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百练:怀鲁迅(郁达夫)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枢,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节选)①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枢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到上海”“洗澡”“吃饭”等琐屑之事,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

B. “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

C. 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形象极富象征意味,象征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并未消失,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

D. 文中节奏急促、语势强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营造了一个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现实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B. 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C. 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D. 文章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3.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请简要分析。

4. “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比较角度的选择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若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你认为最佳的“比较角度”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

【参考答案】

1. B    2. C

3. ①“因鲁迅的一死”,人们能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出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因而民族尚可以有为。②人家看出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人不拥护、爱戴、崇仰鲁迅先生,因而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4. 示例一:比较角度:文章的风格比较。《怀鲁迅》的语言雄浑有力,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与内心的激愤。《秋夜》语言深沉,感情深挚饱满,既包含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与崇敬,也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影响。通过比较能较好把握同题材作品不同语言风格,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示例二:比较角度:对鲁迅的认识评价比较。《怀鲁迅》更多地评价鲁迅的死对于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意义,《秋夜》侧重于表现鲁迅燃烧的心,展示鲁迅精神的能量;通过比较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精神。(还可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表现技巧等角度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理解错误,目的是表现内心的急切。

C.“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牵强附会,“寂光”“新月”象征在鲁迅精神感召下形成的新生力量和新的改变。

D.“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是依托长句而不是短句来实现的。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揭示现实的残酷”无中生有,本文写于1956年。

B.“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理解片面,燃烧的心含义非常丰富。

D.“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分析错误,文章崇敬怀念之情的表达并没有现实和梦境的截然区分。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结合文本一“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和文本二“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可知,人们自觉地祭奠鲁迅,表现出对伟大人物的崇敬,鲁迅就像太阳,精神照耀民族大地,带来民族希望。“因鲁迅的一死”,人们能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出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因而民族尚可以有为。

②“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结合文本一“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可知,文章隐隐指出当时确有人反对鲁迅先生,不知拥护,爱戴,崇仰伟大人物,人家看出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人不拥护、爱戴、崇仰鲁迅先生,因而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两篇文章“比较角度”很多,可以从文章风格角度,也可以从对人物的评价角度,还可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表现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文章的风格比较。《怀鲁迅》“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文中大量长句,传达出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与内心的激愤,语言雄浑有力。《秋夜》“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文章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语言深沉,感情深挚饱满,既包含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与崇敬,也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影响。

通过比较能较好把握同题材作品不同语言风格,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对鲁迅的认识评价比较。《怀鲁迅》“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更多地评价鲁迅的死对于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意义,《秋夜》“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侧重于表现鲁迅燃烧的心,展示鲁迅精神的能量。

通过比较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仰鲁迅
敬畏崇高,心系英雄
许广平写下鲁迅《最后一天》:我没有了解他,我不配崇仰他
王嗣音《寻鲁迅》
彭誉泉:怀念鲁迅先生
民族的衰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