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乡村社会的面子观

①“面子”一直是研究中国人行为和社会运作的核心概念。如何更恰切地理解面子这一本土经验现象,必须要首先考虑本土社会特性。

②对于农民来说,其主要的社会生活“场域”是村落。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中国人要处理的是在村落中“做人”的问题,其所针对的对象也并非某个个体,而是要在村落中立足。因此,“面子”就不仅仅是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和策略,它更是中国农民在村落这个熟人社会中立足的重要依据,“面子”具有非常重要的评价意义,体现为人们对某种生活价值的追求。对于这种具有价值性的面子,本文称之为“面子观”,它指的是人们对“什么是有(丢)面子”“什么样的面子值得在乎”的集体认同。

③乡村社会中的面子内涵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面子标识物,_________;二是面子生成机制,_____________;三是面子行为的能动性,____________,通过这个维度可以发现乡村社会对人们追求面子行为的约束程度;四是面子的竞争性,____________,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改变个人地位的空间。据此,可以将乡村社会中的面子观区分为三种类型。

④外显型面子观表现为炫耀性地表达自身实力,受这种面子观念影响的行动者注重在具有极强外显型、可视性的事和物上投放自己的资源,以向其他村民显示、证明自己的实力。外显型面子观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者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的可比性强、面子行为的竞争性强,容易陷入恶性膨胀,出现“打肿脸充胖子”的“名实分离”,即行动者的面子竞争变成对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手段被置换为目的。

⑤外显型面子容易被研究者理解为农民对金钱、权力等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追求,甚至将面子与社会分层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具有面子。这种理解是将面子与西方社会理论中的“社会地位”做了机械式地比附,“社会地位”是一系列客观指标(如财富、权力等)的集成,具备了这些客观指标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进而也就有了“面子”,但在乡村社会中并非如此。在客观的面子标识物(比如财富)竞争上胜出,可以获得“有面子”的评价,但并不代表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高,换句话说,外显型面子观是面向村落所有成员开放的,是人人可以竞逐的肯定性评价,而村落社会地位则特指村落精英所拥有的权威,二者并不总是重合的。

⑥人际型面子观表现为人际互动中的慷慨热情,受这种面子观念影响的行动者特别注重在社会交往中投入资源,努力建构和维持与他人的友好关系。人际型面子观的突出特点与外显型面子类似,比如也存在行动者个体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可比性强的特点,但面子标识物是能够建构维系人际关系的事物。人际型面子观的竞争性与外显型面子也有不同,后者表现为激烈竞争,而前者的竞争性则要弱得多,因为乡村社会中的交往是开放的,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与每个人建立交往关系,那些更会为人处事的人就可获得更好的“人缘”。乡村社会中的交往是人情化的,在人际型面子观念主导的村落,农民的人情圈就会很大,且人情交往的形式化色彩非常浓,甚至在双方发生矛盾后人情关系仍然不会断,结果就是人情非常容易“异化”。

⑦依附型面子观表现为村落成员的社会行为特别注意地方性规范的要求,个体分享并追求村落公共的规范与价值观,表现出来的“面子”往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而非在一时一事上与他人的竞争,在村落中最受推崇的“面子”往往特指那些能够捍卫村落公共利益和荣誉的行为,甚至可以为公共利益牺牲自己所有。正是因为有社会结构、地方性规范和价值的约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面子”就是“依附于社会的自尊”,但笔者所言的“依附型面子”与“依附型自尊”并不相同,面子比自尊更多社会学上的价值,在乡村社会中,获得这种面子不只是个体的荣耀,更是与其关联的家庭、家族乃至所有亲友都可共享的。

⑧全国主要农村地区存在面子观类型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的乡村社会中具有不同的面子观主导类型。把面子作为理解中国人之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逻辑极好的切入口,透过其生活化的微妙模糊之处,可以发现其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价值导向作用。

(选自2022《文化纵横》,有删改)

1.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③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表征乡村社会中面子资源的稀缺程度

②体现了人们追求面子行为的自主性程度

③通过何种事或物表现面子的有无、多少

④即人们会采用何种方式、途径获得面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2.根据依附型面子观特点,以下《红楼梦》事件中“最有面子”的是( )

A.袭人风光回娘家

B.刘姥姥进大观园

C.元妃省亲庆元宵

D.宝钗盛办螃蟹宴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乡村社会中的面子价值不等同于人的自尊。

B.根据面子标识物就可以辨别出面子观类型。

C.捍卫公共利益的行为被认为“最有面子”。

D.“人缘好”面子观导致人情交往的形式化。

4.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批驳划线句的。(4分)

5.理解概念是阅读学术文章的重要方法。针对第④段中“名实分离”的概念理解的方法,同学们有不同看法。(6分)

小亮:我认为可以联系《乡土中国》中的同一概念进行比较理解。

小红:我认为可以概念界定,把“名”“实”的字典义落实为语境义,准确理解。

对此,你怎么看?请做出回应。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清晰,能联系本文及补充材料加以分析。

补充材料:

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选自《乡土中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与鼠,也缠绵(选编)

陈忠实

“我要见局长。”小偷居然如此说。

“你说啥?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李警察猛乍从椅子上跳到地上,大声反问。

李警官这辈子没遇到过这么无语的案子,眼前这个小偷不知该说是艺高人胆大还是脑袋有问题,去哪偷不好,居然偷到了公安局,被恰好回来取东西的他逮了个正着。

彼时已经夜深,李警察来到空荡荡的办公楼里拿第二天出差的火车票,却在钥匙插进办公室锁眼的瞬间觉察到了异常,门锁有明显被入侵的痕迹——办公室遭了贼了。

老鼠居然钻到猫窝里偷食了!

   李警察努力从震惊中冷静下来,与值班警察合力制服小偷,把他扣在椅子上审讯:

“为什么来公安局偷钱?来偷过几次了?有没有同伙?”

“我要见局长。”

案子实在滑稽,但毕竟发生在市局机关大院里,李警察决定还是告诉局长,而局长,居然也答应了亲自审讯。

 “我听说小伙子你是个能干的老实人啊,身边的人都很信任你呀,你的良心到底哪里去了嘛……”

小偷只觉得他废话连篇:我被铐着,你在我面前站着,跟我讲什么情感。

局长见他不为所动,立刻变更策略,啪地一声把桌子拍得声响震天:“我把你狗东西毙了!明天这事儿一传开,看看这些干警把你砸死!”

小偷这才抬起头来,丢出蓄意已久的暗器——

“局长,我偷过你。”

局长躲闪了一下的眼光,标志着他和他的关系的根本性易位,老鼠咬住猫的脖颈了;双方在这一瞬间,都清楚谁对谁更致命。他很快低下头去,就是不要再继续去看局长的那种眼光,只要看见躲闪的那一下就行了。让局长掂一掂分量,尽快做出选择。小偷现在是一位超级心理学家,认为像局长这样有身份的大猫,在这样不容久耽的时限里,要与一个他这样的老鼠做出同流合污的妥协达成一种利害同盟,是十分残酷的。他如果一眼不眨地盯着局长,于局长做出他所期待的选择是不利的,他低下头,就是留给局长一个不受逼视的软空间,对这个无法回避的残酷做出自己的整合。

局长心虚露怯了,却还在强硬地狡辩:“我没丢过钱,再说,我办公室最多就是点儿买烟吃饭的零用钱,谁拿去了都无所谓。”

小偷不以为然,步步紧逼,丢出了最后的杀手锏,见血封喉——

“我有两次偷你偷得有五位数。你居然都没有报案。”

其实从李警察给他报告这次案情的时候,局长就预见到了这场横祸,两次被盗取五位数的现金并不致命,致命的是他没有一次报案,而个中不可为外人道的情由,很明显,被小偷猜到了。

这个时候,小偷一改态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局长,我没偷过你。我连你的’零用钱’也没偷过,打死我我都说这话。”

他居然给了局长选择,是选择猫与鼠斗争到底两败俱伤,还是苟且合作互利共赢?

局长没有回答,转身拉开门离去,小偷却在心里一遍遍吟诵:他和我一样,其实都是鼠啊。

三天之后,局长被“双规”。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物对白精简又充满张力,你来我往、步步紧逼的对白与平铺直叙的情节,将故事的悬疑感推到顶峰。

B. 开篇陈警官的疑问,这小偷为什么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偷警察局?既是因为前有局长被盗后的隐忍不发,后有猫鼠同谋的致命筹码。

C. 情节很简单,写的是一个农民小偷与公安局长之间的故事。一个体制外的小偷将

一个体制内的“大偷”给曝光了

D. 小说讲述了一个贪污的公安局长的虚伪。在小偷与局长的心理活动和一进一退之

间,可见作者文字功底之深。

7.下列对文本结局的改写,哪个版本与作者笔法风格相差最远( )

A.如果让契诃夫来写,李警官的心理反应一定会更复杂,因为,他也曾给“局长”送过钱,也像局长一样收过钱。他并不比自己的“局长”更干净。

B.如果让果戈理来写,可能会不留情面:李警官曾经替别人转手送钱给局长,结果他从中截留了一部分钱。所以他心里七上八下,惶惶不安。

C.如果让卡夫卡来写,他可能不会让公安局长被“双规”,而是小偷精神失常,语无伦次。最后公安局长是否贪污犯,成了一个无法证实无法证伪的“K式问题”。

D.如果让巴尔扎克来写,公安局长被双规,痛心疾首忏悔;李警官在办案中坚守正义与真理,更坚定要以公正利剑坚守使命。

8.结合小说标题,分析作者的反讽手法。(4分)

9.文本多次出现“居然”一词,就此举例分析小说情节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伯夷》)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商衰A而纣以不仁B残天下C天下孰不病D纣E而尤者F伯夷也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伯夷、叔齐耻之          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            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            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    以待天下之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伯夷。

B.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

C.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

D.王安石认为,古圣先贤说得详细清楚,后世人见解独到也不失事情本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2)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14.依据材料简述,关于伯夷,孔孟、司马迁、韩愈是什么评价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响雷预示暴雨骤烈。雷声轰隆,本来是天空中带电的雷雨云的放电现象,诗人却说来自“脚底”,形容雷声震撼大地的威力之猛。

B.次句 “顽云”二字,揭示出乌云愈聚愈浓的态势。“拨不开”三字,更显浓云所特具的巨大凝聚力。暗示一场蓄势已盛的猛雨的到来。

C.最后两句“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诗人借用典故,突发灵感,再展奇想。“谪仙”指李白;“琼瑰”指名诗佳作。

D. 纵览全诗,通篇写实,无论是写雨景还是写雨势,都写得生动逼真,形神兼备。尤其是动词,更显得细琢精敲,恰如其分。

16.结合颈联,分析这首诗的修辞运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在最后时刻仍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是一个象形文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提升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令主人感觉差劲(帝宫王室也不例外)。①虽然起初是一个因果关系词,但一经用以形容屋之清洁,遂成一个首选词汇。

宅屋有窗,不仅是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一望。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不是神仙,亦近乎神仙了。“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②。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结合文段语言,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求从文中选取两种修辞加以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光年之外”到“千年之前”,好奇心把我们引向何方?

把宇宙的“声音”谱成乐章,首次揭秘黑洞“脉搏”,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天眼”的科研成果频频登上热搜,这一贵州大山深处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以巨目观天的姿态,捕捉遥远的信号。同样,“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青铜纵目面具一眼千年,定格了古蜀先人对苍穹的向往。①的深空探索,还是千年之前的天人对话,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奔赴一场又一场星辰大海之约。

古往今来,太空都以它的神秘莫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追逐探寻。② 是人的天性,好奇心则成为人类了解宇宙的驱动器。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从郑和下西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牛顿“三大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 ③  、每一个浪漫的想象、每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都在为接近真理而蓄力,也都是与好奇心的双向奔赴。

20.下列句子的引号使用,和材料中画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从“光年之外”到“千年之前”,好奇心把我们引向何方?

B.鲁迅为了经常提醒自己,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口、眼、读书三。”

C.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形神兼备,生机勃勃”。

D. 众所周知,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好奇心。对历史的好奇,见证了传奇;对科学的好奇,创造着神奇。循着宇宙深处的神秘律动,循着文明肇始的远古笛音,呵护好奇心,以好奇心驱动梦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2.C    3.A   

【4题答案】①作者的批驳,首先指出外显型面子观容易被研究者误解之处:认为行动者的追求目标是获得社会地位。②然后指出这种错误认识的本质在于比附西方社会理论,将社会面子的标识物当作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③继而指出乡土社会中的不同:面子的标识物只可获得有面子的评价,不等同于其社会地位高,并揭示原因:获得面子和社会地位的对象不同。④作者进行对比辨析,通过对错误理解的根源批驳,从而凸显外显性面子观的特征与本质。(4分)

【5题答案】答案示例①:我认为可以将两位同学方法结合起来理解。可先用小红的方法,尝试概念界定,从字典义到语境义理解,关注概念的语境背景、言说对象等,聚焦概念对象的本质特征,体会外显型面子观中面子标识物的竞争从手段到目的的错位。然后联系《乡土中国》这一相同的乡土社会框架下的研究,《乡土中国》所述阐释了“名实分离”的背景和原因,比较同一概念的同异,在迁移比较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小红的方法是理解概念的基本路径,不可或缺,但还不够,小亮的方法可深化拓展对概念的认识。

答案示例②:我认为小亮方法好。《乡土中国》与本文有共同话题背景,都是在乡土社会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比较概念内涵可以清晰发现异同。相同之处都指表面上和实际内容不符合,如《乡土中国》所述“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不同之处是话题所指的对象和具体内容不同。在迁移比较的过程中可深化对概念认识。小红的方法虽然是理解概念的基本路径,但还不够。

答案示例③:我认为小红的方法好。尝试概念界定,从字典义到语境义理解,是理解概念的基本路径。概念的语境义的理解已经对语境中概念的背景、言说对象都予以充分关注。第4段中“名实分离”指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本来是获得面子的手段,到最后却在恶性膨胀中成为目的。《乡土中国》所述阐释了“名实分离”的背景和原因,

小亮联系比较的方法可深化拓展对概念的认识,但小红的方法聚焦概念对象的本质特征,更显严谨。(6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复位语句的能力。

第一空,对应“面子标识物”,主体应该有事或物,应填③;

第二空,面子的生成机制,即是获得面子的方式、途径,应填④;

第三空,面子行为的能动性即行为的自主性程度,应填②;

第四空,竞争性取决于面子资源的稀缺程度,应填①。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最受推崇的“面子”往往特指那些能够捍卫公共利益和荣誉的行为,由此最有面子的应该是最有能力、地位最高、最能给集体带来荣誉的主体。选项中元妃为贵妃,地位最高,故其省亲使贾府最有面子。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根据面子标识物就可以辨别出面子观类型”错误,结合原文“人际型面子观的突出特点与外显型面子类似,比如也存在行动者个体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可比性强的特点”可知,人际型面子观和外显型面子观可以有相同的面子标识物,故有时候不能根据面子标识物就可以辨别出面子观类型。

C.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往往特指那些能够捍卫村落公共利益和荣誉的行为”。

D.“导致人情交往的形式化”错误,原文为“结果就是人情非常容易'异化’”,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题答案】A小说故事情节一次次反转,不是简单平叙。

【7题答案】D小说从标题看就是反讽笔法,D项没有反讽。

【8题答案】①小说运用反讽手法,揭露批判权力与人性的败坏。②鼠一刹那间成了猫,猫一瞬间沦为鼠。猫即鼠,鼠即猫,彼此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两者地位的转换也是迅速的。“缠绵”二字,蕴含幽默,更凸显讽刺意味。

【9题答案】①小说情节描写跌宕起伏,多次反转。②小说中6次使用“居然”一词,5次都在反转,两次居然同义。③居然偷盗警察局——居然小偷要求见局长——局长居然同意亲自审案——局长家被偷居然不报案——小偷居然反过来让局长选择,每一次情节反转都把小说推向高潮,步步紧逼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题答案】CEF

【11题答案】A

B.遂:副词,最终;动词,实现。句意: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难道是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

C.然:连词,然而;形容词,正确。句意: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D.以:动词,认为;目的连词,来。句意: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来等待天下清平。

【12题答案】D 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主观臆断使得事情失去本来面目。

【13题答案】

(1)父亲去世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国君,能称为仁吗?【采分点:爰、干戈、弑;句意】

(2)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采分点:使、及、烈;句意】

【14题答案】①孔孟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②司马迁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③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

参考译文:

(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国君之位而逃走。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何不去归附他呢?等(他们)到达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昌牌位,尊他为周文王,向东方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父亲去世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国君,能称为仁吗?”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但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坚守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居,采食野菜充饥。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

(二)

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家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大概天下只有一人罢了;如果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那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穷尽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们。只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这么做。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伯夷、叔齐却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

(三)

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尤其痛恨的,是伯夷。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终成大业,但唯独(有人)认为是不正义的,这个人哪里会是伯夷呢?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是不仁义的;武王为王,是仁义的。伯夷坚决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来等待仁义(的君王)能够出现。(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伯夷)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主观臆断使得事情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题答案】 D 通篇写实有误。

【16题答案】①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手法。② “十分潋滟金樽凸”,把因暴雨注灌而几乎要突过堤岸的钱塘江水,喻作即将溢出斟满酒杯的美酒;以水势之汪洋浩大,反衬雨势之猛烈。③ “千杖敲铿羯鼓催”,是以声音写雨势之大,既有比喻,兼具夸张,把雨势之猛烈渲染得无以复加。诗人以千杖催击羯鼓的急剧之音,来比喻雨声的急、骤、齐、密。使读者感受到暴雨不但势急点密,而且声响粒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18题答案】窗明几净、夜郎自大

【19题答案】①引用:文段引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等带“窗”字的诗句,创设如诗如画的惬意情境,写出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② 排比:文段用“是外边、外边是”进行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人们内心需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题答案】D

【21题答案】

① 不论是光年之外

② 如果说好奇

③ 每一种大胆的推测

【22题答案】在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一眼千年,定格了古蜀先人对苍穹的向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好奇心。对历史的好奇,见证了传奇;对科学的好奇,创造着神奇。循着宇宙深处的神秘律动,循着文明肇始的远古笛音,呵护好奇心,以好奇心驱动梦想。

【写作建议】保持好奇心,以好奇心驱动梦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北人争面子, 中部人好面子, 南方人聚面子”: 一种中国人的权力游戏?|文化纵横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有详解和译文)
2012小升初英语每日一练答案解析(15)
2013-201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考试(一)-答案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评分标准
怀柔区2014期中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