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本电脑发展简史-JD

当1980年代第一台笔记本登场的时候,就便利性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突破。第一次人们用上了内建键盘的电脑,而且由于重量较轻,人们可以带着它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甚至是带上火车、带上飞机来到另一个时区。不过那会儿谁也想不到的是:现在有笔记本的电池已经能够续航一天;Mac和Windows的操作系统能在一台笔记本上和平共处;娱乐中心成了笔记本的新身份……

在第一台笔记本出现二十六年之后,PC World评选出了十大最值得纪念的笔记本电脑。这些电脑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一台笔记本都代表了在技术、流行方面的重要转变。尽管这些笔记本在今天看起来屏幕非常小、速度非常慢,但它们却为今天的强力笔记本铺平了道路。

1. 第一台笔记本:Epson HX-20 (1981)

Epson HX-20是第一台大众买得起的量产笔记本,而且这台笔记本非常简单。尽管在此之前也出现过笔记本的产品,例如重24.5磅的Osborne电脑,但是HX-20却是广泛承认的第一台真正的笔记本电脑。其重量仅仅有3.5磅,而且内建可续航50小时的镍镉电池。

其单色LCD屏幕,仅仅能显示一行文字信息;每个按键上面都覆盖一个棕色的塑料键帽;内建点阵式的打印机;使用微型磁带作为存储介质。

这台笔记本使用的双Hitachi 6301处理器,主频614Hz,内存容量16K,并且提供了串口和RS-232接口。HX-20至少售出了25万台,这台电脑的出现使得便携的梦想成真。

2. IBM兼容手提计算机

1982年11月,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计算机,重28磅约合14公斤),采用4.77Mhz的Intel 8088处理器,128KB RAM,一个320KB的软盘驱动器,一个9英寸的黑白显示器。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由日本的东芝(TOSHIBA)公司于1985年推出一款名为T1100的产品,如下图:

请大家注意它不是IBM ThinkPad系列的产品(大家往后看会知道我说这话的含义)。它采用Intel 8086 CPU,主频不到1MHz,512K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很可怜吧)。T1100推出后,立刻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此,笔记本电脑一发而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纷纷出现,市场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3. 苹果PowerBook笔记本电脑

苹果计算机虽非笔记本计算机的发明者,但谈论起笔记本的发展史,苹果计算机绝对能占上其中一席位。近十五年来,苹果计算机以Macintosh架构推出的PowerBook笔记本系列,在笔记本市场领域上,可说是PC x86架构以后的唯一仍生存者!当年其它不同架构的笔记本,像SunMicrosystem等(采用SunOS的RISC架构笔记本)早就成为了历史的洪流。唯独苹果的PowerBook仍能坚守阵地,虽然Macintosh并非市场的主流,但PowerBook每个时代,都能扮演领导PC系笔记本进化的角色。让地球人类了解工业设计艺术的顶峰,亦教晓了大家,何谓惊为天人的轻巧设计,超华丽的外观之下,仍能保有专业应用上的性能!

Macintosh Protable--生父为Jean-Louis Gasee的“移动计算机”

Apple的第一台所谓 移动计算机在1989年9月由当时Apple的CEO John Sculley主导下诞生,负责产品设计的是当时还在苹果掌权所有产品设计,后来当上了BeOS CEO的Jean-Louis Gassee。这台所谓的 移动计算机体积庞大,尺寸为103x387x365mm,重量达7.2Kg,采用当时由Motorola生产的68000处理器(这个处理器是当时公认比同期任何Intel产品都优良的,因此68000的寿命很长,直至94年才正式告别舞台),运行时频为16MHz,内存为2MB,最大扩充至9MB,内置了一颗40MB的硬盘,而显示器刚采用黑白的TFT 10吋屏幕,分辨率为640x400,在当时如此超高性能下,其消费电力却只有最大的15W! 无可否认,这台名称为Macintosh Protable的移动计算机比东芝等的产品来晚了三年有多。

4. 第一台彩色显示屏笔记本

1990年第一台彩色显示屏笔记本电脑问世,产品型号为东芝T5200C, CPU为Intel 80386(20MHz),内存为2MB,硬盘为200MB,显示屏为彩色10.5英寸STN,分辨率为640×480(VGA)。

5. 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

1991年,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型号为T3200SXC,CPU为Intel 386 SX(20MHz),内存1MB,硬盘120MB ,显示屏彩色9.5英寸ActiveMatrix TFT,分辨率为640×480 (VGA)。

6. 移动版CPU笔记本

在发布了386dxcpu以后,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笔记本电脑的热量和体积问题,Intel公司才开始划分产品阵线,于1989年推出了386SL低功耗CPU,起始主频为16MHz,这是历史上第一款笔记本电脑专用CPU(但并不是专门为笔记本设计的)。同当时的台式机386DX CPU相比,它仅仅是通过降低主频,在功耗方面有所降低而已,可以把它看作降频使用的台式机CPU。

此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台式机CPU和笔记本电脑CPU的区别开始逐渐增大,从1994~1997年间,Intel先后为笔记本开发了voltageReduction(94年出现,可以根据情况自动调节电压,控制功耗)、ClockGating(96年出现,作用是自动调节cpu主频以控制发热量)、quickstart(97年开发,在cpu空闲时使它进入休眠状态,类似于cpu降温软件的作用)等笔记本电脑CPU专用技术,并且在1999年开发了集以上三种技术之大成的speedstep技术。至此台式机CPU和mobile CPU(即笔记本专用cpu)完全分开,形成了两条阵线分明的产品线。

从笔记本电脑专用CPU的技术上来看,mobile CPU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在功耗控制、工作温度、电量消耗等对于移动计算相当重要的方面比台式机CPU有着很大的优势。按照Intel官方的说法,mobile CPU的制造工艺比台式机CPU更为先进(比如二级缓存、制程和封装方式上),工作电压更低,功耗更小,更耐高温;同时笔记本电脑专用CPU还有具有更小的封装面积,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它塞到更小的空间里去,从而有效的缩小笔记本电脑的体积;它具有speedstep技术,你可以简单的认为这种技术就是在笔记本电脑使用电池供电时,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的切换工作电压和工作速度,以达到节省电力,延长工作时间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摆脱电线的束缚依靠电池来进行移动计算。

1993年,486SX和486DX笔记本进入市场,之后有486DX2,主频高达50MHz;之后再有486DX4,最高主频曾经达到过75MHz。

1994年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型号为T4900CT ,CPU为Pentium处理器(75MHz) 内存8MB,硬盘772MB,显示屏为彩色10.4英寸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4年10月 IBM推出了世界上的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IBM ThinkPad 755cd。

光驱的使用大大地提升了笔记本电脑的可用性。需要提及的是此前在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700C。

黑色(外观设计)和红点(TrackPoint)自此成为ThinkPad的独特象征。之所以要提及这点是因为ThinkPad领导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历程从此开始。

1995年,ThinkPad 701C推出

这是一款只有4磅重的笔记本,采用可伸展的TrackWrite键盘,内置了一个14.4Kbps的MODEM,486DX250Mhz的CPU,8M的RAM,540M硬盘。这是一款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同等高超造诣的科技工艺品,这款绰号"蝴蝶"的机型,其键盘采用独特的可伸缩式设计,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对键盘手感的极端重视也成了IBM的一个特点。

1995年,ThinkPad 760cd问世,

首次采用12.1寸SVGA显示屏,一个Pentium90MHz处理器,它还拥有红外线接口,打开显示屏时键盘会自动向上倾斜一个角度,1.2G硬盘和16M的RAM和一个当时最先进的四倍速CDROM。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第一个采用12.1"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电脑。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PC一样,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1996年,VGA显示屏已经几乎不再采用,SVGA的显示屏被大量采用,同时已经开始有XGA的显示屏出现。同年,Intel正式开始留意笔记本专用CPU的研制,所有75Mhz以上的Pentium CPU都采用了Intel的SL技术,它允许CPU在不被使用时关掉CPU时钟,并在可能的情况可允许CPU的某些部分完全关掉,因为这将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另外,Intel还使用了VRT技术,允许75Mhz,90Mhz和120Mhz的笔记本用CPU内部以2.9V运行,在外部则以3.3V运行。Intel同时还开始了笔记本CPU的封装技术的应用,当时有标准的陶瓷和TCP两种封装技术,后者的体积更小且更省电。

当时台式机的CPU都是采用0.8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CPU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了0.35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VRT技术而降到3.3V,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的CPU才真正地与台式机CPU划清了界限,因为在这之前笔记本都是和台式机使用同一种CPU的。这个技术一直发展到150,166Mhz的CPU。由于CPU制造工艺的限制,其时笔记本制造商还是在主板上自行配置L2缓存的,有的厂商为了节省成本或延长电池使用时间,就没有采用L2缓存,结果性能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是从1996年开始,CD-ROM开始大量装备到笔记本上。

1997年,4M速率的FIR红外开始装备笔记本,较之前的115.2K的红外要快得多。同时Intel发布代码为P55C的MMX笔记本CPU,这是采用MMO封装技术的CPU,集成了部分芯片集和L2高速缓存,使笔记本上播放VCD效果真正流畅起来,多媒体性能也得到迅速的提高。下半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微米技术工艺制造,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地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 L2缓存(只能以内存同速的66MHz访问)。硬盘方面开始迈进过G级的台槛,高档机型已经装备达3G的硬盘了。13.3寸的显示屏也正式开始装备笔记本,XGA分辨率渐渐成为高档机型的主流。1997年9月ThinkPad 770推出,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14.1"彩色显示器和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和多媒体功能极为强大,并在通讯、存储、TrackPoint上都进行了创新。

1998年四月份,代号为Deschutes的PIICPU正式装备笔记本,从233Mhz起跳,年底推出的300Mhz版更开始了笔记本中支持AGP接口的历史。0.25微米工艺生产的PII,共有750万个晶体管,集成了PII内核,512K半速缓存,443BX北桥芯片组,采用MMC1模式封装,内部电压1.7V,外部电压1.8V。

ThinkPad成为业界首部装备14.1寸XGA显示屏的机型,并且装备了当时最高容量的8.1G硬盘。ThinkPad 600系列正式推出,这是ThinkPad历史上销售量最大机型,它把性能和便携性进行了完美的均衡与结合,将“超级便携”推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高峰,其键盘的手感尤为笔记本电脑用户称道,至今仍是笔记本电脑键盘手感的标尺。当时笔记本采用的显卡多数都不具备MPEG-2硬件解码能力,IBM TP600采用的NeoMagic128XD显卡,显存只有2MB,加上CPU主频最高只有300MHz,所以应付目前复杂一些的2D应用都会显得吃力,更别说3D性能了。与其同时期的Compaq的Armada M700采用的Rage Mobility具有简单的3D能力,可以较为流畅地运行极品飞车3。在DVD播放方面,Rage-Mobility具有MPEG-2硬件解压能力,大大减少了对CPU资源的占用。此时ATI和NVIDIA两大巨头激烈的竞争还没开始,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显卡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缓慢发展状态。

1999年,IBM推出14.1G的4200转笔记本硬盘。14.1寸显示屏成为高档笔记本的主流,而NeoMagic的MagicMedia 265AV显卡则成为当时显示系统的老大。ACPI和APM电源管理规范正式装备在笔记本上。Intel正式发布0.18微米技术生产的PII400CPU,集成了2700万个晶体管,256K二级全速缓存,核心电压只有1.5V,采用MicroPGA或BGA封装方式。同年推出的 ThinkPad 570采用了高度灵活的扩展底座设计,

它既可以作为具有全内置功能的台式机替代品,又可以通过主体与底座的分离获得高度便携性,这使“超级便携”的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外,新型材料和人体工程学的最新成果也在570上被大量采用。

2000年,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的PIII笔记本用CPU,同样还是0.18微米技术生产,不过前端总线速度就提高到100MHz,集成了256K全速的二级缓存,支持SpeedStep节能技术使得600/650MHz的CPU在使用电池时以500MHz的速率运行,而切换时间只需不到1/2000秒,这几乎是用户觉察不到的。ThinkPad分离成A,T,X和I几个系列。

2001年,代号为Tualatin的PIII-M笔记本用CPU发布,10月8日更是达到1.2GHz,采用0.13微米技术生产,运行133MHz的系统总线,集成了512K全速二级缓存,增强的SpeedStep技术,可以根据CPU在应用程序中的使用情况自动在最佳性能和最长电池使用时间之间平稳切换,核心电压0.95V-1.4V(使用电池优化模式时在0.95-1.15V之间,使用性能优化模式时在1.1-1.4V之间),采用FCPGA或PCBGA封装。830M(830MP支持外部显示,830MG集成3D显示芯片)芯片组正式装备笔记本,使用PC133的SDRAM,最高支持多达1G的SDRAM,支持AGP4X,改进过的内存存取控制器,更高效和快速的访问内存,改进了i/o控制的传输带宽,高达266MB/s,是440BX的两倍,支持6个usb接口,是440BX的3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各显卡厂商开始将自己在桌面市场取得成功的产品重新设计后推向笔记本电脑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显卡市场百花齐放,除了S3等老牌的显卡厂商外,ATI和NVIDIA也开始涉足笔记本电脑显卡领域,笔记本正式进入高性能的3D时代。S3的Savage系列和Super Savage系列,ATi的Rage Mobility系列、Rage Mobility128系列、Mobility Radeon系列以及NVIDIA的Geforce 2 Go系列和Intel的815EM、830M/MG内建显卡成为但是笔记本电脑显卡的主流。nVidia公司推出的Geforce 2 Go显示芯片使笔记本可以显示更加流畅的3D效果,耗电量只有大约0.5W,体积比台式机的减少了大约一半,支持硬件的多边形转换、光影计算和3D渲染能力,内存带宽为2.6GB每秒;而业界显示芯片老大ATi也不示弱,推出了Radeon,不过先期版本3D性能就比Geforce2Go差了不少,虽然比前者更省电,但ATi随后推出的Mobility Radeon 7500性能有大的突破,而且使用了跟Intel的SpeedStep的PowerPlay节能技术,能够根据实际图形应用的需求不断地高速图形处事器的电压和时钟频率。它们虽然不能流畅地运行当时性能要求最高的3D游戏,但对一些主流的射击和赛车类3D游戏完全可以胜任。

2002年七月份,Intel推出采用0.13微米工艺和Northwood核心的移动CPU新款奔腾4-M处理器,一些采用奔腾4-M的新款笔记本电脑已具备嵌入式无线功能,如802.11b和蓝牙技术,从而使用户享有广泛的无线移动功能,在网络时代这是实现无线移动的又一个基础。但是奔腾4-M处理器的功能尽管强大但功耗控制的却不如奔腾3-M来的好,因此当时使用奔腾4-M处理器的多是一些并不十分在乎移动性的笔记本电脑,那些超轻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仍然采用了效率与功耗更加平衡的奔腾3-M处理器。2002年IBM在全球率先发布了采用Intel奔腾4-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A31p,它的定位就是一款高性能移动图形工作站。

今年3月,Intel的另一张王牌——全新的移动处理器迅驰(Banias)问世,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Intel实行的是捆绑销售,迅驰处理器其中包括Pentium-M处理器、855GM/PM芯片组以及支援IEEE 802.11b的Intel PRO/Wireless 2100无线网卡。

众所周知以前的笔记本电脑所用的移动处理器虽然与桌面处理器有所不同,但基本还是基于桌面处理器的核心研发的,只是相应的降低工作频率,并使用相对低的总线频率,同时降低工作电压而已,除此而外,在理论上与桌面处理器几乎一模一样。但Intel表示Banias与之前所有的移动版处理器完全不同,从Banias开始Intel将不再使用与桌面处理器核心来研发移动处理器,而是代以全新的架构。

其实迅驰并不是第一个专门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CPU,早在2000年Transmeta公司就已经开发出了Crusoe处理器,Transmeta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采用了革命性的微处理器设计方案。与主流的x86处理器完全使用硬件设计不同,Crusoe处理器的解决方案采用软硬兼施办法,即硬件引擎核心和软件核心的合成结构。这个独特设计,可以使处理器的结构比x86体系的处理器减少数百万个晶体管,即数百万个晶体管的功能被一个软件取而代之,结合LongRun(长时间运行)技术,有效降低了发热量和功耗,不幸的是其上一代处理器TM5600/5800效能仅相当于PII的水平,因此只被少数日本厂商用在了其超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上,


1985年,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T1100诞生,产自日本的东芝(TOSHIBA),采用Intel8086CPU,主频不到1MHz,512KRAM并带有23厘米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1991年,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型号为T3200SXC,CPU为Intel386SX(20MHz),内存1MB,硬盘120MB,显示屏彩色24厘米ActiveM atrix 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700C。

1994年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东芝T4900CT,Pentium处理器(75MHz)、内存8MB,硬盘772MB,26厘米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5年,ThinkPad760cd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第一个采用12.1英寸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电脑。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 PC一样,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1996年是笔记本电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VGA显示屏已经几乎不再采用,SVGA的显示屏被大量采用,同时已经开始有XGA的显示屏出现。此外,硬盘的发展也推动了笔记本电脑的“瘦身”。

同年,英特尔正式开始留意笔记本电脑专用CPU的研制。当时台式机的CPU都是采用0.8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CPU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了0.35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英特尔采用VRT技术而降到3.3V,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电脑的CPU才真正地与台式机CPU划清了界限。

从这一年开始,内陆 IT厂商联想、方正等,宏基等开始进入笔记本电脑领域,笔记本电脑进入生产研发、销售全面爆发时代。

1999年,36厘米显示屏成为高档笔记本电脑的主流,同年,IBM推出的ThinkPad570采用了高度灵活的扩展底座设计。它既可以作为具有全内置功能的台式机替代品,又可以通过主体与底座的分离获得高度便携性,这使“超级便携”的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是国内笔记本电脑厂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联想昭阳笔记本电脑在该年第四季度成为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新领跑者。自此,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依靠本土销售渠道的优势,国产笔记本电脑厂商开始占得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销售领先的地位。

2001年,代号为Tualatin的PIII-M笔记本电脑用CPU发布,10月8日更是达到1.2GHz。自此,笔记本电脑专用CPU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笔记本电脑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今年以“迅驰”命名的移动计算技术开始被广大笔记本电脑厂商采用。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笔记本电脑的随时随地、移动计算、无线应用时代到来。

笔记本电脑作为一种整机类移动办公产品,它的快速发展与IBM、东芝、HP(COMPAQ)、SONY、Apple等笔记本厂商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它的快速发展与计算机各零部件技术及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CPU、显示器技术、芯片组、硬盘、内存、光驱、显示芯片、电池、各种外设甚至外壳的加工工艺都曾在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程中起过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尽管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其一一提及,但请大家不要光盯着文中提到的本本或是CPU 看(尽管后文主要会以它为时间顺序),千万不要忘记了其它的幕后英雄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记本电脑
电脑配置及基本知识
5599元联想商务笔记本推荐:i5 7200U双核/8G/NVIDIA GeForce 920M独显...
2017年CES展上的最亮眼的十大笔记本电脑(上)
从厚重到轻薄 探寻笔记本电脑发展史
教你1眼看懂电脑配置,轻松省30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