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能决定我们“离开”的方式?81岁医生为自己立下“生前预嘱” 决定这样死去
81岁医生为自己立下“生前预嘱” 决定这样死去:如果只有1%的希望就不要救了
你的“离开”方式,谁来做主?
中国人常常忌讳谈论死亡这个话题。81岁的孙爷爷是一名退休医生,他对死亡看得很开,不仅给自己准备了遗照,还设计了自己的追悼会视频和挽联。
2008年,孙爷爷的老伴突然脑中风了。手术后,老伴没能醒来,成了植物人。老伴无法说话,也无法主动进食,只能日复一日地躺着。就这样,爷爷照顾了奶奶7年。爷爷对于自己的死亡,也逐渐有了一套他的想法。
为此,爷爷甚至准备了自己的病历。从2005年开始,作为退休医生的爷爷开始记录自己的对于生命最后阶段的医疗需求,这一过程已经连续更新了17年。
在过去的 60 年间,人们的死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医疗的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过度的医疗让数百万人在生命末期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没有意识或者能力为自己制定一份“临终方案”。患者自主选择权仍旧受限于传统文化、家庭、社会、经济等因素,他们不得不在过度医疗的痛苦中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我们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关于离去方式,你还可以这样选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拜访了北京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的秦苑主任。在这里,病人与家属之间的“博弈”经常上演,而秦苑作为主任医生,在其中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他们夹在患者和家属的天平之间,时常面对两难的选择。
病人的痛苦病人感受最深,对于秦苑来说,工作的重心聚焦在如何改善病人的舒适度,让病人临终前的走得更舒服一些。
当我们问到,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时,秦苑是这样回答的。
所谓“生死两相安”,就是病人家属、医生把选择离去方式的权利交给病人做主。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关系好比瓶子与瓶盖,在生命终末期,两者才终于完成了接口,来保障患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这个世界。
关于离去方式,你还可以这样选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大考。
我们很难预习如何面对死亡,但却有权选择自己离开的方式。
你可以用生前预嘱,提前规划自己的死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雁越说健康的博客
做了30多例肿瘤患者口述史后,医生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父亲给我上的最后一课
匆匆
病人生命的最后一两天,医生是怎么知道的?看完涨知识了
医德十二箴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