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作品】中国画(三)

李森

2016年毕业于菏泽学院,2017年结业于国家画院高研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美术展览。作品先后入选2014年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联展,首届全国花鸟作品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画作品展,山东省文化系统廉政中国画作品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

  《父老乡亲》200x178cm,2022

创作灵感:

作品《父老乡亲》描绘的是山东农村老家父老乡亲们在一起的场面,亲切的面庞,朴实的乡音,无不透露着中国老百姓的淳朴、 憨厚的一面,展现了中国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

李秀云

天津人,1969年出生,职业画家,现住北京,2011年进修于清华美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书画创作写意山水画工作室。2013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多幅作品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展,2018年入金城流韵一21世纪新丝绸之路。翰墨神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9年入选全国24节气,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21年入南岳衡山一首届全国中国画双年展。伯年国艺,全国中国画(手卷)写意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中国画线描展。多数作品在国内媒体发表和传业艺术机构收藏。

  《一路朝圣》 200×145 cm,2022

创作灵感: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敦煌文化遗产是人类艺术的宝库,是东方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我怀着无比崇敬与好奇心驱使,曾多次拜观敦煌莫高窟壁画与雕塑,每每观之有震撼灵魂深外的感觉,看到魏晋南北朝及唐宋元明以后的壁画,曾有意识的把敦煌的壁画与传统水墨的认识与心得,创作出敦煌系列作品,此作品既体现古人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改革开放,全民小康的幸福生活,场景再现到作品中去,更好的体现了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以后我以此题材会创作岀更好更多的作品来回报社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雪梅

1977年8月生于四川。200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员。

《千年回响》200×150 cm,2022

创作灵感:

敦煌莫高窟矗立于沙漠与戈壁之中1700多年,向世人述说着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这述说中还有一声沉重的叹息—敦煌藏经洞文物散落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

所幸,近年来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中的“数字敦煌”与“虚拟洞窟”,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使观众能与莫高窟进行全方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未来,我们终将让那些流失的文物以数字的形式重新聚拢来永远保存,让更多的人听到这千年的回响!

李征进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陕西山水画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美协会员,兴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一望千年》 200×120 cm,2022

创作灵感:

龟兹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至今以克孜儿为中心大小如繁星般密布着五百余座“龟兹石窟”,称为第二敦煌。这些也是保存时间最长的石窟,历经千年风雨,仍倔强屹立在古丝绸之路上。作者用壁画和石窟一样的赭红色调将石窟和民居似丰碑一样布满画面中心,满目疮痍的石窟遗迹追述着千年来的盛衰荣辱,丰功败绩,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刘晨晓

1992年生于安徽,现居北京

2019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综合班
2021年进修于方政和工作室

《丝路遗音入梦来·二》 200×130 cm,2022

创作灵感:

"梦里身回云阙"一一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之所以选择曼陀罗作为创作题材,是因为曾经看过一本书《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上面写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曼陀罗,梵言杂色也。原产于阿拉伯地区,宋代之前传入中国"。所以说曼陀罗是丝绸之路上盛开的花 。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力量和文明。它的这种精神“一带一路” 生生不息。

作品通过对每一朵花,每一片叶的慢慢描绘,让自己不断去和曼陀罗对话,娓娓道来。记录曼陀罗由花苞到盛开的过程,来感知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成长。画面以绿色为基调,寓意生机、和平、希望。溶入如梦如幻的烟雾, 随风飞舞的蝴蝶,仿佛丝路遗音又从梦里传来,一路生花!

刘鹏洋

重庆市美协会员,现川美国画系研究生,导师花鸟画家马媛媛,2017—2019年入川美拔尖人才实验班,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创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2019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川美优秀毕业生”。

《2022年的某天》 44×70 cm,2022

创作灵感:

作品采用影的表现形式,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描绘了2022年的某天重庆一家咖啡馆的场景;用画笔记录了这个时代平凡的景象,匆匆都市生活中平凡的快乐。

刘晓娟

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2019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综合班
2021年进修于方政和工作室

《丝路梵音》 183×187 cm,2021

创作灵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被称之为“世界艺术瑰宝”。古代艺术工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活塑造神灵、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表现故事情节为内容,因而它直接、间接地反映着社会历史。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富,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让中国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为现代中国美术语言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经验。我曾多次亲自前往敦煌,近距离接触敦煌壁画,于深藏石窟绝美画卷中寻找灵感。特别是看到石窟壁画中出现许多罕见、奇特的乐器图像,演奏乐器的伎乐人们沉醉其中,既真实,又虚幻。真实存于隽美的壁画中,虚幻在于它难以捉摸与重现的声音里,吸引着我想去研究和探索。在近几年不断摹写、临摹壁画过程中,对敦煌壁画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也有了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研读敦煌莫高窟历史文献中对壁画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启发了我对民族性的认识,通过对这些人物画像的研究,对中国服饰史、民族史、社会史、民俗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内容都有深入了解,自然而然的将这些丰富的内容融入到我的艺术创作中。

刘筱静

1976年出生于河南安阳  现居北京

现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山水导师   

艺术学理论博士在读  

北京尚观臻品文化艺术公司艺术总监 

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敦煌旧梦》 200×200 cm,2022

创作灵感:

于我来说,敦煌就是个梦,这个梦一直很久远。

也许是时至今日,阴差阳错,我竟一直没能去朝谒这个无数画者心目中的圣地,这样心理上的遗憾和纠结引发了我无数次关于敦煌壁画的想象。而想象是不完整的,夹杂着历史长河中时间的痕迹和空间的幻觉。

借助这个信息时代海量的图像,我通过形色语言,以多维错综的表现手法传达了自己的全部想象,亦真也亦幻,延续着我的敦煌旧梦。

刘志栋

1957年出生,汉族。青年时代拜著名画家王西林为师。2012年至2013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至2015年就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方向)研究生课程班,师从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和助教导师黄国民先生。

现任中国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印研究会北京分院副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顺义区美术家协会顾问。

《西域遗韵》 200×125 cm,2022

创作灵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一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终点,也是连接西域,沟通的节点,有过辉煌的历史。带着这种崇敬的心情创作了这幅画:古老的城墙下,西域的朋友在追寻着古老的足迹,我们自己也在保护着这些见证了历史的文物,这就是传承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

吕进成

山东省鄄城县人,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入中国国家画院学习,2017-201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作品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美展中二十余次入选、获奖,数十幅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出版有《当代美术名家名作·吕进成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专集,现为山东省济宁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圣地阳光》 194×180 cm,2020

创作灵感:

这里是一方灵魂的净土圣地,淳朴的藏民,安然的生活,虔诚的信仰,还有蓝天、白云、阳光,给人天高地远的感觉,这是甘南地区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我试图表现出这种印象,于是便有了《圣地阳光》这幅作品。我采用中国画的传统写意形式来表现,构图上拉开与自然实际的距离,以群组人物特写的方式进行重构和展现,造型上既忠实于人物自然形象的塑造,追求准确严谨和深入细致的刻画,又注重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性特征,强调人物内心性情的发掘,以表现出藏民的精神风貌。

马磊

笔名马震、浩琳,回族,祖籍安徽亳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文艺群体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亳州市工笔画学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常务副会长。

《蕴》 180×150 cm,2021

创作灵感:

来自于一次敦煌莫高窟之行,当我第一次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我就被她的神秘和博大牢牢的吸引住。直面这千年遗存,我仿佛穿越千年时空置身那辉煌的年代。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聚在这里。她的魅力震撼到我,面对这世界文化遗产,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也为祖国过去被掠夺的屈辱历史感到悲伤难过。5万多平方米,522个石窟历代壁画像幻灯片一样印刻在我的脑海。既有黑白,又有彩色画面;既有广大,又有细微之处,这些画面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又一个丰富的画面。除了富丽堂皇的盛大的佛教传法的场面,又有历经沧桑被时空打磨侵蚀的年代感。它们交织在一起即有融汇,又有碰撞;既有平面,又有构成,张力无限。历史的,艺术的,文化的,情感的思绪强烈的刺激着我的每一个脑细胞,我要把自己的感悟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体现出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博大,因此我为画面立意为《蕴》,旨在彰显她的积聚,蕴藏,包含和深奥。

孟秀真

1987年生于山东菏泽,现定居于山东潍坊,职业画家。2021年获全国《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奋进粤港澳大湾区》入选作品,2022年获《全国新文艺群体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奖并收藏。

《云岭探幽》 200×180 cm,2022

创作灵感:

来自于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整幅画面是冷色调,以绿色调为主暖色调为辅。因为绿色象征着升级生命力与活力,更具有朝气蓬勃有生机的色彩,以此来表达我对朝圣敦煌的情怀。整幅画面的表现形式是,从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并学以致用,把当代审美与传统美结合起来,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创作出这幅作品的。

苗彤

1968年5月生,西安人。2003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现工作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主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厚土》 180×180 cm,2021

创作灵感:

近几年因教学关系,连续去新疆,也由此对新疆的自然景观、宗教文化、佛教美术以及风土人情均有了个人的深刻感受。新疆做为佛教东渐的门户,喀什做为首站,对中国历史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时光回转、斗转星移,曾经的丝绸要道、繁华佛国早已物是人非。站在这些遗迹之上,举目大漠残阳不禁慨之叹之。感慨的同时,也感动于喀什、库车以及遍布各地的老村古城至今依然人丁兴旺,生机勃勃。特别是喀什完全是一座真实版的充满烟火气的古老的中世纪阿拉伯老城。感动于荒漠戈壁的遗迹、感动于人、感动于老城的烟火气。

欧阳波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教研室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字石宽,韧庐,鹤鸣精舍。1982年生于湖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何加林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画家。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山水画高研班助教。

《河西新貌》 200×180 cm,2021

创作灵感:

这张作品来源于西部的写生经历,试图表现正在发生变化西部乡村。用非传统的技法表达对西部山川的印象。

屈劼

1990年生,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在读,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西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敦煌往事》 200×129 cm,2022

创作灵感:

敦煌艺术作为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在,历经千年的敦煌石窟艺术,不仅是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也是极其珍贵的文化宝库,它激发了我的创作欲,使我想以一种现代的笔墨语言来诉说着敦煌往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画派:著名画家张建中艺术创作
第五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作品】中国画(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创作委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刘振波美术作品欣赏:
新春纳福|新年上新!陈晓峰——用中国方式讲述当代
2020 众妙之门画选
【馆藏珍品】《百年甘肃美术作品珍藏展》作品欣赏(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