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省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
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
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
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
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10分)
2.(10分)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墨子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橱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到了都城。城墙很破旧;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什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沙,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他再向中央走,是一大块广场,摆着许多摊子,拥挤着许多人。只听得轰的一声,大家都唱了起来,原来是有名的赛湘灵已经开始在唱她的《下里巴人》,所以引得全国中许多人同声应和了。他拔步再往远处跑,到处都在唱。
楚王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时候已是下午,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
“请呀请呀!”他指着辣椒酱和大饼,恳切的说,“你尝尝,这还不坏。……”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
“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有删改)
【注】①文中提到的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禽滑厘,都是墨翟的弟子。②赛湘灵:作者根据传说中湘水的女神湘灵而虚拟的人名。③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人,又称鲁班,曾发明若干奇巧的器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墨子看到宋国贫弱凋敝的景象时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战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高尚心灵。
B.墨子的徒弟管黔敖、禽滑厘等贯彻墨子“不可只望口舌的成功”的思想,切实备战,做好防御工作,是“止楚攻宋”成功的前提。
C.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说明他也认为自己的技艺比不上做车轮的木匠,要努力提高技艺,以防“饭碗敲碎”。
D.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遭遇搜身、募捐、避雨不得而鼻塞的尴尬经历,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深化了小说主旨。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前面对宋国的描写形成对比,用楚国的相对富裕来衬托弱小的宋国的贫穷、破败,预示宋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的失败命运。
B.对楚国的物产和楚人身材等的具体描绘,和下文描写公输般辣椒酱就大饼的饮食方式,符合小说对地域和人物特征的设定,更有真实感。
C.对赛湘灵演唱现场的描写,在某种程度上调整了小说的情节节奏,让之前笼罩在紧张的战争阴影中的情节有了短暂的舒缓。
D.用衣着干净的楚人衬托穿着“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的墨子,更加突出了墨子身体力行、务实苦干、反抗侵略、热爱和平的大义形象。
(3)文中的墨子是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小说是如何突出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二、课内基础(14分)
3.(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内交(nèi)     羞恶之心(wù)强行者有志(qiáng)
B.呺然(xiāo)    龟手(jūn)       掊击(pǒu)
C.墨翟(zhái)    恶施不孝(è)    累土(léi)
D.五石之瓠(huò)要誉(yào)       自见者不明(xiàn)
4.(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泉之始达
B.其脆易泮   以说吴王
C.自知者明   恶施不孝
D.故不孝不慈亡   不龟手之药
5.(2分)下列选项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当察乱何自起
A.以盛水浆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人之不我信也
6.(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B.《诗》……可以群     群:聚集、会合          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C.天下之乱物            乱物:纷乱之事         自伐者无功            自伐:自我夸耀
D.魏王贻我大之种      贻:赠送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恶:厌恶,仇恨
7.(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                                      B.子自爱,不爱父
C.民之从事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8.(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词类活用分类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先齐其家
③故亏兄而自利
④虽父之不慈子
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⑥其坚不能自举也
⑦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头
⑧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③⑦/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⑤⑧/⑥⑦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
9.(2分)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B.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承认有神的主宰,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C.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墨家在先素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D.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
三、古文阅读(一)
10.(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节选自《论语·子张》)
【注】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B.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C.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D.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张弛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
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
C.仞,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高深。
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
B.子贡说自己是远不及孔子的。他说的这个语言非常的善巧,耐人寻味。
C.子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亲身受到过孔子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确切的比喻和心理感受的。
D.孔子在生前就受到了弟子们非常崇高的评价与景仰,所以当有人诋毁孔子的时候,弟子们就会自觉地站出来为老师辩护。
(二)(24分)
11.(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论
苏轼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③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蔽,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⑤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观其A所以微见B其意者C皆圣贤相D与警戒之义E而世不察F以为鬼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的“见”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词义不同。
B.“匹夫见辱”“以匹夫之力”两句中的“匹夫”词义不同。
C.祖父的祖父称为“高祖”,与之对应的亲属称玄孙。“高祖”也可用于皇帝的庙号,文中指刘邦。
D.“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的“王”意思是称王,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堪称大勇的人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所以他们能够做到遇事不惊、镇定从容,忍辱负重、不愠不怒。
B.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但对他不能像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不能像荆轲、聂政那样勇于献身深感惋惜。
C.张良做奴仆、婢妾那样的低贱事都不发怒责怪,能忍耐的心态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怕、项羽也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
D.作者和司马迁对张良形貌的看法不一样,但对他的品质都给予了肯定,本文充分肯定了张良的志向气概和忍耐沉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③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5)请指出并简析③④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忍小忿而就大谋”。
(三)默写(10分)
12.(10分)(1)孔子用“            ,           ”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要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2)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          ,          ”。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4)《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如果不扩充推广会产生负面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虽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但具体到人格与气质,却与孔子_______.孔子对所受到的打击、侮辱等,对于那些伤害他的或他不满意的人,他不是直接进行反击,他是把对方的恶行或恶德上升到普遍的人性的弱点。从具体到一般,哲学化了,深刻了,他几乎可以说是“逆来顺受”的。
孟子不一样,他是咄咄逼人、_______、无所畏惧的。(  )
比如孟子批评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父”。他批评杨朱的利己主义是“无君”,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不替君王分担忧愁,那不是眼中无君吗?他接着就大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有人问孟子你为什么好辩?而且辩论时很没有风度,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孟子说难道我就喜欢跟别人辩论?我是不得已,因为现在这个世道太混乱了,人的思想太混乱了,所以我忍无可忍,必须为道义而战!
孟子不是随口乱骂的,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吾知言”。天下的学问我能够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主张,我知道他们的是非曲直,我对这些思想、观点、立场进行了分辨以后,我明白孔子的思想是最好的,所以我要________地宣传孔子的思想。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正气。孟子在跟别人辩论的时候,不顾别人的感受骂别人。这个人虽然不好,但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广度。我有浩然之气,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当然有资格批评你。
他没有考虑过这样做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让自己与周围人关系很紧张,他更不会背后去使诈坑别人,因为他没有私心,只有公敌。他是为公众的道义这么做,而不是为________.唐代有一个大诗人叫孟浩然,“浩然”是他的号,就是因孟子而取。明代有一个作家叫张养浩,字思孟,字也是由孟子而来。孟子确实太让人敬仰了,中华民族刚性的性格,很多都承自孟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判若两人
一气呵成
义无反顾
蝇头微利
B.截然不同
一气呵成
当仁不让
蝇头微利
C.判若两人
气宇轩昂
当仁不让
一己之私
D.截然不同
气宇轩昂
义无反顾
一己之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看到的不义与所受到的质问,他是旁敲侧击的。
B.对所受到的质问与看到的不义,他是针锋相对的
C.对看到的不义与所受到的质问,他是针锋相对的。
D.对所受到的质间与看到的不义,他是旁敲侧击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这个人不好,但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广度。
B.不是这个人不好,而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优势。
C.不是这个人不好,而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广度。
D.这个人虽然不好,但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优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14.(6分)在班级论坛轰轰烈烈的讨论当中出现了两个这样的帖子:
帖子一:卫生委员冯小明吐槽张小刚不值日,当张小刚因卫生不合格老师问责时,张小刚说语文课上刚讲完老子的“无为”,叶子不扫也会被风刮走的。
帖子二:班长说小犟同学不参加研学活动,因为怕耽误他学习,耽误他考985,括号给你注出来这个小犟同学是干什么的,他是班里最爱学习的同学,他的座右铭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参加一切课余活动,如此埋头苦干,成绩却一直不理想,所以班里同学给他起外号叫做小犟。
请同学们向先秦诸子借智慧,劝说这两名同学中的一位,给他们写留言,劝说张小刚值日或者劝说小犟参加研学活动,至少用到两句先秦诸子名言,字数不少于100字。
五、写作(60分)
15.(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了我们要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还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舒适、安逸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风雨、坎坷牵绊着我们的脚步,还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考验着我们。
材料二:《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8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
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延伸。解答本题。需要理解题干成语含义,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
【解答】(1)C.强加因果。两个句子前后无因果关系。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是“成秩序,定天下”。
故选C。
(2)B.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不是说“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而是强调心无杂念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干好别人认为的小事情也是可以成为“圣人”。
故选B。
(3)A.强调应该在“质”与“文”两极中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材料一“取两用中”的观点。
B.强调为人与功业的问题。
C.强调社会关系与社会状态的问题。
D项强调彼此转换的问题。
故选A。
(4)“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强调了“中庸”之道对于善恶的态度,“损人利己”中“人”“己”不是相对的关系,结合材料一的叙述可知,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根据“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可知,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
(5)根据“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可得出: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根据“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可得出: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
根据“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可得出: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
答案:
(1)C
(2)B
(3)A
(4)①有“己”就有“人”,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
(5)①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②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
③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
【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
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0分)
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
【解答】(1)C.“说明他也认为自己的技艺比不上做车轮的木匠,要努力提高技艺”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说明他被墨子的话说服了,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实用,不利于人,是拙的、坏的,并非技艺比不上做车轮的木匠,要努力提高技艺。
故选C。
(2)A.“预示宋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的失败命运”错。墨子说服了楚王和公输般,实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在对比中表现出战争的危害,楚国攻宋是不义的,可见墨子出行的价值。
故选A。
(3)文章通过墨子只身赴楚,说服楚王和公输般不要攻宋的过程,塑造了墨子反抗侵略、为民请命的大义形象。结合墨子去游说楚王,但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备战,“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他游说楚王说公输般“'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真好法子!’楚王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最终让楚王放弃侵略的念头。
结合“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可知,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墨子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历尽艰辛,不辞辛苦,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应干的实干家形象。
结合“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可知,这些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从正面生动地展现了墨子这位平民思想家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
结合管黔敖告诉墨子准备情况,“是沙,防云梯的”“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等,写学生管黔敖实干备战,烘托了老师务实的精神;“'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这是通过描写公输般侧面衬托墨子的形象。
综合以上内容,从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C
(2)A
(3)①利用“止楚攻宋”的主体情节,刻画墨子反抗侵略、为民请命的大义形象。如墨子千里迢迢只身赴楚制止楚王;又如墨子让弟子们积极备战,最终让楚王放弃侵略的念头等。②利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墨子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形象。如脚底起泡、用布裳包脚、与管黔敖的对话等表现出墨子为民众积极奔走、席不暇暖的作风。③利用对次要人物的描写,烘托墨子务实、关注民生、智勇双全的圣贤形象。如写学生管黔敖实干备战,烘托出墨子务实的精神;又如写公输般前后态度的微妙变化,烘托出墨子关注民生的高大形象等。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课内基础(14分)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内交”的“内”应读作nà。“强行者有志”的“强”应读作qiǎng。
B.正确。
C.“墨翟”的“翟”应读作dí。“恶施不孝”的“恶”应读作wū。
D.“五石之瓠”的“瓠”应读作hù。“要誉”的“要”应读作yāo。
故选:B。
【点评】对于多音字的认识与辨析,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同时,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读懂词句含义。
【解答】A.知同智;
B.泮同判,说同悦;
D.亡同无,龟同皲。
故选:C。
【点评】通假字答题技巧:
(1)当一个字按其常见义讲不通时考虑与其音近或同的字。
(2)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通假,不能互逆。
(3)由于语音的发展,按今音读不同,古音同。如:趣——促。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楚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解答】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
A.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之)盛水浆”;句意:用大葫芦去盛水浆。
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人之不信我也”;句意:以别人不信任我们。
故选:D。
【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解答】B.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句意:《诗》可以培养群体观念。
故选:B。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判断古今异义知识的能力。主要记住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利用课文中实词含义进行知识迁移,快速推断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解答】A.一日,古义为一旦,今义为一天;
B.自爱,古义只爱自己,今义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
C.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指做,投身到,或者(按某种办法)处理;
D.毫末,古今异义相同,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或者部分。
故选:D。
【点评】古今异义词的解题办法:
1.语言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
2.代入分析法。在判断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时,考生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之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意要求。
3.课文迁移法。利用课文中实词含义进行知识迁移,快速推断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识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还需结合语法知识来进行判断分析。
【解答】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译文: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②使动用法,使……齐。译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
③使动用法,使……亏。译文: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
④形容词作动词,慈爱。译文: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
⑤使动用法,使……有利。译文: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于自己的家。
⑥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程度。译文: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
⑦名词作动词,培植。译文: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译文: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综上,①④形容词作动词,②③⑤便动用法,⑥⑧形容词作名词,⑦名词作动词。
故选:D。
【点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法句子成分中,形容词主要充当谓语及谓语中心语、状语和补语等,但是如果将其置于主语和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的位置上,形成主谓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动宾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等关系和介词与宾语之间的介宾关系,则其词性便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化,即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充当主语和宾语。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解答】B.“承认有神的主宰”错误,应为“否认有神的主宰”。
故选:B。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三、古文阅读(一)
10.【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1)句意: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可以直接望见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
“赐之墙”是“及肩”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赐”前面断开,排除AB;“夫子之墙”是“数仞”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2)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错误,“宫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宫的围墙。
故选B。
(3)A.“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错误。由“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可知,子贡的意思是说文武之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仍然在人间流传着。
故选A。
答案:
(1)D
(2)B
(3)A
参考译文:
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就存在人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它的大旨,不贤能的人只能知道它的枝节。没有地方不存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
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贤能。”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可以直接望见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么,武叔先生的话,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贤者,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即使有人要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
【点评】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二)(24分)
11.【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
【解答】(1)句意: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都具有圣人贤士相互警戒的道理。世人不详加考察,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怪。“者”助词,表停顿,故C处需要断句:“而”连词,表转折,引出下面分句,故E处需要断句;“以为鬼物”为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F需要断句。
故选CEF。
(2)A.“词义不同”错。“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的“见”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词义相同,均为通假字,通“现”,显现。句意: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自我显现的人不明智。
B.“匹夫”,普通人/一个人/句意:普通人一旦被侮辱/以他个人的力量/正确。“折”,折辱/断。句意: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
C.正确。
D.正确。“王”,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句意: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故选A。
(3)B.“不能像荆轲、聂政那样勇于献身深感惋惜”错。原文“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意思是说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故选B。
(4)①其主:指“郑国国君”;下人:委屈自己对人谦让;信用:使动用法,让……信任并为他所用。译文:郑国国君能够这样屈己尊人(委屈自己对人谦让),一定能获得郑国百姓的信任(一定能够让郑国百姓信任并愿意为他效力)。
②安:安然;持:持守;兆:显露迹象;泮:分离;微:细微。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局面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③譬之如:好像;攻:治疗;所自起:产生的根源;攻:医治。译文:(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5)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列举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刘邦“养其全锋而待其蔽”等善于隐忍的正面事例,列举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事例,通过对比论证阐明“忍小忿而就大谋”。
答案:
(1)CEF
(2)A
(3)B
(4)①郑国国君能够这样屈己尊人(委屈自己对人谦让),一定能获得郑国百姓的信任(一定能够让郑国百姓信任并愿意为他效力)。
②事物安然未生变的局面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③(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5)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列举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刘邦“养其全锋而待其蔽”等善于隐忍的正面事例,列举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事例,通过对比论证阐明“忍小忿而就大谋”。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一旦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有堪称大勇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别人侮辱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都具有圣人贤士相互警戒的道理。世人不详加考察,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怪,也太不正确了。而且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兵书上。在韩国已灭亡、秦国强盛时,秦王嬴政用刀、锯、鼎、镬的酷刑残酷迫害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三)默写(10分)
1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与默写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敏、慎)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
(3)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重点字:慎)
(4)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重点字:致)
(5)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重点字:苟)
【点评】《论语》名句辑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四、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3.【分析】(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2)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解答】(1)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此处指具体到人格与气质,却与孔子全然不一样,故:截然不同,排除AC。
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情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讲做正当合理的事。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蝇头微利:指非常微小的利润。一己之私:指个人的私心、私利。由“他更不会背后去使诈坑别人,因为他没有私心,只有公敌。他是为公众的道义这么做,应:一己之私,排除B。
(2)按照逻辑顺序应“看到的不义”后“所受到的质问”,排除BD;根据上句“无所畏惧的”,不应是“他是旁敲侧击的”,排除A。
(3)复句间不构成转折,排除AD;根据“我有浩然之气,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当然有资格批评你”是对“优势”的解释,不是“广度”,排除C。
答案:(1)D。
(2)C。
(3)B。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1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主要考查对语言得体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设置的情境写一段劝说的话,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气,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和字数要求。
【解答】示例:小犟同学,你好,你所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错,这是儒家的观点,但是这句话的内涵是迎难而上,勇敢地去克服困难,不退缩,不逃避,而不是你这种逃避课余活动只一味埋头苦干的行为。你这种行为有悖于儒家主张的以仁为己任,要做应该做的事情,无所为,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你这样埋头苦干,成绩却不理想,为的只是无用功,靠的是蛮力,并没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己的有为。希望你牢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诲,深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大义,做到真正的以学习为乐趣,不依靠蛮力,多加思考,提升自己的成绩。同时也要丰富课余生活,劳逸结合,积极参加研学活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坚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座右铭,勇敢的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真正的“有为”。
【点评】微写作的评价标准:
1.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有新意。
2.语言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3.针对的具体情境符合写作要求。
4.鼓励写作风格多样化、个性化。
五、写作(60分)
15.(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了我们要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还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舒适、安逸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风雨、坎坷牵绊着我们的脚步,还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考验着我们。
材料二:《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一引用老子名言,材料包括两个点:一是《老子》所说的是意思在于强调我们要认识自己,战胜自己;二是有人说的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战胜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舒适、安逸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风雨、坎坷牵绊着我们的脚步,还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考验着我们”列举现实生活中,考验我们的东西太多,一是舒适和安逸,二是风雨和坎坷,三是各种诱惑。这些东西考验着我们,想在有所成就,需要战胜自己,战胜这些考验。或者说,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各种诱惑。
材料二是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语,曾国荃受其母亲影响,生性刚直倔强,处处想胜人一等,曾国藩则告诫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不要争强好胜。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强大有两种。一是将仁义与谦虚集于一身的强大。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强大,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自修处求强”。二是斗智斗力的强大,这种强大就是逞强或逞能。他认为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胜人处求强”。
行文时一定要扣关键词,即“自修处求强”和“胜人处求强”,阐明“自修”和“胜人”的内涵,明确自己的态度。可以说,两个材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立意】
1.自修须求强,胜人莫骄人
2.看重自修,看淡胜败
3.自修处求强,胜人处自爱
4.常修己身,以求自强
5.自胜者谓之强(自修者谓之胜)
【佳作展示】
当勤于自修求强,勿执于胜人求优
在现实生活中,舒适、安逸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风雨、坎坷牵绊着我们的脚步,还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考验着我们。故而,我们更应当于自修处求强,而不执于胜人一筹、优人一等的虚妄。
于自修处求强,方能成就卓越,以自信、奋进的身姿鼓舞、感染众人。杨倩稳定心态,勇夺首金,令国人兴奋不已,交口赞叹。荣誉的背后是多少次的训练,是多少日的坚持?“无冕之王”苏炳添亦得到尊重,他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这份坚毅何尝不令人动容?可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在于荣誉有多高,不在于奖牌有多亮。而砥砺奋进的志气、磨砺自我的坚韧、勇于拼搏的魄力,才是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于胜人处求优,往往导致喧嚣,被求胜心切的思绪缠绕,扰乱人心。在中国代表队高居奥运金牌榜首时,“中国第一”的求胜音奏响,在被美国反超后,“功亏一篑”的遗憾之叹长久不息。作为中国人,希望中国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是自然的,这本是我们对运动员的美好期望和祝愿。然而,不少人被金牌代表的荣誉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努力,看不到运动员追求提升的冲劲,而只被对奖牌的渴望占据了内心,如此焉能享受这场体育盛事的精妙绝伦,又焉能体会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进步?
自修与胜人,是两种不同的追求,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态。“自修”关注自我。具体而言,是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是在超越自我中享受突破的乐趣,这有助于我们建立自尊与自信,并不断走向自强。“胜人”紧盯他人,也就是以胜过他人为目标,与别人比较,以寻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这将致使我们迷失,而在虚妄的迷雾中漂流。
自修成就高度,开阔胸怀;胜人引致狭隘,消弭乐趣。曾经,我国还不够强大,努力在世界上处处证明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更是背负重担出征;而今,中国已足够强大,且自信,不再需要执于胜人一筹,故而即便女排赛场失利,首先得到的是众人的关切与安慰。曾经,刘翔因失金而被辱为“国耻”,今天,苏炳添虽未摘金夺银却依然引人致敬。可见,国人正变得更宽容,胸怀更宽广。同时,我们也更鼓励运动员们自修自强,而非苛责他们必保第一。如此,体育之趣,众人可享之,乐之。
《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我们正要勤于自修处求强,迎接自我成长,而勿执于胜人求优以致狭隘怨叹。自修求强,吾辈自强。
【点评】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点专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9)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解析
浙江省2020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220)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高三模拟考试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 中考热线
(两材料)《墨子·非乐·民有三患》、《荀子·乐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阅读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