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21、与浦西一样,浦东也有用历史名人命名的马路,其中有名的就是源深路。浦东原有张六路(张家楼至六号桥段),后为纪念1920年病故的浦东塘工善后局创始人谢源深而改名源深路。谢源深(1869-1920)作为局董,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22、沈家弄路缘起沈杏苑老宅。沈家老宅主人沈杏苑(1870-1956)世居浦东,是当年上海名医,家设诊所,慕名求医者纷至沓来。之后,沈宅周围居民逐渐增多,沈家花园前遂形成弄堂,时称沈家弄。而沈家弄前的道路也称之为沈家弄路。图二为沈宅。据记载,沈家弄路辟建于1908年初,从黄浦江边的陆家渡向东至洋泾镇,为浦东早期东西向交通要道,由近代营造业先驱蔡路人杨斯盛出资修筑。1996年,沈家弄路(浦东南路至桃林路段)改名商城路,原沈家老宅也改为商城路679号。




23、铜山街,原名春山街,东起民生路,西迄傅家宅,辟建于1930年。春山街何时改成铜山街,无从查证。据说以前有一批江苏铜山人定居于此,故名铜山街。20世纪初,铜山街沿江一带建有一批码头、仓栈,吸引了大批逃荒难民来此讨生活。随着定居人口大量增多,此地逐步形成一个个棚户区。当地有一傅姓望族借势在附近建屋18间(又称十八间),供开设各种店铺。至1930年代,街上已有米店、肉庄、烟杂店、豆腐店等五六十家,成为洋泾地区紧靠黄浦江的东西向商业集镇。解放后,铜山街以北仓栈码头改造为新华装卸公司,街上商铺酒家逐步冷落。




24、其昌栈轮渡站建于1931年,是浦东大道西段至虹口、杨浦地区的一条水上交通线,时称“其泰线”,对岸为杨浦境内的秦皇岛路。正对着轮渡站的其昌栈大街,原为碎石煤屑路,1953年铺成弹格路面,1972年改铺成沥青路面。1987年,其昌栈大街(浦东大道至栖霞路段)改名为钱仓路,在浦东大道上还设立钱仓路东站,但当地老人仍称其为其昌栈。用了100多年的老地名为何要改?真是不懂!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25、潍坊新村位于文登路今东方路以西,浦东南路以东,张家浜以北,潍坊路以南,占地面积83.65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于1981年2月动工,1988年5月竣工,建成多层131幢,第二期于1984年动工,1989年12月竣工,建成多层132幢。第二期工程建高层住宅3幢,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1991年又建成高层住宅4幢,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多层系混合结构,高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施齐全,阳台、厨房、卫生间均独用。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26、崂山新村地处崂山西路以东,文登路今东方路以西,乳山路以北,浦东大道以南。1953年先由地方财政投资统建,后有海运局、港务局等单位参建。其间,50年代建成8.37万平方米,60年代建成3.31万平方米,70年代建成4.56万平方米,80年代建成8.78万平方米,1991~1992年,建成1.30万平方米,共建多层住宅291幢,总建筑面积26.32万平方米,公建面积9540平方米。1954年建造的分配给市级劳动模范居住的崂山新村为3层砖木结构楼房,人字形平瓦屋面,清水砖墙,卫生间有浴缸、水斗、抽水马桶,两户合用。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27、据记载,仁记里是浦东沿江地区最早的一批里弄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位于潍坊街道西部、东昌路以南,建有4幢老式高平房,同时造了2幢通间厂房(南山、华庄织布厂)。弄堂初名实业里,1915年改名仁记里。紧挨着仁记里,1915年辟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起自冰厂田路,讫东昌路,长183米,道路的名字就叫仁记路。仁记路虽不长,但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1995年因市政建设需要被废除。随着仁记里周围居民不断增加,弄堂又向北延伸到东昌路,房子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有平房、简屋,也有二层砖木结构的住房,还有带阳台的石库门楼房。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28、在浦东众多弄堂中,极少有用宗教场所的名称来命名的,“天后宫里”则是极少数中的一个,而且是一处体现妈祖文化的历史地名。天后宫里位于原张家浜街道东部,在浦东南路以西、潍坊西路以北,属明德里居委会,弄堂曾因天后宫而得名。天后宫建于清道光年间,别名天后圣母行宫,又称海神庙,属道教,是浦江船商为求神灵保平安而建的庙宇。天后宫里1号即天后宫。文革后,天后宫停止进香活动,1978年因市政规划,天后宫被拆除,建东南新村。1990年,在天后宫旧址上建起一幢24层住宅大楼,取名“天后宫大楼”(浦东南路1200号近张杨路口)。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29、浦东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沿海盐业最兴盛的宋、元时代,而第二次移民潮则在上海开埠后的近代,其分布点从沿海地区转入沿江地区。移民定居点带有浓郁的地缘色彩。沿江许多老弄堂都由籍贯得名,如:江北村、宁波弄堂、湖北弄等。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30、浦东的弄堂与浦西一样,也有业缘特色。如:杀猪弄、酱园弄、南(北)贩鲜弄等。杀猪弄原址在东宁路24弄(今陆家嘴环路南段),始建于清末,因弄内不少住户从事杀猪业而得名。另有建于1930年的酱园弄(今东昌路147弄),因附近酱园而得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您曾居住过的街巷、弄堂——川沙路名变迁录
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二,正在消失的老上海著名街弄第一辑(上))
【池骋】弄堂的人间烟火(05.8.5)
这部“神剧”,藏着90年代上海人居住史
申家弄:120块石条凝固老盛泽记忆
浦东滨江的昔日故事(七)——历史悠久的杨家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