

14. 为消除唐太宗“恐斯民未易化”的担忧,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分析。

2023届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武安侯田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今屯氏河塞,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李寻、解光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寘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

(节选自《汉书·沟洫志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B.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C.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D.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屯氏河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常”含义相同。

C.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安侯田蚡认为,对长江、黄河的决口,不应该以人力去强行干预,这样做未必符合天意,看云气、用术数占卜的人也持相同观点。

B.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视黄河时,担心堤防无法承受洪水,就另外开挖渠道,并且不让渠道向北弯曲,而是直接往东,渠道挖通后受益。

C.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增高堤防并不能泄流,而分流可以分解黄河水流压力,虽然皇上将冯逡的建议交付丞相等人处理,但最终没有落实。

D.李寻、解光认为,趁着黄河决口,先不采取措施,而是观察水势,如果黄河洪水另外形成一条河,这就是天意,顺天意而为,可以节省财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2)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14.文中治理黄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哪种方法可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3分)

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检测(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B.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C.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D.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所以安人之道也”的“所以”与《谏逐客书》中“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意义相同。

B. 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 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D. 比屋,所居屋舍相邻;家家户户。借称老百姓。“比”意为并列、挨着,与“君子周而不比”中的“比”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皇帝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B. 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 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 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尊贵,需要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14. 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202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丕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文本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既 A 写 B 忠 C 诚 D 亲 E 附 F 于 G 朕 H 实 I 藉 J 此 K 人 L 共 M 康 N 时 O 政 P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B.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4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4分)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10.(3分)D H L(原文: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11-12.DC

13.(8分)

(1)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

(“在乎”,在于,1分;“诚”,确实,1分;“必”,坚决,1分;文意通顺,1分。)

(2)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不己用”,宾语前置、“没有重用自己”,1分;“贱”,看不起、看轻,1分;“仇”,仇恨,1分;文意通顺,1分。)

14.(3分)

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

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每点2分,答出2点给3分。如考生答“太宗没有在重用马周的同时又让小人参与其中”,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材料二: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让爵中的酒变坏,俎上的肉变坏,如此做能不妨害我的霸业吗?”管仲回答说:“这自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可是对于霸业却没有什么妨害。”桓公说:“怎样才算是妨害霸业呢?”管仲回答说:“不知道谁是贤能的人,对霸业有妨害;知道了又不能用他,对霸业有妨害;用了又不能给予以相当的职责,对霸业有妨害;给予以相当的职责而又不信任他,对霸业有妨害;虽信任他又让小人参与其中,对霸业有妨害。”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要怎样才能治国?”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为什么还会灭亡呢?”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但不能用他,看轻不肖的人但又不能赶他走,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人埋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摆在他的面前,范中行氏虽然不想灭亡,又怎么能办到呢?”

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叫马周的宾客代我写的。”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游忠公传

[宋]李昴荚

君子立言,不独以书传也。苟于世教无关,于人国无裨,不过组篇镂句,落儒生口耳!虽或可托姓名以不朽,而萎然无复生意矣。子云邃于玄,不如更生《攻外戚》一疏;子厚雄于文,不敌昌黎《论佛骨》一表。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尚论古人,大节为先,不专在言语文字间也。

果斋游公年少长,负奇节,在东西州为名进士。官幕府时,腾书制总,条列戎情民病。自立已崖然孤高。绍熙癸丑。以小朝士言五事:首曰隆孝德, 反复推明天理,冀感悟上心;且谓退宰相不以礼、 给谏论驳不行、姜特立不当召入、陈源不可亲信。明年夏,五吁天乞车驾省重华,辞皆激切,乞先以身膏铁钺①。逾月,国有大故,上下汹动,公折简忠定赵公趣断大计。宁皇以太后旨履宝位。人心始安,多公力也。然侂胄浸用事,公屡讽忠定早为计,不能从。朱文公去国,复抗疏乞留,积为权奸所忌。忠定被逐,公即丐郡归,言者指为党魁,至诬以从臾异图,将陷奇祸,幸只罢免。

夷考其平生出处,未尝希进,至于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祸福,不入胸次,盖爱君爱国,发于至诚,无一毫邀誉之心,谅乎其为忠也。

余昔参滇蜀,见公之子景仁,期以远器,荐之力。归老海濒,景仁时时相问如一日。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余耄矣,思涸笔枯,恐不足以发潜幽、张芳润。窃谓文以气为主,犹林茂而影稠,钟巨而声迥,非可强而致。公从诸老游,学粹养洪,充之浩然,可塞天地,笔下流出,自无软腐语。诗律尤老劲,深诣理妙。景仁绍定间以真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王晋公谓:“吾不作,儿子必作。”纳君于善者有后,岂诬也哉! 

公字子正,鉴虚。其自号也。

(选自屈大均编《广东文选),有删改)

注:①铁钺:铡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泛指刑戮。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

B.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C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D.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幕府,古时候将帅办公的地方。往往雁佣一些书办与幕僚、后来也泛指衙署。

B.腾书,与下文中的“折简”都有写信的意思。“书”“简”,在古代都有书信之意。

C.给谏,唐朝、宋朝时给事中及谏议大夫的合称,给事中掌管驳正政令之违失。

D.重华,即上古帝王虞舜,是儒家所称颂的圣明之主,相传他把帝位传给了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评述一个人,应当以大节为先,假如他的立言与世教无关,也就于人于国都无甚益处,就不值得崇尚。

B.游忠公上疏皇帝挽留朱文公,他的积极努力使权奸憎恶怨恨,这是忠定被逐后他只被罢免的重要原因。

C.游忠公与赵忠定公关系密切,后来政敌把他视为朋党之魁,甚至构陷他,危机面前,他自请外放以避祸。

D.文章末尾援引王晋公“吾不作,儿子必作”的话,主要是表彰赞誉游忠公教子有方,表达对其后继有人的欣慰。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

(2)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

14、游公最重要的品格是“忠”,请概括其内涵。

10、答案:D

解析:原文断句是: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11、答案:D

解析:颠倒了次序,是尧传位于舜。

12、答案:B

解析:“积为权奸所忌”,“积”是久而久之,并非积极之意,“憎恶怨恨”

与“只被罢免”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13、答案:(1)因为他们的言论的采纳与废止(不采纳),关系到当时的安危,千年之后仍然使忠臣义士闻风而感动奋起。

(2)最近他写信过来,把游公的遗作给我看,让我来为游公作传。

解析:

14、答案:①爱君爱国,出于至诚,不邀誉,不希进。

②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置于度外。

202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至是,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汨①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黄门监卢怀慎曰: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 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论息。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速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常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含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③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①汩:gǔ,扰乱。②袄:通“妖”③痁:shān,疟疾。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B.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C.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D.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兵檄”指军事文书。

B.行在:也称行在所,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三是走在。此处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即行宫。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是九拜礼之首。

D.克:有成功之意。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文中的“克”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的“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思维敏捷,行事果断。契丹进兵侵犯时,朝廷军务十分繁忙,姚崇处事迅疾,奏请裁决快如流水,深受武后赏识。

B.姚崇善揣圣意,处事机巧。玄宗要委以重任时,姚崇根据对玄宗的了解,假装不接受,借机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政见。

C.姚崇为民治蝗,勇于担责。山东发生蝗灾,姚崇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消灭蝗虫的方法,还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通过史实指明不灭蝗的危害,并愿一己承担后果。

D.姚崇生活俭朴,深得皇恩。姚崇私第住得偏远,就近住在客舍中。皇帝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姚崇,下诏书安排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

(2)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14.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很有政治才干,深得历任皇帝的赏识,这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姚崇为人处事的品格。(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

11.C。解析:九拜礼之首应为“稽首”礼。

12.D。解析:“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错,原文是“日遣问食饮起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

中宗认为他说得好,诏令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善: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好;僧之伪滥者:定语后置句;发:使留发。)

(2)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疟疾写信告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令源乾曜前往姚崇处咨询。(会,适逢;移告,移(书)告(假),写信告假;就,前往。)

14.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很有政治才干,深得历任皇帝的赏识,这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姚崇为人处事的品格。(3分)

①急人所难,急他人之所急;②心中向善,利国利民;③以退为进,讲究策略;④处事有主见,以事实道理服人;⑤敢于担当,主动作为;⑥知进退,生活俭朴不事张扬。(每点1分,写满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男丁借此逃避赋役。姚崇进谏:“信奉佛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做事要给社会带来好处,要使百姓平安,这才是佛理。怎能让奸人来扰乱真正的教理?”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诏告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先天二年(713),玄宗到新丰检阅。按传统,天子行幸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牧守官员,都要到皇帝行宫朝见。这时玄宗也密召姚崇,咨问天下大事,姚崇侃侃畅谈不知疲倦。玄宗说:“你正好做我的宰相。”姚崇知玄宗大度,锐意图治,就先设法来巩固他的意志,假装不接受。玄宗责怪他。姚崇于是跪奏:“臣愿以十条建议奏闻,陛下考虑如果办不到,我就不能做宰相。”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说:“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姚崇说:“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都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降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此时,皇帝刚刚亲政,朝夕询问政事。其他宰相惧怕皇帝的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姚崇宅第偏远,因此他就近住在旅馆。这时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疟疾写信告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令源乾曜前往姚崇处咨询。源乾曜的奏议好,皇帝就说:“这肯定是姚崇谋划的。”遇到不好的,就说:“为什么不去问问姚崇啊?”皇帝想让姚崇住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下诏让他移住到四方馆,每天派人问候饮食起居,派去的御医络绎不绝,赏赐的食物连续不断。姚崇觉得四方馆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对他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这有什么可回避的呢?

湖南省益阳市2023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不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太宗)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中理!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上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上深然之。上曰:“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昔舜戒魏征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说话,他就不应答,为什么?”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以做,所以谏铮。如果陛下不听从谏铮而臣应答,那么事情就会被施行,所以不敢应答。”皇上说:“暂时先答应而后再谏,又有什么妨害呢!”(魏征)回答说:“从前舜告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 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B.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C.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D.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昃表时间,比《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日中”要晚,指太阳西斜。

B. “中理”的“中”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中”字意思相同。

C. 五帝、三王,古时八位帝王的合称,下文黄帝、颛顼、汤、桀、武王、纣都在其中。

D. 颜色在文中指面子、颜面,而《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指容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与房玄龄、萧瑀谈论隋文帝,两位臣子认为隋文帝勤于政务,虽非仁厚之人,也算是位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 房玄龄通晓政务,有文才,待人宽厚;他与杜如晦一同提携后进,但因过于小心谨慎,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因此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

C. 唐太宗曾与群臣谈论教化百姓之事,他担心唐朝初建,百姓刚刚历经大劫,不易教化;魏征一番话,阐述了不同的看法,唐太宗深表赞同。

D. 魏征进谏,若唐太宗不听从,即便唐太宗再和他讲话,他也不予应答;别人都说魏征举止粗鲁傲慢,唐太宗却笑称这正是魏征的可爱之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2)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

14. 为消除唐太宗“恐斯民未易化”的担忧,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2)臣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了陛下,就是当面顺从,这难道是稷、契侍奉舜的本意吗?    

14. ①将“久安之民”与“经乱之民”进行对比;②举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王的例子加以印证。③魏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消除唐太宗的担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

“不能”是“决”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C;

“如晦至”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合乎”。句意:切中要领。/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C.“桀……纣都在其中”错误。根据原文“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可知,“五帝”“三王”应该是得民心、受爱戴的领袖君王,而“桀”“纣”不应该纳入其中。

D.正确。句意:臣怎敢屡次冒犯龙颜呢?/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因过于小心谨慎,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因此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错,原文“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意思是“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并非“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也体现不出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主意”,主上意见;“取决受成”,无条件接受;“愆违”,过失。

(2)“非”,不对;“面从”,当面顺从;“岂……邪”,难道是……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可知,魏征先对比了久安之民和经乱之民的特点,说明经过战乱的百姓内心愁苦,更容易教化;

由“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封,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可知,接着用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王的事例加以佐证,说明遭受大乱之后依然能够在有生之年教化好百姓。

可见,魏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消除唐太宗的担忧。

参考译文:

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唐太宗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过去黄帝征伐蚩尤,颛顼诛杀九黎,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都能在有生之年达到天下太平,难道这不是遭受大乱之后吗?”太宗认为魏征的话很对。太宗说:“魏征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说话,他就不应答,为什么?”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以做,所以谏铮;如果陛下不听从谏铮而臣应答,那么事情就会被施行,所以不敢应答。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可当面顺从,退下去之后又有非议的言论。’臣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了陛下,就是当面顺从,这难道是稷、契侍奉舜的本意吗?”皇上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简怠慢,我看他更觉得娇媚可爱,正是因为如此啊!”魏征起身,拜谢说:“陛下开导臣,让臣畅所欲言,所以臣能够尽愚诚;如果陛下拒绝而不接受(忠言),臣怎敢屡次冒犯龙颜呢?”

2023届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武安侯田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今屯氏河塞,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李寻、解光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寘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

(节选自《汉书·沟洫志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B.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C.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D.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屯氏河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常”含义相同。

C.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安侯田蚡认为,对长江、黄河的决口,不应该以人力去强行干预,这样做未必符合天意,看云气、用术数占卜的人也持相同观点。

B.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视黄河时,担心堤防无法承受洪水,就另外开挖渠道,并且不让渠道向北弯曲,而是直接往东,渠道挖通后受益。

C.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增高堤防并不能泄流,而分流可以分解黄河水流压力,虽然皇上将冯逡的建议交付丞相等人处理,但最终没有落实。

D.李寻、解光认为,趁着黄河决口,先不采取措施,而是观察水势,如果黄河洪水另外形成一条河,这就是天意,顺天意而为,可以节省财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2)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14.文中治理黄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哪种方法可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3分)

10.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A、C项“孝文时河决酸枣东”中的“东”是方位词,而黄河决口的应当是具体位置“酸枣”,此处应断在“东”之前,可排除此两项。A、D项“中河决于瓠子”中的“中河”无法理解,文章说的是“河”,而此句之前的“孝武元光”句又缺少表“年间”之意的“中”,可排除此两项。原文断句如下: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故选B。

11.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A项“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错。“而屯氏河绝”中的“绝”是“断绝(引申为干涸)”之意,“而绝江河”中的“绝”是“横渡”之意。故选A。

12.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D项“这就是天意”错误,原文“然后顺天心而图之”,是说“顺应天意”,可见并没有强调“这就是天意”。故选D。

13.(1)派(许商)去巡视,认为屯氏河(堵塞)是洪水泛滥所致,而国家正是财力不足之时,可以暂且

不疏通。(省略句“遣(商)行视”“方”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满昌、师丹等人屡次进言说(受灾)百姓可怜,天子多次派使者去安置百姓,救济百姓。(“可哀”

“振赡”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析】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以意译为辅,结合语境表述;尽量做到表意清楚准确、表述通顺规范。

14.(1)堵塞、疏浚。(2)疏浚可行。因为地形有高低之势,疏浚可以减小水流压力;高筑堤防,对排泄洪水的作用不大。

【评分标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审清题干,明确要求;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汉朝建立了三十九年,孝文帝的时候,黄河在酸枣决堤,向东冲破金堤,于是东郡大举发动士兵堵塞黄河。孝武帝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向东南流入巨野泽,流到淮水、泗水。皇上派遣汲黯、郑当时发动人员堵塞决口,很快又崩溃了。武安侯田蚡对皇上说:“长江、黄河的决口都是天意,不适合用人的力量来强行堵塞,强行堵塞决口未必符合天意。”而且仰望云气用术数来占卜的人也认为这样,因此很久以来不再加以堵塞。宣帝地节年间,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行黄河。郭昌担心水大后,堤防不能承受,就另外开渠,直着向东,经过东郡境内,不使它向北弯曲。渠通后受益,百姓感到安全了。元帝永光五年,黄河在清河灵鸣犊口决口,屯氏河从此就干涸了。成帝初年,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道:“现在屯氏河被堵塞了,即使加高堤防,也终不能泄流。如果碰上连绵大雨,十多天不晴,河水一定会溢出来。大禹并不是不爱惜民力,是因为地形有高低之势,所以开凿了九条河流,现在已经灭迹难以分清,屯氏河水刚断绝不久,容易疏浚。还有它的发源地势高,可用来分流减轻水力,疏导方便,可重新疏浚以帮助大河分泄洪水,以备特殊情况。(如果)不预先修理整治,北面决口就会使四五郡受害,南面决口就会使十多郡受害,到这之后再来忧虑它,就已晚了。”这件事交给丞相、御史处理,丞相、御史禀奏博士许商研究《尚书》,善于计算,能估计费用。派(许商)去巡视,认为屯氏河(堵塞)是洪水泛滥所致,而国家正是财力不足之时,可以暂且不疏通。三年后,黄河果然在馆陶以及束郡的金堤决口。黄河堤的使者王延世被派往堵塞决口,三十六天,黄河堤筑成。皇上说:“只有王延世长于计谋策划,工程费用节约省减,花用的人力与时间都少,我很赞许他。”过了两年,黄河又在平原决口。李寻、解光说:“建议的人经常想寻找九河的旧迹而去开凿它,现在趁着它自己决口,可暂且不加堵塞,以观察水势。如果黄河水想流经那里,应当渐渐形成河,然后顺应天意而图划,一定会成功,而且所费财力少。”于是便停止不加堵塞。满昌、师丹等人屡次进言说(受灾)百姓可怜,天子多次派使者去安置百姓,救济百姓。哀帝初年,平当奉命管理黄河堤岸,他上奏说道:“九河现在全都淤塞了,按照经书的意义,治理水患有分泄河流、疏浚大川的方法,但没有修筑堤阻塞水流的记载。四海之内的民众不能欺骗,应广泛征求能疏浚河流的人。”天子把这件事交给了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部署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荐能治理河水的官吏百姓。

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检测(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B.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C.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D.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所以安人之道也”的“所以”与《谏逐客书》中“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意义相同。

B. 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 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D. 比屋,所居屋舍相邻;家家户户。借称老百姓。“比”意为并列、挨着,与“君子周而不比”中的“比”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皇帝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B. 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 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 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尊贵,需要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14. 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2)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人打猎,快乐就在那里面了!    

14. ①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②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冠礼”做“行”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

“宜用二月为吉”主谓宾俱全,语意完整,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所以”,用来……的办法。句意: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D.“含义相同”错。“比”,并列、挨着/勾结,偏爱。句意:使百姓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君子团结而不勾结。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要让百姓富裕尊贵,需要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不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而是让百姓富裕的方法。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为”,与民休息,顺其自然;“所以”,表原因;“损”,压抑。

(2)“但”,只;“然”,这样;“畋猎”,打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可知,太宗认为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 。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 。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螳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踢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力役和赋税,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人打猎,快乐就在那里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测一测】唐太宗吃蝗虫!课外文言文模拟题(每日一篇)
【2022新高考】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2022汕头一模)
《贞观政要·论行幸》阅读训练
古文阅读-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吞蝗】 [ 唐 ] 吴兢
唐太宗吞蝗阅读答案_古诗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