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红楼梦》研究

材料一:

《红楼梦》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

《红楼梦》作者的手段是写生。除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红楼梦》作者则不然,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其结局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为《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去虽如何平淡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第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以当赏签。而《红楼梦》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般浅人自己忽略了。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非说,发于愤怒的就没有好文章,并且哀思与愤怒有时也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有些过火,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浒传》的不满少了些。换句话说,《红楼梦》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传》则锋芒毕露了。这个区别并不在作者才性的短长,只在做书的动机不同。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有删节)

材料二: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不是按书中人物身份写的)、作品中的第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一头一尾的两次说法,其实都是强调一个意思,即告诉读者,《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只是这种“味”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而可领略到的,而必须“细按”,认真索“解”,才能获得。作者同时表示担心的是读者不能“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是含蓄于中,所以才须要“细按”“熟思”,才能获得。《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大的从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物如林黛玉等形象的塑造、许多大事件如元妃省亲等的描叙都是写得十分含蓄的,小的如一个小情节、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灯谜、一个酒令、一首小诗以至一个戏目、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味”。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则特别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而这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文字狱下的乾、嘉及以后,考据学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取各种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不但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且还有他自身经历的特殊原因,他以一个罪人之孥,要写这样一部“石头”都忍不住要说话的长篇巨著,很难设想他能超出这种含蓄手法之外。他怎能不出之以委婉曲折的含蓄笔墨呢?所以《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采用含蓄的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乃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受束缚,相反,他以娴熟的技巧,得心应手地驾驭了这种手法,充分发挥了它的特点,因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红楼梦》的含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看来“虽近荒唐”,而“细按则深有趣味”。也就是说,它的含蓄不是晦涩难懂,看后令人摸不着头脑。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就拿与《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金瓶梅》来说吧,它写的也是一个家族的败落,也反映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读它却很难产生那种想一读再读的兴致,主要原因就是里面缺少那种可以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摘编自曾扬华《<红楼梦>引论》,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人物、事情都有蓝本,是作者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想象、用心灵创造而来的。

B.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具有缠绵悱恻的含蓄风格,是中国文艺界的一部奇书。

C. 《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其根本外因是清朝乾、嘉及以后考据学盛行,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

D. 《金瓶梅》虽如《红楼梦》一样写了家族败落,反映了广阔的生活,但却难以让人咀嚼出无穷余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要多看几遍,看得越熟,趣味越多,体会越多,收获越多。

B. 中国的民众向来以大团圆结局为美,而曹雪芹为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

C. 《水浒传》在许多地方是过火了一些,不及《红楼梦》温厚,主要原因是二者创作的动机不同。

D. 因特定时代和作者自身的特殊遭遇,曹雪芹只好“将真事隐去”,不得已“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红楼梦》“含蓄风格”的一项是(   )

A. 第三回,林黛玉看到舅父贾政“荣禧堂”内的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敝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写史湘云的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C. 第八回,薛宝钗出场: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D. 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 材料一说“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请简要分析“发于哀思”的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如何“含蓄”地表达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

【参考答案】

1. C “其根本外因是清朝乾、嘉及以后考据学盛行,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错。

2. B “曹雪芹为打破窠白,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错

3. C A.借贾政所居“荣禧堂”的对联内容和赠送对联者的身份地位,含蓄暗示了贾家的豪华贵气和显赫地位。B.判词暗示了史湘云的身世和可悲命运。C.只是对薛宝钗的肖像描写和性格上的准确点评,不属于“含蓄风格”。D.“你好……”后戛然而止,可有多重的不同理解。ABD三项均是“含蓄风格”的具体体现。

4. ①提出论述的话题,明确论述的中心:《红楼梦》的风格是含蓄。②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则”中的两处说话切入,摆事实,得出结论,增强说服力。   

5. ①借对良辰美景的“看似荒唐”有悖常情的态度来表达。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本是带给人审美愉悦的良辰美景,可已沦为阶下囚的词人却企盼它们早日“了”却;发出“不堪回首”的嗟叹,这“看似荒唐”的感受中含蓄地传递出词人囚居异邦、物是人非的哀痛。②借意蕴丰富的词句表达。“朱颜改”三字耐人咀嚼,既可理解为故国宫殿颜色已陈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颜已衰老憔悴,还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已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含蓄传达出了词人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③借比喻手法表达。把“愁”比做绵延不尽的“一江春水”,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哀思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言在此而、意在彼——<红楼梦>含蓄艺术风格浅析
【诗歌鉴赏】诗歌中常见语言风格分类及答题模板
代代寄哀思,岁岁迎端午。(原创)
刘晓蕾:我更愿意把《金瓶梅》看作凡人生死书
《红楼梦》描写风月为何不能参照《金瓶梅》的风格
中国四大名著开篇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