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就活在我的画里”——回忆吴冠中先生的丹青岁月

1950年夏,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即将公费留学期满的吴冠中、熊秉明等几位修读美术专业的中国学生正激烈地讨论着,他们的议题只有一个:去还是留?对他们来说,离开巴黎确有万般不舍,毕竟那是每个美术学子心中的“麦加”,但“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这样,反复讨论了无数次,仍旧没有定论。

来巴黎之前,吴冠中打定主意不再回国了——国内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学习美术的人都很难有出路。他想在巴黎飞黄腾达。靠什么?靠艺术。初到巴黎的吴冠中醉倒在艺术的殿堂里,前三天他将卢浮宫博物馆、印象派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看了个遍,然而他的黄皮肤和瘦小身材,以及一身土里土气的西装,却让他得不到洋人的尊敬。在卢浮宫博物馆端详以前只在画册上看过的经典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一位管理员踱步近前,高傲地挖苦道:“你们国家没有这样的珍宝吧?”吴冠中立即反击:“这是你们的吗?这是希腊的,是被强盗掠走的。还有我们国家的珍宝,也是被强盗抢来的。”出人意料,这次他的法语讲得十分流利。还有一次,吴冠中乘坐公交车时掏出硬币买票,售票员随即将这枚硬币找给一位用纸币购票的绅士,不料这位绅士大为光火,拒绝接受这枚出自中国人之手的硬币。这类无端受歧视的遭遇,吴冠中记不清有多少次,他被深深地刺痛了——祖国啊,你何时才能强大起来?

在巴黎学习美术的三年时间里,吴冠中如饥似渴,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去博物馆、图书馆、画廊观摩学习,一块面包一瓶水就是一餐饭,学院的教授和同学都被这位矮小东方学子的学习热情打动了。导师苏弗尔皮教授对吴冠中倍加爱惜,他说:“你是我班上最用功的学生,最勤奋进步也最快,我讲的你都听懂了。”学习期满后,苏弗尔皮教授主动提出给吴冠中申请延长留学期限,但吴冠中谢绝了,他已经下定决心回国。他在给母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师吴大羽的信中这样写道:“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苏弗尔皮教授在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有些惋惜,与吴冠中告别时他说:“艺术是疯狂的事业,我无法教你,你的确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从你祖先的根基上发展吧。”

吴冠中能下这个决心,真是不易。他在许多个不眠之夜思来想去,还把一份法文报纸放在贴身口袋里长达几个月之久,报纸上清晰地印着“醒来的东方雄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天翻地覆慨而慷,从异邦看祖国,别人说是睡狮醒了,可在吴冠中看来,是曾经孱弱的母亲恢复了健康。

游子归乡心切。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吴冠中真想俯身亲吻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来到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处处生机勃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在街上,他发现不时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们在看什么?原来是自己身上穿的西装。吴冠中马上到东安市场买了一套蓝布制服,换下了西装革履。被分配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后,吴冠中热情似火、报国心切,他恨不得将自己所学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每次上课,同学们传看他从巴黎带回来的三大铁箱画册时,都异常兴奋,他还给同学们讲解波提切利、莫迪里亚尼、塞尚、凡·高的作品……

一年多以后,文艺整风开始了,美术学院率先提出反对形式主义,吴冠中成了“形式主义的堡垒”,更有人提出应该让他学习一下社会主义的艺术后再来教课。吴冠中在惊愕、苦恼的同时也试图努力跟上社会主义艺术的步伐,他真心诚意下乡下厂,与工农群众同吃同住,但画出来的人物总被说成是对工农兵的丑化,以至于后来他被调到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周而复始的锻炼和改造让吴冠中有些绝望,他感觉自己是改造不好了,决定以后只画风景不画人物。“搜尽奇峰打草稿”,四十多个春秋寒暑,他背着沉重的画具踏遍水乡、山村、丛林、雪峰,从东海之滨到西藏边陲,从高昌遗址到长白山天池;他住过大车店、渔村、工棚、破庙,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连续作画一天都不吃不喝。虽然吃最普通的饭、住最便宜的店,但他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丝毫马虎,从海南写生归来时,他把作品放在座位上,自己从广州站到北京,作品完好抵京,他的腿却肿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吴冠中受到了冲击,他想到自己的画已无法逃脱厄运,便让妻子把自己锁在屋里,将留学巴黎时画的几百幅油画、素描、速写统统烧掉。恰在此时,有学生来找吴冠中,妻子说:“吴老师出去了,我家在生炉子。”望着烟筒里冒出的浓烟,学生走了;看着烧成灰烬的作品,吴冠中的心里在淌血——那可都是自己的孩子啊。

后来,吴冠中和中央工艺美院的教职工下放到河北获鹿的李村劳动,虽然他不怕劳动的苦,却难以抑制不能创作的苦。不能动手画就用眼睛画,田间地头的玉米、高粱、野花、小草都印在了吴冠中的脑子里;气氛稍有缓和后,他便从供销社买来书写宣传口号用的小黑板,刷上胶当画板,背起装着画具的粪筐,一头扎进庄稼地,同事们因此戏称他为“粪筐画派”。这时期吴冠中创作的《房东家》、《瓜藤》、《高粱与棉花》、《山花》、《野菊》等作品,成了他创作生涯的节点,他开始逐渐摆脱西方绘画的束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油画风格。

春早

平地一声雷,中国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197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冠中画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议上吴冠中被选为常务理事。吴冠中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他连续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等几篇震惊四座的文章,引发了美术界关于“形式美”的大讨论。也是从那时开始,吴冠中的名字不时出现在电视、报纸、杂志上,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举行画展、开办讲座,他的艺术也逐渐被海外认识、认同。他先后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尤其是大英博物馆打破陈规,第一次举办在世画家的画展。英国主流媒体《先锋论坛报》刊登了著名美术评论家梅里科恩撰写的文章,他对吴冠中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凝望着吴冠中的一幅幅画作,人们必须承认这位中国大师的作品是近数十年来现代画坛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

桂林山村

1991年7月,吴冠中接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法国文化部部长杰克·朗在贺信中说:“法国人民通过你的作品了解并喜爱中国,此项荣誉授予对文化作出创造性贡献以及对法国及世界艺术有光辉贡献者。”2002年,吴冠中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在吴冠中的艺术不断得到国内外盛赞的同时,他的画作也在拍卖场上屡创天价:

北京艺融2011年秋拍,《长江万里图》的落槌价达1.3亿元;

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周庄》的落槌价达2.36亿元;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荷塘》的落槌价达1.62亿元;

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双燕》的落槌价达1.66亿元;

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狮子林》的落槌价达1.4375亿元……

狮子林

盛名之下的吴冠中在坚持自己艺术创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1991年华东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大洪水,他辗转反侧,每天关注灾情发展,受灾群众有地方住吗?能喝上干净的水吗?他决定捐画——经过反复甄选,他拿出自己最珍爱的画作《老墙》,把拍卖所得的50万元全部捐献给灾区。吴冠中反复叮嘱不要提及自己的名字,但是敏感的媒体还是报道了出来,50万元是个人捐款的最高额。

老墙

吴冠中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之极,他从未将自己的画作用于个人享受,同时告诫子女自己的作品属于祖国、属于人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将自己的作品分批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香港艺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处。

步入晚年的吴冠中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我觉得很苦恼,都老了,却感情不老,性格不老,就苦在这里。不能创造了,人还活着,那怎么办?我就怕这个,我觉得创作生命完了,人也就完了。”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在北病逝,享年91岁。他在临终前说:“你们要是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画,我就活在我的画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冠中的《狮子林》真的值1.43亿吗?
他好美,可惜太狠。
吴冠中生前捐赠画作价值连城
一粒饱满的麦子
他是一代画宗,画作价值超亿万,却一生淡泊;心中若有爱,笔下才有情
读书笔记: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