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茶画中的茶事与茶器

中国饮茶历史渊源流长,经过漫长的演进,在宋代茶器,茶礼,以及围绕茶的商业活动,都达到了成熟的时期。宋代在唐代煎茶基础之上创造出点茶,即将茶碾成粉末,热水冲点,再击拂后饮用。宋代点茶一直延续到元代。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废止进贡茶饼。镇守江西的藩王朱权所著《茶谱》倡导新的饮茶方式。之后的数百年间,宋代点茶在中国逐渐消失。

    宋代器物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融合。围绕着宋代点茶,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影响下,工匠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陶瓷、漆器、金属等工艺的茶器。但是由于宋代点茶在中国的消失。今天想要了解宋代器物的实际功能,以及建立在功能上的审美就变得困难。

    在宋代,饮茶是禅院僧人修身养性体悟道的媒介;也是文人墨客琴棋书画雅集的部分;又是民间日常生活必不可少饮品。关于宋代的茶饮与茶器,留下了许多文献和图像。宋代除了丁谓、蔡襄、宋徽宗所著各种茶书;范仲淹、苏轼等文人墨客的茶诗;笔记小说等文献。同时,宋代各种风格和主题的绘画中也会直观地记录宋代人们如何喝茶,使用什么样的茶器。本文对宋代茶画的大致状况进行描述。并就重要的茶画分析探讨宋代的饮茶方式与茶器。

 一、宋代茶画分类

1、传世的茶画

   宋代的绘画中茶画很多。但经历千年岁月,在无数战火后,留存下来传世至今的茶画数量并不多。目前宋代茶画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宋徽宗赵佶对茶极其痴迷,著有《大观茶论》,在《大观茶论》中,详细品鉴了茶和茶器,还介绍了茶的冲点方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会图》,是否出自宋徽宗的亲笔,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的确是凝结宋徽宗茶美学的宫廷画院作品。[1]

       《文会图》(1)是人们谈及宋代饮茶方式时,每每提及的重要作品。这幅画表现了在宋代“郁郁乎文哉”的氛围下,由宫廷主导的一次文人集会。在画面正中间的桌案旁,文人围桌而坐,与坐在桌子正中间的宋徽宗谈诗论道。桌上是各色果品和酒器。在画面的下方有几个童子正在备茶,几个童子各有分工,各种茶器一应俱全。通过这幅画面,不仅对宋代的茶器、饮茶方法有非常直观地了解。

   宋代的皇帝给文人宽松自由的环境,优裕的待遇。宋代文人各种雅集也非常普遍,在才华出众的学者周围,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有相同志趣和相近文化修养的圈子,在不断的交流中互相激发,促使了许多文学名篇的诞生。在这些集会中,茶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描绘这些活动的茶画,在北宋李公麟的《山居图卷》中(2),文人与僧人的在山林间坐而论道的场景,在这幅画中也描绘有仆役在备茶点茶的画面。

  宋代元祐年间,苏轼为代表的苏撤、秦观、黄庭坚等文人,多次前往驸马王铣的宅邸——西园,举行弹琴、赋诗、论道的雅集。李公麟为这个雅集创作了一幅作品《西园雅集》。后因与新党政见不合,苏轼和元祐党人纷纷被弹劾流放。后人把这些人品高洁又才华横溢的文人集会,变成绘画中的永恒主题,从宋到明清反复在表现,现存的《西园雅集》有八十多幅之多。[2]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南宋画家马远的《西园雅集》(3)中就画了文人饮茶的场景。在廊前,有茶炉和执壶、茶箱等物。[3]

      宋代雅集有不同主题,其中也有以“茶”为主的聚会,刘松年的《 撵茶图》(4)和钱选的《斗茶图》(5)就描绘了在这样的茶会中,会有斗茶、分茶等带有游艺性质的活动。许多文人也会将这样的斗茶活动赋诗。比如说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到“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诗文与绘画形成彼此印证的图像。

    到了南宋,宋高宗主张以孝治国。在南宋画院的画家马和之,奉宋高宗旨意,创作的一系列《孝女经》(图6)中,也有晚辈向长辈敬献茶的场景。另外,在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也有作为商品流通的民间画工的画作中也有许多茶画,这样的茶画既有描写宋代文人的,也有菩萨和罗汉等带带有宗教意味的画作。

2、宋辽金墓葬壁画中的茶道图

  随着考古发现,许多宋辽金墓葬的壁画被发现。在儒家思想成熟的宋代。孝成为建立秩序的基本法则。丧葬则是子孙表现孝道的重要手段,为了表达孝,子孙不计成本地为祖先建造墓室,在墓室内浮雕或彩绘精美的壁画。在注重宗族凝聚的宋代,墓室壁画也努力表现团圆和美。宋代的墓葬壁画常见的题材是墓主人夫妻对坐或坐在桌案同侧。品尝美酒美食,欣赏歌舞的场面。这类题材,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根据宋罗晔《醉翁谈录》描写的情景,引用该书的“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定名为“开芳宴”[4]

   宋辽金墓室壁画从北宋的文化中心开封和洛阳两京为中心扩散开来。就目前发现的宋辽金墓室壁画总体情况来看,北方的数量比南方的要多。2010年,湖南桂阳刘家岭南方宋代墓室壁画是近年发现的南方宋墓壁画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但仍然粉化严重。壁画中隐约可以看到婢女手捧茶盏侍奉主人的场面。这是南方墓室壁画的茶道图。相对南方潮湿,墓室壁画在经历千年后,剥落损毁严重。北方墓室壁画中“开芳宴”被大量发现。四川大学薛豫晓将这一题材的流行区域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 “豫北地区、 晋南地区、 晋北、 河北及内蒙古地区、 鲁北地区和陕西、甘肃及宁夏渭河沿岸地区'认为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尤其是前两个区域的图像最为典型和精美'各个地区时间早晚也有差别, 豫北地区集中于北宋中期到北宋末期这一时间段; 晋南集中于北宋末期和金; 晋北、河北及内蒙地区集中于辽晚期、北宋晚期和金元;鲁北主要是元代;陕西、甘肃及宁夏渭河沿岸地区有北宋晚期和蒙古时期材料。'[5]

   古人事死如生,宋辽金壁画总是尽可能把家的真实表现出来。墓室壁画在表现前庭夫妇欣赏歌舞的“开芳宴”画面的同时,非常精细地描绘仆役婢女备茶、饮茶场面的茶道图。所以宋辽金墓室壁画也被著名学者李清泉称为“一堂家庆”。[6]  后厨的仆役婢女彼此呼应唱和,非常生动自然。对各种茶道具描绘的很清晰完整,成为今天对宋代茶器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一直是汉族与契丹族杂居。南宋时期,北方被金统治。所以北方墓室壁画的茶道图中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的,也有契丹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墓室壁画中的茶道图既有民族特色,也有民族融合。1993年至1996年发掘的内蒙古宝山辽墓的壁画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辽代墓室壁画。[7]宝山辽墓中茶道图(图7)表现在一个炕桌上摆放着茶托和茶盏,但是周围并没有表现儒家文化趣味的书画和琴;而是在墙上挂着一张弓;这显然是策马沙场,狩猎为生的契丹人的茶文化。

二、宋代茶画中的茶事与茶器

1、《五百罗汉图》与“四头茶礼”

   茶有提神的作用,僧人在参禅打坐的时候防止困意的饮料,从史料来看,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有僧人饮茶。《茶经》的作者,奠定中国饮茶方式的唐代茶人陆羽,也是从小生活在寺庙中,还一度出家。中国很多寺院所处地区非常适合种茶,在寺院僧人的培育下,很多寺院出产名茶。中国饮茶的习惯也是从寺院扩散流行开来,“吃茶去”成为禅林著名的公案。 

    在寺院的各种礼仪活动中,都有饮茶的活动。唐代百丈的怀海禅师为规范寺院的《百丈清规》中也有专门的茶礼。日本在平安时期,遣唐使就开始将茶带入日本。镰仓时期,曾经在两度来宋学习佛教的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将茶推荐给当时幕府将军源赖朝,并将中国的茶种引入日本,促进了日本茶饮的兴起。宋代杭州市余杭的径山寺成为禅宗临济宗的祖庭,宋代径山寺依照禅院清规发展出“径山茶宴”。宋代,先后在径山寺修行的圆尔辨圆和南浦绍明将径山寺的临济宗带到日本,径山茶礼也被带到了日本。宋末,中国高僧兰西道隆和清拙正澄先后来日本,担任包括建仁寺在内各寺住持,推行宋代清规,整肃戒行。所以在日本,来自中国径山寺的清规与茶礼,一直保存至今。

   在日本京都,由荣西建立的建仁寺至今保存着中国宋代的“四头茶礼”器物。这套“四头茶礼”器物组合,由放在漆器茶盘中的四个漆制茶托、天目茶盏、汤瓶、茶筅组成。建仁寺每年420日,纪念开山祖师荣西禅师还会举行“四头茶礼”。建仁寺的“四头茶礼”要求参加茶会的主宾必须是四位,所以被称为四头。每位主客可以带八位副宾陪伴。在烧香祭拜荣西禅师之后,主副宾落座,便有招待僧上前献上放入茶粉的茶盏和茶托、以及茶点的方盒。然后招待僧持汤瓶和茶筅,为主副宾点茶。[8]

   《五百罗汉图》是南宋时期,宁波画家周季常和林庭珪历时十年(公元1178-1188)分作合并完成的。南宋末年流入日本。《五百罗汉图》原本共有一百幅。经历战乱后,有六幅散佚,十幅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两幅收藏于华盛顿史密斯南艺术画廊。目前,在大德寺保留八十四幅。每幅画面都是五位罗汉,表现一个主题,有降龙伏虎、浮游云端、放生采莲等等包罗万象,《五百罗汉图》不仅有许多佛教传说,也有很多来源于宋代人们风雅的生活。[9]其中就有三幅详细描绘宋代的禅院饮茶方式,以及茶器。

   《五百罗汉图》中一幅就很有可能是“四头茶礼”。 “四头茶礼”规定主宾是四位,而《五百罗汉图》通常每幅画面画五位罗汉。在这幅画面《五百罗汉》(图8)中用一棵大树将画面分成室内和室外,在画面右下角一位罗汉在仆役导引下等候,另外四位罗汉坐在一起,手捧茶托茶盏,一位茶童一手持壶,一手持茶筅,依次为罗汉点茶。这幅罗汉图与建仁寺的“四头茶礼”相互印证,让我们了解到宋代禅院的茶礼。

    《五百罗汉》中另一幅是备茶图(图9)。在画面中五位罗汉坐在山石上,目光集中在正在备茶的三个夜叉。左上角夜叉一手持汤瓶,一手持竹筒正在收集山泉水。左下角一个夜叉正在用茶碾碾茶。在他旁边是一个木茶臼,宋代茶饼要用茶臼木槌击打成小块,再放入茶碾中碾成细茶末。茶碾边有一个托盘,里面是茶入和收集茶末的茶帚茶簸箕。第三个夜叉手持蒲扇,一边向远处张望看着取水的夜叉,一边在照顾茶炉与炭火,茶炉边是炭篓。《茶经》说“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幅罗汉图的取水煮茶方式正与陆羽《茶经》中一致。

     《五百罗汉》中第三幅茶画的主题是“四头茶礼”前的用餐(图10)。五位罗汉盘坐在山石上,由几位供养者服侍用餐。在罗汉身后的桌案上摆放着四套茶盏和两个茶入

     《五百罗汉》 中茶器具造型与南宋沈安老人所著的《茶具图赞》中的茶具非常相似。在《茶具图赞》中,沈安老人分别对宋代常用的十二种茶具,茶焙、茶臼、茶碾、茶磨、茶瓢、茶帚、茶罗、盏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进行赞颂。根据每种茶具的材质、功能,赋予拟人化的姓氏、官职,并赋诗赞颂。比如说“用于椎碎茶的木茶臼被称为木待制,砧以木为之, 故以木为姓。待制原为典守文物之官职。砧椎用以碎茶以待碾磨之用, 用“待制”表其义。碎茶以利碾磨之用,故名利济。茶臼中空( 心虚) , 无心则“忘机”。捣茶是紧接焙茶之后, 茶臼与茶焙总是同时使用, 故号其为“隔竹居人”。”[10]在《五百罗汉图》中出现了茶臼、茶碾、茶帚、盏托、茶盏、汤瓶、茶筅七种茶器具。

   茶盏在两幅罗汉图中不同,一幅罗汉图是黑釉建盏,另一幅罗汉图是青白瓷茶盏。黑釉茶盏来自福建建窑系或江西吉州窑,青白瓷茶盏来自于景德镇。这些窑口的茶盏在径山寺都出土过类似标本。这些窑口的陶瓷也通过宁波这一港口出口到日本博多。《五百罗汉图》的作者周季常和林庭珪都是浙江宁波人。他们的画必然是基于对宋代茶器现状的创作。   

2、宋代多种饮茶方式与相应茶器

   宋代以点茶为主,但是作为中国茶饮历史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并非点茶单一的饮茶方式。唐代的煎茶作为古风,在宋代得到一定的保留。宋代诗词中也有描写煎茶的,如陆游《雪后煎茶》: 雪液清甘涨井泉, 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 不枉人间住百年”[11]并且明清散茶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宋史·食货志》云:“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江、浙又有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者。”宋代不同时期,在宋辽金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饮茶方式与茶器也有许多差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宋辽金传世绘画和墓室壁画中的茶画进行仔细观察时,会发现宋代的点茶方式并非只有固定的一种,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着各种演化。在不同的饮茶方法中,茶器种类和样式也有差异。

         在宋徽宗的《文会图》(图11)中,是完全按照《大观茶论》和《茶录》中描写,规范优美的点茶。一手捧茶盏的茶童,从桌案上的茶入(装茶末的罐子)中,用长把茶匙舀出茶末,递给旁边的茶童。再由旁边的茶童送至宾客的桌案。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中,冲点茶使用茶筅或金银的细长茶匙,点茶的方法十分讲究,要分六至七次加入热水,配合轻重合适的回旋击拂,才能点出“妙于此者, 量茶受汤, 调如融胶。环注盏畔, 勿使茶。势不欲猛, 先须搅动茶膏, 渐加击拂。手轻筅重, 指绕腕旋, 上下透彻, 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 灿然而生, 则茶面根本立矣。”的好茶。这幅《文会图》中并没有茶筅出现,据水上合则先生考证,在桌案上每个人面前有一个细长茶匙,正是用来点茶的。[12]在《文会图》中,有茶盏、盏托、茶入、茶瓶、茶匙等一系列茶器。

     随着宋代文化向辽金地区的扩散,宋辽金墓葬中出现了许多备茶图。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张家口宣化辽墓茶道图的发现。这个墓葬群是由张氏和韩氏两个大家族共八代组成。在墓室里发现大量散乐、备宴、读经、备茶图。而且画面清晰完整,人物刻画生动自然。在备茶图中(图12)女仆和男待是汉族人,而吹火烧水和碾茶的小童都是髡发,象是契丹人。在这些备茶图中,茶碾,茶入、汤瓶、茶盏、茶托等常规茶器。在另一幅备宴图中(图13),出现了茶钵、茶勺和渣斗。茶钵与茶勺是用来为多人点茶分茶的茶器。茶钵即口径和容积较大的陶瓷器,虽然无论是《茶具图赞》,还是《大观茶论》中都不曾单列出来讨论的器物。[13]宋代在聚会和宴席中,为多人点茶时,常常使用茶钵。

   2002年,在修建北京石景山区五环路时,在八角村发现了一处清晰的金代墓葬壁画,画面也是进酒奉茶图[14]。在奉茶图中(图14),画面最右男待手捧防蝇纱网托盘,里面是一些食碟和食盒。桌案上摆着几个白瓷茶盏和黑漆盏托和一个食柜,一个男待一手持茶壶,一手持茶盏托,正在冲点茶,他面前髡发的男子身体微微前倾,象是在等候。从图中看,男待冲点茶汤时,无须借助茶筅等物进行打散搅拌出茶汤,完全凭借茶人将开水精准地冲入茶盏中,手中的茶盏变换方向和远近,让水流激荡原料,自然地达到茶和水的交融。

   八角村金墓壁画冲点茶汤的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庙会的京津特色小吃——茶汤(图15)。茶汤又称面茶,但其实原料里并无茶,而是粟子面和核桃、芝麻干果料面、红糖面混合,完全凭借沸水冲点熟后饮用。[15]京津茶汤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始终未找到源头。使用体量庞大的铜壶,原料里无茶,但是与八角村金墓壁画冲点茶汤的方式,相同的冲点方法和原料的粉末状,以及那个有名无实的“茶”字,都在揭示这种古老小吃与宋代点茶的历史渊源。

     虽然宋代点茶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消失,但是成熟的宋代茶文化留下了数量庞大的茶器、茶诗词、茶画,对它们的综合研究一定能使宋代茶器的美展现出来。

References:

 [1]. 衣若芬. “昏君”与“奸臣”的对话——谈宋徽宗“文会图”题诗. in 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 薛颖, 元祐文人集团文化精神的传播——以《西园雅集图》的考察为中心. 美术观察, 2009(8): 97-100

.

 [3]. 汪星燚, 宋代绘画中的茶文化. 杭州文博, 2013(01).

 [4]. 陆锡兴, 宋代壁画墓与《白沙宋墓》——纪念《白沙宋墓》出版五十年. 南方文物, 2008(01): 22-26.

 [5]. 薛豫晓, 宋辽金元墓葬中_开芳宴_图象研究_薛豫晓, 2007.

 [6]. 李清泉, “一堂家庆”的新意象——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 美术学报, 2013(3): 18-30.

 [7]. 范雨舟, 宝山辽代墓室壁画之浅见. 新视觉艺术, 2012(6): 74-83

.

 [8]. 棚桥篁峰与巨涛, 南宋径山万寿寺茶礼的具体形式与复原. 农业考古, 2013(02): 300-306.

 [9]. 姜力勤, 宋元卷轴罗汉画研究, 2014, 中国美术学院. 85.

[10]. 丁以寿, 《茶具图赞》疏解. 农业考古, 2009(02): 99-103.

[11]. 扬之水, 两宋之煎茶. 中国历史文物, 2002(04): 26-32.

[12]. 水上合则, 从茶文化史来看中国茶碗的考古学. 1 . 2009, 东京: 勉诚出版社株式会社. 163.

[13]. 关剑平,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的分茶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34-39.

[14]. 姚敏苏, 北京石景山金墓新出土点茶图壁画解析. 农业考古, 2002(02).

[15]. 北京茶汤.

本文发表于2015年11月《茶境—第三届茶文化交流展作品与论文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疏林晚照图》——元代,全真教,墓室壁画
古人也送小罐茶
隋唐墓室壁画(一)
山西朔州发现一元代壁画墓
中国绘画中的饮食
张家口宣化辽墓壁画:地下艺术长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